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339)
- 2023(16273)
- 2022(13402)
- 2021(12406)
- 2020(10164)
- 2019(23403)
- 2018(22938)
- 2017(42283)
- 2016(23340)
- 2015(26691)
- 2014(26595)
- 2013(26214)
- 2012(24589)
- 2011(22550)
- 2010(22840)
- 2009(21262)
- 2008(21415)
- 2007(19498)
- 2006(17959)
- 2005(17060)
- 学科
- 济(99516)
- 经济(99395)
- 管理(68377)
- 业(61532)
- 企(50199)
- 企业(50199)
- 中国(35195)
- 方法(34060)
- 农(28205)
- 数学(27484)
- 数学方法(27135)
- 业经(24397)
- 财(24311)
- 地方(24246)
- 学(22909)
- 制(22130)
- 银(19443)
- 银行(19388)
- 贸(18810)
- 贸易(18790)
- 农业(18720)
- 行(18709)
- 理论(18300)
- 易(18178)
- 融(18009)
- 金融(18002)
- 发(16126)
- 体(15991)
- 和(15570)
- 策(15217)
- 机构
- 大学(335466)
- 学院(332467)
- 济(138598)
- 经济(135512)
- 研究(128733)
- 管理(119032)
- 中国(101116)
- 理学(98211)
- 理学院(96937)
- 管理学(95177)
- 管理学院(94527)
- 科学(77622)
- 京(76301)
- 所(67497)
- 财(67497)
- 农(60933)
- 研究所(60775)
- 中心(57004)
- 江(54581)
- 财经(50511)
- 北京(49698)
- 业大(47829)
- 农业(47584)
- 范(47218)
- 师范(46650)
- 院(46542)
- 经(45833)
- 州(43412)
- 经济学(42882)
- 省(40465)
- 基金
- 项目(209057)
- 科学(163340)
- 研究(154196)
- 基金(149216)
- 家(132491)
- 国家(131350)
- 科学基金(109679)
- 社会(96935)
- 社会科(91634)
- 社会科学(91611)
- 省(80788)
- 基金项目(76326)
- 教育(71253)
- 划(69311)
- 自然(68466)
- 自然科(66882)
- 自然科学(66858)
- 自然科学基金(65670)
- 资助(61945)
- 编号(61762)
- 成果(53269)
- 发(50027)
- 重点(48595)
- 部(46346)
- 课题(46010)
- 创(43235)
- 国家社会(40937)
- 创新(40523)
- 发展(40058)
- 展(39414)
- 期刊
- 济(170323)
- 经济(170323)
- 研究(111146)
- 中国(86239)
- 农(57634)
- 学报(57135)
- 财(53388)
- 科学(52265)
- 管理(51763)
- 教育(48126)
- 大学(43195)
- 学学(39861)
- 农业(38854)
- 融(37232)
- 金融(37232)
- 技术(30500)
- 经济研究(27603)
- 财经(26559)
- 业经(26156)
- 经(23269)
- 业(23268)
- 问题(21940)
- 贸(19083)
- 图书(18628)
- 世界(18157)
- 国际(17863)
- 版(16723)
- 技术经济(16183)
- 坛(15648)
- 论坛(15648)
共检索到5545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钟开斌 薛澜
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推进,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运用“理念—体系—能力”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应急管理事业发展过程是一个以理念变革引领体系和能力变革,进而迈向应急管理理念、体系和能力三重现代化的过程。在理念现代化方面,主要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共同构建普遍安全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体系现代化方面,主要是完善集中统一的领导体制、科学顺畅的运行机制、系统完备的法律制度;在能力现代化方面,主要是增强领导干部驾驭风险能力、现代科技支撑保障能力、社会组织动员能力、全球安全治理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理念引领、面向现代化的中国应急管理事业发展过程,是主动适应国内外安全形势变化的制度变革之举和内嵌于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之中的积极有为过程。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金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1]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并且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经济
关键词:
货币贮藏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艾野 马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正处于升级产业结构、转换经济发展体系、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的重要历史阶段,依据我国当前所处的历史方位,以新的发展理念来引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文先分析了以新发展理念来引领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大意义,之后提出了具体的建设现代化体系的路径。
关键词:
新发展理念 现代化经济体系 创新发展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董坤 陈硕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系统观念这一“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指引推动着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对系统观念的坚持,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强烈的系统性特征,这一特征主要表现为发展目标的贯通性、基本特征的统一性、本质要求的体系性、事业布局的协同性。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更加自觉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观察形势、分析问题、推动工作,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牢牢把握历史主动。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系统观念 世界观 方法论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作者]
董坤 陈硕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系统观念这一“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指引推动着中国的现代化探索。对系统观念的坚持,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强烈的系统性特征,这一特征主要表现为发展目标的贯通性、基本特征的统一性、本质要求的体系性、事业布局的协同性。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更加自觉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观察形势、分析问题、推动工作,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牢牢把握历史主动。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系统观念 世界观 方法论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张军 石烁
如何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对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部署要求,已成为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关心的重要命题。本文认为,领会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性质定位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立足新时代面临的经济发展质量问题、经济增长标准问题、市场体制定位问题、外部环境约束问题、产业体系支撑问题。阐释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刻内涵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强调产业体系向基础能力的“强”、不惧外部冲击的“韧”和数字产业的“精”不断升级优化。上海落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实践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打造“产业引领、科创领先、产城融合、科学布局”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上海模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必将为中国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提供基于实体经济增长的充沛动能。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孙智君 安睿哲 常懿心
