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54)
- 2023(14565)
- 2022(12592)
- 2021(11608)
- 2020(9684)
- 2019(21934)
- 2018(21647)
- 2017(41368)
- 2016(22683)
- 2015(25335)
- 2014(24850)
- 2013(24509)
- 2012(22034)
- 2011(19635)
- 2010(19307)
- 2009(17836)
- 2008(16969)
- 2007(14663)
- 2006(12553)
- 2005(10687)
- 学科
- 济(86137)
- 经济(86040)
- 管理(65249)
- 业(63684)
- 企(51471)
- 企业(51471)
- 方法(42227)
- 数学(36618)
- 数学方法(36211)
- 农(25556)
- 财(24115)
- 中国(23141)
- 业经(19825)
- 学(18869)
- 农业(17720)
- 贸(16734)
- 贸易(16724)
- 地方(16352)
- 易(16264)
- 理论(15458)
- 务(14419)
- 财务(14346)
- 财务管理(14324)
- 和(13875)
- 制(13698)
- 企业财务(13533)
- 环境(13493)
- 技术(13143)
- 教育(12962)
- 划(11987)
- 机构
- 大学(313406)
- 学院(313393)
- 管理(126146)
- 济(122283)
- 经济(119700)
- 理学(110754)
- 理学院(109581)
- 管理学(107642)
- 管理学院(107094)
- 研究(99948)
- 中国(71992)
- 京(65608)
- 科学(63529)
- 财(53929)
- 农(50393)
- 所(49417)
- 业大(48664)
- 研究所(45454)
- 中心(45117)
- 财经(44278)
- 江(43779)
- 范(41988)
- 师范(41586)
- 北京(40796)
- 经(40330)
- 农业(39694)
- 院(36519)
- 经济学(36486)
- 州(35669)
- 师范大学(33627)
- 基金
- 项目(222124)
- 科学(174690)
- 研究(162960)
- 基金(160600)
- 家(139647)
- 国家(138464)
- 科学基金(119430)
- 社会(102343)
- 社会科(96993)
- 社会科学(96970)
- 省(87406)
- 基金项目(85384)
- 自然(77893)
- 自然科(76092)
- 自然科学(76077)
- 教育(75719)
- 自然科学基金(74687)
- 划(73269)
- 编号(67425)
- 资助(66175)
- 成果(53710)
- 重点(49351)
- 部(48572)
- 发(46874)
- 创(46117)
- 课题(45674)
- 创新(42903)
- 科研(42582)
- 项目编号(41904)
- 教育部(41839)
- 期刊
- 济(127076)
- 经济(127076)
- 研究(88160)
- 中国(55988)
- 学报(49934)
- 科学(45144)
- 农(44995)
- 管理(43813)
- 财(39984)
- 教育(37789)
- 大学(37648)
- 学学(35335)
- 农业(31874)
- 技术(27034)
- 业经(22425)
- 融(21379)
- 金融(21379)
- 经济研究(21053)
- 财经(20423)
- 经(17389)
- 图书(17037)
- 业(16326)
- 问题(16258)
- 科技(15030)
- 理论(14774)
- 技术经济(14652)
- 版(14437)
- 商业(14342)
- 实践(13654)
- 践(13654)
共检索到4374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崔日明 韩渊源 李丹
在价值链分工下的贸易利益越来越表现为参与分工的要素收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增加值出口国,但其增加值规模是否与贸易利益相匹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对此,选取美国作为主要的对比和参照国,对中国参与价值链分工的劳动要素收入进行研究,构建了基于增加值核算的要素收入分配模型对中美两国的劳动要素收入进行了测算,并利用HSDA方法对影响劳动要素收入变动的要素质量进行重点分析。结果发现:中国虽为增加值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但其贸易利益远低于美国;在价值链分工下的中国要素收益更多地表现为资本要素收益,而美国则表现为劳动要素收入;中国与美国的单位劳动收入差距不断地扩大,细分技能后发现,中国与美国在高、中、低技能劳动要素收入之间均呈现收入差距拉大;要素质量已经成为影响劳动要素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中美之间劳动要素收入差距主要由要素质量导致。
关键词:
增加值出口 劳动要素收入 要素质量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丹 崔日明
价值链分工下贸易利益越来越表现为参与分工的生产要素收入。借助于MRIO模型,本文构建了基于增加值出口的要素收入分配模型对劳动收入进行了测算,利用SDA方法解析出影响劳动收入变动的要素质量因素。研究结果发现:从劳动和资本两类要素整体收益来看,中国劳动要素收入不高,要素收益更多地表现为资本收益;从单位劳动要素收入及其技能细分来看,中国与世界主要区域之间的单位劳动收入以及高技能与中低技能劳动收入之间均出现差距越来越大的现象。SDA方法分解后发现,要素质量因素成为决定国家(区域)要素收入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国家(区域)之间要素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增加值出口 劳动收入 要素质量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乔平平
