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454)
- 2023(5489)
- 2022(4560)
- 2021(4332)
- 2020(3333)
- 2019(6928)
- 2018(6902)
- 2017(12146)
- 2016(6448)
- 2015(6865)
- 2014(6088)
- 2013(5618)
- 2012(4900)
- 2011(4354)
- 2010(4420)
- 2009(4510)
- 2008(3976)
- 2007(3447)
- 2006(3023)
- 2005(2678)
- 学科
- 济(20576)
- 经济(20556)
- 管理(17116)
- 业(13808)
- 企(11824)
- 企业(11824)
- 中国(6543)
- 方法(6458)
- 农(6391)
- 学(6236)
- 业经(5286)
- 财(5270)
- 理论(5122)
- 教育(5049)
- 数学(4912)
- 数学方法(4816)
- 制(4281)
- 贸(4216)
- 贸易(4214)
- 农业(4209)
- 易(4090)
- 和(3740)
- 环境(3596)
- 银(3498)
- 银行(3488)
- 划(3432)
- 融(3390)
- 金融(3386)
- 策(3379)
- 行(3368)
- 机构
- 学院(82919)
- 大学(80499)
- 济(30014)
- 经济(29322)
- 管理(27233)
- 研究(26722)
- 理学(23403)
- 理学院(23092)
- 管理学(22528)
- 管理学院(22381)
- 中国(19769)
- 科学(16964)
- 京(16151)
- 财(14463)
- 所(13036)
- 范(12818)
- 师范(12686)
- 江(12294)
- 农(12292)
- 中心(12130)
- 研究所(11811)
- 财经(11417)
- 业大(11016)
- 经(10397)
- 技术(10324)
- 州(9964)
- 师范大学(9921)
- 院(9713)
- 农业(9700)
- 北京(9694)
- 基金
- 项目(54306)
- 科学(42611)
- 研究(41768)
- 基金(38357)
- 家(33115)
- 国家(32817)
- 科学基金(28057)
- 社会(26123)
- 社会科(24460)
- 社会科学(24455)
- 省(22215)
- 教育(20216)
- 基金项目(19644)
- 划(18416)
- 编号(18135)
- 自然(17484)
- 自然科(17099)
- 自然科学(17096)
- 自然科学基金(16765)
- 成果(14944)
- 资助(14697)
- 课题(12656)
- 重点(12498)
- 创(11834)
- 发(11761)
- 年(11714)
- 部(11336)
- 项目编号(11319)
- 性(11024)
- 创新(10960)
共检索到1236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常若松
三、自我实现的过程论 马斯洛以似本能作为生物学的基础,以需要层次作为动机,进而提出了达到自我实现的健康人格的八条途径: 第一,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无我地体验生活,全神贯注,忘怀一切。 第二,把生活设想为一系列选择过程,一次接一次的选择。 第三,谈论自我实现的意思是说有一个自我要被实现出来。意思就是要让自我显示出来。 第四,当有怀疑时,要诚实地说出来而不要隐瞒。 第五,我们迄今所说的都是不带自我意识的体验,要做出成长的选择而不是畏惧选择,是倾听冲动的声音,是成为诚实的和承担责任的人。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常若松
西方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Maslaw,1908——1970)的自我实现理论曾在我国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正当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轨道之际,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重新比较和批判马斯洛的自我实现观,对于建构符合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价值取向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一、自我实现的本质论 我们用马克思的观点分析批判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首先就要看他们各自是怎样回答自我实现“是什么”。马斯洛说:自我实现就是指,一种使人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这种倾向可以说成是一个人越来越成为独特的那个人,成为他能够成为的一切。”马克思虽然没有象马斯洛那样明确地给自我实现下定义,但在他的...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吴玉军 韩震
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中,公正包含着丰富的价值意蕴,公正占据极其重要的分量。改革发展必须顺应人民的新期盼,回应人民的新要求,着力破解影响社会公平正义的突出问题。要把维护公平正义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大力加强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建设。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秦仁山
一、何谓马克思主义人口观? 今年中国迎来伟大祖国建国35周年,我国经济、文化、内政,外交、政治、军事诸战线都取得伟大的胜利,这些胜利包括我国在人口事业上的胜利。 中国人口发展是世界人口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口发展,离不开世界人口发展总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王军
国家治理语境中,正义是价值取向,税收是基础保障。税收正义则属于国家治理的重要价值观和制度保障。本文从两个层次讨论税收正义:一是税收促进生产关系诸环节正义,即促进生产正义、交换正义、分配正义、消费正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税收在维护代际公平、降低社会交易费用、遏制收入分配差距、调节经济主体消费行为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有力。二是税收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经济新常态对税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本文给出了马克思主义正义观视角下的税收正义的实现路径和具体对策。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正义观 税收正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余维祥 余小雅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思想,对世界文明发展态势敏锐洞察和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关系认识飞跃基础上的社会发展理念的升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客观评价我国当前面临的生态问题,探索适合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培育全民生态意识,构建生态和谐屏障,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指导下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的共同和谐发展。