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16)
- 2023(11737)
- 2022(9606)
- 2021(8537)
- 2020(7286)
- 2019(16048)
- 2018(15847)
- 2017(31102)
- 2016(16642)
- 2015(18234)
- 2014(18286)
- 2013(18284)
- 2012(16637)
- 2011(14695)
- 2010(14992)
- 2009(14343)
- 2008(14525)
- 2007(13285)
- 2006(11753)
- 2005(11188)
- 学科
- 业(83167)
- 企(76115)
- 企业(76115)
- 济(70957)
- 经济(70834)
- 管理(70492)
- 方法(29348)
- 财(28863)
- 业经(27725)
- 农(25087)
- 制(21560)
- 数学(21316)
- 务(21195)
- 财务(21172)
- 财务管理(21145)
- 数学方法(21143)
- 企业财务(20103)
- 农业(18215)
- 技术(17489)
- 中国(17334)
- 体(15474)
- 划(14285)
- 策(14243)
- 体制(13535)
- 和(13303)
- 理论(13139)
- 贸(12506)
- 贸易(12498)
- 银(12339)
- 银行(12327)
- 机构
- 学院(244105)
- 大学(239386)
- 济(105195)
- 经济(103077)
- 管理(99512)
- 理学(84986)
- 理学院(84207)
- 管理学(83265)
- 管理学院(82789)
- 研究(76394)
- 中国(62364)
- 财(54096)
- 京(49421)
- 科学(43635)
- 农(42493)
- 财经(41613)
- 江(38972)
- 所(38071)
- 经(37706)
- 中心(35526)
- 业大(34381)
- 研究所(33682)
- 农业(33123)
- 经济学(31811)
- 财经大学(30641)
- 北京(30629)
- 州(30342)
- 商学(28726)
- 经济学院(28687)
- 商学院(28474)
- 基金
- 项目(156593)
- 科学(125751)
- 研究(116692)
- 基金(116176)
- 家(100042)
- 国家(99136)
- 科学基金(87293)
- 社会(77372)
- 社会科(73420)
- 社会科学(73404)
- 省(61654)
- 基金项目(61112)
- 自然(55213)
- 自然科(53985)
- 自然科学(53971)
- 自然科学基金(53139)
- 教育(51558)
- 划(49994)
- 资助(46233)
- 编号(46071)
- 成果(37418)
- 业(36869)
- 创(36298)
- 制(35696)
- 部(35063)
- 重点(34517)
- 发(33134)
- 创新(33003)
- 国家社会(32631)
- 性(31597)
- 期刊
- 济(123863)
- 经济(123863)
- 研究(72522)
- 中国(50441)
- 财(47061)
- 管理(42875)
- 农(40874)
- 学报(33601)
- 科学(32754)
- 农业(27861)
- 大学(26761)
- 融(25509)
- 金融(25509)
- 学学(25417)
- 业经(22268)
- 技术(21910)
- 财经(21721)
- 教育(19347)
- 经济研究(19199)
- 经(18739)
- 业(17078)
- 问题(15696)
- 技术经济(14149)
- 财会(13582)
- 现代(12811)
- 贸(12292)
- 世界(11993)
- 商业(11923)
- 会计(11734)
- 版(11183)
共检索到3762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李霞 盛晴 卞靖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知识型中间投入,其主要消费对象是制造业,制造业转型升级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通过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现状及其制约因素的分析,可以得出:目前,亟须在政策体系、市场环境、制度建设、产业融合、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努力,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以更好地支撑和推动制造业升级。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转型升级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郭怀英
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再次加以强调。2006年9—10月份,笔者在赴韩国访问考察期间,与韩国对外政策研究院东北亚经济研究中心等有关单位的学者官员就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结构升级互动的议题进行了座谈,并考察了韩国著名企业三星电子、现代汽车公司的研发、生产、销售情况。调查研究显示,韩国在促进制造业结构升级,特别是在自主创新关键期,从劳动、资本密集型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白清
在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驱动下,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制造业升级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本文基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关联特征,从全球价值链视角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内在机理与升级机制。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实现机制包括: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以及效率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协同定位促进制造业规模收益递增;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价值链融合促进制造业附加值提升;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的高级要素投入促使制造业创新能力提升。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升级 全球价值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昌南 苏婷
文章选取了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和制造业中代表性行业8个,采用我国2006~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使用个体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估计,结果显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对以上8个代表性制造业均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金融业对大部分制造业存在促进作用。科学研究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影响为正,而对传统制造业的影响微乎其微。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对制造业影响很小。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细分行业 促进作用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郭根龙 鲁慧鑫
针对2005—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可以使用汉森(Hansen)门槛面板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总体上生产性服务业FDI可以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研发投入水平在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中确实存在门槛效应;生产性服务业FDI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与人力资本水平及研发投入水平之间呈非单调的关系:随着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这种提升作用就会发生显著性改变;随着研发投入水平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FDI促制造业全要素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郭根龙 鲁慧鑫
针对2005—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可以使用汉森(Hansen)门槛面板回归模型,实证分析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总体上生产性服务业FDI可以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研发投入水平在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中确实存在门槛效应;生产性服务业FDI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与人力资本水平及研发投入水平之间呈非单调的关系:随着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这种提升作用就会发生显著性改变;随着研发投入水平的提高,生产性服务业FDI促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系数就发生由负转正的变化,由抑制作用转变为促进作用。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许丽萍 吴玉鸣 马为彪
