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72)
- 2023(11714)
- 2022(10133)
- 2021(9616)
- 2020(7948)
- 2019(18434)
- 2018(18473)
- 2017(35504)
- 2016(19547)
- 2015(22286)
- 2014(22579)
- 2013(22013)
- 2012(19948)
- 2011(17807)
- 2010(17780)
- 2009(15765)
- 2008(15314)
- 2007(13201)
- 2006(11343)
- 2005(9690)
- 学科
- 济(74145)
- 经济(74068)
- 管理(52789)
- 业(48926)
- 企(41679)
- 企业(41679)
- 方法(34198)
- 数学(28572)
- 数学方法(28209)
- 中国(19688)
- 农(19649)
- 地方(18944)
- 业经(17422)
- 学(17085)
- 理论(16274)
- 财(15896)
- 和(13681)
- 教育(13574)
- 农业(13144)
- 贸(12317)
- 贸易(12311)
- 技术(12024)
- 易(11884)
- 环境(11782)
- 制(11469)
- 地方经济(10540)
- 划(10477)
- 教学(10365)
- 务(10310)
- 财务(10248)
- 机构
- 学院(270325)
- 大学(269489)
- 管理(107280)
- 济(97140)
- 经济(94685)
- 理学(93512)
- 理学院(92421)
- 管理学(90767)
- 管理学院(90289)
- 研究(87263)
- 中国(61907)
- 京(57693)
- 科学(57431)
- 所(43775)
- 财(42565)
- 农(42306)
- 业大(41471)
- 研究所(40389)
- 中心(39289)
- 江(38961)
- 范(38876)
- 师范(38505)
- 北京(36358)
- 财经(34950)
- 农业(33280)
- 州(32340)
- 院(32202)
- 技术(31826)
- 经(31718)
- 师范大学(30892)
- 基金
- 项目(191479)
- 科学(149233)
- 研究(142169)
- 基金(134922)
- 家(117510)
- 国家(116469)
- 科学基金(99509)
- 社会(85857)
- 社会科(81125)
- 社会科学(81099)
- 省(77220)
- 基金项目(72609)
- 教育(66666)
- 自然(65283)
- 划(64937)
- 自然科(63709)
- 自然科学(63695)
- 自然科学基金(62499)
- 编号(60376)
- 资助(55094)
- 成果(48775)
- 重点(43198)
- 课题(42010)
- 发(41384)
- 部(41091)
- 创(40192)
- 创新(37258)
- 项目编号(36900)
- 科研(36257)
- 大学(35609)
- 期刊
- 济(105155)
- 经济(105155)
- 研究(76101)
- 中国(51731)
- 学报(44053)
- 教育(41060)
- 科学(40134)
- 管理(38628)
- 农(38229)
- 大学(32955)
- 学学(30659)
- 财(30397)
- 农业(27456)
- 技术(25344)
- 业经(18550)
- 融(18096)
- 金融(18096)
- 图书(16785)
- 经济研究(16024)
- 财经(15900)
- 业(14328)
- 科技(13964)
- 经(13441)
- 问题(13364)
- 理论(13123)
- 版(12598)
- 资源(12550)
- 实践(12304)
- 践(12304)
- 技术经济(12053)
共检索到3815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武红勇
通过分析文化自信培育在传播中存在的忽视文化意义、参与过程和价值意义等问题,提出了用仪式传播来审视文化自信的培育。进一步从前提、目标追求、价值立场和实现机制分析了文化自信培育和仪式传播的共通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传播要强调共同参与、重视信仰共识、关注过程实效等可能的路径。
关键词:
仪式传播 文化自信培育 路径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盛况
大学校园仪式独特的文化价值和教育功能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关键在于我们对仪式的意义等缺乏文化学上的认识。仪式从表面上看主要是形式的演绎,但更深层次的是在表达特定共同体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追求。借助人类学对仪式的研究,我们试图重新理解大学校园仪式象征性、文化性、程式性的特征;重新还原大学校园仪式的功能,它关系到自我的确证、关系到知识的传承、关系到秩序的维系;改进大学校园仪式,要明确大学校园仪式的真正意义,把握大学校园仪式的共性特征,发挥大学校园仪式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人类学 仪式 象征性 自我确证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郝金莹
在21世纪的世界文化争辉里,中国文化鹤立鸡群。大国文化悲壮了曾经的中国人,也树立了新时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这种自信是无条件的,任何中国人都有资格在文明的国度里高举文化自信旗帜。教育承载着树立高度文化自信的统一任务。不论在何种教育阶段都需要将文化自信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尤其在中职教育中,文化自信对思政教育来说尤为重要。中职学生处于青春期这一关键时期,内心十分脆弱敏感,加上学业成绩不理想,更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中职思政教育具有心理健康指导作用,其中,增强中职学生文化自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导内容。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秀芳
