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623)
2023(9388)
2022(7974)
2021(7291)
2020(6324)
2019(14839)
2018(14453)
2017(28318)
2016(15183)
2015(16931)
2014(17108)
2013(17127)
2012(16015)
2011(14620)
2010(14967)
2009(14031)
2008(14406)
2007(13146)
2006(11141)
2005(10229)
作者
(45325)
(38251)
(37900)
(36486)
(24320)
(18425)
(17482)
(14874)
(14164)
(13697)
(12910)
(12687)
(12154)
(12062)
(12023)
(11941)
(11782)
(11137)
(11129)
(10912)
(9461)
(9404)
(9355)
(8665)
(8660)
(8566)
(8480)
(8387)
(7814)
(7625)
学科
(67684)
经济(67617)
管理(42529)
(42220)
(35340)
企业(35340)
方法(32921)
数学(28139)
数学方法(27822)
(18012)
(16765)
(16452)
中国(16251)
业经(13561)
理论(12313)
(12295)
贸易(12293)
(12232)
(11910)
(11750)
财务(11724)
财务管理(11699)
地方(11563)
企业财务(11152)
农业(10970)
(10526)
(10292)
银行(10267)
(10013)
金融(10011)
机构
大学(229915)
学院(226155)
(93437)
经济(91468)
管理(84757)
研究(76935)
理学(73386)
理学院(72512)
管理学(71160)
管理学院(70716)
中国(57279)
(48388)
科学(47657)
(44227)
(39974)
(39784)
研究所(36242)
财经(35449)
中心(34928)
业大(34323)
(33823)
(32175)
农业(31677)
(30641)
北京(30432)
师范(30343)
经济学(29798)
(27170)
经济学院(26973)
(26955)
基金
项目(148077)
科学(116125)
基金(108118)
研究(106803)
(94845)
国家(94071)
科学基金(79570)
社会(68036)
社会科(64387)
社会科学(64365)
(56901)
基金项目(56558)
自然(51262)
教育(50127)
自然科(50064)
自然科学(50043)
自然科学基金(49196)
(48542)
资助(44397)
编号(43133)
成果(36148)
重点(34064)
(33600)
(31401)
(30510)
课题(29751)
(28872)
科研(28847)
教育部(28754)
国家社会(28438)
期刊
(100153)
经济(100153)
研究(65876)
中国(42368)
学报(38786)
(36469)
(35396)
科学(34222)
管理(29560)
大学(28964)
学学(27160)
教育(25484)
农业(23415)
(19129)
金融(19129)
技术(18856)
财经(18317)
经济研究(16921)
(15737)
业经(15508)
问题(13622)
(13262)
(12094)
技术经济(11630)
(11572)
统计(11065)
商业(10685)
理论(10603)
图书(10340)
(9946)
共检索到3305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邹平座  
文章研究效用价值论、劳动价值论和自然主义价值论在数理逻辑上的统一性。根据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对价值运动的三个空间和数理逻辑关系的基本假定进行了研究。文章分析了三个价值理论通过空间和时间的转换,如何实现在数理逻辑上的统一,并阐述了各种同一性对于现代经济的重要意义。证明不同的价值理论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可以有所不同,但在自然空间它们是完全统一的;在不同的空间是可以转化和互相解释的,但不同的价值理论有不同的用途。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王远伟  刘永生  任程泽  
审计方法的迭代促使审计工作形态不断更新。得益于银行业大数据支撑,IT审计在银行业内部审计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对于银行业来说,通过设计审计可操作模型对银行风险做到事前的预警提示可以预防银行业风险的产生。一般情况下,银行审计主要基于银行制度规则和审计人员的经验来设计审计一般模型,此类审计模型尽管在风险预警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基于审计模型的数理逻辑来看,该模型在搜索数据分布上过于分散、孤立,由此在风险预警上难免存在遗漏。本文在此基础上增加银行业风险案例,然后以银行制度规则和风险案例为基础,通过数理逻辑来开展理论假设分析和一般模型构建,从而重塑审计模型。目的是通过新的审计实践来扩大审计模型的搜索范围,提高对银行海量数据的处理效率,提升银行IT审计模型的敏感性。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燕燕  
