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04)
- 2023(464)
- 2022(362)
- 2021(296)
- 2020(244)
- 2019(537)
- 2018(478)
- 2017(967)
- 2016(476)
- 2015(553)
- 2014(562)
- 2013(593)
- 2012(587)
- 2011(581)
- 2010(608)
- 2009(592)
- 2008(635)
- 2007(776)
- 2006(728)
- 2005(258)
- 学科
- 农(3060)
- 济(3040)
- 经济(3039)
- 农业(1996)
- 地方(1909)
- 业经(1344)
- 业(1315)
- 农业经济(1126)
- 管理(947)
- 方针(880)
- 中国(820)
- 及其(815)
- 策(803)
- 政策(793)
- 述(772)
- 阐(772)
- 阐述(772)
- 方针政策(763)
- 发(719)
- 村(687)
- 农村(685)
- 地方经济(662)
- 工作(631)
- 发展(618)
- 展(618)
- 土地(579)
- 建设(525)
- 农民(506)
- 制(481)
- 农民工(447)
- 机构
- 学院(7341)
- 大学(6480)
- 济(2834)
- 经济(2765)
- 研究(2740)
- 管理(2519)
- 中国(2124)
- 农(2089)
- 理学(2084)
- 理学院(2044)
- 管理学(2000)
- 管理学院(1977)
- 科学(1716)
- 农业(1461)
- 中心(1400)
- 京(1373)
- 省(1371)
- 江(1343)
- 业大(1285)
- 财(1253)
- 范(1222)
- 师范(1215)
- 所(1213)
- 发(1124)
- 州(1108)
- 研究所(1089)
- 院(1010)
- 发展(998)
- 展(995)
- 科学院(951)
共检索到124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史作廷 李冠霖
本文针对我国完成消除绝对贫困艰巨任务后乡村产业振兴面临的新挑战,从我国品牌建设困境入手,论述以行政区品牌建设为重要突破口,引领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并提出以"统购直销"模式作为行政区品牌建设促进脱贫地区乡村产业振兴的实现路径,通过总结"都兰优品"行政区品牌建设实践,为脱贫地区开展行政区品牌建设,建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海波 毕洁颖
随着中央公布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顶层设计已经明确倾斜支持西部地区摘帽时间晚的脱贫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三区三州"等原深度贫困地区虽然消除了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问题,但由于社会发展尤其是人的发展的历史滞后性,很多内源性问题在脱贫攻坚期内难以彻底解决,依然需要在"十四五"衔接过渡期加强针对性政策支持力度,夯实脱贫基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根本在产业,关键在人。本文通过构建融合诱致性技术-制度变迁理论和人力资本提升理论的解释框架,结合对西部民族脱贫地区的深入调研与案例考察,阐释了对于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社会发展滞后的"三区三州"脱贫地区而言,应有效利用政府掌握的强财政资源配置权,基于资源禀赋条件,形成诱导产业做大做强的制度安排,针对民族脱贫群众的弱人力资本特征,寓培训于田头,切实提高其内生发展能力,推动乡村产业形成资源、政府、市场、技术和人协同效应下的"阶梯式上升"内生可持续发展路径,并产生持续稳定助农增收成效。最后,针对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从提高村集体组织带动能力、强化与农产品电商等消费新业态对接、加强村社内部产业发展人才的培育和脱贫群众人力资本的提升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政策调整建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海波 毕洁颖
随着中央公布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名单,顶层设计已经明确倾斜支持西部地区摘帽时间晚的脱贫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三区三州"等原深度贫困地区虽然消除了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问题,但由于社会发展尤其是人的发展的历史滞后性,很多内源性问题在脱贫攻坚期内难以彻底解决,依然需要在"十四五"衔接过渡期加强针对性政策支持力度,夯实脱贫基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根本在产业,关键在人。本文通过构建融合诱致性技术-制度变迁理论和人力资本提升理论的解释框架,结合对西部民族脱贫地区的深入调研与案例考察,阐释了对于经济发展基础薄弱、社会发展滞后的"三区三州"脱贫地区而言,应有效利用政府掌握的强财政资源配置权,基于资源禀赋条件,形成诱导产业做大做强的制度安排,针对民族脱贫群众的弱人力资本特征,寓培训于田头,切实提高其内生发展能力,推动乡村产业形成资源、政府、市场、技术和人协同效应下的"阶梯式上升"内生可持续发展路径,并产生持续稳定助农增收成效。最后,针对乡村产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从提高村集体组织带动能力、强化与农产品电商等消费新业态对接、加强村社内部产业发展人才的培育和脱贫群众人力资本的提升等方面,提出针对性政策调整建议。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湖南省财政厅以贯彻实施《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及其配套规章为契机,以财政行政程序建设为突破口,完善财政法规体系和财政行政执法监督机制,为推进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乡村振兴品牌引领》讲解了品牌如何引领才能不走弯路、错路。福来咨询与中国人民大学品牌农业课题组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共同总结出“乡村振兴,品牌引领”的方法和路径,配合鲜活的案例来告诉读者朋友如何有效通过打造品牌实现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治理的基础在基层,薄弱环节在乡村。乡村振兴是社会治理创新的必然要求,决定了乡村治理必须调动起基层群众参与积极性,通过主体志愿式的社会参与,从整体上提高乡村自治能力。乡村治理不完善,社会治理也难言现代化。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丹 程丹 邓明艳
从全面脱贫到乡村振兴是中国农村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和历史性跨越,而合作社作为农村重要的组织载体,始终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本文通过构建合作社跨期贫困治理的理论框架,分析合作社提升农户福利的理论机制及其动态变化,并在此基础上选取脱贫摘帽区与非脱贫摘帽区的6个典型案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合作社具有跨期贫困治理功能,从全面脱贫阶段到衔接过渡阶段再到乡村振兴阶段,合作社能够持续发挥贫困治理功能,但不同阶段的贫困治理目标和内容具有异质性;(2)合作社主要通过帮助农户进行风险管理和提升生计资本来实现跨期贫困治理;(3)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具有政府干预背景,能够盘活农村各类资源,从而有效发挥贫困治理功能;(4)合作社在脱贫摘帽区与非脱贫摘帽区的跨期贫困治理绩效具有异质性,在全面脱贫阶段和衔接过渡阶段,脱贫摘帽区的产业发展、农民收入、生活环境和生活观念方面的贫困治理绩效要优于非脱贫摘帽区。研究结论有助于进一步明晰合作社的功能和绩效,为新时期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朱荃
