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25)
2023(11095)
2022(9166)
2021(8418)
2020(6510)
2019(14652)
2018(14257)
2017(26613)
2016(13925)
2015(15729)
2014(15537)
2013(15558)
2012(15248)
2011(14378)
2010(14488)
2009(13428)
2008(13174)
2007(11601)
2006(10914)
2005(10417)
作者
(40738)
(34001)
(33979)
(32491)
(21989)
(16150)
(15329)
(13150)
(13127)
(12074)
(11992)
(11234)
(11141)
(11092)
(10877)
(10550)
(10143)
(9798)
(9747)
(9148)
(8844)
(8238)
(8236)
(7941)
(7746)
(7704)
(7438)
(7167)
(6911)
(6757)
学科
(87793)
经济(87722)
管理(35659)
(32882)
中国(27154)
方法(25831)
地方(24553)
(23858)
企业(23858)
数学(22786)
数学方法(22708)
(20239)
业经(17538)
地方经济(15602)
(15367)
贸易(15351)
(14846)
(14077)
(13831)
农业(13561)
(13473)
(13370)
金融(13370)
(13124)
(13001)
银行(12993)
环境(12953)
(12817)
(10806)
发展(10088)
机构
大学(212419)
学院(211847)
(107881)
经济(106155)
研究(86799)
管理(74985)
中国(67586)
理学(62650)
理学院(61874)
管理学(61242)
管理学院(60825)
(46747)
(46516)
科学(46464)
(43531)
研究所(39001)
中心(37026)
财经(36368)
经济学(35857)
(33185)
经济学院(31980)
(31365)
(31176)
北京(30979)
(30924)
(29225)
师范(29010)
财经大学(26877)
科学院(26530)
(25061)
基金
项目(130936)
科学(104579)
研究(100452)
基金(96478)
(83423)
国家(82730)
科学基金(69974)
社会(69187)
社会科(65770)
社会科学(65757)
基金项目(48957)
(47862)
教育(44264)
(40792)
资助(39343)
自然(39257)
自然科(38303)
自然科学(38294)
编号(38256)
自然科学基金(37639)
(35372)
成果(32377)
(30650)
国家社会(30603)
重点(30303)
发展(29890)
(29414)
中国(28276)
课题(28194)
教育部(26858)
期刊
(132367)
经济(132367)
研究(76328)
中国(48748)
(33398)
(31249)
管理(30979)
科学(29319)
学报(28182)
(24989)
金融(24989)
经济研究(23110)
大学(22505)
教育(22187)
农业(21797)
学学(21102)
财经(19728)
业经(19056)
技术(18227)
(17364)
问题(17324)
(15713)
世界(15347)
国际(14655)
技术经济(12298)
(11705)
经济问题(10911)
统计(10238)
经济管理(10047)
现代(9826)
共检索到3506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鲁保林  邬嘉晟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及意识形态与错综复杂的改革发展进程相互作用,塑造了中国国家经济治理的高度自觉性。党和政府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为主体,自上而下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引导、组织协调,以自觉治理促进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充分激发和释放了生产力发展的潜能。自觉治理的主要方式体现在三个层面:党总揽全局,为经济发展掌舵领航;中央政府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以规划的引领性、前瞻性预防和矫正市场调节的自发性、盲目性;地方政府积极介入辖区经济发展事务。自觉治理的动力激励包括精神动力、强大的组织力、纵向考核压力、横向竞争压力,以及财政激励与财政压力。自觉治理生动体现了人的自觉能动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后发国家赶超先发国家的强力助推器。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刘文革  孙瑾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显示出中国发展模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性,其结构演化与创新需要系统地进行研究,同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典型模式相比呈现明显的差异,值得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借鉴。在系统评述现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文章阐明了中国特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内在本质和演化逻辑,并围绕构成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的维度提炼和总结了中国特色的混合经济模式、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模式、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模式、多元要素供给与综合优势模式和渐进式全方位开放经济模式,以此清晰勾勒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鲜明特色和独特竞争力,澄清了一些西方学者及各界对中国发展模式的误判与否定。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蔡昉  
