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02)
2023(4299)
2022(3912)
2021(3571)
2020(3329)
2019(8007)
2018(7967)
2017(15920)
2016(8924)
2015(10372)
2014(10730)
2013(10885)
2012(10424)
2011(9476)
2010(9652)
2009(9128)
2008(9308)
2007(8652)
2006(7257)
2005(6462)
作者
(27597)
(23428)
(23308)
(22370)
(14717)
(11266)
(10839)
(9228)
(8608)
(8270)
(7853)
(7734)
(7653)
(7371)
(7323)
(7298)
(7284)
(6873)
(6772)
(6719)
(5925)
(5743)
(5706)
(5390)
(5289)
(5257)
(5226)
(5140)
(4764)
(4700)
学科
(40621)
经济(40586)
(23872)
管理(23735)
方法(22037)
数学(19959)
数学方法(19812)
(18447)
企业(18447)
(11311)
(10320)
中国(9140)
(8712)
(8256)
贸易(8256)
(8004)
地方(7848)
农业(7347)
业经(7089)
(6905)
(6351)
财务(6337)
财务管理(6314)
(6289)
企业财务(5919)
(5701)
银行(5681)
(5440)
金融(5438)
(5349)
机构
大学(137037)
学院(135816)
(56741)
经济(55515)
管理(51334)
研究(45357)
理学(44224)
理学院(43711)
管理学(42945)
管理学院(42687)
中国(34008)
科学(29071)
(28797)
(26752)
(25416)
(24265)
业大(22321)
研究所(22137)
中心(21495)
农业(21452)
(20833)
财经(20490)
(18455)
北京(18102)
经济学(17872)
(17589)
师范(17410)
经济学院(16413)
(16346)
(15622)
基金
项目(87856)
科学(67643)
研究(62806)
基金(62673)
(54667)
国家(54229)
科学基金(45280)
社会(38494)
社会科(36393)
社会科学(36377)
(34791)
基金项目(33671)
自然(29550)
(29458)
教育(29313)
自然科(28817)
自然科学(28805)
自然科学基金(28284)
编号(26361)
资助(26254)
成果(21675)
重点(20012)
(19978)
(19068)
(17832)
课题(17781)
科研(17437)
教育部(16764)
创新(16733)
计划(16724)
期刊
(59847)
经济(59847)
研究(37031)
中国(23732)
(23645)
学报(23239)
(20697)
科学(20167)
大学(16794)
学学(15865)
管理(15717)
农业(15650)
教育(12124)
技术(11723)
(11232)
金融(11232)
财经(10233)
业经(9889)
经济研究(9587)
(8780)
(8741)
问题(8703)
技术经济(7650)
统计(7211)
(7210)
理论(7181)
(7077)
商业(6850)
实践(6570)
(6570)
共检索到1941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梁潇逸  
盗窃罪与侵占罪是社会上最为常见的两种财产性犯罪,由于二者的犯罪构成存在重叠与包容的现象,譬如行为方式、主观目的、侵害对象等方面。理论界对于盗窃罪与侵占罪的区分一直存有争议。作为侵犯财产类的两个重要罪名,其定性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量刑是否适当,进而影响司法的公正性,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两罪在各种方面的区别,进而真正厘清两罪的界限。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胡和平  
价格鉴定结论经委托机关依法确认后,就成为办理案件过程中认定鉴定价值的依据,直接影响到罪与非罪、罪轻与罪重的判定。但是,故意毁坏财物罪中数额的含义与盗窃罪、抢劫罪中数额的含义是否完全一致?在现实中却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本文就故意毁坏财物罪与盗窃罪、抢劫罪的数额认定问题进行探讨。
[期刊] 中国审计  [作者] 陈新军  
国有公司、企业是刑法上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刑法中的许多罪名、如贪污罪、受贿罪等,单位能否认定为国有公司、企业,不仅涉及到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这两大定罪的基本问题,而且涉及到刑事诉讼中的立案管辖,即是由公安机关以职务侵占罪等罪名立案侦查,还是由检察机关以贪污罪等罪名立案侦查。因此,厘清刑法意义上的国有公司、企业的含义具有重大意义。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徐歌旋  