网络环境下,社会思潮的传播是一把"双刃剑",对高职生核心价值观培育既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应构建社会、学校和媒体"三位一体"模式培育核心价值观:社会加大网络法规管理力度,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学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传递核心价值观理念;媒体搭建网络媒体新平台,抢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新领地。这样才能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网络媒体的力量发扬光大,使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最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金秀 黄政 龙文军
以婚丧嫁娶为主要内容的乡村传统仪式不仅具有社会文化意义,还是重要的内生性治理资源。通过考察多地的婚丧嫁娶实践样态发现,传统仪式主要通过人情伦理规范社会秩序、面子机制约束个体行动、搭建公共平台促进纠纷调解与社会整合、培育互助精神强化关系纽带、培育乡村治理人才等五个维度发挥治理效能。随着乡村社会的转型,传统仪式也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发生异化,导致农民经济压力俱增和情感缺位,治理功能被削弱。行政力量所推动的移风易俗行动则着力纠偏传统仪式的非理性面向,在保留仪式精神内核的基础上推动仪式简化,减轻村民人情支出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从而使仪式更好地发挥情感联结和社会规范效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充分发挥婚丧嫁娶等传统仪式的治理功能是题中应有之义,应充分挖掘传统仪式的道德文化意涵,从传承家风家训、强化互助精神、发挥自治组织作用等方面着手,借助传统仪式激发互助传统,提高自治和德治水平,营造共建共享的治理新格局并提升治理效能。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金秀 黄政 龙文军
以婚丧嫁娶为主要内容的乡村传统仪式不仅具有社会文化意义,还是重要的内生性治理资源。通过考察多地的婚丧嫁娶实践样态发现,传统仪式主要通过人情伦理规范社会秩序、面子机制约束个体行动、搭建公共平台促进纠纷调解与社会整合、培育互助精神强化关系纽带、培育乡村治理人才等五个维度发挥治理效能。随着乡村社会的转型,传统仪式也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发生异化,导致农民经济压力俱增和情感缺位,治理功能被削弱。行政力量所推动的移风易俗行动则着力纠偏传统仪式的非理性面向,在保留仪式精神内核的基础上推动仪式简化,减轻村民人情支出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从而使仪式更好地发挥情感联结和社会规范效用。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充分发挥婚丧嫁娶等传统仪式的治理功能是题中应有之义,应充分挖掘传统仪式的道德文化意涵,从传承家风家训、强化互助精神、发挥自治组织作用等方面着手,借助传统仪式激发互助传统,提高自治和德治水平,营造共建共享的治理新格局并提升治理效能。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姚瑶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自信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保障与精神支柱,作为扎实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被遗忘或遗失、村庄作为文化共同体的社会特征逐步弱化等问题。对此,必须进一步明确农民主体地位、积极传承农耕文明、加速乡村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丽
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自信为高职院校提供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能够促进提高师生文化素质,提升育人水平。当前,高职院校文化自信培育难的原因是:高职院校办学时间、办学条件与本科院校的差距明显;高职院校生源质量偏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难以深入进行;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同感较低。基于此,文章提出了高职院校文化自信培育路径:构建鲜明的职业特色;打造服务地方的特色校园文化;对外宣传自身特色文化;培养服务地方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文化自信 特色文化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鲍育育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凝聚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综合体现,是大学核心竞争力所在。依据当前高职文化建设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高职院校培育大学精神势在必行。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大学精神既要体现学术类大学精神的共性内涵,又要依据高职文化的特征体现其自身特色;强调了高职院校培育大学精神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并阐述了基于校本文化资源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大学精神的培育路径。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杨石华 戴瑞凯