作为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系列讲话精神的体会,本文把中国经济发展正在经历的阶段性变化,分别置于三个视野中进行观察。第一,从中国发展的长期历史过程看,新常态是中国发展由盛到衰再到盛的一个历史阶段,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保持应有的历史耐心和政策定力。第二,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逻辑着眼认识新常态,进一步增强了转变发展方式和实现增长动能转换的紧迫性。第三,与世界经济呈现的"新平庸"不同,中国经济增长仍然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中高速增长。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全胜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发展生态经济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生态经济发展道路的三重逻辑。研究发现,中国式现代化生态经济发展道路继承了中国传统生态文化,促进了生态价值观的现代转换;中国不断研发环保技术,建立了较完善的环境保护制度,加强环保资金的管理,保障了生态经济发展;中国不断发展低碳经济,推动循环经济模式,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推动绿色消费和供应链,推动了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应该宣传中国传统生态文化,加强科技与制度对生态经济的支撑,促进生态产业的快速发展。
[期刊] 金融评论  [作者] 张杰  
儒家伦理与经济发展究竟具有怎样的关系,既有文献见仁见智。本文的分析表明,儒家伦理起初内生于保证家庭组织运行效率的实际需要,而后长期充当国家与个人的调适角色,促成了家族制与官僚制的制度妥协,并由此形成独具特色的市场制度基础,汉唐盛世便奠基其上。中国未来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要害是政府因素与其他市场因素能否达成制度均衡,儒家伦理的作用自当不言而喻。不仅如此,儒家伦理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逐步完成了商业转向,具有了丰富的市场涵义,加上东亚经济奇迹佐证凿凿,因此其对市场经济发展有利无害当成定论。本文的讨论发现,儒家伦理的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光辉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仅意味着超越原有经济增长模式,也意蕴着良善政治价值,彰显对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深切关怀。基于中国自身发展逻辑,无论是超越原有的经济增长模式还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意蕴的良善政治价值,都离不开政治体制改革及社会道德体系支撑。因此,把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逻辑内涵不应囿于经济系统,还应着眼于政治系统等更宽广的视域,从而找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着力点,进而构建一个美好社会。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定祥  胡建  李伶俐  胡小英  
作为国民经济新增部门,数字经济以其提供的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深刻地变革着实体经济和社会生活,正重塑着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新格局。而政府与市场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在促进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失灵现象。因此,需要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在发挥好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基础上,积极发挥政府作用,构建“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机耦合的长效发展机制,才能促进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扬  张晓晶  
本文首先基于长周期视角,对全球范围内旧、新常态及其更替逻辑进行鸟瞰式研究,然后讨论了结构性减速新常态下中国经济面临的新矛盾与新挑战。接下来指出,新常态所展示的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迈上经济发展新台阶的美好愿景亟须正确的引领,这包括打造创新驱动引擎、在调结构中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构筑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向生态环境改善中求增长以及实现包容性增长。文章最后通过对2014年我国经济呈现出的新常态的分析,实证印证了本文的基本结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永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内核,以对经济发展方式的"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如何发展"等基本问题的新认识为出发点,以重视发挥政府、国有经济作用为特色,不断探索"为什么要转"、"转什么"、"如何转"等基本问题的理论和实践答案于一体的有机架构体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理论就是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理论。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彭蛟  张子林  彭小兵  
地摊经济的兴起有效缓解了后疫情时代民生就业问题,但其作为一种边缘化的商业经济模式与城市精细化治理存在一定摩擦。因此,只有科学确定出其影响因素及发展路径才能使其更好地融入城市治理。在文献资料与专家意见基础上,本文结合问卷调查确定出地摊经济发展主要影响因素,运用ISM解释结构模型厘清因素间作用路径,并利用MICMAC交叉影响矩阵相乘法确定出重点干预对象。研究结果表明:地摊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系统由16个因素构成,可划分为直接层、关键层、基础层和根源层四个层级,其中,关键层的"商品质量"与根源层的"经营素质""信息备案"为重点管理对象。据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力保商品质量,维护消费者利益;加强引导管理,提升经营者素质;完善信息备案,规范主体行为。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曹前满  
