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61)
- 2023(14071)
- 2022(12142)
- 2021(11217)
- 2020(9168)
- 2019(21227)
- 2018(21112)
- 2017(39961)
- 2016(22020)
- 2015(24779)
- 2014(24977)
- 2013(24673)
- 2012(22966)
- 2011(20744)
- 2010(20794)
- 2009(18828)
- 2008(18222)
- 2007(15997)
- 2006(14233)
- 2005(12692)
- 学科
- 济(91207)
- 经济(91117)
- 管理(61286)
- 业(58924)
- 企(46992)
- 企业(46992)
- 方法(36888)
- 数学(31513)
- 数学方法(31160)
- 中国(29009)
- 农(25456)
- 地方(24770)
- 业经(21352)
- 财(20069)
- 学(19610)
- 农业(17687)
- 贸(16406)
- 贸易(16391)
- 易(15833)
- 制(15353)
- 环境(15028)
- 技术(15005)
- 理论(14838)
- 和(14564)
- 银(14447)
- 银行(14392)
- 融(14042)
- 金融(14041)
- 行(13878)
- 发(13753)
- 机构
- 大学(309962)
- 学院(309652)
- 管理(121533)
- 济(120555)
- 经济(117790)
- 研究(108557)
- 理学(104546)
- 理学院(103327)
- 管理学(101536)
- 管理学院(100977)
- 中国(80057)
- 科学(68605)
- 京(68002)
- 所(55206)
- 财(54516)
- 农(52502)
- 研究所(50223)
- 中心(48528)
- 业大(47496)
- 江(46205)
- 北京(43645)
- 范(43312)
- 财经(43138)
- 师范(42901)
- 农业(40901)
- 院(39921)
- 经(39195)
- 州(38182)
- 经济学(34859)
- 师范大学(34621)
- 基金
- 项目(211997)
- 科学(165933)
- 研究(155950)
- 基金(151097)
- 家(132109)
- 国家(130964)
- 科学基金(111805)
- 社会(96143)
- 社会科(91027)
- 社会科学(91007)
- 省(84429)
- 基金项目(80440)
- 自然(72823)
- 教育(71589)
- 自然科(71098)
- 自然科学(71084)
- 划(70886)
- 自然科学基金(69787)
- 编号(64359)
- 资助(62096)
- 成果(52543)
- 发(48972)
- 重点(47632)
- 部(45771)
- 课题(45379)
- 创(44020)
- 创新(40970)
- 科研(40156)
- 项目编号(39306)
- 教育部(38880)
- 期刊
- 济(137353)
- 经济(137353)
- 研究(94649)
- 中国(66076)
- 学报(50173)
- 农(48550)
- 科学(46126)
- 管理(45696)
- 教育(41641)
- 财(39133)
- 大学(37636)
- 学学(35018)
- 农业(34264)
- 技术(27858)
- 融(27230)
- 金融(27230)
- 业经(23715)
- 经济研究(21443)
- 财经(20244)
- 图书(18335)
- 业(17785)
- 问题(17728)
- 经(17209)
- 科技(15981)
- 理论(15205)
- 技术经济(14920)
- 现代(14120)
- 实践(14045)
- 践(14045)
- 资源(13819)
共检索到4674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沈坤荣 周铃铃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我国现代化新征程上就业工作的重要战略目标,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就业总量压力不减、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质量仍为短板、就业形态和就业观念日益多元。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仍面临就业数量上周期性冲击与结构性矛盾叠加、就业结构上劳动力市场分割制约结构优化、就业质量上劳动关系快速变革加大劳动保障难度等挑战。因此,要进一步优化就业量质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强化就业政策与其他各类政策的协调配合,构建匹配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本积累体系,完善劳动者的劳动权益与就业服务保障制度,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统计监测评估机制,以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鸣
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总量增长有所放缓,就业半径逐渐缩短,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就业形式趋于灵活。进入新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意味着就业机会公平和就业歧视减少,工作更加稳定和关系更加和谐,增收动力增强和收入差距缩小,保障更加完善和社会融入增强。针对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面临的问题和难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思路应是在需求侧扩大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在供给侧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在制度保障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扶持,重点任务包括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外出务工、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制度保障、稳定农村脱贫人口等低收入群体充分就业。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鸣
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总量增长有所放缓,就业半径逐渐缩短,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就业形式趋于灵活。进入新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意味着就业机会公平和就业歧视减少,工作更加稳定和关系更加和谐,增收动力增强和收入差距缩小,保障更加完善和社会融入增强。针对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面临的问题和难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思路应是在需求侧扩大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在供给侧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在制度保障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扶持,重点任务包括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外出务工、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制度保障、稳定农村脱贫人口等低收入群体充分就业。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鸣
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总量增长有所放缓,就业半径逐渐缩短,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就业形式趋于灵活。进入新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意味着就业机会公平和就业歧视减少,工作更加稳定和关系更加和谐,增收动力增强和收入差距缩小,保障更加完善和社会融入增强。针对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面临的问题和难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思路应是在需求侧扩大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在供给侧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在制度保障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扶持,重点任务包括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外出务工,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制度保障,稳定农村脱贫人口等低收入群体充分就业。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高鸣
