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243)
- 2023(3268)
- 2022(2814)
- 2021(2570)
- 2020(2129)
- 2019(4934)
- 2018(5264)
- 2017(9076)
- 2016(5161)
- 2015(5508)
- 2014(5469)
- 2013(5239)
- 2012(4693)
- 2011(4442)
- 2010(4718)
- 2009(4747)
- 2008(4978)
- 2007(4371)
- 2006(4087)
- 2005(3918)
- 学科
- 济(18054)
- 经济(18024)
- 管理(13752)
- 业(11985)
- 企(11968)
- 企业(11968)
- 制(8032)
- 财(6471)
- 学(6434)
- 体(6260)
- 教育(6226)
- 中国(5861)
- 理论(5733)
- 体制(5509)
- 业经(5402)
- 方法(5049)
- 银(4049)
- 银行(4040)
- 融(3974)
- 金融(3969)
- 农(3959)
- 行(3876)
- 和(3696)
- 税(3552)
- 税收(3362)
- 务(3339)
- 财务(3330)
- 收(3328)
- 财务管理(3319)
- 教学(3256)
- 机构
- 大学(75754)
- 学院(73303)
- 研究(27737)
- 济(27088)
- 经济(26477)
- 管理(22178)
- 中国(20657)
- 理学(17937)
- 理学院(17660)
- 管理学(17298)
- 管理学院(17122)
- 财(16830)
- 京(16740)
- 科学(16707)
- 所(14743)
- 范(13232)
- 师范(13133)
- 研究所(13076)
- 江(12744)
- 财经(12044)
- 北京(11069)
- 中心(11003)
- 农(10967)
- 经(10755)
- 师范大学(10714)
- 教育(10320)
- 州(10062)
- 院(9618)
- 省(8830)
- 经济学(8767)
- 基金
- 项目(40294)
- 研究(32094)
- 科学(31033)
- 基金(27830)
- 家(24299)
- 国家(24036)
- 科学基金(19603)
- 社会(19438)
- 社会科(18129)
- 社会科学(18123)
- 教育(16233)
- 省(15523)
- 划(13605)
- 基金项目(13579)
- 编号(13466)
- 成果(13346)
- 自然(11495)
- 自然科(11162)
- 自然科学(11158)
- 自然科学基金(10978)
- 资助(10745)
- 课题(10540)
- 重点(9645)
- 性(9189)
- 部(9158)
- 年(9002)
- 发(8451)
- 项目编号(8392)
- 创(8315)
- 教育部(8084)
共检索到1275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汤在新
马克思在对古典学派价值理论的批判继承基础上,在价值论中实现了革命变革。为了澄清对马克思价值论的误解,从与古典学派的对比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以下观点在发达商品经济范围内,使用价值和价值一起成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完整的价值量规定对供求平衡的说明;价值形态理论揭示价值是物掩盖下的人与人的关系,不可能包含任何物质因素;价值规律作为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实现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化为按需要分配各种生产资源的实现形式。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 批判继承 马克思 古典经济学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潘志强 陈银娥
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来源,作为英国古典经济学奠基者和完成者的斯密与李嘉图,对劳动价值论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其论述对近代劳动价值理论具有深远的影响。但是,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在内容、理论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研究方法与立场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和不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以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作为构建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点和平台;应从生态学的视角,重新审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发展劳动价值论,探索和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
关键词:
斯密 李嘉图 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艾博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伴随着马克思主体实践观的逐步展开得以实现。以资本概念的演进为例:在资本概念形成的初期,马克思深受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影响,把资本理解为物,但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清算以及对黑格尔辩证法批判性的继承,马克思的资本概念已初步浮现出历史唯物主义的雏形;随着对古典经济学的生疑、反思与解惑,马克思关于资本的定义呈现出了社会关系层面的思考;紧接着,马克思开始从具体的、历史的角度分析社会关系,并将社会关系内涵融入资本概念之中,使资本概念进一步丰富,最终完成了资本逻辑的论证,达到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客体历史本质与主体批判逻辑的统一。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主体实践 资本概念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赵一 李娟娟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是在批判继承和发展李嘉图地租理论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文章通过研究马克思和李嘉图的地租理论,从时代背景、地租理论基础、地租定义、地租的主要内容以及研究者阶级性五个方面对二者地租理论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二者地租理论存在的异同点。指出二者地租理论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 李嘉图 地租理论 比较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兰玲
马克思的地租理论是在批判、继承、发展李嘉图地租理论基础上形成的,两者在地租理论方面有相同之处更有不同之处。李嘉图地租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马克思对其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但也批判了李嘉图地租理论中的许多错误之处,并阐述了李嘉图错误的原因,在批判的同时继承、发展了他的地租理论,使地租理论成为一个科学和完善的理论。
关键词:
地租 李嘉图 马克思 比较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杨煌辉
