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161)
2023(9766)
2022(7716)
2021(6951)
2020(6183)
2019(13373)
2018(12892)
2017(25439)
2016(13019)
2015(14358)
2014(14045)
2013(14072)
2012(12528)
2011(10966)
2010(11431)
2009(11494)
2008(10822)
2007(9919)
2006(8838)
2005(8476)
作者
(35661)
(29466)
(29383)
(27715)
(18894)
(13924)
(13570)
(11394)
(11218)
(10702)
(10115)
(10006)
(9623)
(9151)
(9137)
(9076)
(8807)
(8686)
(8327)
(8242)
(7244)
(7100)
(7038)
(6771)
(6640)
(6563)
(6538)
(6538)
(5848)
(5692)
学科
(77762)
(71828)
企业(71828)
(59007)
经济(58932)
管理(55335)
业经(26903)
(26876)
金融(26876)
方法(25780)
(25072)
银行(25067)
(24301)
(24243)
(21348)
中国(21085)
(20114)
财务(20097)
财务管理(20076)
企业财务(19059)
(18616)
数学(18313)
数学方法(18214)
农业(16610)
技术(15306)
(13507)
理论(13475)
(13000)
企业经济(12009)
体制(11881)
机构
学院(188047)
大学(180275)
(85281)
经济(83726)
管理(80516)
理学(67782)
理学院(67279)
管理学(66602)
管理学院(66242)
中国(55428)
研究(52550)
(44704)
(36126)
财经(34846)
(31592)
(29389)
(28540)
中心(27703)
科学(26841)
经济学(26287)
财经大学(25872)
(24763)
商学(24429)
商学院(24216)
(24037)
经济学院(23905)
(23715)
金融(23243)
业大(23043)
(22850)
基金
项目(115198)
科学(93167)
研究(87929)
基金(86122)
(71854)
国家(71090)
科学基金(64659)
社会(59004)
社会科(56109)
社会科学(56095)
(46002)
基金项目(45110)
自然(40223)
自然科(39419)
自然科学(39413)
自然科学基金(38821)
教育(38432)
(35913)
资助(35135)
编号(35025)
(30739)
(28262)
成果(26964)
(25480)
创新(25388)
(25104)
重点(24959)
国家社会(24747)
(24719)
(23450)
期刊
(97201)
经济(97201)
研究(58346)
(39414)
金融(39414)
(38988)
中国(36546)
管理(35845)
(27917)
科学(21383)
学报(19692)
技术(18572)
农业(18240)
财经(18235)
业经(17758)
大学(16728)
学学(16332)
(15598)
经济研究(14884)
财会(12396)
技术经济(12077)
(11953)
问题(11629)
现代(10677)
教育(10328)
会计(9860)
商业(9737)
世界(9577)
理论(9467)
(9454)
共检索到2961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崔惠颖   赵海文  
在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引致部分领域出现一定程度“脱实向虚”的背景下,由于存在规模或关联性特征,一些金融化的企业已成为金融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企业金融化的内在特质出发,将金融化企业视为类金融机构乃至系统重要性机构,结合金融资产的期限结构特征,对经济“脱实向虚”引发金融风险进行诠释。利用2007-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首先,企业金融化与其边际风险贡献之间存在U型关系,且该特征仅存在于短期金融资产配置之中。其次,就规模与关联性两个系统重要性指标而言,短期金融资产的最优配置存在异质性。规模越大、同省同行业金融化水平越低的企业增持短期金融资产,越会加剧金融风险。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一方面通过提高自身股价的内在脆弱性,加剧股价崩盘风险,从而加剧系统性金融风险;另一方面也会通过模仿同群企业的金融投资行为,增大企业之间的关联性,而加剧系统性金融风险。文章研究表明,将过度金融化企业纳入风险监管、避免盲目模仿同群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有助于促进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思龙  
利用2007年~2015年非金融非房地产行业(NFRE)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金融业股权投资总额对银行体系、股票市场和金融体系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业股权投资会导致上市公司从银行体系过度融资,说明上市公司会利用正规金融渠道的融资优势及对中小企业的信息优势从银行体系套取资金,投资金融业企业赚取利润;由于银行体系对上市公司的信息对称程度较高,还款风险较低,上市公司从银行体系过度融资来投资金融股权并不会增加银行体系的金融风险;上市公司“脱实向虚”的金融业股权投资行为,使资金从实体经济回流到金融体系,造成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提升了股票市场风险以及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因此,政府应加强对实体上市公司的投融资监管,合理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以减少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经济运行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思龙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思龙  
