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167)
- 2023(18989)
- 2022(16245)
- 2021(15036)
- 2020(12555)
- 2019(28312)
- 2018(27847)
- 2017(53274)
- 2016(28627)
- 2015(31731)
- 2014(31041)
- 2013(30236)
- 2012(27439)
- 2011(24495)
- 2010(24708)
- 2009(23237)
- 2008(21914)
- 2007(19210)
- 2006(16944)
- 2005(14994)
- 学科
- 济(104241)
- 经济(104093)
- 管理(88289)
- 业(83548)
- 企(72600)
- 企业(72600)
- 方法(44730)
- 数学(37819)
- 数学方法(37338)
- 中国(33826)
- 财(32553)
- 融(28894)
- 金融(28889)
- 农(28243)
- 银(27991)
- 银行(27947)
- 行(26845)
- 业经(26620)
- 制(26577)
- 地方(23215)
- 学(23123)
- 技术(21406)
- 务(21356)
- 财务(21283)
- 财务管理(21246)
- 企业财务(20229)
- 理论(20007)
- 农业(18965)
- 贸(18703)
- 贸易(18682)
- 机构
- 大学(389193)
- 学院(388948)
- 管理(152594)
- 济(152175)
- 经济(148701)
- 理学(131767)
- 理学院(130284)
- 管理学(128012)
- 研究(127874)
- 管理学院(127294)
- 中国(101128)
- 京(81803)
- 科学(78250)
- 财(75229)
- 所(62571)
- 中心(60089)
- 财经(59358)
- 农(58064)
- 江(57553)
- 研究所(56757)
- 业大(55212)
- 经(53859)
- 范(51984)
- 师范(51514)
- 北京(51305)
- 院(47217)
- 州(46837)
- 经济学(46361)
- 农业(45081)
- 财经大学(44333)
- 基金
- 项目(267498)
- 科学(211864)
- 研究(198599)
- 基金(194074)
- 家(168322)
- 国家(166897)
- 科学基金(144535)
- 社会(125717)
- 社会科(119166)
- 社会科学(119141)
- 省(105486)
- 基金项目(103313)
- 自然(93117)
- 教育(91435)
- 自然科(90955)
- 自然科学(90937)
- 自然科学基金(89296)
- 划(88109)
- 编号(81184)
- 资助(77792)
- 成果(65953)
- 重点(60193)
- 创(58960)
- 部(58381)
- 发(57008)
- 课题(56177)
- 创新(54465)
- 制(51834)
- 国家社会(51591)
- 科研(50723)
- 期刊
- 济(167770)
- 经济(167770)
- 研究(116947)
- 中国(78783)
- 财(58783)
- 学报(58651)
- 管理(57707)
- 科学(55076)
- 农(52465)
- 教育(46926)
- 融(45367)
- 金融(45367)
- 大学(45002)
- 学学(42285)
- 农业(35291)
- 技术(33141)
- 财经(28888)
- 业经(27842)
- 经济研究(26675)
- 经(24677)
- 问题(20822)
- 科技(19789)
- 图书(19014)
- 理论(18790)
- 业(18785)
- 技术经济(17843)
- 版(17502)
- 现代(17426)
- 实践(17139)
- 践(17139)
共检索到5776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丽平 刘小龙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创新2.0和工业4.0模式形成,创新更加具有民主性和开放性。众创空间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支撑平台,使创新创业由01成为现实。本文将传统的价值共创主体范围进一步扩大,在价值共创的视角下对众创空间的价值创造结构进行构建。将"四众"融合引入到众创空间中,探讨了众创空间"四众"融合的特征,并进一步对众创空间"四众"融合的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丽平 刘小龙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创新2.0和工业4.0模式形成,创新更加具有民主性和开放性。众创空间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支撑平台,使创新创业由0~1成为现实。本文将传统的价值共创主体范围进一步扩大,在价值共创的视角下对众创空间的价值创造结构进行构建。将"四众"融合引入到众创空间中,探讨了众创空间"四众"融合的特征,并进一步对众创空间"四众"融合的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贾天明 雷良海 王茂南
研究基于生态系统的角度,首先,将众创空间的概念纳入到生态系统理论的研究框架,并结合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理论将众创空间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进行对比,阐述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内涵;其次,进一步分析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特点,并构建众创空间生态系统三维结构模型,解析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代谢机制、成果共享-容错试错动力机制、资源汇聚与整合机制、创客-资源协同共生网络机制等四大核心运行机制。
