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49)
- 2023(12816)
- 2022(11351)
- 2021(10921)
- 2020(9023)
- 2019(20909)
- 2018(20936)
- 2017(41095)
- 2016(22395)
- 2015(25017)
- 2014(24986)
- 2013(24507)
- 2012(22636)
- 2011(20278)
- 2010(20348)
- 2009(18555)
- 2008(18048)
- 2007(15839)
- 2006(13982)
- 2005(12010)
- 学科
- 济(84083)
- 经济(83900)
- 管理(64630)
- 业(60135)
- 企(50192)
- 企业(50192)
- 方法(38229)
- 数学(31911)
- 数学方法(31497)
- 农(25401)
- 中国(24176)
- 财(22659)
- 业经(19998)
- 地方(18973)
- 学(18628)
- 农业(16745)
- 理论(16033)
- 制(15680)
- 和(15588)
- 贸(15015)
- 贸易(15010)
- 易(14542)
- 务(14170)
- 财务(14103)
- 财务管理(14080)
- 环境(13976)
- 策(13726)
- 企业财务(13317)
- 技术(13262)
- 银(12797)
- 机构
- 大学(308265)
- 学院(307366)
- 管理(124935)
- 济(120058)
- 经济(117194)
- 理学(107785)
- 理学院(106568)
- 管理学(104827)
- 管理学院(104263)
- 研究(102035)
- 中国(76417)
- 京(65999)
- 科学(62633)
- 财(56815)
- 所(50512)
- 中心(46735)
- 农(46361)
- 研究所(45734)
- 江(45073)
- 财经(45001)
- 业大(44304)
- 范(42500)
- 师范(42219)
- 北京(42017)
- 经(40771)
- 院(37199)
- 州(36859)
- 农业(35913)
- 经济学(34597)
- 师范大学(34046)
- 基金
- 项目(210182)
- 科学(165384)
- 研究(157843)
- 基金(151505)
- 家(130076)
- 国家(128880)
- 科学基金(111465)
- 社会(98755)
- 社会科(92669)
- 社会科学(92642)
- 省(81502)
- 基金项目(80947)
- 教育(72308)
- 自然(72262)
- 自然科(70445)
- 自然科学(70429)
- 自然科学基金(69141)
- 划(68573)
- 编号(66682)
- 资助(62131)
- 成果(54810)
- 部(46453)
- 重点(46186)
- 课题(45117)
- 发(44365)
- 创(43030)
- 项目编号(40819)
- 教育部(40098)
- 创新(39945)
- 人文(39561)
- 期刊
- 济(133583)
- 经济(133583)
- 研究(93929)
- 中国(58052)
- 学报(44744)
- 管理(44236)
- 科学(43393)
- 财(42637)
- 农(42330)
- 教育(37261)
- 大学(34305)
- 学学(31882)
- 农业(29459)
- 融(27803)
- 金融(27803)
- 技术(26014)
- 业经(22436)
- 财经(20999)
- 经济研究(20212)
- 图书(18245)
- 经(17814)
- 问题(17575)
- 理论(15500)
- 科技(14549)
- 现代(14399)
- 实践(14377)
- 践(14377)
- 业(14291)
- 技术经济(14206)
- 资源(14099)
共检索到4518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李春霞 黄匡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政府执政理念的转变以及我国人口形势的变化,我国流动人口政策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尤其是流动人口社会保护政策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逐步完善的演变,基本形成以社会保险为基础、住房保障为支撑、其他福利为补充的流动人口社会保护政策体系。但目前在以收入为本理念下实施的相关社会保护政策还存在诸多困境与难点,而以资产为本的理念为解决流动人口社会保护问题提供了一剂良药。以资产为本的理念注重个人资产的建设和积累,注重制度和政策的顶层设计以及完善的政策配套体系,并综合教育、就业或创业和健康医疗等多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杨文杰 罗金莉 韦玮
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最引人瞩目的社会现象,其服务管理,尤其是社会保障管理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新时期的流动人口较之早期流动人口出现了诸多个性化的需求特征,形成了"三低"局面。一是收入水平低。目前流动人口群体中低收入阶层依然占据较大比重,4.5%的流动人口家庭人均收入低于500元,27%的家庭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二是参保率低。在就业的流动人口中,52%没有参加任何社会保险。以农业流动人口为例,其医疗保险平均参保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茅锐
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分配,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本文通过大量认真的调查,运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研究,从而得出流动人口带子女进城就学的决策动因及各动因在形成最终决策中的地位和影响,并在此基础上,为保障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缓解城市面临的义务教育资源需求压力、推动教育资源更公平配置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韩健 李林
流动人口的主体是农民工,研究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更加彰显"经济正义",同时户籍制度是我国特有的国情。因此,在研究完善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的财政政策问题时,肯定不能照搬照套西方经济学,需要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指导。本文先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经济新常态的特征,进而界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涵:一是追求人类的经济正义;二是实现国富民强的目标;三是重视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在此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剖析流动人口的新特征,得出在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实施的背景下,公共服务的目标应该更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 流动人口 公共服务 财政政策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韩健 李林
流动人口的主体是农民工,研究流动人口的公共服务更加彰显"经济正义",同时户籍制度是我国特有的国情。因此,在研究完善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的财政政策问题时,肯定不能照搬照套西方经济学,需要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指导。本文先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经济新常态的特征,进而界定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涵:一是追求人类的经济正义;二是实现国富民强的目标;三是重视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在此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剖析流动人口的新特征,得出在经济新常态、供给侧改革实施的背景下,公共服务的目标应该更加追求精准化,而不是简单的均等化的结论。最后,分别从资金供给侧、资本供给侧、人才供给侧、公共服务供给侧、政府供给侧和市场供给侧六个角度,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反思精神去剖析促进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精准化的财政政策。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 流动人口 公共服务 财政政策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周世军 潘妍 伏玉林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掀起了全民创业浪潮,对于我国日益庞大的流动人口而言,其创业面对诸多挑战,其中具有中国情境的"关系"是流动人口创业选择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本文基于沪、汉、蓉等7市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实证研究发现,无论是高学历还是低学历人群,其创业概率普遍不高,而具有中等学历的人群创业概率却最高,是流动人口创业的主力军;后者不仅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而且还具有较好的社会关系,尤其是作为弱关系的"与本地人关系"的边际影响要超过"与亲友关系"强关系影响。最后从社会融入、创业培训、关系发挥等角度提出了促进流动人口创业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邹静 陈杰 王洪卫
