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09)
- 2023(14626)
- 2022(12073)
- 2021(10989)
- 2020(9130)
- 2019(20469)
- 2018(20354)
- 2017(39607)
- 2016(21205)
- 2015(24062)
- 2014(23993)
- 2013(24194)
- 2012(22575)
- 2011(20496)
- 2010(21202)
- 2009(20475)
- 2008(20473)
- 2007(18765)
- 2006(17200)
- 2005(16185)
- 学科
- 济(100088)
- 经济(99937)
- 业(91897)
- 管理(83489)
- 企(82534)
- 企业(82534)
- 方法(36736)
- 财(32361)
- 业经(32201)
- 农(30829)
- 中国(29560)
- 数学(27444)
- 数学方法(27265)
- 制(25438)
- 务(22056)
- 财务(22021)
- 地方(21992)
- 财务管理(21983)
- 农业(21123)
- 企业财务(20813)
- 技术(20460)
- 贸(19337)
- 贸易(19320)
- 银(18915)
- 银行(18900)
- 易(18816)
- 融(18338)
- 金融(18336)
- 行(18282)
- 和(18128)
- 机构
- 学院(320456)
- 大学(315891)
- 济(141217)
- 经济(138433)
- 管理(127572)
- 理学(107448)
- 理学院(106412)
- 研究(105446)
- 管理学(105298)
- 管理学院(104683)
- 中国(85828)
- 财(71693)
- 京(67244)
- 科学(57285)
- 财经(54751)
- 所(52451)
- 江(50841)
- 经(49369)
- 中心(47821)
- 农(47043)
- 研究所(46005)
- 北京(43268)
- 经济学(42527)
- 州(40611)
- 财经大学(40101)
- 业大(39812)
- 范(39618)
- 师范(39318)
- 经济学院(38205)
- 院(37587)
- 基金
- 项目(192532)
- 科学(154192)
- 研究(149245)
- 基金(140072)
- 家(118071)
- 国家(116932)
- 科学基金(102564)
- 社会(97626)
- 社会科(92722)
- 社会科学(92704)
- 省(75699)
- 基金项目(73105)
- 教育(67344)
- 划(61989)
- 自然(61967)
- 编号(61377)
- 自然科(60493)
- 自然科学(60478)
- 自然科学基金(59476)
- 资助(56683)
- 成果(51205)
- 发(45799)
- 部(43564)
- 创(43311)
- 课题(42367)
- 重点(42360)
- 制(42118)
- 国家社会(40146)
- 业(39936)
- 创新(39630)
- 期刊
- 济(172050)
- 经济(172050)
- 研究(104455)
- 中国(68455)
- 财(58437)
- 管理(54651)
- 农(45482)
- 科学(39093)
- 融(38156)
- 金融(38156)
- 学报(37677)
- 教育(34166)
- 农业(30882)
- 大学(30674)
- 业经(30408)
- 技术(29919)
- 学学(28658)
- 财经(28060)
- 经济研究(26779)
- 经(24176)
- 问题(22789)
- 贸(19850)
- 国际(18579)
- 技术经济(18117)
- 业(17965)
- 商业(16979)
- 现代(16494)
- 世界(16454)
- 理论(15759)
- 经济管理(15298)
共检索到5143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陈健
不同于国内外既有基于贸易角度的国际研发知识外溢研究,文章在价值链国际分工背景下,重点关注了制造业细分行业研发知识存量异质性对国际知识外溢的影响。主要结论表明:只有在与国际研发知识存量资源相结合的情况下,价值链国际分工网络渠道的进一步扩张及由此形成的研发知识溢出,才能够真正体现出价值链国际分工对我国制造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水平提升的促进作用,且是价值链国际分工影响我国制造业部门效率水平提升非常稳定的作用机制。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王元彬 王林
当前中国正处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由以资源和初级要素驱动转向技术和知识等高级要素。研发作为获得技术和知识等高级要素以及进行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途径,研发及外溢能否有效改善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具体的影响机制如何?本文以2000—2014年中国制造业为研究对象,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国内研发及外溢和中间产品进口研发外溢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及影响机制。实证研究发现当期研发及外溢并不能带来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国内研发及中间产品进口研发外溢的一阶滞后项对当期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前者的影响大于后者,即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主要来自于国内研发。从影响机制来看,科技机构数量所代表的制造业获得的科技中介服务程度是国内研发及中间产品进口行业内研发外溢影响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机制,专利申请量所代表的科技创新水平是国内研发影响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机制。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陈艺毛 李春艳
