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318)
- 2023(3478)
- 2022(2753)
- 2021(2702)
- 2020(2389)
- 2019(5200)
- 2018(5246)
- 2017(9138)
- 2016(5180)
- 2015(5996)
- 2014(6064)
- 2013(6171)
- 2012(5563)
- 2011(4957)
- 2010(5156)
- 2009(4979)
- 2008(5270)
- 2007(5112)
- 2006(4738)
- 2005(4493)
- 学科
- 管理(28941)
- 业(24679)
- 企(23708)
- 企业(23708)
- 济(18207)
- 经济(18195)
- 技术(11012)
- 财(8172)
- 学(8018)
- 方法(7619)
- 务(6379)
- 财务(6357)
- 财务管理(6341)
- 技术管理(6066)
- 企业财务(6013)
- 理论(5458)
- 数学(5293)
- 数学方法(5251)
- 制(4794)
- 业经(4674)
- 划(4652)
- 中国(4369)
- 策(4232)
- 经营(4026)
- 银(3907)
- 银行(3893)
- 和(3853)
- 人事(3768)
- 人事管理(3767)
- 决策(3552)
- 机构
- 大学(76655)
- 学院(74708)
- 管理(32237)
- 济(27906)
- 经济(27038)
- 理学(24940)
- 理学院(24651)
- 管理学(24426)
- 管理学院(24214)
- 研究(23667)
- 中国(20409)
- 京(17436)
- 财(14937)
- 科学(14668)
- 江(13798)
- 所(12538)
- 中心(11699)
- 北京(11143)
- 研究所(11071)
- 州(10878)
- 农(10840)
- 财经(10490)
- 技术(10455)
- 业大(10058)
- 范(9829)
- 师范(9721)
- 省(9578)
- 经(9426)
- 农业(8504)
- 公司(8208)
- 基金
- 项目(42138)
- 科学(32240)
- 研究(31857)
- 基金(28937)
- 家(25050)
- 国家(24842)
- 科学基金(21064)
- 社会(18709)
- 社会科(17723)
- 社会科学(17717)
- 省(16903)
- 教育(15205)
- 基金项目(14927)
- 划(13887)
- 自然(13416)
- 编号(13333)
- 自然科(13077)
- 自然科学(13076)
- 自然科学基金(12847)
- 资助(11737)
- 成果(11434)
- 创(9637)
- 重点(9532)
- 课题(9269)
- 部(9213)
- 创新(9092)
- 项目编号(8734)
- 发(8318)
- 大学(7864)
- 教育部(7792)
共检索到1311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徐巍
福柯的规训理论与魏书生的班级管理技术学分别产生于不同的话语时空,然而当以福柯的理论视角凝视魏书生的教育实践时,却发现二者有着惊人的吻合。注重"小事"、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这些在福柯的理论中被揭示和阐述的规训手段在魏书生的班级管理技术中不仅得到充分的运用,甚至更为巧妙。然而,教育并非是用规训技术来生产"有用的肉体"的工厂,教育的理想在于受教育者生命的充分发展与解放,教育手段与其所指向的目的是值得每一个教师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
福柯 规训 魏书生 班级管理技术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艳红
魏书生做为全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家 ,他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 ,形成了一整套全新的具有独创性的教育思想体系 ,其中 ,激励教育手段在教育管理中的科学运用 ,不仅激活了学生内在的积极性 ,而且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潜能 ,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素质教育的深化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激励教育 成就动机 教育管理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曹志田
魏书生民主科学教改体系的理论价值●曹志田全国不少省市相继成立魏书生教育研究组织,从自发到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推广魏书生的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从热衷于一招一式的具体做法到侧重于理论思想的研究,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是非常有益的。本文拟从魏书生民主科学教...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戎庭伟
与我国教育语境或现代中心论意义上的主体性概念不同,后现代主义者如福柯认为,主体性是历史地建构起来的,是话语论述、社会实践以及自我创造的产物,具有多样性、流动性和异质性的特点。从福柯之眼透视儿童主体性,我们更容易把握儿童的教育过程以及教育过程中儿童的处境,进而为思考儿童的教育之道以及儿童自身获得实践自由的可能性和现实路径,提供重要的思维工具与行动方向。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胡军良
康德、福柯与哈贝马斯所分别开显的主体性、反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启蒙之思,充盈了启蒙话语逻辑生成的哲学语境。康德将启蒙先驱所聚焦的科学启蒙、情感启蒙与政治启蒙交融汇集于以理性批判为旨趣的哲学建构之中,意在围绕理性运用这一轴心来实现启蒙话语的主体性奠基。福柯认同康德在启蒙与批判之间所设立的思想勾连,却基于自身的哲学立场、方法与目标置换了康德的主体性谋划,以消解启蒙话语的基础主义与普遍主义意味,宣判永恒真理、人类解放理想的破产以及人作为主体之神话的破灭。哈贝马斯的启蒙叙事既不同于康德的主体性独白,又有别于福柯的反主体性颠倒,也殊异于霍克海默、阿多诺的激进的理性批判。通过对启蒙坐标的主体间性重置,哈贝马斯旨在消除普遍主义的迷误,克服后现代主义的消极,走出悲观主义的泥淖,从而坚守作为未竟之志的启蒙的积极遗产,走出政治沮丧、道德虚无的现实窘境。
