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39)
2023(11795)
2022(9617)
2021(8702)
2020(7239)
2019(15959)
2018(15467)
2017(30103)
2016(16003)
2015(17867)
2014(17772)
2013(17519)
2012(16147)
2011(14562)
2010(14934)
2009(14159)
2008(12923)
2007(12044)
2006(10865)
2005(9771)
作者
(45495)
(38650)
(37827)
(36323)
(23642)
(18098)
(17073)
(14849)
(14598)
(13587)
(13052)
(12607)
(12239)
(12203)
(12025)
(11758)
(11048)
(10957)
(10931)
(10822)
(9682)
(9463)
(9339)
(8962)
(8806)
(8542)
(8413)
(8351)
(7921)
(7783)
学科
(75227)
经济(75154)
(53025)
(47602)
管理(38252)
农业(32115)
(31225)
企业(31225)
(26026)
金融(26019)
中国(25789)
方法(25335)
(24288)
银行(24267)
(23550)
数学(22634)
数学方法(22476)
业经(22459)
地方(21561)
(18574)
(17610)
(13970)
产业(12495)
(12480)
(12106)
贸易(12095)
(11999)
(11779)
农业经济(11591)
技术(11323)
机构
学院(226972)
大学(218316)
(104398)
经济(102444)
管理(85096)
研究(78527)
理学(73080)
理学院(72439)
管理学(71328)
管理学院(70960)
中国(67061)
(57549)
(46267)
科学(45116)
(44740)
农业(43969)
(39191)
业大(39009)
中心(38840)
财经(36034)
(35917)
研究所(35341)
(32737)
经济学(32567)
经济学院(29815)
(28216)
(27477)
北京(27401)
(26863)
农业大学(26747)
基金
项目(151076)
科学(119322)
研究(114866)
基金(108810)
(94229)
国家(93337)
科学基金(79850)
社会(75659)
社会科(71602)
社会科学(71587)
(62424)
基金项目(57479)
教育(49519)
(49314)
自然(47386)
编号(47086)
自然科(46284)
自然科学(46275)
自然科学基金(45470)
资助(43112)
成果(36857)
(36372)
重点(33840)
(33188)
(32877)
(32501)
课题(32378)
国家社会(32232)
创新(30389)
发展(30309)
期刊
(122447)
经济(122447)
研究(67799)
(61832)
中国(50794)
农业(41303)
(38372)
金融(38372)
学报(34662)
(34084)
科学(32274)
管理(29053)
大学(27648)
学学(26891)
业经(26733)
技术(19792)
教育(19579)
(19266)
经济研究(18327)
财经(17831)
问题(17440)
(15551)
农村(15129)
(15129)
农业经济(14533)
世界(13191)
经济问题(12489)
(12232)
技术经济(11942)
商业(10863)
共检索到3543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赵雪  石宝峰  盖庆恩  吴比  赵敏娟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农村产业融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本文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融合的形式分为产业链延伸型、内部融合型、多功能拓展型、技术渗透型4种,利用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17~2018年2983个调查数据,研究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融合对其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融合能够显著提升其收入,产业链延伸型、技术渗透型融合的增收效应尤为显著,且二者存在协同效应。机制分析表明,参与产业链延伸型和技术渗透型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经营性收入和资产水平,而且有助于提升其转移性收入。此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产业融合的增收效应在主体类型、经营类型、负责人能力和地区层面均表现出异质性。本文的研究结论丰富了产业融合促进增收的相关研究,也为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质增效、全面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参考。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李俊强  杨兆廷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论文使用31个省级面板数据,从区域差异和发展趋势两个维度,使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服务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关系进行分析。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申云  李京蓉  吴平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增信对于金融扶贫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内外部融资增信两个层面分析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增信机制。研究表明,以村社共同体为平台的内部融资增信能够有效融合村集体信用与合作社信用,弥补合作社抵质押担保中模糊化的产权信用缺陷,进而提升村社共同体的信用水平。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外部融资增信中,政府部门的守信激励与违约惩罚机制是政府外部融资增信的基础;第三方增信机构通过费率定价机制来强化风险管理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权衡融资增信的重要依据;授信银行的融资增信模式创新和金融科技风险防控能力是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内外部融资增信协同成为促推普惠金融体系构建和化解信贷融资难题的有效途径。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赵邦宏  
新型职业农民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织部分,是新时代背景下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力量。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是社会共识,二者关系密切,必须融合发展。张亮教授与团队成员合作撰写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新型职业农民"两新融合"机制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一书,对当前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深度研究,该书基于"两新融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从资源配置、合作模式、利益分配、权责均衡、多方协作等角度分析了"两新融合"机制以及实现方法,采用了案例分析法、博弈论、实证研究等多种方法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利益结合以及客户服务型"两新融合"的联结机制进行了分析和设计,探索了政府指导模式下"两新融合"机制与实现路径,对我国农村经济转型发展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民建设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该书内容扎实,所选案例具有代表性,能够有效论述"两新融合"相关问题,对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新型职业农民"两新融合"机制构建具有以下启发价值。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吴伟光  王美兰  卢峰  熊立春  
准确评估农户参与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增收效应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对于拓宽农户增收渠道、缩小山区贫富差距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基于2019年浙江、福建、江西3个省531户农村家庭的实地调研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实证检验了农户参与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增收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参与不同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不同经营规模和不同经营结构农户的增收效果进行量化识别与对比。结果表明:(1)农户参与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能够显著促进家庭增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参与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分别能带来77.7%的家庭总收入、109.8%的非林收入和107.5%的林业收入。(2)农户参与不同类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增收效益由大到小排序依次是:林业企业、林业专业大户和林业专业合作社。(3)从农户经营规模和经营结构异质性来看,“中等规模”和“大规模”的农户、经济林类农户参与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带来的增收效果更为明显。文章提出政府应加大对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特别是林业专业大户和林业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林地流转市场,鼓励农户适度扩大林地经营规模,从而提高其参与林业经营主体过程中的增收效应;继续完善农户与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之间利益联结机制。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孙璐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风田曾指出:就金融可及性而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周围的金融机构网点密度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1万km2内,可获取服务的金融机构数量仅为89.61个,日常获取金融服务的时间成本也相对较高,到达金融机构网点耗时将近1h。可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关键所在,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良性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为加快培育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府必须着重健全产业金融政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拓巍峰   沈春强  
