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18)
2023(8872)
2022(7438)
2021(6679)
2020(5213)
2019(12150)
2018(11949)
2017(22493)
2016(12257)
2015(13691)
2014(13462)
2013(13434)
2012(13083)
2011(12098)
2010(12154)
2009(10970)
2008(10611)
2007(9470)
2006(8743)
2005(8176)
作者
(37719)
(31289)
(31077)
(29195)
(20070)
(15215)
(14013)
(12185)
(12112)
(11201)
(10689)
(10572)
(10322)
(9899)
(9818)
(9760)
(9285)
(9253)
(9158)
(9025)
(7883)
(7812)
(7675)
(7416)
(7107)
(7086)
(7025)
(6855)
(6479)
(6271)
学科
(56989)
经济(56927)
管理(28546)
(26819)
地方(22229)
中国(21897)
(18375)
企业(18375)
(17130)
方法(14716)
业经(13321)
数学(12384)
数学方法(12249)
农业(12150)
(11759)
地方经济(11465)
(11150)
环境(10066)
(9585)
金融(9583)
(9194)
(9182)
银行(9152)
(8983)
(8925)
(8906)
贸易(8894)
(8439)
(7930)
技术(7929)
机构
学院(172599)
大学(170826)
研究(70122)
(68516)
经济(66717)
管理(58863)
中国(52436)
理学(48839)
理学院(48051)
管理学(47152)
管理学院(46822)
科学(45081)
(40171)
(36772)
(34939)
研究所(33243)
中心(31266)
(30208)
(28917)
农业(27435)
业大(27241)
(26778)
师范(26447)
(26206)
北京(25925)
(23561)
(23435)
财经(22771)
科学院(21757)
师范大学(21379)
基金
项目(113228)
科学(87971)
研究(81999)
基金(78774)
(70233)
国家(69565)
科学基金(58085)
社会(50787)
社会科(47906)
社会科学(47895)
(46320)
基金项目(42001)
(39378)
自然(37424)
自然科(36474)
自然科学(36464)
教育(36145)
自然科学基金(35756)
编号(33143)
(31484)
资助(31449)
成果(26958)
重点(26186)
课题(25104)
发展(24964)
(24544)
(23310)
(23287)
创新(21842)
计划(21547)
期刊
(88292)
经济(88292)
研究(57204)
中国(43422)
(33254)
学报(28901)
科学(27740)
农业(22950)
管理(22838)
教育(22396)
(21413)
大学(21249)
学学(19765)
(18245)
金融(18245)
业经(15706)
技术(15095)
经济研究(13495)
问题(12964)
(12264)
(10762)
财经(10650)
资源(10063)
图书(9451)
(9322)
现代(8756)
城市(8606)
科技(8445)
世界(8398)
(8138)
共检索到2836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胡彩梅  
目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人口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36.22%,上升至2015年的56.1%。据联合国《2014全球城市化发展报告》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市人口将达到8.74亿,城市化率达61%;到2030年中国城市人口将达到10亿,城市化率达68.7%。2015年底中国城镇人口为7.71亿,这意味着到2020年和2030年,中国将分别至少有1.03亿和2.29亿人进城。这些人口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逄金玉  
由信息化、数字化到智慧城市的发展,相应要求特大城市积极向智慧城市转变,这也是特大城市解决突出问题,适应管理复杂化的必然要求。本文在分析特大城市与智慧城市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智慧城市的主要特征,并以上海市与宁波市的智慧城市建设为例,展示了智慧城市的技术共性与相异的应用路径。在技术、体制、应用、产业促进等方面提出了推动特大城市向智慧城市发展的建议。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韩兆洲  陈文慧  
目前我国特大城市发展遇到了人口密度过高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类"城市病"。本文对我国六座特大城市规划进行了梳理,认为多中心发展模式已成为共识,但规划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基于城市发展模式的机理,结合我国特大城市发展多中心模式探索中的典型案列剖析,文章提出了新城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完善产业链条、人的作用、政府引导及规划的实施持续性。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2014年12月6日,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主办,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特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CBD发展研究基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科研处联合承办的201 4特大城市治理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美国马里兰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物资学院、中国人民银行政策研究室的专家学者以及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师生参加了此次论坛。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胡彩梅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不断向大城市涌动,造就了一批特大城市和超大城市。联合国发布的《2014年世界城市化发展展望》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城区常住人口超过500万的特大城市有16个,2020年将达到20个,到2030年将达到23个。特大城市对于引领经济增长、吸纳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转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人口规模扩张,土地等资源面临紧约束,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困难、公共服务短缺等问题,制约着特大城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韦福雷  姜明君  