关键词:
启蒙 康德 福柯 哈贝马斯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齐雁飞
教师目视能扫视整个课堂,全方位地捕捉学生信息。在这一过程中,目视所具有的权威性、倾听性、分析性、知识性与言说性,有助于教师科学准确地定义学生,重新构建有关学生个人知识的独特的理性话语,进而引导学生由认识自我出发,经由发现自我,最终走向发明自我。
关键词:
福柯 教师 目视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戎庭伟
批判教育学的权力批判,沦为一种再生产与抵制话语的强迫重复现象。这种误区根源于他们试图从权力外部入手、寻求客观知识进行抵制的思路,没有正确识别当前教育权力的多元构成特点,以及权力与主体之间的共构关系。福柯式微观权力分析发现,教育权力由国家、地方、教师、儿童等多元矛盾性主体偶然性构成,其目的在于生产儿童。这些特征决定了有效的权力批判必须从权力关系内部入手、发挥批判者自身的觉悟意识,以自身主体性的分析为内容而展开。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刘丹萍
1992年,以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有关"凝视"的著述为基础,英国社会学家约翰.厄里(John Urry)提出"旅游凝视"理论。厄里认为,"旅游凝视"是旅游欲求、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融合并抽象化的结果,是旅游者施加于旅游地的一种作用力,旅游者拍摄旅游地人文事象的摄影行为以及各类旅游广告图片等都是"旅游凝视"的具体化和有形化,旅游地由此在时间上和空间上被社会性地重新构建。"旅游凝视"理论可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当代中国的某些旅游现象。
关键词:
旅游凝视 摄影 消费地方 权力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胡君进
从纪律到规训的思想史演进是从涂尔干到福柯教育思想发展的内在缩影,其存在着一种断裂与连续并存的实质联系。断裂主要表现在涂尔干和福柯关于纪律的社会后果上的内在分歧,即培养合格的国家公民还是生产温驯的规训肉体。但这种断裂又恰恰体现了涂尔干和福柯各自教育思想的最深刻之处,即合理限度的纪律概念和寻求承认的规训概念之间的内在统一。需要强调的是,寻求承认的规训概念标识出福柯晚年的思想转向,这个时候的规训概念已经隐匿地吸收了涂尔干纪律概念的合理成分,这就意味着:福柯晚年的规训理论不再是反抗的教育学,而是和解的教育学;不再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栾天 于伟
教育思想是历史性的思想,历史观奠定教育思想研究的基调。福柯强调历史主体,重视通过话语的实证性研究来揭示合理性形式,并试图通过对连续和断裂,差异和矛盾的考古学分析描绘并还原弥散在充满权力关系的社会底层日常生活空间中匿名的、无主体的、无身份的话语历史。这将为教育思想研究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供一种可能性的选择,并且将引起研究对象、研究视角、研究思路和研究资料的相应变化。
关键词:
福柯 历史本体论 教育思想研究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田国秀
福柯研究现代权力从权力具有生产属性入手,着重于现代权力的具体与细节,属于微观视角的研究。师生关系蕴含着权力运作,现代权力具有的关系性、网络化、去主体、非中心等特征在师生权力互动中明显存在,既与传统权力形成矛盾,又因规训权力的泛滥成为师生冲突的诱因。微观权力理论为师生冲突的解决提供了两个方案:局部斗争和现代生存美学。
关键词:
福柯 师生冲突 微观权力 规训权力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张创伟
在福柯看来,西方学习型社会究其现量不过是一种管制工具,它存在着诸多悖论;费耶什的历史回顾发现终身学习包容了能包容的,同时也排斥了能排斥的。为此,人们需要新的解放观——"逾越",通过"事件化"方法——对事件、要素、关系和相关领域作复杂化和多元化理解,不把学习型社会看成是学习从国家、组织、教师主导、经济冲击力权力中解脱出来并作为自治、自由条件的社会形态,而重要的是人们把自己从学习中解放出来。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李超民
通过考察福柯《万物的秩序》与章学诚《文史通义》文本,比较分析东西方两位思想家的知识分类思想;指出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自然史研究解决了观察万物从结构、特征到新知识型的秩序化、运用科学语言重新组织和标记等问题,推动了近代知识转型,开启了科学革命先河。章学诚"疏通知远"原则是古代知识分类组织的思想基础,他深化了四部分类法理论体系与实践,他的科学标记知识的思想也有一定价值。章学诚知识组织思想离古代知识转型可能只有一步之遥。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李春影
西方思想界对“启蒙”概念的讨论可追溯至古希腊时期柏拉图“洞穴隐喻”的提出,而兴盛于17—18世纪的思想解放运动,直到20世纪后半叶仍然是被持续探讨的时代性话题。康德与福柯都曾就“何谓启蒙”这一问题发表各自的言论。康德认为启蒙即是通过理性批判摆脱人的不成熟状态,并且将理性视为行为的唯一法则;而福柯在回应康德时反对这种理性主义的立场,他强调诉诸本体论的形而上学式的探索是一种理性神话的体现,人们对真理的追求过程无法摆脱权力的参与。二者的启蒙观念看似存在对垒,实则有共同的祛昧诉求。在教育学研究领域,他们二人的观念分歧主要体现为现代性与后现代的理性地位之争。晚近中西教育哲学学者,无论是高举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旗帜,他们对理性的认识也反映了这一看似对立的争论。固然,教育中后现代对理性的批判不应成为敌视理性的原因,理性视角也应与其他视角,包括非理性因素,共同成为人类精神转向的力量。若此,看似冲突的康德、福柯的启蒙概念,不仅可分进合击,更可相互含摄,以点亮教育之光。
关键词:
启蒙 教育 理性 康德 福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