文章基于全球2000—2019年数据,利用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对中国劳动要素全球价值链地位进行测算,并拓展贸易附加值测算模型从劳动报酬份额、劳动嵌入深度两个角度,解析中国与国际主要经济体劳动要素全球价值链地位时空演变差异。结果显示:从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来看,中国劳动要素全球价值链地位整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从国际比较来看,世界各国劳动报酬份额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中国劳动要素报酬份额时空演变不同于其他国家,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2007年以前世界总体劳动嵌入深度呈上升趋势,2007年以后中国与欧盟、美加澳劳动嵌入深度持续上升,新兴经济体、日韩劳动嵌入深度有所下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乔平平
文章基于全球2000—2019年数据,利用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对中国劳动要素全球价值链地位进行测算,并拓展贸易附加值测算模型从劳动报酬份额、劳动嵌入深度两个角度,解析中国与国际主要经济体劳动要素全球价值链地位时空演变差异。结果显示:从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来看,中国劳动要素全球价值链地位整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从国际比较来看,世界各国劳动报酬份额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中国劳动要素报酬份额时空演变不同于其他国家,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2007年以前世界总体劳动嵌入深度呈上升趋势,2007年以后中国与欧盟、美加澳劳动嵌入深度持续上升,新兴经济体、日韩劳动嵌入深度有所下降。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丹
全球价值链这一全新的分工模式下,贸易利益从来源、获得主体到分配机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生产要素作为参与国际分工的基础单元,要素所有者的真实收入情况成为贸易利益的实质表现。随着贸易增加值统计体系的完善,全球价值链分工下的贸易利益与生产要素收入的研究出现了诸多新的进展。本文从全球价值链分工下贸易利益的理论创新、贸易利益与生产要素收入、贸易利益重构与生产要素收入分配以及生产要素收入的分解与测算四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梳理,并明确了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价值链分工 贸易利益 生产要素收入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丹
全球价值链这一全新的分工模式下,贸易利益从来源、获得主体到分配机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生产要素作为参与国际分工的基础单元,要素所有者的真实收入情况成为贸易利益的实质表现。随着贸易增加值统计体系的完善,全球价值链分工下的贸易利益与生产要素收入的研究出现了诸多新的进展。本文从全球价值链分工下贸易利益的理论创新、贸易利益与生产要素收入、贸易利益重构与生产要素收入分配以及生产要素收入的分解与测算四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梳理,并明确了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价值链分工 贸易利益 生产要素收入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胜 顾乃华 陈秀英
本文基于产品与功能双重嵌入结构的全球价值链嵌入水平,对全球价值链嵌入的收入分配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全球价值链嵌入影响劳动收入占比的研究假说,并利用40个国家和地区的跨国数据,实证检验了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与要素禀赋结构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全球价值链嵌入加深将会导致劳动收入占比下降,且影响程度与国家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有关;第二,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劳动收入占比的负向效应,会随着要素禀赋结构转换、资本积累进程的加深不断减弱;第三,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不同技能类型的劳动者收入占比产生差异化的影响,对高技能劳动者收入占比的负向影响相对更小;第四,不同价值链嵌入结构对劳动收入占...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牛蕊 范世铖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全球价值链和劳动力市场分割对企业要素报酬会产生深度影响。本文从企业层面出发,通过构建面板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全球价值链嵌入和劳动力市场分割对要素报酬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结果表明:全球价值链嵌入和劳动市场分割有利于企业劳动报酬提高,但对企业资本报酬有负向影响;全球价值链与劳动市场分割对资本密集型企业劳动报酬正向影响更大,劳动密集型企业资本报酬更易受到全球价值链嵌入的负向影响,且资本密集型企业资本报酬受到劳动市场分割的负向影响更大,同时全球价值链嵌入和劳动市场分割对非国有企业的影响显著大于国有企业;全球价值链嵌入和劳动力市场分割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资产增长率来改善企业劳动要素报酬并降低企业资本报酬,其作用在资本密集型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中更加明显。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海燕
