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283)
2023(11111)
2022(8651)
2021(7913)
2020(6482)
2019(14000)
2018(14149)
2017(25869)
2016(13926)
2015(15667)
2014(15548)
2013(14615)
2012(13235)
2011(11815)
2010(11964)
2009(10917)
2008(10804)
2007(10280)
2006(9152)
2005(7976)
作者
(39454)
(32875)
(32592)
(30922)
(20699)
(15346)
(14744)
(12605)
(12470)
(11861)
(11086)
(11001)
(10687)
(10491)
(10206)
(10098)
(9656)
(9459)
(9301)
(9287)
(8414)
(8008)
(7970)
(7609)
(7457)
(7391)
(7361)
(7191)
(6727)
(6618)
学科
(53664)
经济(53613)
管理(42830)
(42667)
(35812)
企业(35812)
中国(20743)
技术(19344)
(17795)
业经(17225)
地方(15621)
方法(15067)
产业(12981)
(12628)
技术管理(12335)
农业(12127)
(11725)
(11336)
数学(11254)
数学方法(11140)
理论(11070)
(10470)
(10446)
银行(10441)
(10098)
(9853)
金融(9846)
(9318)
(8738)
教育(8692)
机构
学院(189956)
大学(186259)
(75587)
经济(73904)
管理(71330)
研究(67204)
理学(60046)
理学院(59403)
管理学(58401)
管理学院(58038)
中国(50290)
科学(40797)
(40571)
(34475)
(33246)
(32139)
(31998)
中心(30574)
研究所(29974)
业大(27496)
财经(26090)
(26023)
师范(25705)
北京(25514)
(25390)
(25327)
技术(24886)
农业(24618)
(23482)
经济学(22373)
基金
项目(126346)
科学(100111)
研究(98173)
基金(86913)
(75650)
国家(74947)
科学基金(64343)
社会(61535)
社会科(58237)
社会科学(58227)
(54263)
基金项目(45869)
教育(44325)
(43713)
编号(40447)
自然(38196)
自然科(37334)
自然科学(37320)
自然科学基金(36693)
成果(33162)
(32771)
资助(32366)
课题(30216)
(30179)
创新(29613)
重点(28900)
(25895)
国家社会(25376)
发展(24933)
项目编号(24637)
期刊
(92735)
经济(92735)
研究(58996)
中国(51106)
管理(31500)
教育(31457)
(31153)
学报(28839)
科学(27505)
(26693)
大学(22381)
农业(21076)
技术(20563)
学学(20528)
(17863)
金融(17863)
业经(17609)
经济研究(14489)
科技(14280)
财经(12978)
(11931)
论坛(11931)
问题(11872)
图书(11664)
(11542)
(11499)
职业(10490)
技术经济(10477)
现代(9453)
(9205)
共检索到3044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冬梅  
<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做出“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等重大决策部署,并把“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摆在2024年九项重点任务的首位。科技创新在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愈发突显。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并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邓丽姝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关系首都经济发展方向和全局,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战略路径指引。科技创新中心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核心支撑。分析了以科技创新中心为引领,北京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路径。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夯实创新能力和创新主体,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提升创新转化和产业化能力;加强产业创新,促进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向"高精尖"方向转型升级。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陈诗波   陈亚平   王雅兰   娄华伟  
海洋科技是推动海洋事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代表国家核心战略需求。本文首先基于现代化要求从产业结构、空间布局、生产要素、资源配置和开放合作五个方面提出了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的五个特征,并从资源再配置、技术选择和主体协同三个路径提出了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机理;然后对我国现代化海洋体系建设成效、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成效以及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针对性建议,以期为新时期现代化海洋产业体系建设提供支撑。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豪杰  
选取2013—2022年中国26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研究新质生产力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影响。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可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间接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异质性检验显示,在东部、中部地区以及拥有大规模产业的城市,新质生产力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鉴于此,提出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实行差异化新质生产力培育举措的研究启示,以期加速新质生产力涌现、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豪杰  
选取2013—2022年中国26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研究新质生产力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影响。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新质生产力可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间接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异质性检验显示,在东部、中部地区以及拥有大规模产业的城市,新质生产力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鉴于此,提出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实行差异化新质生产力培育举措的研究启示,以期加速新质生产力涌现、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王文泽  
智能制造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交汇点,代表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先进生产方式,展现了制造业的未来形态。通过优化生产效率、重塑生产组织架构及激发技术革新,智能制造实质性地超越了传统制造模式。智能制造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支撑引领作用,能够有效推动产业智能化、融合化和绿色化进程。因此,需要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确保我国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先进性和安全性,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关键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当前,尽管我国在智能制造领域已经取得显著成就,但仍需面对和解决一系列挑战。为此,需要采取有力措施,系统性、战略性地加以解决。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董志勇  