[目的 /意义]探究亲子阅读的学理特征,为优化亲子阅读服务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过程]借助传播学中的"仪式观"和"传递观"理论,结合亲子阅读实践活动进行相应的学理分析。[结果 /结论]亲子阅读作为仪式和传递共存的一种知识传播方式,在其知识传播过程中将自我传播、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相互交织起来用以实现知识的传递和习得功能;同时在知识传播的过程中承担着建构新秩序、维系共同感的仪式功能。因此,在亲子阅读的推广实践中,专业亲子阅读机构、公共图书馆、书店、父母应强化其知识传播仪式性和传递性的学理认知,并依据各方的实
关键词:
亲子阅读 知识传播 仪式观 传递观
[期刊] 情报杂志
[作者]
沈霄 王国华
[目的/意义]网络直播+政务是新时代下民众与政府对话交流的新平台,有效拓展了公共行政与政务服务的空间,打造了新的行政生态。研究网络直播+政务,对我国政府治理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并能让网络直播+政务更好的引领直播正能量。[方法/过程]通过案例分析法对2016年6月—2017年6月的网络直播+政务的典型案例进行归纳分析,基于互动仪式链的视角,从社会情境中的微观角度分析网络直播+政务与用户的互动仪式模型,解析了互动仪式的构成要素与互动结果。[结果/结论]分析出网络直播+政务与用户互动的情境分层,最后提出衡量政务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周珂 韩佳佳
阐述了价值自信的内涵,认为培育军队研究生高度的价值自信,能够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必要的情感体验、有力的价值支撑和有效的评估标准,对增强军队高层次人才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和感召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当下军队研究生价值自信的现状特征,提出大力增强理论自信、实践自信、能力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等"五大自信"。
关键词:
军队研究生 价值自信 培育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汤静 邓玲珠 侯华怡
旅游作为一种体验性的仪式活动,是旅游者追求仪式感的重要桥梁。为深入分析旅游仪式感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运用CiteSpace软件对2002—2022年知网数据库中有关旅游仪式感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目前学界对旅游仪式感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旅游仪式感的概念研究、体验情境、互动仪式链、特征和作用等四大方面,且研究呈现出研究者学科背景不够多元化,学科交流和合作不充分,旅游仪式感理论框架不够完善,研究广度和深度不足,研究方法不够丰富等特征。为此,需开展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加强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构建出旅游仪式感理论体系,推进旅游仪式感研究向纵深发展。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汤静 邓玲珠 侯华怡
旅游作为一种体验性的仪式活动,是旅游者追求仪式感的重要桥梁。为深入分析旅游仪式感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运用CiteSpace软件对2002—2022年知网数据库中有关旅游仪式感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目前学界对旅游仪式感的研究主要聚焦在旅游仪式感的概念研究、体验情境、互动仪式链、特征和作用等四大方面,且研究呈现出研究者学科背景不够多元化,学科交流和合作不充分,旅游仪式感理论框架不够完善,研究广度和深度不足,研究方法不够丰富等特征。为此,需开展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加强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构建出旅游仪式感理论体系,推进旅游仪式感研究向纵深发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吴刚 陈桂香
高校要以物质层面的文化为载体,以制度层面的文化为保障,寓于行为文化之中,着眼于精神层面文化的升华,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无言之道"。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要体现规律、富有个性;创新创业精神文化要鼓励创新,兼容并蓄;创新创业机制文化要优势互补、协同共赢;创新创业行为文化要师生共创、教学相长;创新创业物质文化要润物无声、无为而治。
关键词:
文化哲学 高校 创新创业 校园文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