理论界与实务界均认为,职务侵占罪既包括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私吞自己保管的本单位财物,又包括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窃取、骗取本单位财物,但是这种观点难以做到罪刑相适应,也不利于保护法益。应当对"本单位财物"进行限制解释,将其限制为个人管理、占有的财物,对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窃取、骗取本单位财物的,应以盗窃罪或诈骗罪论处,如此方才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也能使刑法条文相协调。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石拓  张俊辉  
盗窃犯罪的高发低破一直是困扰社会治安稳定的重要问题,探究空间区域内的发案规律和特点对于盗窃犯罪的打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时空角度出发,以盗窃案件发案数据为基础,首先对时间序列的发案数据进行小波分解,实现稀疏矩阵的问题优化,再通过K-means聚类法对犯罪空间分异格局进行研究,最终在形成的分异格局下深入分析发案的时空规律。结果表明,北京市辖区派出所盗窃犯罪空间划分为5类,其中发案热点空间多为人口结构变化性大、人员流动性强、城乡环境交织复杂的区域。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史晋川  
计算机软件盗窃案中厂商收益损失确定的经济学分析史晋川(杭州大学金融与经贸学院)随着计算机使用的不断普及,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和销售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相应地,某些个人或厂家出于商业盈利目的窃取计算机软件开发厂商新开发的计算机软件的案件也时有发生。法学...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蕊  
根据欺诈"三角理论",我国国有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的原因主要源自压力、机会与借口。其中,压力是经济人自利的价值取向与市场经济对财富追求的价值观导向的共同作用所产生的一种巨大的心理负担与欲望。机会主要是指公有制下的公司制的制度缺陷所造成的对高管财产经营责任约束的疲软、企业崇尚地位与权威的文化氛围、缺少必要的权力制衡及内部控制等。借口主要有"回扣"、"借款"及薪酬与激励制度设计的不合理等等。有效防范国有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的途径就是要选拔品行能力兼优的人员担任高管,营造诚实守信等的企业文化氛围,完善各种机制与制度,并督促制度的有效执行,机制的正常运行。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蕊  陈剑洪  
国有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是指国企高管为追求个人经济利益,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通过贪污、受贿、挪用和侵占等方法中饱私囊的危害企业利益,应受刑法处罚的犯罪行为。这种职务犯罪的涉案率高、金额大、潜伏期长,且呈频发之势。国有企业的产权主体模糊,产权边界不清晰导致的对经营者监督的疲软,以及国企高管的任命制及任期长的弊端导致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失效,使得侵占型职务犯罪的发生不可避免;而会计手法又成了侵占型职务犯罪的重要掩护伞。为此,应对国有企业进行必要的改革,如股权结构的多元化,通过经理人市场产生企业的高管人员,以及执行必要的岗位轮换制等;同时实行外部的有效监督,并关注会计信息的异常,以有效防范侵占型职务犯罪...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郑滋椀  姜超  汪婕  刘璐  陈鹏  董齐芬  
新冠疫情的爆发会对区域内犯罪数量产生显著影响。然而,常态化疫情防控是否显著改变了犯罪空间分布格局,仍然有待进一步的实证检验。论文选择始终采取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的浙江海宁市中心城区,采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方法,对2018年2月—2021年7月城市盗窃犯罪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其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新冠疫情爆发后,研究区内盗窃犯罪月均数量较疫情前降幅达53%,并持续在100~200起之间波动,而其日内分布模式却没有明显变化;(2) 2020年2月—2021年7月,研究区内盗窃犯罪热点较疫情前有明显减弱、减少,且其犯罪空间分布格局较为稳定;(3)针对疫情前的12个典型犯罪热点区域,其月均犯罪数量在疫情后的降幅在52%~78%之间,其分季度的时间演变模式存在明显差异;(4)根据日常活动理论和犯罪三角理论,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有7类具体措施可对各区域的犯罪产生较大影响。研究结果对于理解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的犯罪空间演变规律和制定科学的犯罪防控策略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延吉  林钦熙  朱春武  茅明睿  姜冬睿  
