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10)
- 2023(8090)
- 2022(6650)
- 2021(6376)
- 2020(5265)
- 2019(11872)
- 2018(11816)
- 2017(21339)
- 2016(11911)
- 2015(13713)
- 2014(13224)
- 2013(12698)
- 2012(11483)
- 2011(10183)
- 2010(10309)
- 2009(9662)
- 2008(9738)
- 2007(9008)
- 2006(7970)
- 2005(7089)
- 学科
- 管理(46686)
- 业(38403)
- 济(36664)
- 经济(36614)
- 企(35291)
- 企业(35291)
- 财(13992)
- 技术(13021)
- 制(12062)
- 方法(12039)
- 中国(11678)
- 农(11381)
- 业经(10895)
- 地方(10133)
- 理论(9772)
- 技术管理(9506)
- 学(9472)
- 务(9112)
- 财务(9072)
- 财务管理(9048)
- 银(8966)
- 银行(8942)
- 体(8890)
- 数学(8506)
- 企业财务(8474)
- 行(8457)
- 数学方法(8375)
- 划(7986)
- 和(7554)
- 策(7433)
- 机构
- 学院(154649)
- 大学(153662)
- 管理(61035)
- 济(54182)
- 经济(52488)
- 研究(52017)
- 理学(49775)
- 理学院(49114)
- 管理学(48393)
- 管理学院(48025)
- 中国(42705)
- 京(34837)
- 科学(32801)
- 财(29674)
- 江(27107)
- 所(25921)
- 农(25744)
- 中心(25366)
- 研究所(23266)
- 业大(22553)
- 范(21744)
- 州(21720)
- 北京(21525)
- 师范(21503)
- 财经(21361)
- 农业(20018)
- 院(19914)
- 技术(19546)
- 省(19307)
- 经(19160)
- 基金
- 项目(100452)
- 科学(78286)
- 研究(76733)
- 基金(69308)
- 家(60584)
- 国家(59979)
- 科学基金(51220)
- 社会(46074)
- 社会科(43373)
- 社会科学(43360)
- 省(41875)
- 基金项目(37048)
- 教育(34977)
- 划(34482)
- 自然(32469)
- 编号(32378)
- 自然科(31657)
- 自然科学(31644)
- 自然科学基金(31063)
- 成果(27285)
- 资助(26401)
- 创(23573)
- 课题(23557)
- 重点(22379)
- 创新(22175)
- 发(21680)
- 部(20608)
- 项目编号(19857)
- 年(19187)
- 性(18872)
共检索到2537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余绪缨
以ABM为核心的新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余绪缨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一)当代高科技的蓬勃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本世纪70年代以来,高科技蓬勃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在电子技术革命的基础上形成的生产高度电脑化、自动化,包括数控机床、机器人、电脑辅助设计、...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王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城市内在素质和外在形象提升的要求都亟须城市管理理念、运作机制、方式手段上进行创新以适应城市化发展的需求,数字城市管理体系逐渐产生并成为城市管理的必然选择。本文在新公共管理框架下,提出多极城市数字管理体系建立的理论依据,并对全国省会城市(包括直辖市)城市管理实践进行比较,最后给出建立多极数字城市管理体系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新公共管理 多极数字城市 城市管理体系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王鸿
国有资产管理体系分为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系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前者是指为了实现国有资产有效利用而进行一系列经济活动的相关制度安排,后者是为了保证国有资产的有效运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而对国有资产的利用和管理进行监督的相关制度安排,并各划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层次。宏观国有资产经营管理体系的建模主导思想不应是现行经营层次上的划分,而应是不同的经营方式划分:纯粹的资本运营,纯粹的生产经营,资本与生产经营的结合。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的建模主导思想在于通过专门的机构对国有资产利用和管理进行公正客观的监督评价。
关键词:
国有资产 制度体系 经营管理 监督管理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杜胜利
随着平衡计分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及完善,到目前为止,平衡计分卡被定位于战略管理控制的重要工具,其功能远不仅是业绩评价。本文旨在勾画平衡计分卡的理论框架和管理体系。一、关于平衡计分卡的理论框架(一)战略地图、平衡计分卡、战略中心组织。卡普兰和诺顿教授将战略执行归纳为三个有机联系要素:战略地图、平衡计分卡、战略中心型组织。指出战略的成功执行需要三个要素:突破性成果=描述战略+衡量战略+管理战略。三个要素的理念:如果你不能衡量(第二个要素),那么你就不能管理(第三个要素);如果你不能描述(第一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石红波
近年来,随着人民币完全可兑换进程的加快,外汇管理日益从事前审批转向事中事后监管,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成为外汇管理的重要职能。账户由于其天然的账务记载作用,在跟踪资金流动、监测主体行为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但原有的账户体系在管理理念、框架、手段等很多方面,阻碍了自身优势的有效发挥。如何使外汇账户体系既能兼顾现行管理需要,又能服务和推动人民币完全可兑换的改革进程,是当前应该思考的重要课题。一、加强账户在外汇监管体系中的基础作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程安东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童伟 丁超
