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95)
2023(9394)
2022(7777)
2021(7685)
2020(6221)
2019(14118)
2018(14104)
2017(25070)
2016(13863)
2015(15313)
2014(14605)
2013(13472)
2012(12262)
2011(11156)
2010(11383)
2009(10548)
2008(10429)
2007(9037)
2006(8286)
2005(7276)
作者
(34290)
(29090)
(28524)
(27194)
(18177)
(13631)
(12992)
(11044)
(10851)
(10144)
(9829)
(9630)
(9385)
(9148)
(8728)
(8662)
(8376)
(8296)
(8291)
(8169)
(7264)
(6856)
(6790)
(6732)
(6511)
(6396)
(6395)
(6279)
(5741)
(5715)
学科
管理(43540)
(42598)
经济(42517)
(39897)
(36513)
企业(36513)
技术(16727)
中国(15178)
(15085)
方法(13761)
(13605)
业经(13280)
技术管理(12751)
(12625)
(11409)
理论(10738)
教育(10439)
数学(10360)
地方(10341)
数学方法(10151)
(9771)
体制(9644)
(8728)
银行(8719)
农业(8620)
(8445)
(8289)
金融(8287)
(8094)
(7828)
机构
大学(179102)
学院(174777)
管理(67996)
(65373)
经济(63793)
研究(59634)
理学(58050)
理学院(57336)
管理学(56370)
管理学院(55971)
中国(44565)
(38109)
科学(34478)
(34054)
(28312)
(27641)
(27589)
中心(27528)
师范(27420)
财经(25375)
研究所(24665)
北京(24070)
(23098)
(22925)
(22533)
(22510)
业大(22388)
师范大学(22265)
教育(19675)
经济学(19039)
基金
项目(116756)
科学(93777)
研究(92839)
基金(82646)
(70543)
国家(69820)
科学基金(61206)
社会(58960)
社会科(55554)
社会科学(55540)
(47416)
教育(44581)
基金项目(44106)
(39511)
编号(38927)
自然(36786)
自然科(35931)
自然科学(35924)
自然科学基金(35316)
成果(33896)
(30669)
资助(30100)
课题(27938)
创新(27523)
重点(26286)
(25470)
(25081)
(24859)
项目编号(24428)
国家社会(24056)
期刊
(79233)
经济(79233)
研究(59680)
中国(46979)
教育(36895)
管理(28458)
(27636)
科学(23741)
学报(23355)
(21816)
大学(19827)
学学(16802)
(16525)
金融(16525)
技术(16142)
农业(14230)
业经(12885)
财经(12746)
图书(11695)
经济研究(11611)
科技(11451)
(11114)
问题(9736)
(9394)
论坛(9394)
职业(9359)
(8412)
(8409)
技术经济(8237)
现代(8167)
共检索到2804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李立国  张海生  
从知识生产视角来看,大学由学科内部的知识生产到多学科、跨学科的交叉知识生产再到超学科的知识生产,决定了大学治理模式由学者为主的学术治理到学术与行政合作的学校治理再到大学与政府、社会、市场等多主体合作的跨界治理的变迁。在跨界治理的秩序维度中,学者与学术仍是大学治理的核心主体,大学需保持合理的治理边界,同时政府、社会、市场应与大学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和工作环境,以真正促进知识创新。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蒋小杰  杨镇宇  
全球化的推进使得全球秩序成为现实的公共需求,如何证成全球层面的治理秩序已然成为研究全球治理首要的理论任务。霍布斯基于自然激情和自然理性,经由相互立约和共同授权,最终引出绝对主权权威,证成了主权国家层面公共的和平与安全秩序;康德基于人为善的禀赋和趋恶的倾向,经由道德基本法则而来的公共法权,在主权国家的基础上证成了国际法权层面、世界公民法权层面公共的和平与安全秩序。霍布斯和康德对秩序的证成有着相通的理路,这为今天构建全球治理秩序提供了丰厚的理论资源。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静蓉  