外来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的社会融合是构建城市和谐社会的根基。流动人口的住房与社区选择不仅关系切身福利,也是其社会融合程度的重要体现。文章基于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通过构建多维度合成的社会融合指标,采用克服内生性偏误的联立方程模型,分析了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居住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的居住选择的影响显著,即更好的社会融合会增加流动人口住房自有的概率、提高流动人口居住在正规社区的概率或增加其住房消费水平。研究结果可为改善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优化居住资源的空间配置以及引导流动人口合理的居住选择提供依据。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邹静 陈杰 王洪卫
外来流动人口与本地人口的社会融合是构建城市和谐社会的根基。流动人口的住房与社区选择不仅关系切身福利,也是其社会融合程度的重要体现。文章基于2014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通过构建多维度合成的社会融合指标,采用克服内生性偏误的联立方程模型,分析了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居住选择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的居住选择的影响显著,即更好的社会融合会增加流动人口住房自有的概率、提高流动人口居住在正规社区的概率或增加其住房消费水平。研究结果可为改善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优化居住资源的空间配置以及引导流动人口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颜银根
针对近年来省内跨市流动比例不断上升的现象,文章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如何影响流动距离及跨区流动决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不同受教育水平流动人口在信息接纳能力、心理成本和制度成本方面的差异,受教育程度较低和较高的流动人口更偏向远距离的流动,受教育程度与流动距离呈"U"形关系;(2)相对其他群体,大专和本科学历的流动人口更偏好省内跨市流动;(3)大专和本科学历流动人口占流动人口比重提高,促进了中国流动人口省内跨市比例增加。文章认为,政府应当关注流动人口流动范围的转变,适时做出产业结构调整并引导人口合理流向,避免造成地方经济波动、失业增加及省会城市对周边城市形成集聚阴影效应。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志理 王如松
在流动人口数量迅猛增长的历史阶段,流动人口在城市的人类生态状况,不仅对流动人口家庭的结构及其演变有着重要意义,而且对其在城市经济社会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2010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流动人口的工作、居住、家庭照料、消费等不同形式的人类生态状况,对比户籍人口情况,结合社会、经济和个人发展的需求,提出提高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促进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生态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监测调查数据 居住生态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张同斌 王蕾
城市因人而兴,吸引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成为各城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从城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取丰富的信号代表政策导向,分析其对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的作用。研究表明,政策信号可提高流动人口长期居留意愿并吸引人口流入。机制分析结果显示,政策信号能够促进财政支出增长和政策落地,通过提高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度、满意度及未来信心增强其长期居留意愿。城市政策信号相较其他城市的横向信息增量越多、与自身前期纵向信息增量越少,越有利于人口流入。本研究表明政府执行有效的民生政策应在工作报告中予以充分体现,准确向公众传达相关信号以增进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意愿。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杨菊华
文章在分析了单独二孩政策下流动人口的二孩生育意愿后发现,不足15%的流动人口、约22%的单独人群明确表示要生育二孩。单独(尤其是丈夫为独生子)、已育一女的人二孩生育意愿分别强于双独和双非、已育一子的人;若丈夫为独生子且育有一女,则二孩生育意愿高于其他人群。由此可得出两点初步结论:一是低于更替水平的生育意愿已成为一种"新常态",政策调整虽可能释放出一定的生育潜能,但难以使生育意愿出现较强反弹;二是对男孩的需求依旧是刚性的,这会使生育数量意愿具有不确定性,进而使中国的生育率不会像韩国或日本那样低。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郑真真
文章用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与此前人口普查或人口抽样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流动人口的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等结构既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以往的特点,又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更多流动人口在流入地长期居留,并且其性别结构更趋于平衡,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非农就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就业比重明显上升。从因"务工经商"而流动的年龄模式看,男女几乎同时加入流动行列。"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相比,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在城镇化进程中,相应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应当考虑流动人口构成的变化及新特点。
[期刊] 改革
[作者]
尹德挺 苏杨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流动人口管理经历了从管制到融合的演变。尽管目前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与以前相比有了相当的提高,但社会融合的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基于欧盟社会融合的成功经验和国内流动人口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应从实践居住证制度、解决流动人口民生性需求、加强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政策立法等几方面完善当前我国流动人口融合政策,以加速我国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进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