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06)
- 2023(10508)
- 2022(8744)
- 2021(8113)
- 2020(6573)
- 2019(15517)
- 2018(15335)
- 2017(28329)
- 2016(15507)
- 2015(17881)
- 2014(18468)
- 2013(18051)
- 2012(17082)
- 2011(15525)
- 2010(15839)
- 2009(14529)
- 2008(15006)
- 2007(14035)
- 2006(12164)
- 2005(10618)
- 学科
- 济(65603)
- 经济(65546)
- 管理(40499)
- 业(36600)
- 方法(28370)
- 企(28231)
- 企业(28231)
- 数学(24197)
- 数学方法(23959)
- 贸(21546)
- 贸易(21532)
- 易(20872)
- 农(20675)
- 中国(19105)
- 地方(16160)
- 财(15906)
- 业经(14671)
- 农业(13270)
- 制(12541)
- 学(12467)
- 理论(11329)
- 和(10291)
- 银(10029)
- 银行(10006)
- 融(9533)
- 金融(9530)
- 行(9504)
- 环境(9399)
- 关系(9273)
- 务(9198)
- 机构
- 学院(225735)
- 大学(223936)
- 济(92626)
- 经济(90449)
- 管理(80334)
- 研究(76781)
- 理学(67318)
- 理学院(66528)
- 管理学(65317)
- 管理学院(64886)
- 中国(58264)
- 京(47783)
- 科学(46378)
- 财(43098)
- 农(39214)
- 所(39192)
- 江(37359)
- 中心(36049)
- 研究所(35109)
- 财经(33054)
- 业大(33016)
- 范(31183)
- 师范(30875)
- 农业(30769)
- 北京(30254)
- 州(29733)
- 经(29695)
- 经济学(28742)
- 院(28199)
- 技术(26475)
- 基金
- 项目(141521)
- 研究(109029)
- 科学(108174)
- 基金(97164)
- 家(83698)
- 国家(82921)
- 科学基金(68968)
- 社会(65750)
- 社会科(62062)
- 社会科学(62042)
- 省(57235)
- 教育(51270)
- 基金项目(50562)
- 编号(47955)
- 划(47236)
- 自然(41371)
- 自然科(40279)
- 自然科学(40267)
- 成果(40235)
- 自然科学基金(39510)
- 资助(39466)
- 课题(33861)
- 重点(32365)
- 发(32274)
- 部(30966)
- 创(29342)
- 项目编号(28348)
- 性(28151)
- 年(28033)
- 创新(27409)
- 期刊
- 济(107939)
- 经济(107939)
- 研究(67813)
- 中国(50262)
- 农(36458)
- 学报(34812)
- 财(34663)
- 教育(32547)
- 科学(29481)
- 管理(27355)
- 大学(26173)
- 农业(24513)
- 学学(23908)
- 技术(22109)
- 融(20411)
- 金融(20411)
- 业经(19107)
- 经济研究(17646)
- 贸(17255)
- 财经(15750)
- 问题(15742)
- 图书(15037)
- 国际(14880)
- 经(13672)
- 业(12907)
- 商业(11692)
- 版(11411)
- 技术经济(11241)
- 理论(10854)
- 书馆(10813)
共检索到3533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林发勤 张倩倩 刘梦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实现了从孤立无援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接全球,再到经济体量迅速扩张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伟大飞跃。中国从始而终倡导贸易开放,但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涌动,与全球化进程背道而驰,世界主要经济体各自谋求符合自身利益的体系架构,全球化面临结构拆解的压力,同时也增加了我国的对外开放难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的要求,这既是当前共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命题,也是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对外开放的焦点问题之一。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应当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既要正视全球化受阻和国际经贸格局重构的挑战,又要完成向高水平对外开放和贸易强国的转变。
关键词:
二十大 高水平对外开放 贸易强国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马林静 齐冠钧 梁明
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与推动贸易强国建设存在历史契合性和实践必然性。高水平对外开放赋能贸易强国建设的渠道为:以开放式发展厚植贸易强国建设的要素基础;以开放新优势打造贸易强国建设新动能;以更高水平开放推动贸易结构更趋优化;以开放促改革构筑贸易强国建设的制度保障;以开放之道引领创建普惠共享、互利共赢的国际环境。在明确赋能渠道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贸易强国建设的实践路径包括:推动深层次制度开放,形成以制度开放效应为核心的贸易强国建设新动能体系;推动内外开放联动发展,以高效畅通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赋能贸易强国建设;实施更大范围对外开放,以多维度的开放势能优化对外贸易区域市场结构;积极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增强我国在国际经贸体系中的制度性权力,塑造贸易强国建设的良好国际环境。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龙小宁
本文针对西方国家对中国"双反"调查的各种影响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在企业、行业和国家层级如何制定和实施应对策略的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阐述了以下观点:推进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与普惠制改革是成功应对贸易纠纷的根本路径。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程时雄 陈琬怡
数字经济具有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以及数字化治理的特征,有助于赋予贸易强国建设新动能和新优势。从微观层面看,数字经济以新产品赋能贸易规模、外贸结构;从中观层面看,数字经济以新模式推动产业升级;从宏观层面看,数字经济给国家提供新平台促进外贸提质增效。但是,在赋能发展过程中,在数字化基础设施配备、产品贸易结构、数字核心技术研发、数字治理失灵、数字贸易规则制定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境。为此,中国应完善数字基础保障建设、拓展数字中间品贸易、加快突破核心数字技术、健全数字贸易治理监管体系、深化数字贸易规则衔接及国际合作,从而以数字经济助推贸易强国建设,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程时雄 陈琬怡
数字经济具有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以及数字化治理的特征,有助于赋予贸易强国建设新动能和新优势。从微观层面看,数字经济以新产品赋能贸易规模、外贸结构;从中观层面看,数字经济以新模式推动产业升级;从宏观层面看,数字经济给国家提供新平台促进外贸提质增效。但是,在赋能发展过程中,在数字化基础设施配备、产品贸易结构、数字核心技术研发、数字治理失灵、数字贸易规则制定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境。为此,中国应完善数字基础保障建设、拓展数字中间品贸易、加快突破核心数字技术、健全数字贸易治理监管体系、深化数字贸易规则衔接及国际合作,从而以数字经济助推贸易强国建设,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江宁 陈贞吉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体两面”。一方面,高水平对外开放可以倒逼国内市场体制机制改革,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实现全球范围内配置,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另一方面,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通过破除市场分割与地方保护,打通“内循环”关键堵点,推动中国产业链创新链转型升级,培育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使“国际循环”有效促进“国内大循环”,进而实现双向联动,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契机构建更高标准市场体系。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戴妍 黄佳攀
