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87)
2023(5838)
2022(4780)
2021(4160)
2020(3108)
2019(6781)
2018(6275)
2017(11050)
2016(6199)
2015(6799)
2014(6197)
2013(5980)
2012(5289)
2011(4867)
2010(4943)
2009(4663)
2008(4635)
2007(4346)
2006(3878)
2005(3255)
作者
(17534)
(14810)
(14574)
(13690)
(9207)
(6925)
(6356)
(5570)
(5475)
(5102)
(5020)
(4834)
(4746)
(4636)
(4476)
(4440)
(4345)
(4252)
(4210)
(4193)
(3614)
(3508)
(3448)
(3335)
(3286)
(3223)
(3222)
(3192)
(2961)
(2926)
学科
管理(24992)
(24589)
经济(24583)
(24367)
(20707)
企业(20707)
技术(11390)
方法(9521)
技术管理(8886)
中国(7855)
数学(7721)
数学方法(7651)
业经(7380)
(7253)
(5815)
地方(5760)
(5040)
贸易(5027)
环境(5021)
农业(4938)
(4899)
(4794)
理论(4751)
(4467)
(4348)
银行(4332)
(4309)
(4287)
(4197)
产业(4004)
机构
学院(86377)
大学(85203)
(38722)
经济(38089)
管理(35266)
理学(30560)
理学院(30259)
管理学(29873)
研究(29745)
管理学院(29704)
中国(22221)
(17840)
科学(17320)
(16155)
(14961)
(14184)
(13668)
中心(13323)
业大(13194)
研究所(12850)
财经(12670)
经济学(11996)
农业(11746)
(11501)
(11254)
北京(10889)
经济学院(10775)
(10706)
(10580)
师范(10470)
基金
项目(60538)
科学(49071)
研究(44984)
基金(43806)
(38766)
国家(38457)
科学基金(33614)
社会(30205)
社会科(28877)
社会科学(28872)
(25074)
基金项目(22711)
自然(20736)
自然科(20330)
自然科学(20326)
教育(20210)
(20170)
自然科学基金(19967)
编号(16983)
资助(16676)
(16045)
创新(15225)
(14185)
重点(13859)
国家社会(13218)
成果(12940)
(12825)
课题(12396)
(12391)
(12008)
期刊
(41174)
经济(41174)
研究(26346)
中国(20832)
管理(15659)
(13487)
学报(12549)
科学(12392)
(12312)
教育(11972)
大学(9934)
农业(9524)
技术(9254)
学学(9226)
业经(7076)
经济研究(7040)
(7020)
金融(7020)
(6343)
财经(6172)
科技(6092)
技术经济(5935)
(5515)
问题(5131)
(4625)
(4130)
论坛(4130)
商业(4124)
现代(4092)
统计(4053)
共检索到1318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任保平   迟璐婕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重点提升外循环的质量和水平。高质量外循环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对实现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有效对接,增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高效联通,吸引高新技术和高水平外资流入,拓展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放发展空间,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提升在全球资源配置的水平和能力提出新要求。高质量外循环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内在要求,其通过“走出去”在全球集聚资源、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提高经济增长效率、畅通更高水平双循环、推动科技的再创新等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为此,要以参与国际生产链和提升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推进高水平开放平台建设,拓展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对外开放空间等,从而以高质量外循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马晓河   杨祥雪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对于推动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为基础,根据农业农村经济现实条件和发展趋势,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与作用机制、困难挑战与现实问题、政策思路与实践路径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总体上看,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农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其发展过程既具有诸多现实优势条件也面临一些困境和难题,因此要以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以建立健全农业技术供给有效机制、提高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应用转化效率、加强农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完善新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重点任务,促进资源要素特别是科技、人才等稀缺要素高效合理配置,为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条件。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邱斌   易昱玮   孙少勤  
人工智能(AI)从供给侧(生产要素配置的结构性调整)、需求侧(平台主导下的消费二元边际扩大效应)及技术端(劳动力技能结构再调整)等维度,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与此同时,AI创新赋能下的新质生产力,通过提升出口附加值、加强国内与国际生产网络的协同创新效应等,提升外贸企业生产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贸易模式创新,助推外贸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作用下,数字经济在外贸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凸显。应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高质量、稳定的数字化支持提升外贸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和运营效率;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基础制度与法律法规建设,有效激励外贸企业的创新和协同;提升数字治理水平,确保数据在外贸和跨境电商领域的高效与安全应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曦  
数字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创新变革新范式,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文章基于2012—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检验数字新质生产力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新质生产力能够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促进国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循环来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新质生产力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具体表现为数字新质生产力在东部地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更为显著。加快发展数字新质生产力,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着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畅通数字新质生产力赋能渠道,健全地区协调发展机制,因地制宜发挥数字新质生产力效能有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刘伟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具有哪些突出的特性?为什么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式现代化进入新征程,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怎样的历史迫切性和客观必然性?怎样才能有效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遵循哪些客观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上述问题是本文要回答的基本问题。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王顶明   黄葱  
