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742)
- 2023(15329)
- 2022(12382)
- 2021(11520)
- 2020(9892)
- 2019(22309)
- 2018(21655)
- 2017(42675)
- 2016(22024)
- 2015(24324)
- 2014(23877)
- 2013(23492)
- 2012(20906)
- 2011(18139)
- 2010(18240)
- 2009(17351)
- 2008(16527)
- 2007(14556)
- 2006(12401)
- 2005(11485)
- 学科
- 济(96624)
- 业(96604)
- 经济(96521)
- 企(86821)
- 企业(86821)
- 管理(79767)
- 方法(46941)
- 数学(38610)
- 数学方法(38234)
- 财(33184)
- 业经(31605)
- 农(29875)
- 融(29434)
- 金融(29433)
- 中国(27807)
- 银(27665)
- 银行(27658)
- 行(26648)
- 务(25757)
- 财务(25715)
- 财务管理(25679)
- 企业财务(24478)
- 制(24070)
- 农业(21363)
- 技术(18826)
- 理论(17597)
- 体(16924)
- 贸(16854)
- 贸易(16836)
- 易(16416)
- 机构
- 学院(306790)
- 大学(300344)
- 济(137138)
- 经济(134776)
- 管理(132155)
- 理学(113350)
- 理学院(112468)
- 管理学(111051)
- 管理学院(110470)
- 研究(87486)
- 中国(81849)
- 财(68325)
- 京(59672)
- 财经(54631)
- 经(49835)
- 科学(45841)
- 中心(45357)
- 江(44853)
- 农(43188)
- 经济学(42721)
- 财经大学(41020)
- 所(39963)
- 业大(39022)
- 经济学院(38858)
- 商学(37660)
- 商学院(37320)
- 北京(36653)
- 州(36153)
- 研究所(35289)
- 经济管理(35259)
- 基金
- 项目(201298)
- 科学(163217)
- 基金(152098)
- 研究(150900)
- 家(128529)
- 国家(127396)
- 科学基金(114977)
- 社会(100918)
- 社会科(96076)
- 社会科学(96051)
- 基金项目(80537)
- 省(77625)
- 自然(73255)
- 自然科(71763)
- 自然科学(71746)
- 自然科学基金(70541)
- 教育(68632)
- 划(63318)
- 资助(61742)
- 编号(60010)
- 成果(45960)
- 部(45765)
- 创(45671)
- 重点(43858)
- 国家社会(42693)
- 发(42310)
- 创新(41910)
- 业(41028)
- 制(40994)
- 人文(40986)
- 期刊
- 济(147405)
- 经济(147405)
- 研究(90112)
- 财(57934)
- 管理(54368)
- 中国(54220)
- 融(49529)
- 金融(49529)
- 农(39763)
- 科学(36731)
- 学报(34414)
- 技术(29566)
- 大学(29183)
- 财经(28309)
- 学学(28256)
- 农业(26376)
- 业经(25820)
- 经(24270)
- 经济研究(23297)
- 教育(19778)
- 问题(18836)
- 技术经济(17709)
- 财会(17438)
- 理论(16505)
- 业(16104)
- 现代(15547)
- 商业(15334)
- 贸(15032)
- 统计(14690)
- 实践(14660)
共检索到4580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彭俞超 倪骁然 沈吉
近年来,经济中出现的"脱实向虚"问题引起了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企业金融投资如何影响股价崩盘风险的视角,研究了企业"脱实向虚"对金融市场稳定的影响。通过构建一个包含市场、公司和经理人的三期博弈模型,本文发现,上市公司为了隐藏负面信息而持有金融资产会提升企业股价崩盘的概率。基于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样本的实证分析验证了理论模型的结论。平均而言,企业金融投资每增加1个标准差,未来一期的股价崩盘风险约增加5.5%个标准差。进一步的研究表明,金融投资水平越高的企业与外界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也越高。金融投资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在经营风险更高、内部人受监督程度更低的企业中更为显著。本文的发现揭示出了经济"脱实向虚"引起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一条路径。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王翌秋 王新悦
实体企业过度地将资金投资于虚拟经济导致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失衡,制约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此,关注企业资金"脱实向虚"对其资本市场股价表现的影响,采用2008—2018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发现:近年来企业资金"脱实向虚"增加了股价崩盘的风险,并且这种影响在代理冲突严重、信息不对称程度高以及股票流动性高的样本企业中更为明显。进一步验证了企业资金"脱实向虚"的资本套利动机,并发现如果企业将资金适度投资于虚拟经济领域则不会导致股价崩盘风险。研究结果对政府完善资本市场制度,引导实体企业科学、适度地投资虚拟经济具有一定意义。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张勇 殷健