预算决策与支出政策脱节普遍存在于我国当前的预算管理之中,正是导致我国财政支出绩效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预算与政策的脱节使财政资金难以导向国家战略重心,无法有效支撑政策优先方向的实现。为此,增强预算改革顶层设计,引入结果导向中期预算,改革预算决策程序,建立支出政策评价体系,推行以规划为基础的预算单元,增强预算与政策的衔接,将可有效促进我国财政支出绩效的全方位提高。
关键词:
中期支出框架 支出政策 预算管理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瑾华 康丽娟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对企业而言,培养造就一支素质过硬的技能专家队伍更是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迫切需要。本文以G公司技能专家管理体系建设为例,重点阐述以评价标准为核心的"选育用留"一体化技能专家管理体系。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任万青
2020年以来,中国石化中原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面对上游原料价格、下游产品价格两头剧烈波动,从组织保障、业财融合、现金流优化等关键环节入手,构建以业财联动为核心的资金预算管理体系,实施全生命周期资金预算管理,不断增强炼化企业风险管控和价值创造能力。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业财联动 资金预算 体系构建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方振邦 王国良
案例:G公司绩效考核简介 G公司是一家由日本三家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两家大型国有企业合作创办的中日合资企业,成立于九十年代中期, 生产销售勘探和开采石油用的石油钻杆。企业依靠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创业者们的不懈努力,经过短短8年就获得了快速发展, 目前在国内石油钻杆市场上与另外三家国内企业基本形成了四分天下的局面。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钟颖
大型企业集团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不过,由于发展速度过快,集团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暴露出的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当前,我国不少集团企业还未构建完善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导致企业面对较高的税务风险。本文集中研究集团企业的税务风险,以此为基础构建税务风险管理体系,为我国集团企业税务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coso框架集团企业 税务风险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陈秋华 李欠强
将质量管理理论应用于生态旅游景区,从四个方面构建了生态旅游景区质量管理体系框架。首先在组织准备上,要求建立质量管理组织机构与质量培训机制;其次,提出了四个步骤的质量策划与六个方面的质量控制;第三,ISO质量与环境一体化管理体系为生态旅游景区提供质量保证;最后,通过对游客满意度的测评对质量管理水平进行评价,并为质量改进提供依据。
关键词:
生态旅游 质量管理 景区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李冬妍
一、"全口径预算管理"的基本界定(一)概念的提出。我国关于全口径预算管理的表述,最早出现于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所通过的《中共中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江南
在精细化理念的引导下,厦门航空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厦航)财务管理不断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并随着公司发展进一步形成了集战略规划、计划统计、财务管理、绩效管理、法务管理、多项职能于一身的大财务管理框架。在大财务框架下,财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核心作用更加凸显,财务安全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以财务安全为核心构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也更具可操作性。
[期刊] 改革
[作者]
钟开斌
应急管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理论界和实务部门对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基本概念尚缺乏统一认识。从管理的基本要素出发,把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看作一个由管理客体(突发事件属性)、管理主体(应急管理组织)、管理目标(应急管理价值)、管理规范(应急管理制度)、管理保障(应急管理资源)、管理方法(应急管理技术)、管理环境(应急管理文化)七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要素共同构成的整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先后经历了改革开放前(1.0版)、改革开放至2002年(2.0版)、2003年至2012年党的十八大之前(3.0版)、2012年党的十八大之后(4.0版)四个阶段。新时代推进4.0版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要对照"主动适应、全面整合、结构合理、目标清晰、制度完善、保障有力、技术先进"的目标,积极回应国内外环境和公共安全形势的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制度效能,提高各类突发事件综合应对能力。
关键词:
突发事件应对 应急管理体系 应急管理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