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748)
2023(5466)
2022(4551)
2021(4402)
2020(3650)
2019(8532)
2018(8433)
2017(14582)
2016(8608)
2015(9367)
2014(9202)
2013(8406)
2012(7749)
2011(7166)
2010(7492)
2009(6600)
2008(6551)
2007(6153)
2006(5665)
2005(5133)
作者
(20435)
(16924)
(16665)
(16342)
(10746)
(8006)
(7950)
(6758)
(6474)
(6281)
(5666)
(5640)
(5422)
(5348)
(5322)
(5149)
(5097)
(5082)
(4888)
(4862)
(4487)
(4137)
(4002)
(3970)
(3949)
(3807)
(3763)
(3726)
(3436)
(3414)
学科
(26401)
经济(26259)
教育(19951)
管理(18148)
(15995)
(15257)
企业(15257)
中国(14486)
理论(11685)
方法(10693)
(8738)
(7576)
业经(7167)
(7082)
数学(6943)
数学方法(6691)
教学(6680)
(6439)
(5204)
研究(4718)
发展(4682)
(4670)
关系(4629)
(4559)
(4483)
地方(4473)
财务(4468)
财务管理(4464)
技术(4352)
企业财务(4286)
机构
大学(112910)
学院(105235)
研究(40853)
(35306)
管理(34568)
经济(34331)
教育(29701)
理学(29606)
理学院(29134)
管理学(28381)
管理学院(28122)
(26085)
师范(25993)
(25840)
中国(23252)
科学(22518)
师范大学(21712)
(19589)
(18336)
(17857)
研究所(17548)
北京(17376)
中心(16672)
(14646)
技术(14348)
财经(14102)
职业(13722)
(13553)
(12812)
(12741)
基金
项目(66222)
研究(57423)
科学(54497)
基金(45627)
(38454)
国家(37949)
社会(36361)
教育(35369)
社会科(32945)
社会科学(32932)
科学基金(32321)
(26286)
编号(26017)
成果(24965)
(24464)
基金项目(22609)
课题(21184)
(18230)
自然(18158)
资助(17868)
自然科(17782)
自然科学(17777)
自然科学基金(17456)
(16912)
重点(16512)
规划(16416)
项目编号(16089)
教育部(15686)
(15330)
(14921)
期刊
教育(50882)
研究(45288)
(40497)
经济(40497)
中国(34163)
(15702)
学报(14804)
管理(13391)
科学(13306)
大学(13106)
技术(12669)
职业(11757)
(11534)
学学(10161)
财经(7733)
技术教育(7673)
职业技术(7673)
职业技术教育(7673)
农业(7547)
图书(7008)
(6739)
(6633)
论坛(6633)
经济研究(6595)
高等(6544)
(5918)
高等教育(5821)
业经(5769)
(5737)
金融(5737)
共检索到1779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程天君  
教育社会学研究解不开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的交织,没有彻底脱离价值判断的事实判断,也没有彻底脱离事实判断的价值判断,纯粹的"事实学科论"与纯粹的"规范学科论"因而均显露合理性危机。从学科自立的角度看,教育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必须是也只能是"事实学科论"("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论"亦显露合理性危机),但这又不可能。由此,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面临一个内在焦虑。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的交织产生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之主流取向抉择上的"一个或所有"式的结果:要么无所谓主流,要么就是"事实学科论"。在向着"事实学科论"目标迈进的方向与道路上,需要也只能保持"尽量的"价值中立和"最接近的"事实学科论的态度。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程天君  
"价值中立"作为韦伯个人纠结式的概念自出炉迄今,虽历经无穷争论和"为我所用",却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社会学的一个"公理",并成为教育社会学的"一个或所有"式问题及其"事实学科论"的安身立命之本。对"事实学科论"及其"价值中立"方法论的元理论反思和话语分析表明,"事实学科"作为"事实学科论"的研究"结果"和"文本"更多的是一种"话语建构"而非"给定实在",并在教育社会学学者个人理论体系之中及群体文本之间呈现斑斑"修辞"印痕和逻辑"短路"。同理的反思亦可用于教育社会学"规范学科论"及"事实与规范兼有学科论"。如此分析和研究,旨在尝试走向"反思教育社会学"或曰"后教育社会学"。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肖朗  许刘英  
教育社会学学科起源于欧美,其在中国的发端与社会学家、教育学家陶孟和密不可分。正是他通过借鉴欧美社会学和教育社会学的理论资源,以北京大学为平台,在近代中国创立了教育社会学学科。他率先在北大开设"教育社会学"课程,并在授课讲义的基础上编撰《社会与教育》一书,此书成为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开山之作,也可谓中国大学教育社会学学科发端的标志性理论成果,对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王有升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式的核心在于其对教育现实的特定的"问题化"的方式,由此确立起该学科相对独到的研究问题领域及基本理论范式。英国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在发展过程中所建构出的研究问题聚焦及由此所形成的理论范式代表着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一种方向。对教育获得与家庭背景之显性关联的聚焦;对教育实践问题的深度洞察;对教育治理与教育政策的批判性审视;以及对教育之民主改进与社会重建的总体探讨,是英国教育社会学在发展过程中所确立的主要问题领域。以伯恩斯坦及扬为代表的对教育实践问题的社会学洞察代表着教育社会学思想的大成。这可为当今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陈维  黄梅  赵守盈  