经济分析中是否存在价值判断,“经济人”的涵义是否包含价值观,是经济学发展过程中长期探讨的问题。本文沿着经济学的历史发展过程分析,认为古典经济学中追求自利的经济分析其实就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到了新古典经济学,纯“经济人”已经转化为“社会人”;而演进理论和现代经济学在其分析中已明确赋予自由、文化等超经济因素价值观的涵义。本文将理论逻辑的发展阶段与历史的发展阶段紧密结合起来,认为经济分析与价值观始终有着不可分割的统一关系。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刘尊涛  马陟政  
税务数字人事是符合新时代新阶段要求的数字化干部考核评价管理体系,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鲜明的实践逻辑和积极的价值逻辑。其中,知事识人的政治要求、政府治理的效能要求、科技驱动的战略要求是其理论逻辑,决定着数字人事的前行方向;制度赋能、岗位赋责、数据赋智、结果赋效是其实践逻辑,展现出数字人事的蓬勃生命力;促进向上向善、转变决策方式、彰显税收治理、提供税务方案是其价值逻辑,为提升我国公务员治理能力提供有益探索。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尹继武   贾宇娴  
既有国家安全的研究大多将国家安全状态与过程看作是国家理性建构的结果,忽视了情感因素的重要作用。情感因素可以影响到国家安全信念、国家安全决策、安全共同体和国家安全状态四个环节。亦即国家情感和领导人情感会影响国家安全信念的生成,民众与领导人的情感既能够塑造国家安全决策的制定过程,又可以策略性地推动国家安全政策的落实。国家间的情感依恋和情感信任有助于推动安全共同体的构建与维系。领导精英的情绪控制和运用能力可以促进国家安全状态的达成,因为愤怒与仇恨等原生性情感可能引发国家间冲突,而工具性情感在特定条件下则可以促成国家间的合作。厘清国家安全的情感逻辑有利于完善国家安全理论体系,同时也有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总体国家安全观与全球安全倡议的价值,为实现上述中国的安全方案提供可行的微观路径。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周天勇  
二元体制~①国家中,体制扭曲是一个经济运行普遍存在的状态。其不可纠正部分,形成各有关经济变量的体制扭曲值,其与市场经济国家和本国市场体制部分各经济变量的标准值比较,可以求出标准值和扭曲值之间的体制扭曲差值。这是建立体制改革与国民经济产出之间数量关系分析一个关键性的内生变量。用其可以计算二元体制经济中要素、消费和资产的扭曲性剩余,也可以用“应该有,但没有”的反事实逻辑计算造成的产出、消费和资产损失,还可以用“应该有,通过向标准值逼近的努力,可以有”的事实还原逻辑,仿真体制改革释放的产出、消费和资产潜能。文章认为,二元体制自然经济增长率与一元市场经济国家自然经济增长率有重大的区别。前者速度在工业化阶段呈现中速和低速状态,增长潜能被禁锢在体制扭曲之中,需要推进改革释放;后者增长潜能在于萧条时期的流动性不足,主要用经济扩张性政策刺激。经过仿真计算,如果中国未来体制改革得不到落实,自然经济增长速度在1.50%-2.50%之间。考虑中国二元体制和国土开发率较低,文章给出了适应于中国未来二元体制深化改革和重大发展战略实施的增长模型,并进行仿真预测,2035年前发展阶段的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可保持在5%-6%的水平上。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会  李强  温亚利  
研究目的:以生态产品的排他性为线索,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理论逻辑,从中构建分析框架以辨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主要模式。研究方法:文献分析和理论演绎。研究结果:(1)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主要针对的是严格生态保护前提下具有稀缺性的那些生态产品;(2)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逻辑是“是否具有或能否建立排他性—消费主体是否明确—制度供给主体—市场或非市场支付机制”,排他性的建立意味着支付机制与制度供给主体分离;(3)从理论逻辑演绎出支付机制、制度供给主体两个维度,将实现机制的模式分为5个类型,并据此辨析了8种具体模式,最后对每种模式的交易标的、支付额度基础与普适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论:(1)生态产品是否具有或能否建立消费中的排他性,是其能否采用市场支付机制的前提;(2)从理论逻辑演绎出的支付机制和制度供给主体两个维度,为辨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的性质提供了统一的分析框架。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秀辉  
西方主流货币理论在分析方法上存在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的冲突,且偏重前者而忽视后者,以致形成"没有货币"的货币理论而难以解释现实和预测未来。西方主流货币理论有其抛弃历史方法的理由,但根本原因仍在于逻辑方法与历史方法的冲突。在比较两种分析方法特征的基础上,可借鉴马克思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货币分析思路,为现代货币理论的构建提供方法论基础。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解龙  