嵌入全球价值链有利于发展中国家获取跨国资本和扩大贸易流量,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嵌入全球知识生产网络、获取更多国际知识溢出的机会。我国在吸收利用国际知识溢出的多种渠道和途径中,进口贸易渠道水平国际知识溢出能够促进产业实现流程升级,垂直国际知识溢出的后向关联效应对我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形成了倒逼机制,但前向关联效应抑制我国制造业价值链前向参与程度,导致制造业价值链升级陷入进口贸易的"需求锁定"中。FDI渠道的水平和垂直国际知识溢出均阻碍我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提升,虽然后向关联效应能够加深前向参与程度,但其他途径均使制造业后向参与程度加深,并由于过度嵌入而陷入低端锁定的危险中。我国制造业国际知识溢出吸收能力的提高能够正向调节国际知识溢出效应,但仍存在投入不足的问题。因此,应对我国制造业产生不同影响的进口产品给予不同的政策;积极应对外商投资的结构变化,调整引资政策。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任金玲
当前国际产业转移是建立在价值链分工基础上的产业不完全转移。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主要承接的是来自发达国家产业价值链中劳动密集型低端环节的转移,制造业面临着向价值链高端升级的问题。本文对我国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国际产业转移对制造业价值链升级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劳动力投入、技术对制造业价值链升级也未表现出明显的推动作用。而国内资本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却有显著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价值链分工 产业不完全转移 价值链攀升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唐铁球
本文突破现有研究多是从产业或产品层面评价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传统思路,采用兼顾出口与进口的净贸易指数,比较研究了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造业22个细分行业进出口贸易结构及其在价值链中不同生产环节的竞争力。结果显示,传统的出口总量统计法高估了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存在出口与实际竞争力相背离的"统计假象"。在价值链环节,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而零部件等高端环节存在较高的进口依赖度,呈现出明显的竞争劣势。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唐铁球
本文突破现有研究多是从产业或产品层面评价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传统思路,采用兼顾出口与进口的净贸易指数,比较研究了全球价值链下中国制造业22个细分行业进出口贸易结构及其在价值链中不同生产环节的竞争力。结果显示,传统的出口总量统计法高估了中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存在出口与实际竞争力相背离的"统计假象"。在价值链环节,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而零部件等高端环节存在较高的进口依赖度,呈现出明显的竞争劣势。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朱有为 张向阳
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在美、日、欧等国的计算机、电子、汽车以及通讯设备等制造业领域先后出现了“价值链模块化”的趋势,这不仅加速了国际制造业分工格局的调整,还有力地带动了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及发展中国家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基于此,本文认为:我国应该抓住世界制造业价值链模块化的机遇,积极参与到国际制造业高端价值环节的分工中来,以提升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推动我国制造业升级。
关键词:
价值链模块化 国际分工 制造业升级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赵磊
在创新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上对我国制造业创新活动进行细分,把我国制造业创新活动分为科技产出、物化产出以及价值产出3个环节,并运用DEA模型对我国制造业3个环节的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同时构建经济基础空间权重矩阵,运用空间误差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对我国制造业3个环节创新效率的空间外溢效应及价值链外溢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我国制造业无论是分行业还是分区域普遍存在科技产出环节及价值产出环节创新效率较高,而物化产出环节创新效率较低的情形;就我国制造业各环节创新效率的空间外溢效应而言,我国制造业科技产出效率、物化产出效率以及价值产出效率都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外溢效应;我国制造业各环节创新效率的价值链外溢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科技产出效率与物化产出效率、物化产出效率与价值产出效率之间都表现出明显的价值链外溢效应,而科技产出效率与价值产出效率之间没有形成明显的价值链外溢效应。
关键词:
创新价值链 制造业 创新效率 外溢效应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尚涛