利用2007年~2015年非金融非房地产行业(NFRE)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金融业股权投资总额对银行体系、股票市场和金融体系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业股权投资会导致上市公司从银行体系过度融资,说明上市公司会利用正规金融渠道的融资优势及对中小企业的信息优势从银行体系套取资金,投资金融业企业赚取利润;由于银行体系对上市公司的信息对称程度较高,还款风险较低,上市公司从银行体系过度融资来投资金融股权并不会增加银行体系的金融风险;上市公司"脱实向虚"的金融业股权投资行为,使资金从实体经济回流到金融体系,造成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提升了股票市场风险以及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因此,政府应加强对实体上市公司的投融资监管,合理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以减少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经济运行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彭俞超  倪骁然  沈吉  
近年来,经济中出现的"脱实向虚"问题引起了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企业金融投资如何影响股价崩盘风险的视角,研究了企业"脱实向虚"对金融市场稳定的影响。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市场、公司和经理人的三期博弈模型,本文发现,上市公司为了隐藏负面信息而持有金融资产会提升企业股价崩盘的概率。基于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样本的实证分析验证了理论模型的结论。平均而言,企业金融投资每增加1个标准差,未来一期的股价崩盘风险约增加5.5%个标准差。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金融投资水平越高的企业与外界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也越高。金融投资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在经营风险更高、内部人受监督程度更低的企业中更为显著。本文的发现揭示出了经济"脱实向虚"引起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一条路径。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马健美  
文章以2010—2020年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考察金融错配对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金融错配加深会降低企业实物投资水平,增加企业金融投资的意愿,加剧了实体企业“脱实向虚”。金融错配改变了企业债务结构,增加了企业债务风险从而影响企业金融化的动机。具体而言,金融错配程度越高,短期债务占企业债务比重越高、信用借款占比越低。在通过更换变量、改变样本范围、工具变量法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银行业竞争程度高的地区,金融错配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相对较小。过度负债企业和民营企业受金融错配的影响大于财务状况较好的企业,金融错配推动高风险、高负债企业及民营企业债务状况进一步恶化,导致更高程度的金融化水平。解决金融错配问题、提高信贷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效率,对于降低企业债务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马健美  
文章以2010—2020年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考察金融错配对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金融错配加深会降低企业实物投资水平,增加企业金融投资的意愿,加剧了实体企业“脱实向虚”。金融错配改变了企业债务结构,增加了企业债务风险从而影响企业金融化的动机。具体而言,金融错配程度越高,短期债务占企业债务比重越高、信用借款占比越低。在通过更换变量、改变样本范围、工具变量法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银行业竞争程度高的地区,金融错配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相对较小。过度负债企业和民营企业受金融错配的影响大于财务状况较好的企业,金融错配推动高风险、高负债企业及民营企业债务状况进一步恶化,导致更高程度的金融化水平。解决金融错配问题、提高信贷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效率,对于降低企业债务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田地  郭潇涵  张玉明  赵瑞瑞  
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金融对传统金融格局带来了新的冲击,其究竟是加剧还是抑制实体企业"脱实向虚"成为重要议题。本文借助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及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考察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显著促进了企业实业投资,同时抑制其金融资产配置倾向。进一步研究发现,相对于长期金融资产,数字金融对企业短期金融资产投资的抑制作用更显著。本文研究表明,数字金融能有效抑制实体企业"脱实向虚",应在合理的金融监管约束下,支持并推动数字金融发展。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陈春华  曹伟  曹雅楠  邵薪洁  
企业"脱虚向实"是指企业将更多资本从非生产性领域配置到生产性领域,表现为实体企业金融化水平降低。文章以数字金融发展为背景,采用2011-2018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了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可以降低企业金融化水平,这种作用主要通过弱化企业预防性动机实现。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仅存在于传统金融结构性错配的弱势样本中;与短期金融资产相比,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长期金融资产配置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随着金融监管的规范及力度的增强,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凸显。文章研究表明,除了传统金融因素外,数字金融同样影响企业的金融资产配置行为。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俞毛毛   成群蕊   李季刚  
