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283)
- 2023(3611)
- 2022(3016)
- 2021(2630)
- 2020(1852)
- 2019(4070)
- 2018(3866)
- 2017(6963)
- 2016(3626)
- 2015(3952)
- 2014(3951)
- 2013(3900)
- 2012(3428)
- 2011(3051)
- 2010(3186)
- 2009(2923)
- 2008(2846)
- 2007(2407)
- 2006(2131)
- 2005(1929)
- 学科
- 济(16454)
- 经济(16440)
- 管理(10913)
- 中国(7869)
- 业(7837)
- 企(6398)
- 企业(6398)
- 城市(5756)
- 方法(5411)
- 地方(4967)
- 数学(4515)
- 数学方法(4442)
- 城市经济(4082)
- 理论(3524)
- 环境(3228)
- 业经(3205)
- 发(2787)
- 学(2716)
- 方城(2395)
- 划(2338)
- 产业(2228)
- 教学(2121)
- 财(2053)
- 技术(1969)
- 和(1900)
- 信息(1874)
- 农(1870)
- 贸(1867)
- 贸易(1866)
- 制(1828)
- 机构
- 大学(54445)
- 学院(54131)
- 济(21246)
- 经济(20558)
- 管理(20203)
- 研究(17813)
- 理学(17615)
- 理学院(17342)
- 管理学(16983)
- 管理学院(16872)
- 中国(12179)
- 京(12071)
- 科学(10809)
- 范(8545)
- 财(8525)
- 师范(8445)
- 所(8089)
- 中心(7711)
- 江(7597)
- 研究所(7328)
- 北京(7216)
- 院(7077)
- 财经(7073)
- 师范大学(7062)
- 经济学(6804)
- 业大(6704)
- 经(6480)
- 州(6260)
- 经济学院(6100)
- 工程(5693)
- 基金
- 项目(37599)
- 科学(30424)
- 基金(28061)
- 研究(26171)
- 家(24289)
- 国家(24130)
- 科学基金(21789)
- 社会(18140)
- 社会科(17333)
- 社会科学(17328)
- 基金项目(15350)
- 省(14283)
- 自然(14274)
- 自然科(14022)
- 自然科学(14020)
- 自然科学基金(13739)
- 划(12225)
- 教育(12105)
- 资助(10610)
- 编号(9253)
- 发(8259)
- 重点(8234)
- 部(7968)
- 国家社会(7781)
- 创(7748)
- 创新(7200)
- 制(7118)
- 教育部(7082)
- 大学(7013)
- 课题(6875)
共检索到773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郭孝淳
<正>城市形象塑造是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过程,涉及城市规划、设计、市场营销和文化传播等多个领域。在城市形象塑造过程中,视觉符号作为一种重要的沟通媒介,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含义和社会价值,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苏阳编著的《视觉符号与城市形象设计》一书,系统剖析了视觉符号与城市形象塑造之间的联系,回答了如何通过视觉符号来塑造和提升城市形象的问题。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璞 金秋月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区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当地民众生产生活习惯的缩影。视觉形象是指对人们视觉形成冲击的形象内容,这种形象可以通过线条、颜色、画面等形式进行传播。与其他艺术形象相比,视觉形象带来的影响更为直接。城市视觉形象是将视觉设计元素应用于城市设计,进而借助视觉形象的作用体现城市设计的主题与风格。在提倡独特性的当代社会,城市视觉形象设计已经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将地域文化融入城市设计也是凸显城市独特性的重要方式。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姜辉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从表面到内在显示出的地域性群体精神。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形象,其意义在于,它是一个城市文化特色的鲜明体现,并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目前城市形象的同质化,是由城市精神支撑的城市人文个性的丧失所造成的。因此,对于当今社会的城市形象塑造,必须考虑到城市“人”的最本质的持续的需求。
关键词:
城市精神 城市形象 文化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马秋芳
本文以Lonely Planet China(LPc)旅游手册符号文本尤其是视觉图片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旅游景观和主客关系两方面探讨中国国家旅游形象在国际市场的变迁特点,并进一步基于符号学解读视觉文本背后隐藏的深层次问题。研究发现:一方面普通人的社会生活方式和中国元素特色东西仍是西方游客的凝视焦点,但局部发生某些转变,国际游客对中国旅游地符号的认识愈来愈客观、中性和多层次化;另一方面主客之间的亲密度存在某种程度的下降。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宋蘅沅
景观雕塑是城市景观的构成部分,是与城市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以及生态文化相统一的艺术设计,是城市精神、物质以及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载体,蕴含了城市悠久的历史文化并以其鲜明的艺术表达展现着城市形象与其精神面貌,同时为居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由郭婷编著、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城市景观雕塑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一书,基于理论介绍和案例分析两个视角对景观雕塑设计的历史、内涵、类型、流程和原则等众多要素进行了详细介绍,该书内容全面、论述充分,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明