自发秩序理论认为社会秩序由自生自发秩序和计划秩序组成。高等教育秩序也是自发秩序和计划秩序的统一,自发秩序表现为"学术自由、高校自治"的传统,计划秩序表现为学校行政权力的强化以及国家对高等教育影响的加大。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吴思红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变化,总体性国家整合模式逐步裂解并演化为弱国家弱社会整合方式,乡村秩序变得越来越弱质,并从20世纪90年代末进入了一个危机时期,直到现在才走出困境。这主要归因于国家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农民负担日益加重的困境以及相关整合因素的支撑。但是,随着一些相关结构要素的变化,当前相对平稳的乡村秩序将面临新的挑战,因此,建构符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并有新内容的强国家强社会整合模式是实现平稳乡村秩序的客观要求。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石弘颖   喻雯  
科技创新体系和知识生产模式的演进推动着大学治理范式的变迁,国内国际双循环、高质量发展、教育优先的新格局使建设新时代创业型大学成为必然趋势。瞄准大学根基与体制冲突,立体剖析创业型大学语境下科技创新发展,横向平衡大学精神、管理价值和国家战略,纵向结合理论模型、国家政策和转型实践,将多重知识、多面育人和多元组织的逻辑统一贯穿其中。解构创业型大学生态系统中参与共治的宏观、中观、微观和外延主体,明确其角色赋予的责任担当;科技联盟各自发挥动能优势、聚力提升体系效能,探寻全链条耦合的中国式现代化高校创新治理模式。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复兴  
大学治理与制度创新应该从哪里出发,其逻辑起点是什么,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当前,我们在理论研究和政策决策中使用很多概念来描述这个问题,如治理、善治、现代大学制度、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等。实际上,这些概念大都具有强烈的舶来品的色彩,其概念表象背后隐含着其形成、发展或者被人们应用过程中被赋予的独特价值观和意识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曼  
人类历史经历的三次知识转型,不仅反映出知识权力格局的变化,更引发了大学治理模式的变革。前现代社会以理性知识为基础,大学是人们探求真理获得纯粹理性冲动的场所,知识的自由权力属性外在地表现为大学的自治模式;现代社会过于追求科学知识的功利价值,以服务国家和节能增效为宗旨,在大学治理上就更加推崇大学的管制模式;后现代社会以协商知识为表现形式,知识民主权利的凸显造就了大学的共治模式。为提高大学治理绩效,需要以理性知识的追求孕育大学解制型治理的理念,以科学知识的功能凸显大学市场型治理的责任,以协商知识的精神营造大学参与型治理的氛围。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许源源  左代华  
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内生秩序先后经历了建国初期的行政渗透、人民公社时期的双重挤压、改革开放初期的重获新生以及后税费时期的转型生长四个阶段。随着国家政权建设、社会改造运动以及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利益分化的组织形态、契约主导的市场秩序、组织化的社会关联正在重塑内生秩序的社会基础和组织基础。透过"制度—过程—能力"的三维分析框架,可见村庄场域中内生秩序的逻辑演进路线。在权威主体自觉性的制度安排、利益主体策略性的调适行动以及人际能量场赋予的行动能力的运行机制下,制度嵌入与内生秩序达致适配能够降低制度的嵌入成本,避免乡村治理的内卷化,实现乡村治理体系的动态平衡。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武靖国  
财政资源汲取能力是国家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代国家的财政汲取能力需要好的税收治理秩序。本文基于国家征税逻辑与纳税人遵从度两个维度,构建了一个描述税收治理秩序转变的模型,并运用博弈论探讨了"任务治税"与"依法治税"两种税收治理秩序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指出我国税收治理秩序要实现"任务治税"向"依法治税"的转变,首先需要的是政府遵守征纳之间的权责边界,并通过社会共识的形成以改变博弈各方的成本收益函数。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云峰  吴越  