中国高铁的快速发展正在重塑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布局。基于2006—2019年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创新性地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多期双重差分模型(DID)和空间杜宾模型(SDM)相结合,实证检验高铁开通以及高铁网络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高铁开通有助于促进产业协同集聚,该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和工具变量讨论下依然成立。高铁开通对东中部地区、大中型城市、高端生产性服务业以及高铁站距离市中心30公里以内城市的产业协同集聚促进作用更为明显。高铁开通通过加快高素质劳动力流动、提升市场潜力对产业协同集聚产生积极影响。高铁线路的不断开通形成日益加密的高铁网络,高铁网络中拥有较高度数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的城市对“本地”和“邻地”产业协同集聚均会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研究为评价高铁经济效应提供了新视角和新证据,也为加快高铁建设从而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杨玲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一国制造业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本国服务要素的供给,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对制造业的投入率和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进口贸易的需求率都在发挥正向促进作用。本文构建非竞争性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发现OECD国家非常注重本国传统优势制造业发展,其在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视传统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优势产业服务化转型以及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产品和服务包的纵向服务化升级。
关键词:
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 进口贸易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杜宇玮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取决于其作为高级要素投入功能的发挥。基于超效率DEA模型和Tobit模型,本文从产业关联效率视角实证分析了2005-2014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效率尚不够高,且发达地区作用效率高于欠发达地区;作用效率受到信息化水平和协同集聚水平的显著正向影响,但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表现存在差异,而且作用效率还受到生产性服务业规模的显著负向影响。因此,要有效发挥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应当注重降低生产性服务交易成本,提高产业协同集聚水平,从"规模化"向"效率化"思维转变。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杜宇玮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取决于其作为高级要素投入功能的发挥。基于超效率DEA模型和Tobit模型,本文从产业关联效率视角实证分析了2005-2014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效率尚不够高,且发达地区作用效率高于欠发达地区;作用效率受到信息化水平和协同集聚水平的显著正向影响,但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的表现存在差异,而且作用效率还受到生产性服务业规模的显著负向影响。因此,要有效发挥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应当注重降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韩明华
生产性服务业对宁波制造业的优化升级发挥了重要作用,制造业结构优化又拉动了宁波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二者表现出了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密切关系。但是宁波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仍存在规模总量不足、产业优势不明显等问题,因此应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为着眼点,大力发展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业,不断优化服务业的结构,进而加速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产业结构 优化升级 制造业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奕 夏杰长 李垚
依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带动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治理体系下向中高端跃升,对于中国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产业空间协同视角切入,通过对成本剩余和收益剩余的分析,提出了一个外部因素通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于制造业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创新性地使用基于偏最小二乘估计的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并利用2005—2013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样本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耦合过程中外部因素的链条联系和传导路径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证实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特别是支持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之间高度关联、融合促进的内在联系;社会创新体系、综合交易成本、需求规模通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间接作用于制造业升级,要素禀赋与政策环境也会对制造业升级产生正向的直接影响。依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进制造业升级,应积极推动支持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引导制造企业剥离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同制造企业的紧密联系以及同第一知识基的有效对接,减少行政管制、降低准入门槛。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刘奕 夏杰长 李垚
依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带动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治理体系下向中高端跃升,对于中国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产业空间协同视角切入,通过对成本剩余和收益剩余的分析,提出了一个外部因素通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用于制造业升级的理论分析框架,创新性地使用基于偏最小二乘估计的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并利用2005—2013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样本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耦合过程中外部因素的链条联系和传导路径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证实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特别是支持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
[期刊] 广东商学院学报
[作者]
张益丰 黎美玲
先进制造业集聚、专业技术人才集聚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相辅相成。采用区位熵指标、基于中国分省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专业技术人才集聚有利于先进制造业集聚;地区收入水平增长与生存成本上涨对不同地区集聚的形成影响不同,其中东部发达地区的先进制造产业聚集并不受制于用工成本压力,随当地总体收入水平的上涨集聚效应反而会有所加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则会受制于用工成本的上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先进制造业集聚呈强烈的正相关关系,因而发展物流运输业、金融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能促进先进制造产业做大做强。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喻胜华 李丹 祝树金
本文利用2003—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进出口数据库和中国城市数据库,探讨了277个城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影响效应及机制。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与多样化集聚均能有效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且多样化集聚的作用效果更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攀升的影响效应在企业贸易类型、所在地区、所有制类型方面存在差异;影响机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均能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弱化企业成本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负向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可通过技术溢出效应放大企业生产率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促进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依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动我国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