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55)
- 2023(7617)
- 2022(5700)
- 2021(5281)
- 2020(3713)
- 2019(8694)
- 2018(8359)
- 2017(14084)
- 2016(7316)
- 2015(8216)
- 2014(8149)
- 2013(7560)
- 2012(7104)
- 2011(6269)
- 2010(6357)
- 2009(5549)
- 2008(5730)
- 2007(5097)
- 2006(4552)
- 2005(3770)
- 学科
- 济(28581)
- 经济(28554)
- 管理(17253)
- 贸(17080)
- 贸易(17065)
- 易(16566)
- 业(13249)
- 中国(10640)
- 农(10612)
- 企(9748)
- 企业(9748)
- 地方(9208)
- 业经(8536)
- 方法(8453)
- 关系(7350)
- 农业(6651)
- 数学(6465)
- 数学方法(6390)
- 理论(6326)
- 出(6070)
- 教育(5854)
- 教学(5508)
- 口(5323)
- 出口(5321)
- 出口贸易(5321)
- 发(5114)
- 制(5068)
- 财(4887)
- 对外(4809)
- 环境(4717)
- 机构
- 学院(97751)
- 大学(94759)
- 济(41476)
- 经济(40572)
- 研究(34220)
- 管理(32089)
- 理学(26480)
- 理学院(26203)
- 管理学(25768)
- 中国(25713)
- 管理学院(25589)
- 京(19730)
- 财(18166)
- 科学(18095)
- 江(16346)
- 中心(15919)
- 所(15374)
- 范(14521)
- 师范(14392)
- 院(13814)
- 研究所(13684)
- 财经(13684)
- 农(13435)
- 州(13304)
- 技术(13117)
- 经济学(13038)
- 职业(12819)
- 贸(12525)
- 北京(12469)
- 经(12412)
- 基金
- 项目(64012)
- 研究(54663)
- 科学(49046)
- 基金(42289)
- 家(35889)
- 国家(35500)
- 社会(33396)
- 社会科(31555)
- 社会科学(31552)
- 科学基金(29531)
- 省(26334)
- 教育(26171)
- 编号(24390)
- 划(21184)
- 基金项目(20930)
- 成果(20462)
- 课题(18224)
- 年(16208)
- 资助(15918)
- 发(15682)
- 重点(15035)
- 自然(14822)
- 自然科(14382)
- 自然科学(14382)
- 项目编号(14319)
- 国家社会(14185)
- 创(14098)
- 自然科学基金(14082)
- 性(14002)
- 部(13719)
共检索到1634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马林静 齐冠钧 梁明
实施高水平对外开放与推动贸易强国建设存在历史契合性和实践必然性。高水平对外开放赋能贸易强国建设的渠道为:以开放式发展厚植贸易强国建设的要素基础;以开放新优势打造贸易强国建设新动能;以更高水平开放推动贸易结构更趋优化;以开放促改革构筑贸易强国建设的制度保障;以开放之道引领创建普惠共享、互利共赢的国际环境。在明确赋能渠道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贸易强国建设的实践路径包括:推动深层次制度开放,形成以制度开放效应为核心的贸易强国建设新动能体系;推动内外开放联动发展,以高效畅通的国内国际双循环赋能贸易强国建设;实施更大范围对外开放,以多维度的开放势能优化对外贸易区域市场结构;积极主动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增强我国在国际经贸体系中的制度性权力,塑造贸易强国建设的良好国际环境。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林发勤 张倩倩 刘梦珣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实现了从孤立无援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接全球,再到经济体量迅速扩张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伟大飞跃。中国从始而终倡导贸易开放,但近年来,逆全球化思潮涌动,与全球化进程背道而驰,世界主要经济体各自谋求符合自身利益的体系架构,全球化面临结构拆解的压力,同时也增加了我国的对外开放难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贸易强国的要求,这既是当前共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命题,也是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对外开放的焦点问题之一。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应当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既要正视全球化受阻和国际经贸格局重构的挑战,又要完成向高水平对外开放和贸易强国的转变。
关键词:
二十大 高水平对外开放 贸易强国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戴妍 黄佳攀
教育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继续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教育强国建设是担当民族复兴教育历史使命的时代之变,观照内外形势教育现实境遇的顺势之为,锚定人民满意教育理论旨趣的应有之义,推进中国特色教育实践创新领跑之路,全面体现了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高度统一。教育强国建设由递进式核心要义构成,依次是以强条件为重要支点,以强自身为本体蕴含,以强支撑为功能延伸,以强认同为责任担当。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直面世界风云激荡,扎根中国现实情境,前瞻未来时空变幻,加强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筑教育科技人才聚合地,助推构建全球教育共同体,已成为扎实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实践着力点。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孙江永 李凤琴