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生态文明 向度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明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状态等发生着重大变革,此种社会层面的变化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社会化实践与本土化发展,凸显着马克思社会观对我国社会建设与思想体系健全的深远影响。马哲涵盖认识论、辩证唯物论等理论基础,涉及人道主义精神、本体论、实践观等诸多内容,已成为研究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分析手段,透过对其深入研究,能够大体了解我国社会建设的整体变迁走向。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展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即为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不断结合中国当下发展实际并予以解决的过程,这在社会发展新时期更凸显出更加鲜明的时代意义。由韩庆祥和陈远章编著、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一书,将学术视角与政治视角有机结合起来,多维度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的大众化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现状,在此基础上完成对其实现途径的探索,并进一步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高度优越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万佳悦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文明发展的基础,生态与文明是共生共荣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循环经济是维持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平衡的新型经济发展方式,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实施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使经济活动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节约与生态保护的目标。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从生态伦理的哲学角度进行剖析,实施经济学领域设计建构,以构建科学社会主义的逻辑结构和思想框架为目标,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冀鹏
在马恩经典著作中,有很多论述与生态社会相关的思想。在工业文明迅速发展的今天,生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响亮的声音重回历史舞台。通过解读马克思主义生态批判思想,可以思考中国未来生态的发展道路,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
马克思生态观 生态意识 生态建设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冀鹏
在马恩经典著作中,有很多论述与生态社会相关的思想。在工业文明迅速发展的今天,生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响亮的声音重回历史舞台。通过解读马克思主义生态批判思想,可以思考中国未来生态的发展道路,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
马克思生态观 生态意识 生态建设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赟
自由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关注的对象,自由不仅是衡量人类生命价值的重要标准,还是人类在实践生活与工作中努力奋斗的目标。纵观人类发展史,人类的自由并不是坐享其成的,要经过不断斗争,克服阶级、民族以及自我存在于社会的种种限制,在各种异化现象的影响下去努力争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发展与进步使人类社会产生异化现象,这阻碍了人类自由的获得与实现,进而提出通过斗争、革命来克服各种异化现象以实现人类的自由。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栗晓亮
将个人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个人的价值维度上树立共同理想的中国梦,还必须培养大众的历史使命感。由2021年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百年》一书,该书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动因、主体和方法,全面呈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两次飞跃性的变迁。全书有助于深化学界和社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了解和认识,更好地发展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莎
<正>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虽然能够对分工的演进进行动态分析,但其对当前国际分工研究不够充分,特别是缺少对现代国际产业链分工的研究。由王馗主编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下的分工演进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试图用马克思主义动态分析法梳理马克思主义分工演进理论的层次,分工演进的动态机制、阶段与过程以及分工演进与利润分配的关系。该书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工理论、平均利润率理论的基础上,阐明分工演进的机制与过程,并且在抽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资本主义发展的现状,阐述当今国际产业链分工的演进过程以及不同环节的利润率情况。一、马克思主义分工演进理论的三个层次。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受当时历史环境的限制而呈现其不足,即只是分析完整产业链条件下的分工演进过程,包括后来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的研究也很少涉及产业链不完整的情况。因此,用马克思主义分工演进理论解释当前广泛存在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国际产业链分工,从而为中国如何参与国际分工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辛苗
<正>循环经济是核心理念在于最大化地循环利用资源和对环境影响最小化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马克思主义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对资源利用、资本循环以及环境可持续性有着丰富的阐述,为中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