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850)
- 2023(4221)
- 2022(2733)
- 2021(2350)
- 2020(1761)
- 2019(3800)
- 2018(3944)
- 2017(7618)
- 2016(4274)
- 2015(4882)
- 2014(5009)
- 2013(4465)
- 2012(3691)
- 2011(3200)
- 2010(3231)
- 2009(2941)
- 2008(2981)
- 2007(2711)
- 2006(2516)
- 2005(2451)
- 学科
- 济(17554)
- 经济(17538)
- 管理(10978)
- 业(10626)
- 中国(7848)
- 企(7766)
- 企业(7766)
- 农(6931)
- 业经(5994)
- 地方(4827)
- 农业(4736)
- 发(4584)
- 财(4398)
- 发展(4133)
- 展(4123)
- 方法(4036)
- 制(3893)
- 产业(3685)
- 体(3309)
- 信息(3258)
- 数学(3234)
- 数学方法(3148)
- 总论(3106)
- 信息产业(3068)
- 学(2942)
- 化(2940)
- 银(2911)
- 银行(2906)
- 行(2757)
- 融(2728)
- 机构
- 学院(55609)
- 大学(55418)
- 济(22628)
- 经济(22128)
- 研究(20373)
- 管理(19232)
- 理学(16099)
- 理学院(15940)
- 中国(15587)
- 管理学(15533)
- 管理学院(15449)
- 科学(12163)
- 财(12055)
- 京(11992)
- 所(10056)
- 农(9831)
- 江(9341)
- 中心(9155)
- 研究所(9062)
- 财经(8433)
- 范(7885)
- 业大(7824)
- 师范(7806)
- 经(7684)
- 院(7578)
- 北京(7523)
- 农业(7467)
- 州(7283)
- 经济学(7166)
- 省(6889)
共检索到904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金秀
预算法治化是依法治国的突破口,是依法理财的核心,它不仅仅是现代预算制度内在的基本要求,也成为现代国家治理结构的主干性构架。本文提出了预算法治建设的途径:(1)健全预算法制体系、强化人大的预算权;(2)强化法治理念,全面推动预算依法收支与管理;(3)明晰预算法治主体的边界、实行违法责任追究制;(4)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辅助预算法律案件。
关键词:
预算法治化 现代预算制度 依法治国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邹雄智
高速发展的绿色物流已成为各个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同样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完善的法律制度能为绿色物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然而,我国由于绿色物流行业起步晚、起点低,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绿色物流法律制度尚不完善,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构建绿色物流法律体系,完善相关部门的法律职能。当前,我国物流法律制度存在着法律位阶低、有的规定缺失、缺乏系统性、统一性、协调性等问题,应从构建绿色物流法律体系、完善政府监管职能、加大自律组织职能、强化消费者法律意识培育等方面采取措施,不断促进我国绿色物流法治化。绿色物流法治化不仅关系到我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而且是我国物流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绿色物流 现状 法律体系
[期刊] 改革
[作者]
文骐
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自党的十五大正式将"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以来,我国形成了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总体上实现了有法可依,但有法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黄进
智库是国家"软实力"和"话语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型智库建设是高校深化综合改革的一个引领性发展方向。高校新型智库建设也是继"2011计划"之后又一个重要战略部署,将引导高校教育资源的重新整合和优化配置。对于国家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中国政法大学高度重视,并迅速做出决策和部署,已经在国家法治建设中起到了智库的重要作用。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郝立新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颁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特别是法治建设过程中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决定》全面总结了中国的法治实践经验和法治思想成果,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和法治体系,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高等学校应全面领会四中全会的重要意义,深入学习和研究《决定》提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庞凤喜
一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贾康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以"国家治理现代化"(具体表述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治国施政核心理念而全面推进改革之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又明确地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两次全会的基本精神一脉相承,相互呼应,给出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深化改革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顶层规划"性质的指导和部署。这必将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长远、深刻的重大影响。我在学习全会文件精神中体会到:自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大思路之后,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改革"和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刘昆
党的十八大以来,财政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财政法治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成效:一方面,财政法律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完成了13部财政法律、7部行政法规、28部财政规章的立改废工作,全面加强对规范性文件的合法性审查和清理。另一方面,财政"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精简了80%的部本级行政审批事项,财政检查事项全面实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大力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减税降费、服务便民取得实效。总的来看,财政部的各单位齐心协力在立法、执法、普法、守法等方面做了大量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俞光远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离不开财税法治建设。现阶段要以新《预算法》实施为契机,加快财税法治建设步伐。重点包括加快现代预算法制建设,强化预算法定约束;加快现代审计法制建设,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依法治国中的重要作用;加快现代税收法制建设,全面落实税收法定原则。
关键词:
新《预算法》 财税 法治 依法治国
[期刊] 改革
[作者]
莫于川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法制建设,我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但是,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复杂成因,现行法律体系和运行机制尚不完善,尚不能适应法制建设进入精细化、规范化、民主化发展阶段的时代要求。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以助于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的战略目标,是转型期的重大现实课题。一、法治中国建设的新内涵:全面推进、共同推进、一体建设我国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红霞 陈晓秋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法律是治国之重器,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依法理财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预算制度,对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新《预算法》已于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既是我国法律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成果,也是建设现代预算制度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一个国家的治理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算能力,预算制度是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中之重,"悠悠万事,预算唯大",预算制度关系到13亿人的民生福祉,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本文将从依法治国是建设现代预算制度的支撑入手,深入分析现代预算制度建...
关键词:
预算制度 治理 完善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傅光明
税收法定原则,称为税收法律主义,强调征税权的行使必须限定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确定征纳双方的权利义务必须以法律规定为依据,任何主体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均不得超越法律的规定。税收法定原则产生于英国,发展于美国。目前来看,完备的税收法定体系已经成为当代市场经济国家普遍实行的重要宪法原则。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黄进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对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治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作出了全面部署,是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何勤华
重新审视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通过调整结构和创新机制来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充分对接。认真总结悠久的法律文化积淀,充分展示中华法律文化之精华,维系中华法律文化之血脉,使之焕发新的生命力,是时代赋予高校的职责。全面发展的法治人才不仅应该具有法律从业者的综合素质,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具有社会主义法治信念和社会责任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