自由贸易试验区作为改革开放的综合试验平台,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优越的政策环境、产业环境与市场环境,企业数字化转型经验的总结与推广对于缩小区域间的经济差距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借助多期双重差分模型,从理论逻辑和经验证据两个方面考察自由贸易试验区对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效应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自由贸易试验区显著促进了企业数字化转型。机制检验表明,自由贸易试验区主要通过信息传导、风险应对和条件创造等机制为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异质性分析发现,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政策驱动效应在数实产业技术融合的企业、产业数字化领域的企业和OFDI企业中表现得更为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企业数字化也有来自产业链的协同效应,但这种协同效应会随着关联企业之间数字差距的增大而减小。文章的研究结论为地方政府助力属地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提供了理论与实证依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吴宏
新时代新征程,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核心是制度型开放,制度型开放离不开制度的创新。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本文分析了制度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三大机制:先行机制、推动机制、环境机制;以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的探索实践为例,阐述了制度创新助推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路径:利用政策先行先试扩大企业市场优势、激发技术创新助力企业降本增效、优化投资环境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完善引才机制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从加强政府合作、多方位探索制度创新、对标国际高标准三个维度为企业更好地融入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
高水平对外开放 制度创新 核心竞争力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黄先海 虞柳明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培育和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重要着力点,而高水平对外开放对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能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推动作用。当前,我国不断加快高水平对外开放步伐,以深化外商投资改革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增强,以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效率增进,以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推动新质生产力的生态优化,非常契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高水平对外开放通过竞争驱动创新激励机制、技术融合与再创造机制、创新要素跨境配置机制和人力资本迭代赋能机制,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与此同时,我国在这一进程中仍面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下的新质生产力脱钩困境、服务贸易结构性失衡的系统性制约与转型需求、制度型开放的深化瓶颈与新质生产力的制度协调难题以及复合型高端人才匮乏对新质生产力跃升的阻滞效应等重大挑战。高水平开放为更好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要优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推动新质生产力关键环节根植化发展;深化服务贸易市场准入与改革,驱动新质生产力结构性转型;构建国际化制度创新生态,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全球竞争力;打造高水平开放型人才体系,增强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驱动力。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李钢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各个领域的强国要求,教育强国、科技强国、经济强国、军事强国、外交强国等,在经济强国中又包含制造业强国、经贸强国或贸易强国、金融强国。一国的对外贸易连接国内外市场,其大小、强弱关乎其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目前,我国外贸直接和间接带动国内超过1亿人口就业,贡献了全国20%的税收。因此,迈
关键词:
贸易强国 贸易大国 国际经贸规则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窦志强 马佰莲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知识产权保护的一贯目标和内生需求,知识产权保护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保障和激励,二者相辅相成、互促共进。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论为指导,结合文献调研和案例分析,从理论维度论述知识产权助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内在逻辑,从实践维度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当前的成就和问题进行考察。研究发现,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已经在促进科技资源投入、激励创新活动和发展科技产业方面展现出巨大成就,但也面临科技资源投入效能不足、科技创新链条存在断点、科技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风险与挑战。对此,提出应加强引导提升科技资源投入的力度与效度、深化改革增强优质成果供给力与企业技术承接力、突出优势全面提高产业竞争力,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在促进科技创新、缩小技术差距和提高发展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为打好科技攻坚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坚实保障和有力支撑。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龙小宁
本文针对西方国家对中国"双反"调查的各种影响进行分析和总结,并在企业、行业和国家层级如何制定和实施应对策略的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阐述了以下观点:推进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与普惠制改革是成功应对贸易纠纷的根本路径。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晶钠