本文试图探讨乡村治理文化逻辑从传统到现代的传承与变迁,这套逻辑包含了属阴的宗教信仰和属阳的儒家伦理规范两个面向。传统中国的乡村治理存在一阴一阳两个操作系统,阳面是儒家伦理,阴面则是神道设教;宗教信仰和伦理规范的内在一致性构建了一种阴阳和合的治理秩序,并促成了贯穿国家与乡村的教化之治。而在现代中国,现代化使得神道设教基本崩解,乡村治理体系从阴阳和合到阴阳二分,这也成为当代乡村治理的困境之一。为此,国家尝试以产业化、非遗化和场所合法化等制度性方式重新吸纳民间信仰;与此同时,地方社会自发的民间信仰复兴也有效地激活了乡村治理的文化资源,其关键在于这种复兴所激发的地方自主性正是乡村共同体形成内生秩序的基础。本文认为,乡村治理应当继续赋予民间信仰等乡土文化发展的空间,从而发挥其低成本治理优势。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金春  
边疆治理模式存在族际主义与区域主义的分野,区域主义模式是当下边疆治理应该提倡与建构的主导性方向。建构区域主义的边疆治理,最重要的应是发掘并揭示其中蕴含的空间逻辑与内在机理。在德勒兹"空间层化"的视野下,国家在边疆所施行的治理使其从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平滑空间"转变为被国家秩序化了的"纹理空间",呈现出基于空间上的举措而推动国家权力在边疆延伸并重塑边疆社会秩序的过程。这不仅展现了区域主义边疆治理的空间意象,而且还揭示出边疆治理的内在逻辑与机理。"空间层化"的关键在于对流动性的控制与调节,由此推动空间形态的转换与社会秩序的重塑。通过"空间层化"这一概念的意象与机理,不仅可以理解历史上边疆治理的空间过程,而且对推动流动性情境下的当代边疆治理及其区域主义转向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猛  李世祥  
自发秩序与建构秩序是理解民族乡村治理的核心维度。民族乡村的秩序均衡是乡村内生的自发秩序与国家正式的建构秩序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历史阶段,由于自发秩序与建构秩序作用强度的差异,而在民族乡村呈现出不同的主导秩序。改革开放后,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引发乡村自发秩序与国家建构秩序在一定程度上的双重失灵,造成了民族乡村的秩序危机。重构现代民族乡村秩序,其关键是实现乡村自发秩序、国家建构秩序与市场扩展秩序的融合统一。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卢云峰  吴越  
本文试图探讨乡村治理文化逻辑从传统到现代的传承与变迁,这套逻辑包含了属阴的宗教信仰和属阳的儒家伦理规范两个面向。传统中国的乡村治理存在一阴一阳两个操作系统,阳面是儒家伦理,阴面则是神道设教;宗教信仰和伦理规范的内在一致性构建了一种阴阳和合的治理秩序,并促成了贯穿国家与乡村的教化之治。而在现代中国,现代化使得神道设教基本崩解,乡村治理体系从阴阳和合到阴阳二分,这也成为当代乡村治理的困境之一。为此,国家尝试以产业化、非遗化和场所合法化等制度性方式重新吸纳民间信仰;与此同时,地方社会自发的民间信仰复兴也有效地激活了乡村治理的文化资源,其关键在于这种复兴所激发的地方自主性正是乡村共同体形成内生秩序的基础。本文认为,乡村治理应当继续赋予民间信仰等乡土文化发展的空间,从而发挥其低成本治理优势。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王志强  黄兆信  李菲  
创新驱动强调通过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个体,以观念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多种方式,利用新的思维方式、新的管理理念、新的发明创造去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大学在这一阶段中发挥着愈加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是原始创新的源头,承担着科学研究和教育的双重功能,以大学为中心也可以构建起创新为导向的区域创新系统。因此,创新驱动战略下中国大学的变革需要从理念、结构、制度三个维度入手,重塑大学的理念,构建以大学为知识核心的区域创新系统,营造自由、开放、允许失败的创新环境,建立大学变革的制度体系。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李松龄  
超额剩余价值转化的利润积累为资本,有利于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可持续开发和应用于生产。资本购买人工智能技术商品并应用于生产,形成的社会价值高于个别价值的超额剩余价值,不由个别劳动生产。通过出售个别商品使用价值,资本有偿占有超额剩余价值不是对个别劳动的剥削。资本支付工资购买科技劳动力,用于开发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超额剩余价值的形成有科技劳动的贡献。构建生产资料资本化为资本所有者股份和劳动力资本化为劳动者股份相结合的新型股份制,能够保障科技劳动占有超额剩余价值。非物质生产的第三产业的劳动成为生产劳动,能够生产商品和剩余价值,增殖资本,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有利于扩大社会劳动和社会价值,形成超额剩余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