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279)
- 2023(11508)
- 2022(9602)
- 2021(8645)
- 2020(7697)
- 2019(17616)
- 2018(17333)
- 2017(34797)
- 2016(19031)
- 2015(21072)
- 2014(21166)
- 2013(21325)
- 2012(19788)
- 2011(17505)
- 2010(17774)
- 2009(16855)
- 2008(17305)
- 2007(15903)
- 2006(13675)
- 2005(12633)
- 学科
- 济(89709)
- 经济(89615)
- 业(87575)
- 企(79665)
- 企业(79665)
- 管理(70381)
- 方法(43120)
- 数学(34570)
- 数学方法(34326)
- 财(30922)
- 业经(28370)
- 农(27985)
- 务(23575)
- 财务(23556)
- 财务管理(23525)
- 企业财务(22367)
- 农业(20360)
- 中国(18889)
- 技术(18222)
- 制(17891)
- 和(15574)
- 贸(15264)
- 贸易(15259)
- 策(15107)
- 易(14831)
- 地方(14763)
- 理论(14756)
- 划(14732)
- 学(14236)
- 体(13378)
- 机构
- 学院(281971)
- 大学(276990)
- 济(123057)
- 经济(120801)
- 管理(113503)
- 理学(97593)
- 理学院(96646)
- 管理学(95328)
- 管理学院(94807)
- 研究(88893)
- 中国(70690)
- 财(58374)
- 京(57092)
- 科学(53315)
- 农(51885)
- 财经(46468)
- 所(45847)
- 江(43534)
- 业大(42139)
- 经(42101)
- 中心(41523)
- 研究所(41227)
- 农业(41061)
- 经济学(37925)
- 北京(35439)
- 经济学院(34650)
- 财经大学(34191)
- 州(34109)
- 商学(32405)
- 商学院(32149)
- 基金
- 项目(180422)
- 科学(143479)
- 基金(133149)
- 研究(130545)
- 家(115356)
- 国家(114350)
- 科学基金(99389)
- 社会(84678)
- 社会科(80404)
- 社会科学(80383)
- 省(71574)
- 基金项目(70727)
- 自然(64763)
- 自然科(63317)
- 自然科学(63296)
- 自然科学基金(62293)
- 教育(59332)
- 划(58647)
- 资助(54652)
- 编号(51759)
- 成果(40787)
- 业(40673)
- 部(40630)
- 创(40482)
- 重点(40427)
- 发(38906)
- 创新(37045)
- 国家社会(35169)
- 科研(34982)
- 教育部(34882)
- 期刊
- 济(136733)
- 经济(136733)
- 研究(79614)
- 财(51010)
- 中国(49997)
- 农(47830)
- 管理(45025)
- 学报(41569)
- 科学(39623)
- 农业(32330)
- 大学(31566)
- 学学(30367)
- 融(26933)
- 金融(26933)
- 技术(25761)
- 财经(24125)
- 业经(23919)
- 经济研究(21830)
- 教育(20817)
- 经(20786)
- 业(20046)
- 问题(18366)
- 技术经济(17587)
- 财会(15657)
- 贸(14326)
- 商业(14224)
- 统计(13949)
- 现代(13885)
- 世界(13608)
- 版(13275)
共检索到4146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兵军 欧阳令南
“恶性增资”行为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结构中 ,对组织的资源配置产生重大影响。传统理论认为 ,恶性增资是错误或非理性决策过程的结果。然而 ,传统理论在解释恶性增资行为方面是不全面的 ,因为它没有提供一种有效的机制来区分合理的增资行为和不合理的增资行为。本文在介绍说明传统理论的基础上 ,运用实物期权理论对恶性增资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证明有些被认为是不合理的增资行为在有些情况下是合理的 ,是出自组织利益最大化的正确选择。实物期权理论是对增资行为传统理论的有力补充。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刘兵军 欧阳令南
“恶性增资”行为广泛存在于各种组织结构中 ,对组织的资源配置产生重大影响。传统理论认为 ,恶性增资是错误或非理性决策过程的结果。然而 ,传统理论在解释恶性增资行为方面是不完全的 ,因为它们没有提供一种有效的机制来区分合理的增资行为和不合理的增资行为。本文在介绍说明传统理论的基础上 ,运用实物期权理论对恶性增资行为进行了解释 ,证明有些被认为不合理的增资行为在有些情况下是合理的 ,是出自组织利益最大化的正确选择。实物期权理论对传统假设提出了挑战 ,并且是对增资行为传统理论的有力补充。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贺云龙 张馨之
本文以企业财务指标作为构建恶性增资判别模型的自变量,采用逻辑回归法构建了企业恶性增资行为的判别模型。在此基础上,以沪深A股数据为样本,对企业恶性增资行为判别模型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样本数据中50%的企业存在恶性增资行为,且现金持有量、总资产周转率两个财务指标在模型中非常显著。回验模型的准确率高达98%,但当概率接近0.5时,恶性增资判别模型的临界点比较模糊。
关键词:
恶性增资 逻辑回归 资本预案 判别模型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高利芳 李庆华
"escalation of commitment"是一种普遍性的社会现象,且可能产生严重的经济后果。国外对此开展研究较早,相关理论多如丛林。但是我国对此研究开展时间较晚,且在概念翻译上不统一,理论上也较少有贡献。文章基于文献回顾和理论分析,首先反驳了"escalation of commitment"常见的中文译法"恶性增资"及其他,提出将其译为"困境增投"更为合理;然后整合了有关困境增投研究的相关理论,构建了较为完整、明晰的理论框架,以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本质;最后从理论上分析了困境增投问题的
关键词:
困境增投 一致性 非理性 风险收益权衡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林波 杨惠娟
本文以2009-2014年期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作为研究的样本,分析了股权结构、审计意见和恶性增资的相关性。研究表明:恶性增资与股权集中度之间为倒U形关系;审计质量和股权制分别能够一定程度地抑制恶性增资;当第一大股东持有非国有股时,对于控制恶性增资,审计质量和股权结构之间可以相互替代,而当第一大股东持有国有股时,对于控制恶性增资,审计质量和股权结构之间为互补关系。
关键词:
股权结构 审计质量 恶性增资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艾明晔 齐中英
本文从有限理性人的认知偏差视角,从心理和组织因素方面探讨R&D项目恶性增资行为。面对R&D项目是否中止这样的复杂决策,决策者往往会受到感情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文中分析了R&D项目中止决策过程中的5种认知偏差及其对个人决策中的影响。
关键词:
恶性增资 R&D项目 中止决策 认知偏差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唐洋 张廷玉
本文以2005-2010年沪深两市公司为样本,分别研究了股权再融资、可转换债券和银行贷款融资对恶性增资行为的影响,并对三种融资方式对恶性增资的影响程度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股权再融资和银行贷款融资均容易导致恶性增资,且银行贷款融资发生恶性增资行为的概率大于股权再融资。研究为完善我国股权融资、可转换债券和银行贷款融资机制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
股权再融资 债权融资 恶性增资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王秀 刘清军
本文从我国制度背景出发,以委托代理理论为基础,考察了我国上市企业大股东性质、股权制衡对恶性增资的影响作用。选取2008-2011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结果表明:第一大股东性质为国有时,股权制衡对企业恶性增资的影响不明显;前两大股东性质均为国有时,股权制衡对恶性增资存在正的影响,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也与恶性增资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这可能是由于大股东之间合谋;第一大股东为国有、制衡股东非国有性质时,虽然股权制衡与恶性增资没有显著的负相关性,但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恶性增资显著负相关,这充分说明我国第一大股东为国有时,为获得私人利益而进行恶性增资的可能性较大。
关键词:
恶性增资 股权制衡 大股东性质 制度背景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唐洋 刘志远 李伟
文章首先提出了度量恶性增资行为应充分体现和刻画的该行为的三个特点,其次,以体现这三个特点为原则,从恶性增资的发生概率和发生金额两个维度上提出了度量恶性增资的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恶性增资行为进行了度量。
关键词:
上市公司 恶性增资 度量 资本投资项目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李伟 唐洋
基于代理理论,采用受试者内的实验方法,检验了经理激励补偿机制对恶性增资的治理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在对一项前景堪忧的项目进行再投资决策时,对经理采取激励措施并不一定会使他们做出有效决策,而惩罚措施会使其更加慎重的对待决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恶性增资的发生。这一研究不但有助于企业制定有效的恶性增资治理机制,也为我国正在建设的国有企业投资责任追究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证券市场导报
[作者]
张冬莉
本文从寻租角度分析了资本预算项目恶性增资的成因。出于对不同控制主体寻租动机和动力的考虑,本文将样本企业从终极控制人的角度区分为民营主体控制的企业和政府控制的企业,并将政府控制的企业进一步区分为中央政府控制的企业和地方政府控制的企业。研究发现,恶性增资现象发生的概率比较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发现中央政府控制的企业比地方政府控制的企业恶性增资发生概率低,但是没有发现民营主体控制的企业比政府控制的企业恶性增资发生的概率低。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唐洋 刘志远 李伟
文章在代理理论的框架下,实证检验了上市公司大股东在增发或配股(SEO)中的认购行为选择对恶性增资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无论大股东是否参加SEO认购,上市公司都存在恶性增资倾向。但是,与大股东全部参加认购相比,大股东全部和部分放弃认购均加重了上市公司恶性增资倾向。其中,大股东全部放弃认购的恶性增资倾向最大,部分放弃认购次之。上述发现有助于理解大股东的认购行为选择,并为监督和规范上市公司的投融资行为提供了实证支持。
关键词:
增发与配股 认购行为 恶性增资 资本投资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沈悦志
进入90年代中后期,在国际资本普遍看好我国广阔市场前景、竞相进入我国、民族经济一定程度上受到外资冲击的大背景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以下简称“合资企业”)中的外方通过种种手法,增加企业注册资本,以扩大本方股权比例的事件频频发生并引起激烈争论。笔者认为,...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杨杰 唐志
文章分析了上市企业恶性包装问题的概念和形式,指出其产生原因在于:我国股市发展的不完善性;券商和上市企业间形成买方市场;“一股就灵”观念对企业的错误诱导等等。而券商非理性行为又会直接导致股市动荡、企业畸形发展、国家财政负担加重以及国有资产的流失。对此作者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1.加强券业监控职能;2.加速立法步伐;3.改变企业上市制度、变“额度管理”为“质量管理”;4.加快证券业业内调整;5.建立股票质量评价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