本文以电子和服装类产业为例分析了不同驱动机制价值链条中我国增加值贸易与国际分工地位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生产分割程度很高的电子和服装产业是我国最大的增加值贸易部门,但在增加值分解上存在差异:生产者驱动型的电子产业价值链中,增加值与总值贸易的背离更为显著,链条的境外成分与国内回流成分更高;国际分工地位的分析表明,二者都显示出很高的全球价值链参与程度,但在购买者驱动的服装类部门,我国的国际分工地位更高且稳定,而生产者驱动的电子产业分工地位较低且不断下降。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周昕
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框架,以我国制造业部门为研究对象,采用WIOD和TIVA数据库1995~2009年的数据,分析全球价值链分工对高技术劳动力相对工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总体上提高了我国制造业高技术劳动力相对工资,贸易特别是出口的增长最为显著地推动了高技术劳动力相对工资的提升,而制造业服务化程度的提高则起到了相反作用,来自国内服务业部门的中间服务投入更明显地降低了制造业高技术劳动力相对工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玉 胡昭玲
本文在中国制造业传统比较优势面临挑战背景下,探寻国际分工生产体系内新的竞争优势。采用中国2002-2011年制造业面板数据,运用三阶段最小二乘(3SLS)估计方法,检验制度质量改进、研发创新与价值链分工地位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考虑行业技术水平的差异性进行子样本回归分析。研究发现:研发创新是推动价值链分工地位向上攀升的重要力量;制度质量改进通过激励和保障研发创新投入间接促进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相对于低技术水平行业而言,良好的制度环境对中高技术水平行业的技术创新及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的正向效应更加显著。
关键词:
价值链 制度质量 研发创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黄光锋 杨国才
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面临重构和调整,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被赋予新的内涵。文章从中间产品和增加值贸易视角,基于WIOD数据库和WWZ模型对中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进行考察。结果表明:2008年以来,制造业国内增加值DVA和RDV比重上升,国外增加值FVA比重下降,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上多环节生产的能力不断提升;2004—2018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度缓慢提升,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呈下降态势,但前向参与度上升,中间产品出口增加值占比提升;不同技术水平制造业在参与分工中价值链提升及产业结构优化方面存在异质性的影响。资源禀赋和生产环节技术密集度差异影响不同技术水平制造业融入全球价值链的路径和地位;计算机光电设备、纺织服装等制造业前向垂直专业化(VS1)程度有所上升,从依靠进口中间产品逐步向生产中间产品出口国位置转化。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岚
本文基于附加值贸易框架,测度了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并探讨了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对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地位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V"型发展轨迹。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模式不同,导致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对我国不同技术层次行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存在差异。中国低技术制造业在融入全球价值链的同时实现了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而对于中高技术行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锁定"效应十分明显。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丹 武杰 董程慧
将增加值贸易总分解方法拓展到数字贸易层面,基于贸易数字化视角构建全球价值链数字化测度框架,从双向数字关联、数字化依存度及国际比较等维度分析中国制造业融入数字全球价值链的现状,利用层级结构分解方法分析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因素。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中国制造业主要通过前向参与方式融入数字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在数字全球价值链位置中处于中游水平,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占据制造业数字贸易主导地位;中国制造业数字化增加值出口对发达经济体市场的依赖性较强,其中前向数字化增加值出口所依存经济体的分布范围更广,后向数字化增加值出口所依存经济体的集中度较高;出口国内增加值相对属性因子和全球价值链数字化属性因子的正向变动能够显著提升中国制造业国际分工地位。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李连光
本文试图阐述一个"资本分类配置理论"来解释价值链利益分配上国家间的巨大差异。其基本逻辑是,随着分工的深化,国际分工逐步从产品生产领域发展到资本形成领域,出现了资本分类形成与资本分类配置;所有参与分工的国家里,两类资本的数量不同和形成速度不同导致了二者间在价值链利益分配上的巨大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