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81)
- 2023(11515)
- 2022(9128)
- 2021(8422)
- 2020(6806)
- 2019(15426)
- 2018(15062)
- 2017(28965)
- 2016(15432)
- 2015(17273)
- 2014(17112)
- 2013(15960)
- 2012(14194)
- 2011(12406)
- 2010(11883)
- 2009(10572)
- 2008(9825)
- 2007(8257)
- 2006(7006)
- 2005(6062)
- 学科
- 济(64817)
- 经济(64744)
- 管理(45056)
- 业(44733)
- 企(36343)
- 企业(36343)
- 方法(29777)
- 数学(26001)
- 数学方法(25662)
- 农(23295)
- 中国(18607)
- 业经(18344)
- 财(16665)
- 农业(16040)
- 地方(13224)
- 制(11643)
- 学(10599)
- 务(10211)
- 发(10202)
- 财务(10168)
- 财务管理(10147)
- 理论(9818)
- 企业财务(9711)
- 体(9617)
- 技术(9396)
- 贸(9336)
- 贸易(9330)
- 易(9060)
- 和(8951)
- 环境(8839)
- 机构
- 学院(207826)
- 大学(206442)
- 济(85301)
- 管理(85048)
- 经济(83731)
- 理学(74669)
- 理学院(73968)
- 管理学(72687)
- 管理学院(72290)
- 研究(63465)
- 中国(47333)
- 京(41224)
- 财(38088)
- 科学(37292)
- 农(32345)
- 财经(31383)
- 中心(31187)
- 江(30146)
- 业大(29944)
- 经(28866)
- 所(28530)
- 范(27309)
- 师范(27036)
- 经济学(26952)
- 研究所(26133)
- 农业(24638)
- 经济学院(24474)
- 北京(24350)
- 院(23688)
- 财经大学(23671)
- 基金
- 项目(151404)
- 科学(121844)
- 研究(113012)
- 基金(112369)
- 家(96918)
- 国家(96091)
- 科学基金(84730)
- 社会(75126)
- 社会科(71152)
- 社会科学(71136)
- 基金项目(59695)
- 省(59119)
- 自然(53354)
- 教育(52812)
- 自然科(52172)
- 自然科学(52159)
- 自然科学基金(51204)
- 划(49135)
- 编号(45449)
- 资助(43815)
- 成果(35386)
- 部(34017)
- 重点(33978)
- 发(32693)
- 创(32186)
- 国家社会(32021)
- 课题(30642)
- 创新(30030)
- 教育部(30013)
- 人文(29568)
共检索到2894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蒋洋 陈宝玲 石术
乡镇治理具有“任务治乡”的新特征,任务型组织成为完善乡镇治理体系的重要抓手和提升乡镇治理效能的重要组织形式。党的二十大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和镇是联系农村社会的行政体系的末端,现有关于任务型组织在乡镇治理场域的实证研究尚待补充。本文构建“制度环境—现实需求—行动逻辑—组织形态”的分析框架,对2017—2021年于江西省清水乡观察的“任务型组织常态化治乡”现象进行深描,旨在对乡镇治理中的任务型组织由临时性向常态化转向的外在表征、原因和结果进行学理性讨论。研究发现:任务型组织治乡日益走向常态化,表现为政策制定常态化、关注议题常态化和治理流程常态化;任务型组织能够有效适应乡镇治理的制度环境,动态回应乡镇治理的现实需求,良性契合乡镇治理的行动逻辑,具有适应性、回应性和契合性等特征。总体上看,任务型组织常态化治乡加强了党对乡镇治理的全面领导,激发了乡镇治理的内生活力,提升了乡镇治理的政策执行力,进而助推乡镇治理现代化。因此,任务型组织治乡并非消极的组织行动偏离,而是为实现乡镇治理现代化的积极的组织形态重塑。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邱亚彪 王巨光 李睿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乡村融入开放市场的现代化转型是实现乡村振兴与现代化的关键路径之一,但实践中缺乏可行的行动逻辑和指导框架。本文从乡村系统理论视角出发,结合广西S村现代化转型实践案例,引入组织管理领域中的资源依赖理论,并将该理论修正为中国乡村现代化情境下的双向资源依赖理论,这为乡村现代化转型中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的起底逻辑提供了一种解释。同时,结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解构乡村系统在城乡互动中的演变机制,构建了“互动与重塑”乡村现代化转型的行动逻辑框架。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通过改变乡村系统外部环境的机制,促使其内部系统中农民主体性、资源与制度的适应性改变,进而推动乡村系统演变。乡村系统演变在乡村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重塑的过程中,以农民生活生产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就业方式、消费观念、村庄归属感与身份认同感、对村级治理组织的态度转变为表征,最终实现乡村现代化转型的目标。这为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乡村系统演变与乡村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完整的行动逻辑链条。
关键词:
乡村系统 乡村振兴 乡村现代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邱亚彪 王巨光 李睿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乡村融入开放市场的现代化转型是实现乡村振兴与现代化的关键路径之一,但实践中缺乏可行的行动逻辑和指导框架。本文从乡村系统理论视角出发,结合广西S村现代化转型实践案例,引入组织管理领域中的资源依赖理论,并将该理论修正为中国乡村现代化情境下的双向资源依赖理论,这为乡村现代化转型中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的起底逻辑提供了一种解释。同时,结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解构乡村系统在城乡互动中的演变机制,构建了“互动与重塑”乡村现代化转型的行动逻辑框架。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通过改变乡村系统外部环境的机制,促使其内部系统中农民主体性、资源与制度的适应性改变,进而推动乡村系统演变。乡村系统演变在乡村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重塑的过程中,以农民生活生产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就业方式、消费观念、村庄归属感与身份认同感、对村级治理组织的态度转变为表征,最终实现乡村现代化转型的目标。这为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乡村系统演变与乡村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完整的行动逻辑链条。
关键词:
乡村系统 乡村振兴 乡村现代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邱亚彪 王巨光 李睿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乡村融入开放市场的现代化转型是实现乡村振兴与现代化的关键路径之一,但实践中缺乏可行的行动逻辑和指导框架。本文从乡村系统理论视角出发,结合广西S村现代化转型实践案例,引入组织管理领域中的资源依赖理论,并将该理论修正为中国乡村现代化情境下的双向资源依赖理论,这为乡村现代化转型中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的起底逻辑提供了一种解释。同时,结合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解构乡村系统在城乡互动中的演变机制,构建了“互动与重塑”乡村现代化转型的行动逻辑框架。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通过改变乡村系统外部环境的机制,促使其内部系统中农民主体性、资源与制度的适应性改变,进而推动乡村系统演变。乡村系统演变在乡村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重塑的过程中,以农民生活生产方式、社会交往方式、就业方式、消费观念、村庄归属感与身份认同感、对村级治理组织的态度转变为表征,最终实现乡村现代化转型的目标。这为乡村内外部系统互动、乡村系统演变与乡村现代化转型提供了完整的行动逻辑链条。
关键词:
乡村系统 乡村振兴 乡村现代化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郭元晞
了解乡镇、研究乡镇、发展乡镇、实现城乡现代化──《四川乡镇名录(遂宁卷)》评介郭元晞建设以大中城市为中心,以广大农村为基础,以星罗棋布的小城镇为纽带的城乡协调发展的新体制,是社会王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个新体制中,通过发展乡镇,就可以用城市先...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雨薇 武晋
中国有绅治传统。近年来新乡贤作为新兴主体被逐渐纳入基层治理体系中,中国乡村治理中的精英参与由此呈现出新的时代特征。借鉴杜赞奇"经纪机制"概念,结合桐乡市"乡贤+三治融合"的田野观察可知,在乡村振兴与项目进村的时代背景之下,"任务型经纪"替代了旧有的保护型经纪、赢利型经纪与村干部"多重角色"。新乡贤作为治理主体整合了制度合法性、道德优势与资源支配权,其管理机制以网格化、技术化为特点;其目标责任制呈现任务化、模糊化特性;其运作机制在组织化路径下体现出协商化、人情化的原则。以基层政府与乡土社会互信互赖、协同共治为特征,这一吸纳型治理机制的制度化建构在有效承接国家行政的同时广泛激发了乡村社会的内生动力,在加快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进程的同时有利于促进传统与现代、城市与农村之间有效衔接。
关键词:
乡村治理 精英 经纪机制 任务型经纪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谦 李天云 杜钰
乡村治理现代化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规定和重要内容,也是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战略关键,还是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理性选择。长期以来处于战略夹缝中的乡村治理存在效率与平等失衡、发展与稳定失序、生产要素流出与引进失谐、公共文化吐故纳新失语、村规民约激励约束失效的多重困境。并且随着社会转型,乡村治理中出现乡村居民生存原子化碎片化、乡村组织形态软弱化涣散化、乡村治理制度内卷化悬浮化、生态环境污染叠加化扩散化的异化偏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及时总结、反思乡村治理中自上而下的下乡政策和自下而上的实践探索模式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自治、法治、德治及技治四治合一的最优型善治方案。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陆光德 唐金虎 胡耀昌
江苏省无锡县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试验区之一。本文从无锡县发展的实践出发,分析了乡镇工业的发展与农业现代化实现的内在关系。即乡镇工业是在农业这个母体上孕育、生长和发展起来的。同时乡镇工业的迅速发展又为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有利条件。这种农工结合、协凋发展的路子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的可靠保证和必由之路。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黄佩民