价值规律要求价值在创造主体与分配主体之间对称 ,实现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统一。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加了人们认识上的困难 ,但深入研究就不难发现 ,生产劳动的发展遵循社会化分工协作规律时 ,表现出间接化、社会化、层次化、科技化的规律性。把“四化”规律引入对创造价值的劳动进行分析 ,完全能够在坚持劳动价值论本质规定的前提下 ,把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统一起来。同时我们还会发现 ,创新价值论和知识价值论实际上是劳动创造价值的新的表现形式 ,要素价值论是配置生产要素的劳动创造价值 ,按生产要素分配或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 ,是按配置生产要素的劳动及其贡献进行分配。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翁怀达  
目前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研究陷入困境,出现相关度不高、大量研究结论不一致等现象。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分析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逻辑起源与演进,认为目前研究思路存在默认资本市场达到半强势有效、投资者理性及信念同质等逻辑缺陷,提出提高价值相关性的途径,以期为价值相关性后续研究及政策制定提供建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周立群  李伟华  
本文对我国经济发展指标和碳排放约束指标进行统一性分析检验,在扩展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引入碳排放约束因素,研究1978—2010年经济发展和碳排放间的数量关系,并得到了实现2020年经济发展指标的最大碳排放量。本文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指标和碳排放约束指标具有统一性,即2020年完成人均GDP发展指标的情况下能够实现碳排放约束指标,同样在完成碳排放约束指标情况下也能实现人均GDP发展指标。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林甘泉  
从事经济史研究的学者,大概有两种路子。一种是学历史的,选择经济史作为方向。另一种是学经济的,不搞现实经济而搞经济史研究。一般说来,学历史的比较重视历史的方法,而学经济的则比较重视逻辑的方法。西方学者在这方面表现得比较明显。中国学者因为学术传统的影响,...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周天勇  
文章分析了1978-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动能结构,认为其高速增长的重要来源是,市场化配置改革提高要素生产率,以及土地有偿出让和城镇住宅商品化改革获得财富溢值。如何使定性的体制能够成为经济分析中的内生变量,是转轨经济学研究至今没有解决的难题。文章从渐进转轨和二元体制视角,寻找生产、不动产、分配和需求各领域中市场经济状态下的标准值,还有计划行政干预下的偏差值,二者相互比较求出差值,分类定义为流量通过大小的闸口连续变量和能不能通过的开关变量,并将其组合入生产函数及其供给-分配-需求联立运算模型之中。以此数理逻辑方法,进行体制改革内生推动经济增长的分析,解释了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动力来源。经仿真测算,中国无论是在供给领域,还是在需求方面,都蕴藏着规模可观的体制剩余和市场潜力。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体制改革,未来11年可以释放在二元体制中巨大的生产能力、财富潜能和市场需求潜力,使经济增长能够达到平均5.5%的速度。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魏旭  
价值转形不仅仅是一个价值向生产价格转化的逻辑过程,而且是一个包含社会生产发展演化的价值转形条件生成的历史过程。马克思对价值转形过程的分析,蕴含其对价值转形过程的历史分期。按照马克思对这一进程的历史分期,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形式经历了由商品按照个别价值(商品所包含的劳动量)交换向按不完全市场价值交换、按市场价值交换和按生产价格交换的历史转化过程。这一历史转化进程所涉及的市场价值、资本及其构成以及生产方式演化等范畴,构成了价值转形逻辑过程不同的中介,借由这些具有历史规定的中介范畴,马克思完成了价值转形逻辑过程的分析。因此,科学地把握价值转形理论,必须回到社会经济系统及各要素的生成历史,回到马克思经济学体系构建中所遵循的历史方式与逻辑方式相统一的方法,才能真正地理解价值转形为什么是一个自洽的科学的论断,进而消除各种纷争。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袁广林  
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过程中存在学术逻辑和社会逻辑两种价值取向。学术逻辑要求遵循学术内在的发展规律,坚持学术标准,以取得原创性成果为目标;社会逻辑要求把握社会需求,满足社会需要,以解决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为目的。认为理想状态是最大限度地维持一定张力,在互动中互促互进,既要立足世界学科前沿,重视"闲逸好奇式"知识探求,进行基础性原始创新,又要瞄准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需求,注重重大尖端技术的研发与转化,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实施做出重要贡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