本文利用2010年至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前五名客户结构动态变化数据,实证检验了供应链客户的稳定是否能够抑制企业股价崩盘风险,从而以小见大地考察了产品市场上的客户稳定对股票市场乃至整个金融市场体系安全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客户稳定度越高,企业的股价崩盘风险越低。(2)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在外部监督力量弱、客户集中度高、业务复杂度高以及客户地理距离近的企业中,客户稳定度对股价崩盘风险的抑制作用更强。(3)机制分析表明,客户稳定度影响企业股价崩盘风险的两条作用路径分别是降低经营风险和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研究建议政府继续采取各种措施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企业管理层积极维护与客户之间的稳定业务关系并引入大客户参与公司治理,投资者充分关注上市公司客户结构动态变化情况及其带来的影响。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王惠 王贞洁
本文以2009-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企业外汇风险对冲对金融市场稳定的影响,并探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在两者间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外汇风险对冲能抑制股价崩盘风险,且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越高时作用越强。机制研究表明,外汇风险对冲通过发挥“资源效应”和“治理效应”抑制股价崩盘风险,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促进了“资源效应”的发挥。当企业国际化程度较高、高管有金融背景、内控质量较高或受分析师关注度较高时,外汇风险对冲的作用更明显,国际化程度较高、高管有金融背景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更强。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陈作华 郭春萌 葛锐
本文以2007—202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股价崩盘风险视角考察了机构投资者退出威胁如何促进金融市场稳定。研究发现,机构投资者退出威胁可以显著抑制股价崩盘风险,控制可能的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机构投资者退出威胁通过降低代理成本以及降低分析师盈利预测乐观偏差,可以有效抑制股价崩盘风险。进一步分析发现,机构投资者退出威胁对股价崩盘风险的抑制作用在媒体关注度高的上市公司更显著,而在“两职合一”的上市公司中则被显著削弱。本研究揭示了机构投资者退出威胁在抑制股价崩盘风险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对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李瑞红 鲍阳
本文以沪深A股2013—2017年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对制造业脱实向虚、资源依赖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制造业脱实向虚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资源依赖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制造业脱实向虚能够增强资源依赖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相关性。
关键词:
制造业脱实向虚 资源依赖 股价崩盘风险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车德欣 杜卉 汤子隆
利率市场化改革作为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改革的主要措施之一,对维系中国上市公司股价稳定具有深远影响。基于2008—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上市公司股价崩盘风险效应。研究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够显著降低上市公司股价崩盘风险。异质性分析发现,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具有较大环境不确定性、较强投机氛围的上市公司中存在更为显著的风险治理效果。机制分析发现,利率市场化改革能够有效改善信息流转和财务状况,校正企业脱实向虚倾向并提升生产率,进而有助于降低上市公司股价崩盘风险。此外,在较好的金融监管和市场化水平下,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于上市公司股价崩盘风险的治理效果更好。研究结论为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提供经验参考。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邓超 夏文珂 陈升萌
以2007~2017年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缓解还是加速了股价崩盘风险,结果表明,金融化显著降低了企业的股价崩盘风险,并且该效应随着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而增强。进一步研究发现,金融化与股价崩盘风险存在"U型"关系,当超过一定的临界值时,金融化程度越高,股价崩盘风险越大;在区分企业内外部信息环境后发现,金融化与股价崩盘风险的显著负相关关系主要体现在金融生态环境较好、应计盈余操纵较低、股价同步性较小的样本中。作用机制研究表明,金融化主要通过经营业绩的提升和融资约束的改善缓解股价崩盘风险。以上结果说明,当前阶段非金融企业的金融投资行为更多表现为"股价稳定"效应,而非"崩盘助推"效应,然而也应警惕金融化程度不断升高导致两者关系"反转"所可能引发的风险。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夏常源 王靖懿 傅代国