经济发展之不平衡、不充分是中国"新时代"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经济充分发展体现在价值实现层面,全部生产力要素参与创造价值,并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发展是经济规律和资本逻辑使然,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问题是多重的,最基本的结构是生产与消费协调,从更高层面看,是经济与社会协调。由于经济每一步发展有其特定的时代内容,构成发展的路径依赖,因此发展中不仅存在着各类瓶颈和逻辑演进上的陷阱,还存在人为的设局或拆局,左右经济运行的秩序。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有必要认识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转型逻辑,理顺经济运行生态,认识"陷阱"形态,估量转型中的风险,立足"充分发展",把"比较优势"转化为有效的价值,实现地域充分发展。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尹彦罡  
当前,中国工业国外遭受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强烈冲击,国内则受制于成本上升、产能过剩和体制滞后等因素,工业发展瓶颈日益突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于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为此,收入结构和需求结构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理顺初次分配关系和消费投资关系是产业结构调整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琳  马艳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做出的重要战略判断。那么,这一重要战略判断是建立在何种思想演进基础之上的呢?这一演进又遵循怎样的转换逻辑呢?文章立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年时间框架,系统梳理和提炼了中国共产党经济发展质量思想的探索脉络,并深入考察了这一思想演进的理论逻辑。研究表明:(1)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经济发展质量问题始终得到关注,并经历了方法论内涵(1921-1949年)、生产关系内涵(1949-1978年)、生产力内涵(1978-2012年)和生产方式内涵(2012年-)四个焦点转换和思想发展阶段;(2)这一思想演进过程遵循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马克思主义逻辑,"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根本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逻辑,以及"意识形态具有强自觉性和高适应性"的中国特殊逻辑。因此,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思想的提出与发展,不仅受到物质生产层面客观规律的决定性作用,而且是对中国共产党经济发展质量思想持续探索的继承与突破,更受到新时代人民利益目标导向以及意识形态自觉变革的关键推动作用,这些均构成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特殊内涵。
[期刊] 改革  [作者] 余稳策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开放型经济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949~1977年的经济对外开放探索阶段,1978~2000年的从局部开放向全方位开放过渡阶段,2001~2012年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阶段,2013年至今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形成与深化阶段。未来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应坚持如下取向: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构建新时代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持续提升全面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并促使其向全球价值链高附加值环节跃迁;提升经济对外开放宽度和深度以积极应对国际不确定性;以"一带一路"倡议为重要依托,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全球规则制定。
[期刊] 改革  [作者] 欧阳日辉   荆文君  
中国充分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数字经济发展道路。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经历了技术孕育阶段、爆发增长阶段、融合协同阶段和创新发展阶段,走了一条从模仿与本土化改造到自主创新、优先发展消费互联网、以规模优势“反哺”创新、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发展道路,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创造了中国经验。数字经济发展的“中国路径”以需求端为基础,超大规模市场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市场需求和应用场景,进而激发商业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挖掘更加多样化的需求,形成迭代上升的发展模式。中国数字经济的发展进程体现出“禀赋优势”与“后发优势”的结合,两种优势得以关联的关键是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较好地处理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当前,中国“市场牵引、反哺技术、创新驱动”式的发展路径,面临治理体系、内生动力、外部环境与赶超式发展的不匹配问题,这将制约中国数字经济的自增长可持续性与市场主体活力激发。做强做优做大中国数字经济,需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作用,更加有效地发挥政府在加强法治建设、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