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310)
2023(5876)
2022(4821)
2021(4042)
2020(3227)
2019(7156)
2018(6647)
2017(12496)
2016(6866)
2015(7720)
2014(7486)
2013(7472)
2012(6513)
2011(5612)
2010(5552)
2009(4996)
2008(4827)
2007(4285)
2006(3562)
2005(3102)
作者
(19603)
(16148)
(16110)
(15290)
(10038)
(7670)
(7335)
(6310)
(6117)
(5821)
(5533)
(5346)
(4997)
(4978)
(4969)
(4949)
(4887)
(4808)
(4796)
(4598)
(3938)
(3915)
(3848)
(3712)
(3603)
(3594)
(3498)
(3438)
(3302)
(3248)
学科
(29331)
经济(29313)
(25542)
管理(23124)
(18522)
企业(18522)
方法(15849)
数学(14424)
数学方法(14332)
(11222)
(10571)
中国(8784)
农业(8255)
收入(7723)
业经(6646)
供销(6632)
(6632)
(5744)
劳动(5725)
(5596)
贸易(5590)
(5481)
(5153)
财务(5140)
财务管理(5134)
企业财务(4874)
(4563)
国民(4448)
理论(4290)
国民收入(4199)
机构
学院(99337)
大学(98499)
(44471)
经济(43858)
管理(40700)
理学(36442)
理学院(36108)
管理学(35576)
管理学院(35396)
研究(29937)
中国(21338)
(19531)
(18447)
科学(17666)
(17422)
业大(16068)
财经(15410)
经济学(14415)
(14171)
(14127)
(13787)
农业(13742)
中心(13543)
经济学院(13213)
研究所(13070)
(12364)
经济管理(12243)
师范(12236)
北京(11664)
财经大学(11500)
基金
项目(71709)
科学(57872)
基金(53977)
研究(51604)
(46983)
国家(46600)
科学基金(41029)
社会(35637)
社会科(34032)
社会科学(34023)
基金项目(28162)
(28005)
自然(26016)
自然科(25470)
自然科学(25466)
自然科学基金(25061)
教育(24495)
(23161)
资助(22055)
编号(20080)
(16100)
重点(15887)
国家社会(15575)
成果(15177)
(14990)
(14768)
教育部(14216)
人文(14104)
科研(13802)
创新(13759)
期刊
(41876)
经济(41876)
研究(26297)
中国(19273)
学报(15185)
(14762)
(14187)
科学(13775)
管理(13560)
大学(11962)
学学(11369)
教育(10703)
农业(10244)
技术(9156)
经济研究(7863)
业经(7551)
财经(7523)
(6497)
(5836)
统计(5692)
(5664)
金融(5664)
问题(5507)
商业(5298)
技术经济(5154)
(5072)
(4671)
决策(4598)
理论(4009)
业大(3964)
共检索到1356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丹  崔日明  
价值链分工下贸易利益越来越表现为参与分工的生产要素收入。借助于MRIO模型,本文构建了基于增加值出口的要素收入分配模型对劳动收入进行了测算,利用SDA方法解析出影响劳动收入变动的要素质量因素。研究结果发现:从劳动和资本两类要素整体收益来看,中国劳动要素收入不高,要素收益更多地表现为资本收益;从单位劳动要素收入及其技能细分来看,中国与世界主要区域之间的单位劳动收入以及高技能与中低技能劳动收入之间均出现差距越来越大的现象。SDA方法分解后发现,要素质量因素成为决定国家(区域)要素收入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国家(区域)之间要素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因素。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崔日明  韩渊源  李丹  
在价值链分工下的贸易利益越来越表现为参与分工的要素收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增加值出口国,但其增加值规模是否与贸易利益相匹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对此,选取美国作为主要的对比和参照国,对中国参与价值链分工的劳动要素收入进行研究,构建了基于增加值核算的要素收入分配模型对中美两国的劳动要素收入进行了测算,并利用HSDA方法对影响劳动要素收入变动的要素质量进行重点分析。结果发现:中国虽为增加值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但其贸易利益远低于美国;在价值链分工下的中国要素收益更多地表现为资本要素收益,而美国则表现为劳动要素收入;中国与美国的单位劳动收入差距不断地扩大,细分技能后发现,中国与美国在高、中、低技能劳动要素收入之间均呈现收入差距拉大;要素质量已经成为影响劳动要素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中美之间劳动要素收入差距主要由要素质量导致。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胜  顾乃华  陈秀英  
本文基于产品与功能双重嵌入结构的全球价值链嵌入水平,对全球价值链嵌入的收入分配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全球价值链嵌入影响劳动收入占比的研究假说,并利用40个国家和地区的跨国数据,实证检验了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与要素禀赋结构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全球价值链嵌入加深将会导致劳动收入占比下降,且影响程度与国家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所处的地位有关;第二,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劳动收入占比的负向效应,会随着要素禀赋结构转换、资本积累进程的加深不断减弱;第三,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不同技能类型的劳动者收入占比产生差异化的影响,对高技能劳动者收入占比的负向影响相对更小;第四,不同价值链嵌入结构对劳动收入占...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唐志芳  顾乃华  
