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12)
- 2023(11515)
- 2022(10201)
- 2021(9799)
- 2020(8011)
- 2019(18563)
- 2018(18460)
- 2017(35610)
- 2016(19254)
- 2015(21648)
- 2014(21544)
- 2013(21293)
- 2012(19376)
- 2011(17233)
- 2010(16880)
- 2009(15210)
- 2008(14303)
- 2007(12088)
- 2006(10328)
- 2005(8672)
- 学科
- 济(71820)
- 经济(71738)
- 管理(53890)
- 业(50253)
- 企(42137)
- 企业(42137)
- 方法(33752)
- 数学(28872)
- 数学方法(28539)
- 农(20025)
- 中国(18276)
- 财(17656)
- 业经(16691)
- 学(16506)
- 地方(16097)
- 理论(13496)
- 农业(13402)
- 制(12974)
- 贸(12579)
- 贸易(12573)
- 和(12332)
- 易(12156)
- 技术(11836)
- 环境(11762)
- 务(11457)
- 财务(11396)
- 财务管理(11379)
- 教育(10962)
- 企业财务(10682)
- 划(10227)
- 机构
- 大学(264774)
- 学院(262529)
- 管理(107510)
- 济(98509)
- 经济(96057)
- 理学(94279)
- 理学院(93222)
- 管理学(91692)
- 管理学院(91229)
- 研究(84151)
- 中国(60281)
- 京(56412)
- 科学(53503)
- 财(43730)
- 所(40763)
- 业大(39719)
- 农(39477)
- 中心(38602)
- 研究所(37528)
- 范(36923)
- 师范(36644)
- 江(36643)
- 财经(36032)
- 北京(35309)
- 经(32833)
- 院(31210)
- 农业(30888)
- 州(30508)
- 师范大学(29917)
- 经济学(28681)
- 基金
- 项目(188189)
- 科学(147828)
- 研究(140131)
- 基金(135502)
- 家(117164)
- 国家(116151)
- 科学基金(100344)
- 社会(86499)
- 社会科(81774)
- 社会科学(81754)
- 省(73640)
- 基金项目(73519)
- 自然(65757)
- 教育(64357)
- 自然科(64191)
- 自然科学(64177)
- 自然科学基金(62990)
- 划(62129)
- 编号(58569)
- 资助(54529)
- 成果(46904)
- 重点(41464)
- 部(41227)
- 发(39713)
- 课题(39532)
- 创(39349)
- 创新(36497)
- 项目编号(35999)
- 科研(35811)
- 教育部(35594)
共检索到3663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赵静芸
从具有传统意义的诗评文到中国文学批评的现代转型,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建立,始终面临着如何处理中西关系的问题。对此,傅庚生主张以西学为阐释视角,重整梳理中国传统的诗评文;在整理国故的同时,关注对西方文艺理论思潮的借鉴与融合,在接受和传播四要素理论的同时,探寻四要素理论与传统诗评文的相通之处,并以此为理论框架,建构批评史学观念。这种以西释中的视角,超越了传统考据、注疏层面的批评史研究,打破了研究者们以中证西的局限性,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建构,提供了有效路径。
关键词:
傅庚生 整理国故 四要素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莫罕默德·梅卢奇 克莱蒙·戈蒂埃 宋莹
学校是文化机构,教师则是学校最重要的人员。这种说法有三重含义其一,文化并非某个体知识的总和;其二,教师有责任保证他们的学生每天接收文化信息;其三,教师是知识分子,换句话说,是文化的继承人、阐释者和批判者。
关键词:
教师 知识分子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高照成
马克思主义阐释学强调民族主体性,同时认为只有以历史主体性话语对文本进行阐释,才能揭示文本的意义。夏志清运用"新批评"与自由主义观念,在其所著《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肆意评判身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中国作家及其作品,因而使得阐释主体与被阐释的中国文本之间没有形成历史主义主客体关系。特里·伊格尔顿称这种批评为"个体自由主义"的现代复归。马克思主义阐释学主张以历史主义的民族主体性来揭示文本意义,才是真正具有现代价值的阐释方法。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芳
音乐艺术是文化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内容,研究以音乐艺术为主要内容的发展史学,为我们当前发展现代音乐艺术提供重要"动力源"。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整个音乐史研究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研究思维,该思维不仅仅"颠覆性"地创造了一种音乐史学研究的全新模式,更为重要的是也为我们认识音乐发展历史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该思维恰恰也与"新音乐学"的研究方向"不谋而合",这一研究思维就是从"性别批评"的
关键词:
性别批评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朱红霞 陈兰荣
做好高职生思想政治工作,要重点研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如何贯彻落实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战略,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感与价值感,发挥其先导作用、育人作用和开发作用,为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从社会学视角分析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必然性,并提出对策,以期增强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社会学 高职生 思想政治教育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王卫东