在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农业基础产业的状况却不尽如人意。如何使乡镇企业与农业协调发展,让乡镇企业发展带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并反过来为乡镇企业发展构筑坚实的基础,是当前农村经济工作中必须明确的一个问题。下文就是从农业基础产业的角度论乡镇企业发展的动因、阶段、优势和方向,为研究、指导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又一个思路。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肖琳
在农村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而传统家庭养老功能萎缩的背景下,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社会化养老模式是积极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的必然要求。基于一个乡镇11年互助养老的田野调查发现,互助养老本质上是立足于村社共同体的农村社区养老模式。以老年人为主体的多层次动员、以公共意志为准则的民主化管理、以熟人社会为基础的社会嵌入,以及以互助组织为中介的资源链接构成互助养老持续运作的核心经验。相较于机构养老和行政主导的社区养老模式,互助养老能够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不仅可以满足老年群体的多元养老需求,也能取得一定的社会治理成效。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视角下,当前政府应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发展农村互助养老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与资源条件,逐步推广互助养老模式。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吕鲲鲲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过程中,带动民众技术就业、聚焦基础型职业培训、培养新型农商人才是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新定位。然而,目前定位模糊、硬件不足、合作匮乏、特色消弭与队伍缺失等挑战客观存在,使得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陷入自信危机。为落实乡村振兴计划、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农村职业教育相关主体可采取“五大举措”:深化“职教+农村”高频互动,落实后扶贫时代发展策略;创设“基地+联盟”办学环境,建立校际帮扶体系;强化“大智移云+农业”专业整合,突出农业办学特色;形塑“平台+项目”,打造科技兴农新格局;建构“理论+实践”师资队伍,契合“三农”人才培养,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价值重塑。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吕文飞 王英
随着中国乡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工业化的推进,乡村生态破坏加剧,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成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基层政府、企业单位、乡村居民作为主要治理主体,存在着治理意识淡薄和主体之间各自为政的治理状态,这就要求治理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权责作用,构建治理主体的整体性结构,不断形成多元协同共治的治理主体格局。在乡村生态治理过程中,认识乡村生态治理现代化的主体共治逻辑不仅要明晰治理主体间是利益共同体,还要通过人与自然互为主体性来把握人与自然也是利益共同体,让中国乡村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张宁静 马启鹏
乡镇成校办学职能从"文化技术教育型"向"全纳教育型"的整体转型,要求乡镇成校教师的角色也相应地从"课程教学型"向"培训管理型"转换,从而出现了转型期乡镇成校教师专业化的时代缺失。专业群体与专业岗位需求的不适应,整体结构的不合理及专业质量低下,制约了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农村社区教育的推进。因此,及时推进乡镇成校教师的再专业化,依照新专业岗位的"标准",通过开展基于"自主"的转化学习,以增强专业化意识、学会批判性反思、融入转型期社会的同时,强化基于"共治"的制度作用,构建起基于"标准"的评价体系、"公平"的岗
关键词:
乡镇成校转型 乡镇成校教师 教师专业化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献 李瑾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构建科学的乡村治理现代化评价体系并对不同类型村庄进行评价比较分析,可为各地合理规划乡村治理现代化分类推进路径提供理论参考。基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法,构建了包含基础能力支撑现代化、公共服务治理现代化、公共事务治理现代化、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以及公共环境治理现代化5个评估维度,36个具体指标的乡村治理现代化评价体系,并以21个典型村庄为例进行了评价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其中12个典型村庄基本实现治理现代化,其余均处于发展阶段。分指标看,环境治理现代化与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处于较高水平,而公共服务治理现代化水平是乡村治理现代化最突出的短板,基础能力支撑现代化与公共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相当;分村庄类型看,城郊融合类与特色保护类村庄治理短板在于公共服务治理现代化,集聚提升类与拆迁撤并类村庄短板在于基础能力支撑现代化,各地未来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需发挥优势补齐短板精准发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