改革开放40年以来,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和发展,现已成为我国"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技术创新不仅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绿色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本文重点分析了科技创新与协调发展产业体系中其他要素的关系,以及技术创新体系中企业、市场和产学研融合的科学内涵。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正>2024年1月6日,由三亚学院管理学院主办,《工业技术经济》编辑部协办的“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暨第一届三亚学院管理学院产教融合论坛,在三亚学院成功举办。本次学术研讨会汇聚来自吉林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海事大学、长春师范大学等国内高校的1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议题展开交流分享。会上,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院纪玉山教授作题为《聚焦大数据、大算力、大模型开辟新质生产力研究的新境界》的主旨发言;吉林大学经济学院代栓平教授作题为《人工智能产业全面赋能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旨发言;上海海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美平教授作题为《现代产业体系框架下我国航运业三重转向的层进式推进策略》的主旨发言;长春师范大学苏美文副教授作题为《数字经济时代新质生产力与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主题发言;三亚学院管理学院黄晓野副教授作题为《新发展理念、复杂系统与AI大模型——辩证分析与对策》的主旨发言;三亚学院张成甦副教授作题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消费领域的机遇、风险与应对》的主题发言;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程娜教授作题为《数据要素赋能新质生产力: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的主旨发言。
关键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许东海   卢越  
选取2011—2022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基准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讨金融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创新可以显著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介效应检验发现,新质生产力在金融科技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之间发挥显著中介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低人口密度地区,金融科技创新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促进作用在高人口密度地区更加显著。基于此,提出夯实金融科技创新基础、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涌现、打造差异化发展模式的建议,以期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许东海   卢越  
选取2011—2022年中国31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基准回归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讨金融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创新可以显著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介效应检验发现,新质生产力在金融科技创新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之间发挥显著中介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低人口密度地区,金融科技创新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促进作用在高人口密度地区更加显著。基于此,提出夯实金融科技创新基础、加快推动新质生产力涌现、打造差异化发展模式的建议,以期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志迎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同时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面向2035年,科技创新如何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成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美国总统杜鲁门在"21点战后复兴计划"中曾经说过,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当今世界上维持领袖地位,除非它充分开发了它的科学技术资源~[2]。因此,开发科技资源是实现强国之梦的必然选择。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洪银兴  
<正>2023年9月7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讲到,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1])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2023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再次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
关键词:
[期刊] 改革  [作者] 陈梦根   张可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兴起,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不断涌现,生产力发展进入新阶段。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在于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需求,新质生产力不断引领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发展动能发生根本性变革,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作用愈发明显。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的根本依托,新质生产力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助推器。新质生产力代表了生产力发展的最新阶段和方向,体现了现代科技创新的高度集成与应用,是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动力源泉。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过程中,必须全面融入新质生产力,形成与之高度契合的产业结构、组织形式和生态系统。为更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应积极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优化升级产业链供应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阳镇  
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物质基础,是着力深化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基础在于企业技术创新,以企业技术创新形成面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生产要素、发展动能和发展模式。技术创新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逻辑包括战略逻辑、竞争逻辑和安全逻辑等多重逻辑。技术创新视角下深度理解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回归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生产要素、关键创新模式、主导技术生态和综合价值创造,具体内涵包括生产要素层面的技术要素驱动与数据要素赋能、创新模式层面的产业突破式创新与颠覆式创新并重、主导技术生态层面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放型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和价值创造层面的综合价值创造与引领。当前,以技术创新深化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面临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研究的结构性失衡、全面自主创新模式尚未全面形成、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严重、科技领军企业与隐形冠军企业发育不足等困境。未来,深化以企业技术创新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在强化创新驱动、形成全面自主创新模式、壮大创新主体和厚实产业政策等方面精准发力,实现企业技术创新深度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壮大。
[期刊] 求索  [作者] 孔新峰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具有重大原创性和时代性的新型复合概念。“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标志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重大创新。理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型话语,要兼顾文明的“属性分析”与“话语分析”两大面向,特别是话语分析面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话语体系创新意义,体现在其对于带有浓厚西方本位色彩的现代学术概念的解构与重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相关话语相结合,有助于重新厘定西方中心论的“现代性”概念。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现代性”的批判,借鉴“多重现代性”思想运动经验,能够为“人类文明新形态”有效供给提供较为厚重的规范性内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