根据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教师专业生活属于一种非日常生活,与日常生活在目标、内容、环境、基本活动方式、维持条件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教师专业生活"可以界定为:教师在特定的教育环境和自己的专业领域内,通过持续性的学习、思考和教育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水平,并运用所获得的专业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过程;也指这一生命活动过程所达到的程度或取得的结果。探讨教师专业生活对于提升教师专业生活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教师专业生活 日常生活批判 教师专业发展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李润洲
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生而言,经典阅读是其学术研究的根基,决定着他们在学术道路上前行的远近。对经典阅读而言,曾出现过三种阐释观,即文本中心论、作者中心论与读者中心论,三者各有其见,也各有其蔽。对于研究生而言,经典阅读是一种探寻真理的研究,其阐释逻辑是:读懂,即运用经典,诠释文本的启示;读对,即回归经典,澄明作者的意旨;读新,即反思经典,阐明自己的主张;从而实现经典阅读与学术研究的融合,达成“读本经典、写篇论文”的阐释效果。
关键词:
研究生 经典阅读 论文写作 研究生教育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瞿林东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以考察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中人们反思、评析史学家们的史学活动、史学成果为研究对象;从春秋时期开始,到清朝中叶,中国古代的史学批评活动经历了两千五六百年的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前后衔接、上下贯通的七个阶段,以揭示其发生、发展、兴盛、拓展和高峰等阶段性特点;每个阶段都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史学批评家,撰写了大量的史学批评著作,创造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和观念,为形成中国史学传统话语体系,推动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爬梳并分析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发展中提出的重要问题,阐发它在沟通史学与社会的联系、史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以及史学理论的积累、生成和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对史学批评史上有关的概念、观念作出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可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学科话语体系建设,提供扎实的文献根据和深刻的理论指导。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胡君辰 李涛
以员工感知的领导避免公开批评员工这种建设性批评对领导下属交换的影响为研究对象,基于领导下属交换理论,以主管忠诚为中介变量,以员工自尊为调节变量,构建避免公开批评员工对领导下属交换的影响模型。通过对经历过领导批评的员工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利用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员工感知的领导避免公开批评员工行为、主管忠诚、自尊以及领导下属交换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员工感知的领导避免公开批评员工的行为与主管忠诚中的对主管的奉献、对主管的额外努力和主管价值观的内化显著正相关,主管忠诚与领导下属交换显著正相关;但员工自尊会调节其感知的领导避免公开批评员工与对主管的奉献、对主管的额外努力和主管价值观的内化的关系,只有对...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信茹 王东林
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让人类学家的"田野"不再局限于固有"方位"和实体空间,而逐步拓展至网络虚拟空间。在网络空间中,研究者不仅是网络文化的"亲历者"和"参与者",更是对社区和研究对象做出积极贡献的"创造者"。作者以自己的田野经验和个案研究为例,将网络民族志视作研究者与研究对象共同进行的"文化实践"活动。这样的研究视角和以往网络民族志相关研究较为不同。同时,研究双方于网络空间中的"共在",使得研究者在研究方法、参与度及个人情感投注等方面都发生变化。由此,作者提出,在网络民族志研究中,研究者作为观察者和文化创造者的双重身份得到凸显。此外,网络民族志中的田野更具"流动性",民族志文本的写作也将面临新的挑战。通过该研究,作者认为,从研究者的视角深入剖解和讨论,不仅在于了解网络对研究过程所带来的影响,还在于把握研究者如何面对网络世界,如何阐述自己。而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说,这样的研究思路也可以帮助我们重思网络空间赋予社会科学研究的意义。
关键词:
网络民族志 研究者 文化实践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慧 唐晓雯
艺术接受是艺术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探寻艺术作品的意义为其旨归,是艺术作品价值得以实现的关键所在。依据艾布拉姆斯的艺术四要素观念和当今的文化研究理论,纵观艺术接受实践及其理论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人们对艺术接受的阐释是多视角的,其视角的转换总体上呈现为四个维度,即以艺术家为中心的意义求索、以作品为中心的意义追问、以接受者为中心的自由阅读和关注外部因素对意义的影响。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陶伟军 何昀
从产权视角来看,私人消费品领域的需求不足的原因主要是:企业和农户等产权主体权责不明晰导致私人消费 品供给结构不合理。因而,扩大消费需求的思路有:继续完善现代企业产权制度;加快金融组织的产权制度改革;健全消费产 权制度;加快现代产权制度改革步伐,提高社会信用。
关键词:
消费倾向 消费需求 产权安排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毕晓方 姜宝强
财务冗余由企业现金冗余和预留负债能力组成,是满足企业低风险资金需求的主要财务资源。文章对财务冗余的存在动因进行了理论解释,梳理了财务冗余的相关研究文献,在此基础上对财务冗余研究的意义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财务冗余 现金冗余 预留负债能力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宗美
"诗可以怨"作为中国古代原创性诗学命题之一,是对《诗经》文本的一种阐释,而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对"诗可以怨"的再阐释形成了一条跨越时空、影响深远的理论脉络。在"诗可以怨"理论的诸多阐释向度中,它与中国抒情诗学体系以及古代知识分子个体价值追求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