数字技术深刻影响了乡村治理的治理理念、治理主体和治理方式,重塑了乡村治理的时代特征,已成为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在实践过程中,乡村数字治理面临治理主体数字能力不足、乡村群体数字鸿沟大、数据资源整合共享难度大等多重困境。为此,需要强化数字治理理念,实现多元主体共治,切实回应村民需求,实现治理供需平衡,以及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数据共享保护机制,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的同频共振,实现数字乡村的治理现代化目标。
关键词:
数字赋能 乡村治理 路径优化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郝晓燕 韩一军
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本研究深入探讨了粮食产业发展中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并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新质生产力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升级,推动粮食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组织优化、经营增效、韧性增强和安全发展,从而实现粮食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结合粮食产业的发展现状,本研究分析了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包括前沿技术发展滞后、高水平人才支撑不足、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协同不足以及科研人才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合理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研究提出了四大重点方向:核心技术集成创新、不同层次科技人才梯队优化建设、不同类型组织体系的协同创新以及重点区域基础设施的改善升级。最后,从顶层设计、重点任务支撑和政策支持三个角度,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赋能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施路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朱新武 梁海凤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基本面向,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表征。当前数字技术已成为驱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新引擎,对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赋能逻辑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以数字技术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效率、助推农民增收致富的价值逻辑,以数字技术提升政府决策能力、简化政务流程、向乡村社会赋权增能、催生数字村民的技术逻辑和在国家制度框架内基于具体制度规范的精准设计予以确认与保障的制度逻辑,共同构成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由于乡村治理主体认知偏差、数字弱势群体被边缘化、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数字平台应用和智慧农业发展缓慢等因素制约了数字技术高效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建设。因此,需要从理念层面、应用层面、硬件层面、物质层面、保障层面推进优化路径,以确保数字技术有效赋能乡村治理现代化。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志平 苏子涵
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重要途径。作为一个发展视域性命题,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服务,超越微观服务质量管理逻辑。数字技术突破时空、资源限制,赋能农村公共服务,让农业农村农民提升人力资本、享有数字红利与共享公共服务资源,促进微观农民个体的全面发展、中观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宏观城乡融合发展。公共服务数字化是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的重要机制,然而现实中存在数字人才、数字基础设施、数字资源配置等三大限度。超越农村公共服务数字化现实限度,要从农民数字素养培养、农村数字基础设施投资、城乡数字公共资源体制改革等方面着力,以更好发挥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价值作用。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周凤玲 徐涵
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发展给经济社会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推动职业教育治理的变革。以数字技术赋能地方政府职业教育治理,能够增强地方政府职业教育治理的韧性、提升科学性、促进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职业教育治理中的主体作用。针对地方政府数字治理基础薄弱、数字技术自身的潜在风险、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失衡的现实挑战,要加强地方政府职业教育数字治理基础建设,明确地方政府职业教育治理的角色与职能,完善地方政府职业教育数字治理配套机制,提升地方政府职业教育治理效能。
关键词:
数字治理 职业教育治理 治理效能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程时雄 陈琬怡
数字经济具有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以及数字化治理的特征,有助于赋予贸易强国建设新动能和新优势。从微观层面看,数字经济以新产品赋能贸易规模、外贸结构;从中观层面看,数字经济以新模式推动产业升级;从宏观层面看,数字经济给国家提供新平台促进外贸提质增效。但是,在赋能发展过程中,在数字化基础设施配备、产品贸易结构、数字核心技术研发、数字治理失灵、数字贸易规则制定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境。为此,中国应完善数字基础保障建设、拓展数字中间品贸易、加快突破核心数字技术、健全数字贸易治理监管体系、深化数字贸易规则衔接及国际合作,从而以数字经济助推贸易强国建设,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