数字金融是数字技术与传统金融深度融合的产物,能够有效地提升普惠金融支持实体企业的效率。基于2011—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以银企距离为传统金融普惠性的代理变量,分析数字金融发展是否能有效解决传统普惠金融可能造成的“脱实向虚”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银企距离缩短显著提升了企业金融化资产比例,而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有效缓解上述问题,缓解作用主要通过企业信息透明度提升和银行网点布局优化两个途径实现。研究结论对于普惠金融体系优化,通过数字化过程提升自身对实体企业支持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陈宏卫  张芬  
近年来,担保公司、典当行、各类交易所和股权融资类企业等类金融机构快速发展,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题,但同时也衍生诸多金融风险。2018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上升至国家战略和国家安全的高度,加强类金融机构风险防控迫在眉睫。调研发现,当前类金融机构的风险类型如下。担保公司存在高杠杆和不完全信用风险转移风险一是高杠杆风险。担保公司在担保和增信时不能准确判断担保比例,引发信用过度扩张和杠杆水平提高,当担保公司资金链断裂时,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马超  郑军  
以2010~2021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数字金融对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推广与使用对企业“脱实向虚”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表现为显著抑制金融渠道收益占比,但对金融资产配置占比并无显著影响。当考虑行业和产权异质性时,数字金融仅对制造业和非国有企业“脱实向虚”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融资成本在数字金融对企业“脱实向虚”影响中具有明显中介作用。因此,为更好发挥数字金融抑制企业“脱实向虚”的作用,需持续推进数字金融制度体系建设,构建数字金融长效融资机制,拓宽数字金融服务广度与深度。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徐晓莉   谭其宇  
平台经济金融化对实体经济“脱虚向实”的影响日益明显。文章基于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检验模型等方法,实证考察平台经济金融化对实体企业“脱虚向实”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平台经济金融化对实体企业“脱虚向实”呈“倒U”型非线性影响;成本机制、资本配置机制和创新补偿机制是其重要路径;平台经济金融化对处于不同金融发展水平地区、不同所有权及不同规模的实体企业“脱虚向实”存在异质性影响。据此,提出强化“主动+被动”双向监管、充分考虑企业资本配置结构、针对性给予政策支持等建议。研究结论为深化平台经济金融化发展、加快实体企业“脱虚向实”提供有益启示。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成群蕊  李季刚  
本文研究数字金融对微观企业的影响,探讨数字金融对实体企业"脱实向虚"是促进还是抑制。采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来构建固定效应模型,结果表明,整体上来看数字金融有助于降低实体企业的金融化行为,并且这种降低作用在非国有企业和小规模企业中更显著,进一步从数字金融的三个不同维度来检验,发现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显著抑制了企业金融化,而数字化程度与企业金融化行为正相关,表明数字化的过快发展并不利于实体企业的发展。此外,利用降低融资费用和缓解融资约束两个渠道机制验证了本文的假设。研究结论为数字金融的合理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监管部门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了参考。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辛大楞  
金融科技对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通过综合探讨金融科技对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科技的发展显著抑制了企业"脱实向虚"。机制检验表明,金融科技通过竞争效应和成本效应两个渠道影响了企业"脱实向虚"行为;即金融科技使得企业投资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和企业财务管理费用下降,从而促进了企业对实体经济的投资,抑制了企业"脱实向虚"。此外,相比于国有企业、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和处于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的企业,金融科技对非国有企业、东部地区的企业和处于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脱实向虚"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而且,金融科技的发展主要抑制了企业对投机性金融资产的投资,对企业保值性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并不明显。因此,应不断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支持力度,积极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金融科技的支撑作用,同时给予中西部地区一定的政策优惠,进而不断提升金融科技对实体经济的赋能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