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视角,考察了我国制造业服务化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研究表明,制造业服务化与劳动收入占比呈倒U型规律,我国处于倒U型曲线的上行区间。电信服务化、金融服务化和分销服务化对劳动收入占比的正向作用明显,而运输服务化的提升效应并不显著。全球价值链分工深化对劳动收入占比产生不利影响,减弱制造业服务化的劳动收入分配效应。从劳动者的技能类型来看,制造业服务化和价值链分工对高技能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较大。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高静  
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文章从城市层面分析国内价值链分工与劳动收入份额的关系,研究发现:国内价值链分工会显著推动劳动收入份额的增加,并对中西部的推动作用更大,但考虑空间效应后发现,对东部地区劳动收入份额提升的空间溢出效应最大。具体而言,国内价值链分工促进了国内中间品制造环节对劳动力的吸收;短期内降低了资本偏向性技术进步和资本深化;促进市场竞争、降低垄断利润并提高劳动要素报酬空间;通过提高服务业占比从而有利于国内制造环节的粘合,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和劳动收入份额。因此,中国应该加快国内价值链的构建,实现中间品内向化,加大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劳动议价能力,以减少全球价值链分工导致的要素扭曲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不利影响。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陆直  
全球价值链如何影响劳动收入?本文围绕着这一问题,使用价值链劳动收入模型,并采用WIOD数据库进行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第一,生产者的全要素生产率和全球价值链垂直专业化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劳动收入的提高;第二,劳动力市场竞争和贸易困难程度的提高不利于人均劳动收入的提高;第三,越上游的产业给予高技术劳动力的人均劳动收入更高。以上结果给予如下启示:首先,对劳动者而言,如果要提高劳动收入,应提高生产者的生产力、全球价值链专业化水平、市场的贸易自由程度和降低劳动力市场的拥挤程度;其次,如果要提高高等技术劳动力的收入,除按上述方法调控外,还应鼓励其从事更上游的行业;最后,应提高劳动者的技能素质,使其成为能够生产和创造高特异性产品的高技术人员才。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阿莱·也尔肯   邓峰  
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探讨全球价值链嵌入通过无形资产收入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机制及知识产权制度质量在其中的调节作用,进一步讨论该效应的国家发展水平和行业异质性效应。研究显示,无形资产收入是全球价值链嵌入降低劳动收入份额的重要机制路径,同时高水平知识产权制度质量对劳动收入份额也存在负面影响。本研究补充和完善了全球价值链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就提高劳动收入份额、促进分配制度进一步改革、促进共同富裕和包容性全球价值链构建提供了一定的政策依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许璐瑶  
选取2012—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构建多种计量模型,考察数字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数字全球价值链嵌入能够显著推动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提升,并且可通过降低企业外部交易成本对其产生间接影响。数字全球价值链嵌入在不同数字经济发展门槛值下,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促进作用呈现边际递增的非线性特征。数字全球价值链嵌入对成熟期企业、制造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促进作用更强。据此,提出提高数字全球价值链嵌入水平、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为提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阳  
文章以中国31个省份2012—2020年数据为基础,探讨全球价值链嵌入、技术创新与劳动收入分配之间的传导路径。实证结果表明: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劳动收入分配产生负面冲击效应,技术创新可驱使劳动收入分配合理化;技术创新在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劳动收入分配的影响中发挥调节效应,即随着技术创新水平提升,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劳动收入分配的负面影响降低。分区域探讨得知,全球价值链嵌入与技术创新的交互项对东部、中部地区劳动收入分配的影响显著为正,对西部地区劳动收入分配的影响显著为负。进一步拓展分析可知,低附加值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劳动收入分配的影响具有中介作用。根植于此,提出全面深化技术创新,助力收入分配趋向公平化;构建“橄榄型”分配结构,提升劳动收入分配平衡性;重塑西部地区分配体制机制,实现东、西部地区协调分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阳  
