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97)
2023(5060)
2022(4203)
2021(3930)
2020(3254)
2019(7091)
2018(6963)
2017(11832)
2016(7513)
2015(8967)
2014(9040)
2013(8241)
2012(7578)
2011(6820)
2010(6916)
2009(5829)
2008(5760)
2007(5262)
2006(4323)
2005(3937)
作者
(20874)
(17489)
(17401)
(16399)
(10816)
(8402)
(8026)
(6712)
(6639)
(6414)
(5908)
(5865)
(5774)
(5537)
(5428)
(5406)
(5290)
(5276)
(5041)
(4812)
(4422)
(4351)
(4195)
(4174)
(3922)
(3915)
(3898)
(3718)
(3662)
(3613)
学科
(20868)
经济(20845)
管理(14700)
(13302)
(10740)
企业(10740)
方法(10472)
教育(9964)
中国(8772)
理论(8531)
数学(8479)
数学方法(8306)
教学(7910)
(6816)
业经(5817)
(5077)
学法(4947)
教学法(4947)
研究(4825)
农业(4720)
地方(4575)
(4375)
产业(4058)
学理(3975)
学理论(3975)
文化(3894)
政治(3810)
技术(3793)
思想(3773)
(3703)
机构
大学(99566)
学院(96197)
研究(33882)
(30865)
管理(30471)
经济(29970)
理学(26540)
理学院(26077)
管理学(25261)
管理学院(25076)
科学(22384)
(21588)
中国(21141)
(20516)
(17969)
师范(17780)
业大(17270)
(17035)
(16398)
农业(16331)
研究所(15758)
教育(15341)
中心(14583)
技术(14369)
(14225)
师范大学(14100)
北京(13540)
(12509)
(12402)
农业大学(11263)
基金
项目(66924)
科学(51564)
研究(51522)
基金(44266)
(38907)
国家(38483)
科学基金(31935)
社会(29983)
(29563)
教育(28364)
社会科(28312)
社会科学(28302)
(24809)
基金项目(23270)
编号(22416)
自然(19983)
成果(19825)
自然科(19521)
自然科学(19514)
自然科学基金(19186)
课题(17824)
资助(17691)
重点(16038)
大学(15044)
(15028)
(14811)
(14599)
(14538)
规划(13555)
项目编号(13436)
期刊
教育(33456)
(32527)
经济(32527)
研究(31686)
中国(28920)
学报(20490)
(18353)
大学(16476)
科学(15535)
学学(13844)
农业(12854)
管理(10885)
(10734)
技术(9495)
职业(8537)
(7359)
图书(7234)
高等(6708)
(5921)
财经(5796)
业大(5679)
高等教育(5648)
书馆(5553)
图书馆(5553)
(5338)
金融(5338)
业经(5335)
(5228)
论坛(5228)
(5139)
共检索到1494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艳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学生提高自身素质、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文章提出,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高校素质教育体系,以让非遗走进校园、让非遗走进课堂、建立校园社团进行培育、让学生走入社会感受非遗等途径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并从政府提供政策保障、社会大力支持,高校全员重视,师生协力等三个方面进行优化,进而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功能。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想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象征、民族精神的载体,它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是文化教育,是精神教育。高校肩负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和教育工作的重任。加强大学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在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做好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工作。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何锋兵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不尽如人意,这与高校人文教育以及人文基础课学科定位不明晰有关。本文认为,切实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可以从多个视角切入,着重从厘清人文学科定位、强化审美教育着手。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彭亮   刘旭青   柯平  
随着非遗传承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许多地区结合非遗的具体特点在探索非遗项目的发展策略。非遗项目如何更好地发展引起了理论界和学界的重视。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调查法和网络调查法等研究方法,从“要素说”视角下的管理、服务和资源三要素来分析全国的代表性非遗项目,发现非遗项目主要有文化保护和商业合作两种管理路径。非遗项目通过非遗助疫、非遗扶智、非遗扶贫和非遗助残等服务形式发挥其社会影响力,但面临着资源方面的困境。面对新发展阶段下非遗传承的转型,本研究从图书馆学理论、图书馆行业及图书馆技术探讨非遗项目的管理、服务和资源的发展策略,希冀图书馆学理论和应用实践为我国各类型非遗项目的高质量传承提供指导。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胡昊天  邓三鸿  张逸勤  张琪  孔嘉  王东波  
文本自动分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数字人文研究的基础与关键步骤,是深度发掘非遗内在信息的前提。文章构建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文本自动分词模型。探究了融入领域知识的机器学习模型CRF、深度学习模型Bi-LSTM-CRF和预训练语言模型BERT、RoBERTa、ALBERT在非遗文本上的分词性能,并对比了通用分词工具HanLP、Jieba、NLPIR的效果。在全部14种模型中,RoBERTa模型效果最佳,F值达到了97.28%,预训练模型中ALBERT在同等条件下训练速度最快。调用分词模型,构建了非遗文本领域词表和全文分词语料库,对非遗文本词汇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挖掘。开发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本自动分词系统(CITS),为非遗文本自动分词及分词结果的多维可视化分析提供了工具。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叶近近  王艳娣  