【目的/意义】社会革命理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革命的历史成果及当代延续。阐解马克思对社会革命的相关论述,对于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具有理论意义,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当代价值。【设计/方法】通过文本梳理,马克思社会革命理论呈现三个历史面相:(1)社会革命的客观性是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2)社会革命的主体性是人对历史能动创造;(3)社会革命的彻底性是充分实现生产力社会化。【结论/发现】三者互相渗透、逻辑互证,彻底的社会革命以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目的,客观条件与主体条件是社会革命的动力支撑,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共同推动社会革命的目的最终实现。
关键词:
社会革命 生产关系 生产力 社会化
[期刊] 求索
[作者]
王清涛
以马克思为界,哲学实现了主体革命。从古希腊到后现代的全部西方哲学都以人为研究对象,但马克思之前的人是抽象精神,或是康德的理性,或是犹太教—基督教传统中的上帝,无论是哲学还是宗教,都以抽象的观念规训世界,规训人。马克思之前的人是一般的人,抽象的人,是人的神性。与此相反,在马克思实现向唯物史观转换之后,"现实的人"成为马克思的研究对象,或者说,马克思唯物史观正是奠基于"现实的人"基础之上。主体的转换带来了马克思真理观的转变,此后,真理不再是抽象的观念,而是"现实的人"之生存。马克思之后,全部哲学的研究不再主要研究人的神性,而是在胡塞尔的现象学的悬搁——直面事实启发下,从现实的人的生存中发掘人,海德格尔的"此在的生存论分析"成为这一转换的标志性命题。
关键词:
认识论断裂 西方哲学的断裂 主体革命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振羽
不能认为马克思可能不批判“斯密教条” ,因为马克思不可能确认过“社会劳动价值论”者编造的劳动 (v +m)价值论 ;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并没有确认劳动 (v +m)价值论 ,马克思不是建立劳动价值理论有失误 ,才批判“斯密教条”。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振羽
“社会劳动价值论”者否定马克思对“斯密教条”的批判 ,是错误的。因为按照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 ,社会年产值不等于社会年净产值 ,不能否认斯密混淆上述两者 ;斯密没有对收入价值论作科学的论证和解释 ,没有科学论证社会年产值等于社会年净产值 ,不能否认斯密犯了马克思批判的混淆上述两者的错误。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 “斯密教条” 收入价值论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胡方
德国学者克劳斯 ( Krause)在分析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时 ,提出了著名的异质劳动模型理论。对于这一理论 ,可从西方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上 ,从是否符合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上 ,从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意义上进行评价。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克良 焦金波
大革命期间毛泽东形成了丰富的推进农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主要是:大众化是动员农民实现党在农村奋斗目标的需要;为完成民主革命而进行的阶级意识教育是大众化的首要内容;大众化要以满足农民利益和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为根本方法,以党组织和农会为维系力量,以社会建设为载体。大革命期间是毛泽东农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萌芽时期。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钟逢干
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实践和人口理论研究的互动促使两者共同进步。在思想解放的氛围下"两种生产"理论得以构建完成。随着社会发展和改革转型,起过巨大作用的"两种生产"论也有拓宽和引伸的必要。马克思的"感性活动"对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的替代就划清了新旧唯物主义界线的历史经验提示我们:"两种生产"论加上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思想,才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更全面的理解。"两种生产革命实践"论的理论内涵及运用它在解决中国人口问题中的分析可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口理论提供直接参考。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周明生
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其实质是深化对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研究马克思必须回到马克思,发展马克思必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
关键词:
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 演进过程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永志
新技术革命引发了资本主义国家一般劳动过程的某些新变化 ;劳动过程与生产过程进一步分离 ;生产过程的分工协作关系和生产经营管理进一步发展。新技术革命也引发了劳动与资本关系发生相应的变化 ;劳动与资本变换的范围进一步扩大 ;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关系进一步强化 ;资本对劳动的剥削进一步深化。然而马克思的生产劳动理论并没有过时 ,因为整个物质生产过程的根本性质没有变 ,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也没有发生根本的质变 ,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实质依然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
关键词:
新技术革命 资本主义 生产劳动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徐幼民
利用非替代性定理的逻辑 ,在规模收益不变、充分竞争、生产者追求价值最大或者利润最大化的条件下 ,从存在性、唯一性、稳定性的角度证明了商品的价值、以及作为投入的资本品价值可以由活劳动投入的数量同时决定 ,从而证明了在包括物化劳动的情况下 ,商品的价值由所投入劳动量决定、商品交换是等量劳动相交换这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命题。说明商品价值的决定与任何需求条件即消费者偏好和资源禀赋条件没有任何关系。发现了劳动价值论形成李嘉图难题的原因在于其前提 :等量的劳动时间投入只能够创造出与此投入相等的商品价值 ,因为劳动时间不会发生变化。但如果再生产过程能够通过节约劳动时间或生产出更多数量的产品 ,创造出比全部劳动...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 生产价格 李嘉图难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