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总量增长有所放缓,就业半径逐渐缩短,在第三产业就业的比重不断提高,就业形式趋于灵活。进入新发展阶段,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意味着就业机会公平和就业歧视减少,工作更加稳定和关系更加和谐,增收动力增强和收入差距缩小,保障更加完善和社会融入增强。针对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面临的问题和难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主要思路应是在需求侧扩大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在供给侧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本水平,在制度保障上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扶持,重点任务包括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外出务工,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制度保障,稳定农村脱贫人口等低收入群体充分就业。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海军 葛晨
受经济社会预期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青年群体就业面临困境,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文章以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库(CFPS) 2014—2020年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探究了数字素养对青年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第一,数字素养的提升会显著促进青年高质量充分就业,增加就业意愿和就业概率,降低工作知识门槛,拓展就业范围,提高工作方式灵活性,提升工作薪酬,进而增强工作满意度;第二,社会网络、代际依赖、认知能力和创业偏好在数字素养影响青年就业的过程中都发挥了显著的调节作用,社会网络越发达、认知能力越强、创业偏好越大,数字素养的提升对青年就业的影响也越积极,此外,数字素养还可通过缓解父代与子代之间的代际依赖促进青年就业;第三,数字素养对青年就业的影响存在异质性特征,数字素养对青年就业的影响随年龄降低、学历上升而增大,且这一影响在女性青年和城镇青年中更为明显。研究结论对于防范化解青年的规模性失业风险,提升青年就业配置效率,促进青年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黎青 邹开亮
庞大的劳动力数量和有限的就业岗位之间的矛盾是目前江西就业工作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发展中小企业是江西省解决就业问题的现实选择。本文从中小企业自身特点出发,分析了发展中小企业对增加就业的作用,并从构建中小企业创业服务体系、全面开拓融资渠道、科学定位发展路径三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江西省中小企业的对策。
关键词:
中小企业 充分就业 对策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夏鲁青
以充分就业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人社部门的重点工作,山东省人社厅立足地方区情,坚持"一个目标",推动"二元互动",实施"三项变革",秉持"四个持续",在促进就业方面形成了"一、二、三、四"工作体系,不仅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为今后进一步推动和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具有创新思路的"山东方案"。
关键词:
就业 高质量发展 山东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晓 童小晨
结构性矛盾已成为我国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为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应加快完善进度,弥补现有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不足,保障个体适应未来就业趋势。同时,转变其功能,定位于促进社会就业公平、优化就业市场资源配置和推动个体可持续发展三个维度。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核心在于构建培训对象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培训周期从劳动预备到劳动者实现就业、创业,贯穿劳动者学习和职业生涯全过程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其未来的完善与推进路径应注重技能人才培养的高端化、一体化和连续化,技能习得授受的数字化、多元化和智能化,技能培训服务的泛在化、区域化和融合化。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张东生
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世界各国包括我国在内的劳动力就业问题日益严峻。目前,我国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目的之一就是要促进就业。因此,在当前形势下,要深刻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孙祥 刘业政 张行宇
社会就业观念是一个复杂系统。分析研究社会就业观念的转变途径,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对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必要。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主要对就业市场主体观念的现状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其形成机理,论证了转变社会就业观念的主要路径,提出了转变社会就业观念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的对策。
关键词:
就业文化环境 社会观念 转变 机理 路径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许涛
当前,制约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新业态和就业新形态发生深刻变革冲击大学生就业、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适应性变化凸显就业结构性矛盾,以及人职供求的不平衡导致大学生就业不充分。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基本逻辑包括提升人力资本、获得社会资本、促进人职匹配。据此,文章提出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可从国家助推、高校助力、学生自为三个方面齐发力。具体来说:国家层面优化就业环境,鼓励支持经济新业态和就业新形态,开拓新职业空间;高校层面调整就业模式,统筹"人·环境·资源·职业"产生多维聚合效应促就业;学生个体则通过完善就业素养,理性决策达成高质量就业。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谭永生
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测度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指数进行测算,结果显示:1995—2017年,中国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指数由0.6527增加到0.7649。尽管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在稳步提升,但从分项指数看,充分就业总体实现较好,就业质量仍相对偏低。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需要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创造出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提升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更加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提升劳动者就业报酬水平;完善创业服务政策体系,更好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等方面形成合力,统筹推进。
关键词:
就业质量 充分就业 测度评价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高云龙 苏小玲
“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点。它要求全体社会成员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能位相适、按劳取酬,也就是充分就业。“十一五”时期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对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平安江西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潘祖和
大学生毕业就业工作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和谐之基,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对高等学校提出的根本要求,高校必须把大学生毕业就业工作融入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过程中,才能有效地促进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
关键词:
促进 大学毕业生 充分就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