文章以中国31个省份2012—2020年数据为基础,探讨全球价值链嵌入、技术创新与劳动收入分配之间的传导路径。实证结果表明: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劳动收入分配产生负面冲击效应,技术创新可驱使劳动收入分配合理化;技术创新在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劳动收入分配的影响中发挥调节效应,即随着技术创新水平提升,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劳动收入分配的负面影响降低。分区域探讨得知,全球价值链嵌入与技术创新的交互项对东部、中部地区劳动收入分配的影响显著为正,对西部地区劳动收入分配的影响显著为负。进一步拓展分析可知,低附加值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劳动收入分配的影响具有中介作用。根植于此,提出全面深化技术创新,助力收入分配趋向公平化;构建“橄榄型”分配结构,提升劳动收入分配平衡性;重塑西部地区分配体制机制,实现东、西部地区协调分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许璐瑶  
选取2012—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构建多种计量模型,考察数字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发现:数字全球价值链嵌入能够显著推动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提升,并且可通过降低企业外部交易成本对其产生间接影响。数字全球价值链嵌入在不同数字经济发展门槛值下,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促进作用呈现边际递增的非线性特征。数字全球价值链嵌入对成熟期企业、制造业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促进作用更强。据此,提出提高数字全球价值链嵌入水平、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议,为提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提供理论支撑。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乔平平  
文章基于全球2000—2019年数据,利用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对中国劳动要素全球价值链地位进行测算,并拓展贸易附加值测算模型从劳动报酬份额、劳动嵌入深度两个角度,解析中国与国际主要经济体劳动要素全球价值链地位时空演变差异。结果显示:从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来看,中国劳动要素全球价值链地位整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从国际比较来看,世界各国劳动报酬份额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中国劳动要素报酬份额时空演变不同于其他国家,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2007年以前世界总体劳动嵌入深度呈上升趋势,2007年以后中国与欧盟、美加澳劳动嵌入深度持续上升,新兴经济体、日韩劳动嵌入深度有所下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乔平平  
文章基于全球2000—2019年数据,利用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对中国劳动要素全球价值链地位进行测算,并拓展贸易附加值测算模型从劳动报酬份额、劳动嵌入深度两个角度,解析中国与国际主要经济体劳动要素全球价值链地位时空演变差异。结果显示:从全球价值链地位指数来看,中国劳动要素全球价值链地位整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从国际比较来看,世界各国劳动报酬份额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中国劳动要素报酬份额时空演变不同于其他国家,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2007年以前世界总体劳动嵌入深度呈上升趋势,2007年以后中国与欧盟、美加澳劳动嵌入深度持续上升,新兴经济体、日韩劳动嵌入深度有所下降。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少军  
中国"全球最重要的外包制造平台"的地位及其推动的对外贸易发展,与劳动收入份额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下降之间的反差,是斯托尔珀一萨缪尔森定理难以解释的。本文认为,全球价值链作为一种组织和治理力量,可以通过价格驱动、低端锁定和世界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三种渠道,降低发展中国家劳动的工资,进而降低劳动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利用中国的行业面板数据,采用带有Driscoll-Kraay标准误的固定效应估计方法等稳健性检验后,发现全球价值链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效应显著为负。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刘曙光   周宏伟   庞素勤  
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是经济全球化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进程,其对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受到学界广泛关注。本文构建了“三阶段”理论框架,并利用1995—2018年38个国家(地区)的制造业数据,实证检验了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其作用渠道。研究结果表明:全球价值链嵌入能够显著提升劳动收入份额,且随着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高,该正向效应有所减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提高均显著提升了劳动收入份额,但在发展中国家该效应更强;与购买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相比,生产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显著提升了劳动收入份额;全球价值链前向嵌入和后向嵌入均有助于劳动收入份额提升,但后向嵌入的作用更强。机制检验表明全球价值链嵌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正向影响受到贸易规模、要素禀赋结构和技术进步的负向调节,且该调节效应在发展中国家、生产者驱动型全球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前向嵌入模式中更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