中共二十大报告阐释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作用。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在结构、组织、技术、金融、政策等层面具备全球竞争力的新型产业体系。构建现代化产业结构体系,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核心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军民深度融合为特色建设先进国防科技工业体系,以新型基础设施为引领协同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构建现代化产业组织体系,以微观层级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为原生动力,以现代化产业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作为重要组织形式,持续提升中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构建现代化创新生态体系,以现代化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为目标,以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金融机构、政府等多元主体有机融合为抓手形成引领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构建现代化金融体系,以高度适应性、竞争性和普惠性为目标打造高效金融市场,支持实体经济良性发展。市场机制是上述要素运行过程的决定性力量,在此基础上,政府制定并实施不同的产业政策,与结构、组织、技术、金融等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形成整体,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
关键词:
中共二十大报告 现代化产业体系 构成要素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于法稳 林珊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系统梳理文献的基础上,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视角,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思维、优质安全健康营养的理念引领、农业生产全链条的方式绿色化、以农业生产环境系统健康为核心、以系统科学的标准化体系为指导五个方面,分析了新型生态农业的内涵特征,从理论层面对新型生态农业的目标体系、措施体系、支撑体系、保障体系等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推进新型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践向度。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于法稳 林珊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系统梳理文献的基础上,以中国式现代化为视角,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思维、优质安全健康营养的理念引领、农业生产全链条的方式绿色化、以农业生产环境系统健康为核心、以系统科学的标准化体系为指导五个方面,分析了新型生态农业的内涵特征,从理论层面对新型生态农业的目标体系、措施体系、支撑体系、保障体系等进行了阐释,并提出了推进新型生态农业建设的实践向度。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刘伟
一、新时代与新发展党的十九大对中国发展有一个新的方位把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推动我们进入新时代的很重要的一个变化是社会经济的变化。根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生产力、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在新时代有了新的特点,这些新的特点推动了社会经济基础的演化,而经济基础的演化推动了上层建筑的变化。这种历史变化使得整个社会有了新的时代性的特征。所以我们说进入新时代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方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阶段决定发展需求。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近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高,人民需求也有了较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的环境下发展
关键词:
一带一路 结构性改革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姜江华
中国国家治理的绩效和取得的成就令全世界瞩目,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投身于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发展道路研究中。同样,在国家治理框架下推进国家审计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审计理论界与实务界共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姜江华
中国国家治理的绩效和取得的成就令全世界瞩目,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投身于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发展道路研究中。同样,在国家治理框架下推进国家审计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充分发挥审计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已成为审计理论界与实务界共
关键词:
审计体系 国家审计制度 治理框架 整合性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文丰安
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下实现农业生态治理现代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经济收益,提高农户综合素质,培养农业环保意识,提高农业生产质量,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等。但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是目前中国农业环境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具体表现为: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个别基层环保执法懈怠,农民环保法律意识相对淡薄,农业高科技人才短缺,不合理农业生产方式导致环境污染等。因此,推进我国农村地区农业生态治理现代化,应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大基层环保执法力度;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农民生态意识;建立人才引进体制机制,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优化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加大科技投入,落实资金保障。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平 杨雪 史亚茹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动力和根本途径,制度型开放源于但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一切与跨境经贸合作相关的政策设计、制度安排和国际协调都属于制度型开放。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度型开放先后经历了基础准备、局部开展和全面铺开三个阶段,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同步,二者呈现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态势。在国际、国内多重复杂环境的时代背景下,全面开展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迫在眉睫,但其在开放范围、开放领域和开放层次上仍存在一系列堵点。据此,应以中国式现代化各阶段的目标为指引,从制度型开放现有举措、参与高标准经贸协定与谈判、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三个层面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