现代设计对于传统艺术的参照和学习并不是盲目的因袭,而是对传统元素当中的一些积极因素进行吸取,从而丰富现代艺术设计的创作语言。设计者要充分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元素,不仅仅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理解,还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才能够以传统的文化元素结合到视觉传达设计的过程中。
关键词:
视觉传达设计 传统文化符号 民族特色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汪玥
<正>城市形象是城市综合实力和文化底蕴的外在展示,直接影响人们对城市的认知和情感。它不仅关系到城市居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也关系到城市在国内外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如何塑造和传播城市形象,不仅是城市管理者的实操议题,同时也是传播学界普遍关心的理论问题。由黄骏编著的《以城为媒:社交媒体时代的城市形象》一书,便以城市形象塑造理论为基础,探索了融媒体环境下的城市形象新理论框架,并着重回答了如何利用社交媒体塑造和传播城市形象的问题。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朱俊成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日益成为区域研究的重点,尤其是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研究十分活跃,而城市形象作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资源性要素,对其进行研究,对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城市形象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南昌城市形象的现状与存在问题,以CI战略为载体,提出了塑造城市形象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张卫宁
本文以城市形象塑造的历史发展为基础,指出近20年来,经济全球化与经济结构转型对城市发展的巨大影响,致使城市形象塑造作为城市发展的策略被关注,完成了由传统的设计层面向现代营销层面的变迁。并进一步阐释了城市形象营销的核心理念和操作模式——从城市形象定位、城市形象设计、城市形象传播到城市形象评价。
关键词:
城市形象 营销学理念 城市形象营销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胡攀 彭劲松
地域文化与城市形象的关系是紧密的,它们虽然在内涵和外延上各有侧重,但都指向城市之于人的印象和感觉,城市形象是地域文化的外显,地域文化是城市形象的内核,二者互为表里。巴渝文化、红岩文化和抗战文化构成了重庆地域文化的主体,对重庆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重庆城市形象应该定位为国际时尚都会、抗战记忆名城和山水森林之城,进而塑造起以城市理念形象、城市行为形象和城市视觉形象为主要内容的,具有重庆特色的城市形象体系。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铁城
城市雕塑有其独特的艺术性格,是城市公共空间中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关乎着一个城市的对外形象。以城市雕塑艺术的名义,在尊重城市历史、城市个性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城市人文资源并使之艺术化地形象呈现,或在此基础上举行相关的艺术大展、大赛,成为城市雕塑艺术参与城市形象塑造的有效方式。在城市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城市雕塑的建设切忌脱离实际,一味盲从。
关键词:
城市雕塑 城市形象 城市经营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薛程
网络视觉文化中的女性形象其实质是一种消费的女性符号,既要认识到它对拓展女性话语空间、促进女性社会参与的积极意义,又要看到它给女大学生带来的伦理道德失范、女性主体意识弱化以及消费意识膨胀等消极方面。探讨通过拓展课堂外教育、提高大学生视觉文化素养、开设女性学课程、促进女大学生组织的发展等来营造社会性别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为积极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下良好基础。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陆宇彤 黄燕玲 黄毅 姚建盛 冯义杰 毛甜雨
社交媒体影响与日俱增,旅游城市形象传播路径与内容日益多元化。文章从符号学视角出发,基于“主客”视角运用LDA主题模型对“需求方”—典型网红城市(重庆)2012年到2021年游客网络游记进行分析,结合“供给方”—旅游城市官方发文与热点事件探究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与旅游者感知热度变化的关系,提出并解析“核心层—中间层—边缘层”旅游符号圈结构。研究发现:“网红城市”旅游符号包含参与体验、观光游览、文化知识、情感四种类型,参与体验、观光游览型旅游符号游客感知热度最高;“网红城市”形象传播主要通过影视、综艺等媒介特征与明星/网红同款打卡驱使旅游者网络亚文化行为产生并吸引潜在消费群体;“核心层—中间层—边缘层”旅游符号圈结构中,观光游览与文化知识型旅游符号主要分布于“核心层”与“中间层”,参与体验型旅游符号处于“中间层”和“边缘层”,情感型旅游符号位于“边缘层”与“核心层”,其中“边缘层”旅游符号更能有效激发旅游者关注与认同,为旅游城市形象优化重点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