关键词:
众创空间 生态系统 理论研究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张敏
将立德树人融入实训环节是当前课程思政的重要实践场景。借助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对价值共创视角下课程思政与实训课程的融合策略进行组态分析,发现了使命驱动、情感共鸣、知识建构和激励机制等影响价值共创的关键要素,提炼得到两种典型的价值共创模式以及多重并发的价值共创路径,诠释了价值引领对价值共创的作用机理。通过对经管实训课程思政的融合效应与组态效应进行诠释,为思政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全价值创造、全要素融合提供实践参照。
关键词:
课程思政 价值共创 组态分析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赵保国 王思瑶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盛,众筹模式得到了快速发展。作为中小企业融资新方式,众筹模式满足了市场需求,同时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期待。笔者创新性地将价值共创理念引入众筹研究中,运用价值共创评价指标体系对众筹项目融资可得性进行初探分析;基于"点名时间"众筹平台上的项目数据,运用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进行数据分析。实证结果显示,授权、期望一致性对融资可得性有一定程度的正向影响,感知控制负向影响融资可得性,转变行为对融资可得性并没有显著的影响。具体表现为融资目标额、公告数量、支持次数、价格档位对融资可得性有显著影响;重复支持、粉丝数量、评论数量、发起人已发起项目4个解释变量对融资可得性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
众筹 价值共创 融资可得性 因素分析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冯媛
科学数据作为有重要价值的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价值与价值创造是其开放共享和管理的本源问题。本文分析了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的三重价值效应,即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在此基础上,基于价值共创理论视角,分析了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的价值流和多元主体互动关系,进而提出价值共创模型。为支持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的价值共创系统高效运作,提出法律政策机制、价值共创文化机制、平台机制、互动协作机制、资金支持机制和知识产权机制。最后,案例研究NASA科学数据开放共享的价值共创。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郭永辉 夏冬秋
价值及价值规律是驱动军民科技信息共享的一条隐含主线,从价值共创角度研究军民科技信息共享有助于解决当前的共享困境。文章比较分析了军民科技信息特性差异,提出军民科技信息共享的价值共创内涵,构建了价值共创体系和价值共创循环系统。基于价值共创理论,提出相应的运行机制。通过案例研究了DARPA军民科技信息共享的价值共创系统与过程。针对我国军民科技信息共享困境,提出价值共创策略。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海花 熊丽君 谢萍萍
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通过以经科技部备案纳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服务体系的82家上海众创空间为研究样本,识别创业生态系统视角下不同类型众创空间的运行模式。研究得出创业生态系统视角下六类众创空间运行模式的组成和影响机理;并得出创业生态系统视角下六类众创空间运行模式中,不同的创业过程对应的创业环境有共性也各有特色和不同点。基于此,为众创空间的建设运营、创业主体选择入驻众创空间的类型和政府的创新发展规划提供实践参考。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育广
从高校众创空间的建设实践出发,探讨将高校众创空间以非盈利性的服务平台、人才培养的试验园区、开放式的资源集聚地作为其功能定位,并可以向GIS(群体创新空间)、"前孵化器"、PNP创业孵化器等方向发展。以实例为依托,总结提出从管理团队、管理制度、进退机制、运营支持等方面设计运行机制,从建设理念、虚实平台、师资队伍、文化活动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建设策略。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余菲菲 钱超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激励下,我国众创空间数量激增,但较多众创空间发展效应不佳。为了提升众创空间效应,促进众创空间可持续发展,从社群信息学视角切入,构建ICT技术介入-社群空间结构与开放性-社群知识多层次交互-众创空间效应提升分析框架。在该框架下,选取目前绩效佳、效果好的众创空间贝壳社、北大创业训练营及方糖小镇进行多案例分析,探究其效应内在提升机制,为我国众创空间效应提升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