22年来,福田、和平两地干部携手并进、砥砺奋斗,创造了区域结对帮扶发展新局面,特别是“双精准”扶贫以来,两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创造性地构建了党建引领、规划引导、创新驱动、长效稳定、协调联动“五位一体”全链条帮扶工作新机制,推动了区域对口帮扶和定点扶贫的有效衔接,取得了重大决定性成就。面向“十四五”,全面总结福田区对口帮扶和平县的成效与经验,对未来的乡村振兴工作有以下四点启示:一是把加强党对“三农”的领导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巩固拓展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成果;二是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巩固完善区域对口帮扶和党政机关定点帮扶的工作机制;三是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以政策的精准和工作的精准全面提升乡村振兴工作实效;四是充分发挥乡村文化最基础最长久的作用,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机制。
关键词:
对口帮扶 党建引领 乡村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郭文力 张旭
乡村振兴和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在精准扶贫取得全面决定性胜利后,在解决困扰我国农民千百年的温饱问题基础上,引领中国农民发展生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选项。作为新时代涉及千家万户农民利益和农村农业总体发展趋势的新的农业改革,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是其政策实现途径。其所依托的主体不仅仅是个体农户,而主要是农村集体组织,即组织起来的农民。因此,在巩固稳定家庭联产承包制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基础上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组织的作用,彰显集体生产优越性,是未来农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
农村集体经济 乡村振兴 农业现代化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靖
东北地区的振兴是全方位的振兴,具有长期性和全面性的特点。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笔者认为,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加快配套产业建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产业竞争力的提高、扩大就业和加大区域合作等一系列问题,是当前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个突破口。
关键词:
振兴东北 配套产业 政策建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乔鹏程 上官彩霞 滕永忠 田建民
易地搬迁作为脱贫攻坚战"五个一批"中的一项重大举措,搬迁后如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稳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亟须从实践层面探索两者衔接的有效路径。黄河滩区作为国家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通过大规模易地搬迁寻求一条既能保障滩区群众免受洪水威胁又能让滩区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根据河南黄河滩区9县(市、区)易地搬迁实地案例,从产业发展、居住环境、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建设和群众生活五个方面阐释易地搬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匹配性,为今后易地搬迁与乡村振兴的协同推进提供了路径:做好统筹规划、营造良好社区环境、抓好产业支撑和加强政策保障。
关键词:
易地搬迁 乡村振兴 有效衔接 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剑 荀关玉
接续减贫与实现乡村振兴是云南省乌蒙山片区下一阶段工作重心。以文化与农业要素的融合来实现产业融合发展,通过要素间的深度有机融合,实现全要素递增式生产效率和高附加价值,以此实现传统农业转型发展和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效应,从根本上转变该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对接,是现实且可行的路径。
关键词:
文化 三农 要素融合 对接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洪名勇 李富鸿 娄磊 龙娇
基于国内2047县(区)2006~2018年的面板数据,将国内设立592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与203个农村改革试验区的政策实践视为一次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识别两项区域政策的实践绩效。分析表明,两项政策实践均能提升政策实施地的经济绩效;扶贫开发重点县中少数民族地区、外生性财政转移支付依赖程度越高地区和市场经济活力弱势地区存在政策绩效增强效应;基于片区、省际、市域和县域层面的成效差异和两项政策效果异化表明深度贫困地区会陷入先天劣势不足、内生动力不足、长期依赖于政策帮扶的困境。更为关键的是,本文基于市场型、管理型和政治型交易费用理论,分别从农村产业革命、农村经营主体和制度创新三个维度,探索乡村振兴的行为路径。此外,必须自始至终将坚守土地产权稳定、农民主体地位、集体所有制公平原则等,完善土地用益物权、构建产业长效发展机制和实现教育、医疗和人居环境等提上实现乡村振兴目标的改革试验议程。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欧阳慧 李爱民 李大伟
近年来,"东北现象"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改革开放严重滞后是制约东北振兴的根本性问题。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点状突破""示范带动"的经验,选择条件较好的大连建设新的经济特区,示范带动东北地区改革开放,可以作为促进东北地区振兴的重大突破口。为此,应以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建立自由贸易港扩大开放、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等三大改革为引领,大力推进大连经济新特区建设,加快东北地区振兴发展。
关键词:
“东北现象” 东北振兴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江向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