特大城市是减排的重要领域。中国特大城市低碳发展中存在消费碳排放量被低估、建筑碳排放量居高不下、低碳出行难、"低碳城市"还处于摸索阶段等困境。因此,亟需构建低碳城市评价体系、建设城市之间的碳排放配额分配机制、加大绿色建筑推广力度、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特大城市的低碳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戴达民  
特大城市的形象问题引起人们重新审视城市的设计、工具以及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方面的建议,这些建议都是在密集型大城市与现代城市规划的均匀空间的比较之中提出的。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蒋三庚  宋毅成  
从经济规模、结构升级和外向程度三个维度对我国特大城市中央商务区(CBD)建设进行了回顾,在对比CBD发展阶段和外部条件差异、产业选择和区域分工差异、开发模式与要素集聚化差异等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CBD差异化发展的特有规律,认为该过程实现是特大城市结构调整的必要阶段。最后,针对特大城市CBD差异化发展的指导思想、管理组织和政府职责转变等具体实践提出了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晓军  潘芳  张若曦  齐元静  
全球城镇化发展的经验表明,特大城市始终是城镇化的核心,并且在城镇化水平稳定的情况下,特大城市仍将不断扩张。特大城市数量的快速增加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一个主要特征,这些城市的经济总量在我国经济中占有较高的比例,通常是所在区域的发展核心,吸纳了大量的外来人口。了解这些特大城市的发展现况以及从GDP、人口总量、建成区用地等多指标角度分析它们的发展特征,将有助于准确了解我国特大城市的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下一步调整政策的有益线索。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杰  徐艳阳  张玉春  
世界大都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的制造业发展和疏解程度,对于城市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意义重大,对于中国特大城市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借鉴价值。本文进行制造业发展国际比较研究,并择取北京作为数据分析和观察对象。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决策的核心任务即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其中北京工业的疏解和提升发展对于北京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文献综述和世界大都市制造业转型提升经验借鉴的基础上,针对首都功能疏解,分类测算了2013年北京市规模以上制造业行业中类发展情况,进行了中类行业分类指标相关性分析和权重系数测算,并最终提出了北京市制造业疏解思路与提升路径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慧英  
特大城市在我国城市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是特大城市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以北京城市发展为例,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包括经济、社会、民生和环境的城市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各指标赋予权重,建立了城市发展指数模型,并对城市发展指数的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为今后城市发展重点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陈宇琳  
以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典型特大城市为例,采用人口普查数据,对2000年与2010年三市及其46个区县的职业结构开展实证分析,重点研究外来商业服务业人口的发展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城市层面商业服务业人口的数量和比重均实现了快速增长,且外来人口已成为商业服务业人口的主体;区县层面商业服务业人口中外来人口比例随社会发展阶段提升、本地人口教育水平提高、老人和少儿人口比例增加而提高。为此,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调控的关键在于提高本地人口的就业率以及从事商业服务业的比例,以减少对外来人口替代性就业的需求。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魏义方  张本波  
特大城市公共服务均衡发展是引导人口合理分布、推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这要把握三大重点,即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与人口调整变化相协调,与区域协同发展相促进,与户籍制度改革相统筹。同时,面临两大难点,一是有效弥补短板问题,二是破解激励不兼容问题。促进特大城市公共服务进一步均衡发展亟待与人口布局调整相结合,实现资源配置更加均衡、合理、高效。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蒋三庚  
2012年6月20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举办了"特大城市发展高层论坛",参加本次论坛的有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市科学委员会、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工商大学、北京联合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百名专家学者。现将主要与会专家的观点综述如下:一、中国特大城市发展形成和演化的研究进展1.特大城市将成为拉动地区经济、社会转型的引擎。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卓元教授指出,中国目前正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国城市化将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发展,这已经成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陈丙欣  叶裕民  
通过对中部三大城市群在发展总水平、城市化水平、城市规模结构、产业结构、产业效率、制造业和服务业结构等方面的比较分析看出,中部三大城市群中长株潭城市群的发展质量最好,武汉和中原城市群次之,但是武汉和中原城市群的规模较大,其发展状况对整个中部地区的影响更大。未来要依托城市群带动战略实现中部地区的崛起,中部三大城市群应结合自身的特点实施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