产业链金融是现代金融嵌入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也是破除农村产业金融约束的重要手段。以往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单一、融资成本较高,影响了产业经济的智慧转型、绿色发展。基于此,应以通过集聚农村金融服务要素,完善金融支持体系,促进农村产业向融合、集群及多元等方向发展。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杨久栋  马彪  彭超  
基于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2017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指数专项调查的截面数据,通过构建似不相关回归模型,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整体经营状况、技术创新水平、标准化生产情况等方面,分别考察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从事融合型产业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事融合型产业的影响因素存在一定的属性差异,不同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事融合型产业的影响条件不尽相同。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主力军作用,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不同的激励政策,尽可能地做到"精准施策、因主体制宜"。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孔德议  陈佑成  
[目的]乡村振兴战略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强国的重大战略之一。农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农村人力资本状况关系到农村产业融合的人才建设,关系到农民增收的实现。文章力图探究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产业融合、人力资本与农民增收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提供政策建议。[方法]以浙江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建立PVAR模型,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及面板数据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农村产业融合及人力资本构成农民增收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两者都对农民增收产生显著影响,且人力资本影响效应更大。农民增收及人力资本对农村产业融合没有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结论]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从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培育农村产业融合复合型人才及加强宣传引导工作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促进农村产业融合。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东   李琳  
以县域为载体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基于2006-2021年我国1672个县域数据,构建城乡产业融合影响共同富裕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门槛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城乡产业融合对共同富裕的影响、作用渠道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县域城乡产业融合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呈现“正U”型非线性特征,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县域城乡产业融合能够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促进企业引培来推动共同富裕,但只有当县域城乡产业融合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成立。此外,县域城乡产业融合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在区域和城乡产业融合类型层面均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进一步研究发现,县域城乡产业融合对共同富裕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且县域要因地制宜地采取合适的城乡产业融合模式。据此,要加快推进县域城乡产业融合并优化县域金融扶持政策和加强企业引培力度,优化城乡产业空间布局,探索差异化城乡产业融合模式。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东   李琳  
以县域为载体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基于2006-2021年我国1672个县域数据,构建城乡产业融合影响共同富裕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门槛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城乡产业融合对共同富裕的影响、作用渠道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县域城乡产业融合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呈现“正U”型非线性特征,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县域城乡产业融合能够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促进企业引培来推动共同富裕,但只有当县域城乡产业融合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才成立。此外,县域城乡产业融合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在区域和城乡产业融合类型层面均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进一步研究发现,县域城乡产业融合对共同富裕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且县域要因地制宜地采取合适的城乡产业融合模式。据此,要加快推进县域城乡产业融合并优化县域金融扶持政策和加强企业引培力度,优化城乡产业空间布局,探索差异化城乡产业融合模式。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陈军  殷雨晗  
长期以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乡村发展的重要痛点,要实现乡村振兴这个发展战略,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本文基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市场主体这一定位,通过对破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现行政策的梳理,剖析了政策实施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从融资需求端的角度,指出了政策支持引导的方向应由原先的单纯关注融资供方转向增强融资需求方的信用水平,从而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行为更加符合市场的要求,真正减少对支农政策的依赖。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本文重点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用水平提升提出了一些应用对策。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吴爽   李静   刘梦珊  
近些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逐年增多,整体规模也持续提升,能够为乡村振兴带来巨大推动力。相比传统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模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普遍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大,融资模式较为复杂,在自身发展中往往会遇到融资问题。本文探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如何打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所遇到的融资困境,结合现有成熟经验,形成具有可实施性的改进建议,以期能够提高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能力。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睿  周应恒  
破解传统农村金融扶持困局、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微观基础,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按照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贯彻改革、激活要素、激活主体、激活市场的要求,依据融资偏好理论,推导剖析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大户、农业现代化企业)对于财政补贴资金(类股权融资)的过度偏好。分析指出破解财政补贴资金(类股权融资)挤出金融扶持资金(类债权融资)问题的关键因素并建模实证。实证结果表明:融资成本、自由现金流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的收入满足认知均显著影响其债务融资决策。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金融扶持政策制定的具体内容中,不仅需要考虑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还应考虑还本付息过程中现金流的机制设计以及农业经营主体破产规则的完善,从而加速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及农业专业大户向现代农业企业转变。与此同时,还应升级农村产业供应链、完善农村财务信息体系建设、建立符合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会计制度,充分发挥金融扶持政策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激活要素、激活市场的重要作用。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曹群  张恩英  刘增凡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政策与实践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农村居民持续增收提供了有利契机,促进并引导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快速发展、因地制宜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并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仿真模拟不同支持政策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农业保险保费和农林牧渔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对产业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的作用显著,农村电子商务和农业保险保费增长速度应保持在合理区间。因此,应因地制宜制定支持乡村旅游发展政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以优化结构为主导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拓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