社群信息学 众创空间 提升机制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谭清美 王斌 王子龙 张浩
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平台的组成元素包括模块供应商、模块集成商、基础设施、外部资源、科研组织和服务组织等。平台的公共性和军事性决定其建设和运行须基于政府规制;模块化是其产品研发生产的基本组织模式;市场机制是其遵循的基本机制。在平台初创阶段,为鼓励产品供给方积极参与国防供给,须为其提供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并予以信誉支持。随着平台逐步发展并走向成熟,需求方需求范围逐步扩大,信誉效应不断显现,使得供给方产品市场不断扩大,规模效益逐步实现。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卓 魏杉汀 李春连
众创空间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热点,构建高效的合作创新网络可以提升其运营绩效。当前,合作创新网络解耦研究越来越多,对知识网络与合作网络交互关系进行研究能够更加完整地再现真实网络作用机理。基于双网络视角,对知识网络与合作网络进行解耦,探索众创空间运营机制与创业企业合作策略对网络创新绩效的影响,利用数理建模和仿真方法模拟众创空间知识网络与合作网络的动态演化结构以及两种网络间的交互作用,为提升众创空间运营效率提出改进建议。结果表明:企业合作关系断链重连概率对合作创新绩效有较大影响,这一概率存在相对合理区间;知识网络与合作网络结构在双网络结构机制下有较大差异,并且在动态演化过程中存在交互作用。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慧
创新创业教育组织是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和促进学生就业创业的重要载体。基于产教融合背景,在结构化理论和功能主义理论视阈下,探究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运行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组织运行是例行化行为与反思性调控交互作用的过程,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是组织运行的动力基础,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理念和文化是组织运行的关键因素,多维互动整合是组织运行及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基于此,应充分激发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组织内生动力,多元协同推进理论与实践双向融合,深化产教融合引导组织差异化发展。
关键词:
产教融合 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教育组织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米俊 张琪 曲国华
数字经济时代,军民融合产业集群是统筹推进数字化建设,打造协同创新、多元发展、网格互动的多元主体价值创造、转移和增值的军民信息共享平台。基于价值共创理论,引入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三大目标层指标,构建军民融合产业集群数字化创新效能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广东、山西和四川等16个省份的有效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多主体价值共创活动对军民融合产业集群智能化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军民融合产业集群数字化创新综合水平近十年来动态稳定上升,但是区域发展不均衡,呈现"东—中—西"梯度水平递减趋势;近五年中部地区数字化创新稳中"有劲",综合得分都处于正向变动趋势,区域差异和时间跨度变动相对稳定,将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军民信息化支撑;广东和江苏处于军民融合数字化创新领先地位,为其他省份提供重要的决策借鉴。通过测度军民融合产业集群数字化创新效能,揭示了价值共创活动对军民融合产业集群的影响机理,为形成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提供重要借鉴。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杨肖丽 耿黎 陈珂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是未来高校学生培养的重要方式。基于高等农业院校的教育现状,分析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五组模式。以课外、长期、精英组队、全产业链、委托或自我创业模式为主,结合双创教育实践,深入分析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所涉及到的六个主体的定位与职能,并将双创教育分成三个阶段,对应专业教育的三个模块分析长期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深度融合要做到各专业有机结合,尊重大学生成长阶段性,将实践与理论知识真正结合起来,并加大专业教师培训力度,促进资源整合,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