海洋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极,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当代大学生的创业浪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式各样的创业项目竞相追逐。本文以舟山海洋文化为例,从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与发展中,探索新一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浪潮对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带动作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邓琼飞  
海南作为典型的海岛型省份,长期以渔业及其他海洋资源为主导产业,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物质文化产品,创造出可观的经济价值,而且沉淀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海洋文明的延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良好的海洋保护意识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许多珍贵的非遗项目面临失传危机。笔者围绕海南海洋类非遗保护进行研究,以期探索出科学的保护策略,切实提升非遗传承主体的保护积极性,推动我国海洋非遗的传承和发展。由王文章编著、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一书,从学理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研究,详细论述了其概念、特征、类别等知识;然后立足实践维度,针对传统音乐、舞蹈、体育、美术、医药等二十几种非遗项目进行了讨论分析,深刻解读了各种非遗项目的价值意义、文化内涵、形成过程等;最后聚焦中国非遗保护现状,积极借鉴国外管理经验,提出科学的非遗保护措施,为非遗保护工作者以及研究人员提供了科学参考,具有良好的研究价值。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鹏飞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前沿话题》集合了作者苑利与顾军多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成果,多角度地向读者阐述了什么是非遗以及如何保护非遗。该书包括5编、48篇文章,内容主要有:"非遗"保护的逻辑起点:"非遗"存在的问题;传承人:中华文明的"二传手";政府在"非遗"中的定位;遗产活用:见人、见物、见生活。该书针对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同时明确了在现代互联网时代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必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利用高科技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VR技术作为一种人机交互仿真技术十分适合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紫妍  
随着我国文化自信的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断被人关注。截至2019年中旬,在137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至少有1220项非遗项目利用短视频的形式,在抖音平台上传播,播放量高达1000亿次。这充分说明,非遗和现代短视频的结合能够给非遗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文章以郑州师范学院“豫见·非遗文化推广交流平台”大学生创新项目为例,浅析自媒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的结合。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廖文杰  
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民间和大众,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受保护的深宅大院,必须发挥文化遗产的文化艺术功能,与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相结合,积极融入现代科技元素和产业意识,以一种活态的文化产品形式出现在大众生活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回归大众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曲凌雁  林拓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世界各国已引起广泛关注,这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热潮。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初始宗旨——建立完整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看,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实践并不完善,其中显著问题便是非物质文化保护严重缺位,基于此,本文分析了非物质文化与历史文化名城活性关系,认为未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践的完善应重视研究非物质文化对于城市历史环境的精神意义,并从管理体制方面和非物质遗产保护方式表达方面探讨了相关制度的完善。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阚如良  汪胜华  梅雪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既包括文化实体的保护,也应包括文化空间的保护。文化空间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与延续的文化"土壤",强调对文化空间的保护,有利于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完整性。本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提出了相应的分级保护策略,以期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并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首军  
文章通过对我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状的延览,提出深入开展全面普查整理、科学认定保护和继承研究创新的基础性工作,继而挖掘、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的基本价值,适度开发与努力创新,加强宣传和教育,从而培育弘扬民族精神的文化自觉。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兆林  张宪昌  
民间资本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但学术界对其尚未开展系统研究。本文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民间资本的概念、特点、研究价值、角色及作用等开展研究,力求实现民间资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效能的最大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