为考察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社会支持、个人力和就业焦虑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深入探讨性别对于该机制的影响,采用大学生就业社会支持问卷、个人力量表和大学毕业生就业焦虑问卷,随机调查了350名大学应届毕业生。结果发现: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社会支持、个人力与就业焦虑均呈显著负相关;个人力在就业社会支持与就业焦虑之间的部分中介作用显著,并且该中介作用受到性别的调节。可见,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社会支持通过个人力间接影响其就业焦虑,并且该机制在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中有着显著的差异。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佳宁  
现阶段,高层于国际国内重要场合频频表态:坚持宏观调控不动摇。地方官员甚至一些学者大多意会或放言对经济增长的焦虑。遇此情境,官方、企业(特别是当下较为敏感的房地产企业)和学者均需保持克制。克制的关键是自我抑制,冷静而理性直面宏观大计下一步。从经济学角度观瞻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刘正强  
信访是一项承载了中共执政理想的本土化、内生性的政治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当前,在极其复杂的政治社会生态下,信访治理领域乱象丛生,广受社会诟病,并引发了关于信访存废的持续论争。其实,由于对社会问题的吸附,信访所呈现的乃是整个制度体系的治理焦虑,它制度化地减缓了社会矛盾的巨大冲量,承受了整个社会治理低效和失灵的代价。而应对治理困境,需要重温和反思信访原初的设计理念,尤其是在信访的政治、法治、治理等原则中形成新的共识。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徐广路  
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员工表现出极大的焦虑。现有研究主要考察人工智能焦虑对员工积极行为的影响,缺乏探索人工智能焦虑对员工负面行为的影响。文章通过对274份样本进行实证分析,构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人工智能焦虑对员工偏差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人工智能焦虑正向影响员工偏差行为;自我损耗在人工智能焦虑与员工偏差行为的关系中发挥中介作用;公我意识负向调节自我损耗对员工偏差行为的影响;公我意识负向调节自我损耗在人工智能焦虑与员工偏差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组织制定政策,干预人工智能焦虑所引发的员工偏差行为,从而提升人工智能变革成效。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吴立德  
《教育社会学新论》评介●吴立德在我国社会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的历史条件下,教育社会也在经历着加速演进和根本性重建。怎样科学地审视和把握这一历史性巨变,合理地建构教育社会的现代形态,是教育社会学理论工作者面临的艰巨的理论课题。青年学者傅松涛同志以严...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程天君  
教育社会学学科论包括学科要素与学科历史两个基本论域,学科要素则主要由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及方法论三者构成。通览我国教育社会学近百年的学科论,可概括大要为如下四则:"一涉",即研究方法论上的"价值涉性";"二说",即研究对象上的"社会化过程说"与"相互关系说";"三论",即学科性质上的"规范学科论"、"事实学科论"及"事实与规范兼有论";"四段",即学科历史上的"初创"、"停滞"、"重建"及"转型"四个阶段。本文以史带论地检视了我国教育社会学学科论中的四个困扰性问题:研究对象上长期主导的"关系说"其实并不能标示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独特性,学科性质上不得不坚持的"事实学科论"事实上难以成立,学科历史上惯...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马红亮  丁新  
远程教育的学科发展需要从多学科多角度进行研究,社会学便是一种必要的和可行的研究视角。随着远程教育实践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远程教育社会学有望从远程教育学的分支研究领域迈向分支学科。作为一门分支学科,远程教育社会学与教育社会学虽然有一些类似的地方,但也有诸多不同之处,后者显然不能替代或涵盖前者。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苏辛  
这些年来,常有研究者谈到制约非正规高等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制度性歧视"。尽管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两条腿走路"就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针,《高等教育法》的"高等教育基本制度"也说得非常明白,成人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被认为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但正如本刊卷首曾指出的,这两条腿的境遇实在大相径庭。主要开展非正规高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吴康宁  
《教育研究》1998年第11期发表的谢维和教授《班级:社会组织还是初级群体》一文(以下简称《班》文),力图从教育社会学角度审视学校班级,同时完成事实分析与价值选择双重任务,并也确实提出了一些颇有启发性的观点。但因该文首先在其预设的“社会组织”与“初级...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胡雪龙  
教育社会学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在理论建设上非常薄弱的学科。本文通过梳理教育社会学学科发展的文献,从教育社会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学科内部各种研究取向的关系、理论发展趋势等方面,探究了教育社会学理论建设薄弱的原因。教育社会学的"弱语法"正体现了其作为"领域性"(region)学科的特征,超越了传统"学科模式"(discipline)的框架,形成了多种知识体系的融合。目前教育社会学的主要问题或困境是多学科要素之间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融合、整合与统整。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袁昱明  
从基本建成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远程教育的社会功能得到充分凸现和创新,即从服务经济转型、四个面向、重心下降等,转向服务社会转型,打破教育壁垒,增加教育准入功能,推动社会成员向中间阶层流动,服务大多数社会成员,培育橄榄型社会结构,并提供理论和操作系统,突出了教育公平多元论中的大众化价值取向。这些构成了远程教育的教育社会学理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