文章以企业为单位,在企业现有会计体系基础上,提出劳动性生产要素价值贡献率概念,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将劳动性生产要素贡献价值从企业新增价值中分离出来,并借助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岗位岗级调整系数、个体绩效价值调整系数,计量出企业中各类型劳动性生产要素群体及个体参与企业新增价值分配所获得的收入,最终构建了基于劳动性生产要素价值贡献的收入分配模型。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丹 戴政
利用中国多省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进行省份间的两两配对,探讨了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省际国内价值链循环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显著抑制了国内价值链循环。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抑制作用在低经济发展水平省份间更大;相较于制造业和服务业,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初级产品和资源型产业的抑制效果更强;对南北区域内部以及区域间都具有显著的抑制效应,并且这一效应在北方区域内部更为突出。机制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通过市场、创新以及成本机制对国内价值链循环产生抑制效应。最后,省际劳动力流动有助于弱化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对国内价值链循环的抑制作用。研究为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及推动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分析和政策研究思路。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李丹
随着全球生产经营活动被日益纳入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分工体系,全球价值链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益凸显。全球价值链分工模式下,分工的节点由产品转变为要素,全球分工体系也演变为生产要素的合作体系,地区之间按照不同的要素特点进行整合与集聚。目前,价值链分工所引致的全球范围内的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等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陈冠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只承认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活劳动才创造价值,而作为社会劳动凝结物的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是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同时也承认非劳动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笔者梳理了理论界对传统劳动价值一元论的新认识,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并不矛盾。
关键词:
价值 劳动价值一元论 生产要素价值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树祥 张明玉 王杰群
知识经济时代生产要素发生了重要变化,知识成为主要生产要素。知识不但作为独立生产要素创造"一次价值",而且与其他要素广泛结合创造了更为普遍的"二次价值",通过"复合生产要素"的知识属性及其边际效益变化揭示出知识的"二次价值",并构建了由知识价值链、虚拟价值链和实体价值链组成的企业综合价值体系。
关键词:
知识 复合生产要素 知识价值链 价值体系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葛浩阳
劳动价值论是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同时也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典型经济社会形态时所运用的基础理论。然而,在现实的研究和学习中,劳动价值论和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供求价值论等其他价值论之间的关系经常被混淆或误解,这一基础性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将难以理解和把握好马克思所分析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本质。文章在分析和比较四种价值理论并指出要素价值论、效用价值论和供求价值论的理论缺陷的基础上,对劳动价值论面临的几个常见诘难进行尝试性解答,并对其分析域做理论上的限定,以期使劳动价值论在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意义上得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清逸 罗敬蔚
数据作为数字时代的关键生产要素,对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和经营活动有着重要影响。然而,数据要素由于定价机制的缺乏导致流动性不足,进而导致数据的价值无法被完全发掘利用。数据要素由于具有价值不确定性、难以鼓励复用等特征,传统方法难以形成合理可用的数据要素定价机制。基于数据本身生命周期过程和数据价值链进行定价,可以解决数据在流通过程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动态完整评估数据要素的实际价值,从而得到更为科学、稳定、可靠的价格形成机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