现阶段,有关保险资金持股与资本市场稳定相互关系的讨论多止于推测,少有学者以大样本数据进行实证考察。在理论上,保险资金持股上市公司,一方面可以抑制经理人负面信息隐藏,作为市场"稳定器"降低股价暴跌风险;另一方面,也能引发投资者跟风炒作,导致市场情绪高涨和股价高估,成为股价崩盘风险的"加速器"。本文基于2007—2016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分析保险资金持股上市公司是否加剧市场暴跌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保险资金持股加剧了股价崩盘风险,是公司股价崩盘的"加速器"。这一结论在经过DID模型、工具变量回归、PSM+OLS等内生性分析,以及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表明,相比于民营、小型和财产保险公司,在股市投资规模更大的国有、大型和人寿保险公司更能引发市场跟风炒作,加剧股价崩盘风险;不过,当保险资金作为前十大股东参与公司治理时则能够降低股价崩盘风险。本文不仅为保险资金持股与资本市场稳定相互关系的讨论提供了经验证据,也为规范保险资金股权投资,维护资本市场稳定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司登奎 李小林 赵仲匡
资本"脱实向虚"及非金融企业利润越来越依赖金融渠道是当前阶段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最为突出的结构性矛盾。本文以非金融企业之间的"类金融"行为作为出发点,选取2007—2018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揭示了非金融企业从事影子银行业务影响股价崩盘风险的逻辑及其潜在的捂盘动机。结果表明:(1)非金融企业从事影子银行业务每增加1单位标准差,其股价崩盘风险平均增加1.90%单位标准差,研究结论对于替换核心指标、改变参数估计方法、控制其他冲击和工具变量保持稳健。(2)企业投资影子银行业务会恶化信息质量;同时,该行为会降低企业主营业务盈利能力,提升非主营业务盈利能力,但总盈利能力下降。特别地,企业从事影子银行业务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在短期投资者为主的股东结构和市场竞争更激烈的行业中尤为明显,这意味着企业出于迎合股东利益等动机选择短视性的影子银行业务,在主营业务利润下滑后进行捂盘。(3)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在外部监督较弱、内部治理较差和投资机会较低的企业中尤为显著。本文为影子银行业务形成的企业捂盘动机及其经济后果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也为加强外部监督和完善公司治理从而缓解管理层短视行为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万东灿
以融资质量刻画股价崩盘风险指标,选取2005-2014年间中国A股中小板上市公司为样本,通过研究商业信用、银行借款及银行借款的债务融资成本与股价崩盘风险的关系,分析了商业信用和银行借款对中小企业融资质量和市值波动的影响。研究发现,商业信用与股价崩盘风险显著正相关,银行借款与股价崩盘风险显著负相关,债务融资成本与股价崩盘风险显著正相关。这说明不同的债务融资方式具有不同经济后果。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朱会芳
近几年国内股票市场频繁出现暴涨暴跌的现象,股价崩盘风险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课题;另外,机构投资者能否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人们所预期的外部监管者角色,也是公司金融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本文以2008-2016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机构持股稳定性与崩盘风险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背后的影响机制,以及公司产权异质性对该效应是否会产生影响。结果表明:(1)机构投资者持股稳定性与崩盘风险呈负向关系;(2)机构持股稳定性影响崩盘风险的重要渠道在于"机构投资者持股稳定性——盈余管理——崩盘风险",机构投资者能通过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削弱其盈余管理行为;(3)机构持股的稳定性对于崩盘风险的负向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更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席龙胜 王岩
随着我国ESG信息披露制度不断完善,ESG信息披露质量将对股价崩盘风险产生重要影响,但是,目前鲜有文献研究ESG信息披露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关系。以2009—2020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企业ESG信息披露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ESG信息披露能够降低股价崩盘风险。机制检验表明,在“信息效应”下,ESG信息披露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缓解股价崩盘风险,在“投资者情绪效应”下,ESG信息披露通过平抑投资者情绪降低股价崩盘风险。异质性分析发现,ESG信息披露对股价崩盘风险的抑制作用在经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非国有企业以及分析师关注度较高的企业中表现更强。这一研究拓展了企业ESG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研究,对加强我国ESG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施先旺 刘会芹
文章实证检验了企业战略差异对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战略差异越大,其股价崩盘风险越高。进一步研究中对战略差异影响股价崩盘风险的作用机制和治理机制进行了探讨,发现战略差异可以通过信息路径(信息不透明度)和会计路径(盈余管理)对股价崩盘风险产生影响,而较高的审计质量以及信息披露评级可以有效缓解战略差异导致的股价崩盘风险。研究结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