博士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石。博士生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阵地,是教育、科技、人才的最佳结合部,对新质生产力形成和运行过程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当前,我国博士生教育在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面临着培养模式和学科结构不完善、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程度不深、无法及时回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等现实问题,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在创新博士生培养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优化人才培养规模结构、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建设等方式持续发力,着力提升我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构建发展新动能。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辉   唐琦  
<正>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因而需要从理论上总结概括先进生产力质态并指导发展实践。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并在哈尔滨市主持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
关键词: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王鹏   张路阳  
<正>新质生产力指明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动力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高水平发展的新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尔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
关键词: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叶子鹏  
<正>企业党组织在思想、组织与制度上的显著优势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客观需要共通共融。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既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又是企业发展的未来方向。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祝士明  
<正>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在这一历史性交汇点上,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不仅揭示了当前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核心要义,也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指明了方向。职业教育是培养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的主战场,必须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给职业教育带来的新要求、新挑战,努力推进适应“新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推动职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同频共振、和谐共生,培养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关键词: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邹新月  
<正>习近平总书记于2023年9月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具有深刻意蕴的“新质生产力”,明确了中国今后社会经济发展的前进方向和主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这对于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赵若男   宋香荣   陈海龙  
基于2012—2022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研究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认为,新质生产力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显著因素;新质生产力通过加速新型工业化进程来驱动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的驱动效应在不同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和数字化水平下呈“边际递增”趋势;新质生产力对经济临近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溢出效应;东部地区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的驱动效应大于西部地区;在创新型省份试点政策下,新质生产力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稳健且更强。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黄新飞  
<正>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2024年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新一轮产业变革、科技革命和大国竞争加剧,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各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核心驱动力。
关键词: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方恬   周文  
统筹内需扩大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畅通国内经济循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新质生产力以其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为供给侧与需求侧改革的深化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在供给侧,新质生产力能有效实现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以及供给结构优化,在需求侧,新质生产力从消费动力、消费对象和消费主体角度创造引领新需求,打造供给创造需求,需求牵引供给的高水平动态平衡。对此,我们要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加快实现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供给与引领创造新需求,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琪红   陈云贤   常远  
高质量发展需要以新的生产力理论为指导,而新质生产力是新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立足于中观经济学的区域资源生成理论,研究区域资源生成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如何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指出,高质量发展归根到底是生产力的发展,而新质生产力是“新”与“质”的蜕变,是生产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的跃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源泉;区域资源生成是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资源生成领域的“三类资源”能催生新要素、新技术、新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新力量;资源生成领域的“三个层面”可以突破关键技术、保证基本民生、推动绿色低碳,是新质生产力的新突破;资源生成领域的供给侧“三驾马车”从要素供给、环境供给、市场供给三个维度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新动能;“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是成熟市场经济的典型模式,成为区域资源生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同时要充分发挥有为政府的超前引领作用,以赋能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