教育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继续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教育强国建设是担当民族复兴教育历史使命的时代之变,观照内外形势教育现实境遇的顺势之为,锚定人民满意教育理论旨趣的应有之义,推进中国特色教育实践创新领跑之路,全面体现了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高度统一。教育强国建设由递进式核心要义构成,依次是以强条件为重要支点,以强自身为本体蕴含,以强支撑为功能延伸,以强认同为责任担当。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直面世界风云激荡,扎根中国现实情境,前瞻未来时空变幻,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筑教育科技人才聚合地,助推构建全球教育共同体,已成为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实践着力点。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方昕
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积极探索建立更加灵活的金融制度、监管模式、管理体制,进一步促进跨境贸易和投融资汇兑便利化2022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要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让海南自贸港成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示范和展示中国风范的靓丽名片。海南自贸港(以下简称自贸港)建立以来,在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外汇局海南省分局(以下简称海南省分局)积极探索自贸港金融高标准对外开放路径,通过政策制度创新稳步推进跨境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期刊] 国际税收
[作者]
郭晓林
本文分析认为,我国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面临逆全球化加剧、经济数字化、全球制造业产业转移等多重挑战,如何更好发挥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成为税务部门面临的共同挑战。文章介绍了国家税务总局深圳市税务局在通过“夯实征管基础、优化税费服务、管控涉税风险”行动推进税收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思路下,以国际税收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实践,并对未来如何通过深化智慧国际税收新实践、打造国际税收现代化服务新高地、健全国际税收风险防控新体系等举措助力构建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进行了展望。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吴宏
新时代新征程,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是制度型开放,制度型开放离不开制度的创新。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本文分析了制度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大机制:先行机制、推动机制、环境机制;以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的探索实践为例,阐述了制度创新助推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路径:利用政策先行先试扩大企业市场优势、激发技术创新助力企业降本增效、优化投资环境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完善引才机制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从加强政府合作、多方位探索制度创新、对标国际高标准三个维度为企业更好地融入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
高水平对外开放 制度创新 核心竞争力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戴翔
过去40年中国推动的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顺应了第三阶段的经济全球化形势并抓住了战略机遇,获得了巨大发展成就。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形势、新特点,中国也进入到新一轮高水平开放的新阶段,即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本质上看,制度型开放就是从以往"边境开放"向"境内开放"的拓展、延伸和深化,在促进规则变革和优化制度设计中,形成与国际经贸活动中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规则和制度体系,是对新一轮高标准化的国际经贸规则调整和完善具有引领作用的先进制度安排。据此,加快建立与国际经贸规则相衔接的国内改革机制、加快并以更大力度实施"负面清单"制度、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以及积极为国际经贸规则调整和完善做出应有贡献等,是中国转向制度型开放的必由之路。如此,才能在顺应乃至引领第四轮新型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实现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开放。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陈诚 林志刚 任春杨
1547年,世界上第一个正式以自由港命名的自由贸易区——意大利热那亚湾的利沃诺港(Livoron Free Port)建成。400多年以来,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累计设立了3000多个自由贸易港(区)。这些自由贸易港基本上都发展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枢纽或是集散交易中心,促进了地区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全球贸易、投资的自由化。2008年金融危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宋宪萍 杨丽乐
高水平对外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标识,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强有力的驱动因素之一,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新发展格局下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目标导向、机制转化和路径重构三重逻辑理路,面临国际经贸规则秩序失衡、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空间受挤压的现实约束。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需以新型举国体制筑牢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掌握制度性话语权、维护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推动中国制造业高端嵌入全球价值链,盘活技术要素的自由流动,形成融合互惠的开放式创新。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蔡宏波 童顺
新发展格局下“双循环”作为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的主动选择,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经济的内部条件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具备启动和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客观条件;其内在逻辑在于开放引致竞争的生产率筛选效应和学习效应,以及制度创新带来的地区比较优势和企业的国际竞争新优势。对外开放与形成国内统一大市场之间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增加呈现先递减后递增的趋势——即现阶段再过度依赖对外开放反而会加剧国内市场分割,阻碍国内经济的流转畅通。沿海地区、“一带一路”国内沿线地区在“双循环”背景下扩大出口规模、调整进口结构,采用国内市场上流通的替代要素,以“外循环”促进“内循环”,将有利于促进国内市场的统一。
关键词:
双循环 新发展格局 对外开放 市场分割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李钢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各个领域的强国要求,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经济强国、军事强国、外交强国等,在经济强国中又包含制造业强国、经贸强国或贸易强国、金融强国。一国的对外贸易连接国内外市场,其大小、强弱关乎其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目前,我国外贸直接和间接带动国内超过1亿人口就业,贡献了全国20%的税收。因此,迈
关键词:
贸易强国 贸易大国 国际经贸规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