为揭示街道眼与防卫空间理论的分歧源头和适用条件,论文以北京中心城区为研究范围,整合法律文书、定位服务、街景图像、兴趣点等多源大数据,将犯罪机会与社会生态理论置于同一分析框架,探讨了可渗透性环境对盗窃犯罪分布的影响以及社会解组因素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密度、功能混合度、路网密度、沿街通透性等可渗透性特征与盗窃密度整体呈现正向关联。建成环境对犯罪行为的影响因社会生态分异而变化,随着居住不稳定性、途经人员流动性、就业人员流动性、人口异质性、社会经济弱势地位等社会解组程度的加深,可渗透性环境的犯罪引致作用将不断放大,防卫空间理论更具适用性。而在社会结构稳定的社区中,街道眼能够发挥自然监控作用,街道眼理论的解释力更强,现实生活中该类社区仍属少数,盲目采用新城市主义设计方法恐会加剧安全风险。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新宇  陈鹏  
为了分析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对入室盗窃犯罪热点带来的影响,论文收集了北京市2020年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期间和2019年同一时期的入室盗窃案件数据,利用核密度分析、PAI(predictive accuracy index)指数等方法比较了疫情防控前后犯罪热点的变化,从路网密度、POI多样性等环境特征以及发案地点、重复作案等角度对发生明显变化的犯罪热点的环境特征和案件特征进行了分析,讨论了疫情防控措施对犯罪热点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1)疫情发生后,北京市主城区内的入室盗窃类案件数量大幅下降,2020年一级响应期间的日均发案量较2019年同一时期降幅达66.8%;(2) 2019年出现的8个主要犯罪热点在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呈现出明显衰减现象,其中5个热点基本消失,3个热点有所减弱;(3)出现衰减的热点普遍具有交通便利性好、要素多样性高、发案地点集中、犯罪人重复作案明显等特点;(4)疫情防控期间实施的居家隔离和社交限制等措施对犯罪人的作案机会形成压缩、公共场所的实名查验对犯罪人的匿名性形成削弱是疫情期间犯罪数量下降和热点效应衰减的主要原因。研究结果对疫情防控期间的犯罪预防和警力资源优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张蕊  
自我国证券市场建立以来,企业,包括上市公司高管职务犯罪逐渐呈现出多发与频发的态势。本文在研究企业高管职务犯罪的主要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国有企业、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内部权力制衡机制不健全、内部控制缺乏或执行不到位的企业、有重大交易事项或重大经济事项发生的企业易导致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应成为会计调查的主要对象及重要内容。科学的企业高管人员选聘机制、合理的薪酬与激励制度、有效的企业内部权力制衡机制及内部控制制度是防范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的重要措施。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蕊  
自上世纪我国建立证券市场以来,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职务犯罪逐渐呈频发之势。高管的职务犯罪中侵占型职务犯罪数量最多,案情也最为复杂。本文着重分析与论述了侵占型职务犯罪的机理并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导致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的机理是:两权分离条件下对经营者财产经营责任约束的弱化及"道德风险"、契约的不完备、经理人市场机制的缺陷。公有制下对经营者财产经营责任约束的疲软、经理人市场的缺乏、薪酬与激励机制的不合理以及必要的均衡价格的缺失等,使得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在所难免。要很好地解决企业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的问题,就应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健全市场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督等。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蕊  管考磊  
在中国企业高管职务犯罪频发的背景下,文章运用经济学中的委托代理理论和寻租理论把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视为高管的一种道德风险和权力寻租行为,高管出于机会主义动机采取"隐藏信息"、"隐藏行为"和"权力寻租"的方式攫取个人私利,从而降低了企业价值。同时,文章进一步从市场反应、长期价值表现和财务困境三个层面具体分析了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对企业价值的短期影响、长期影响和极端影响。研究认为,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会引发严重的不利市场反应,降低企业长期价值,导致企业陷入财务困境。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齐文  张蕊  
近年来,我国国企高管职务犯罪呈现高频、多发之势,其中侵占型职务犯罪尤为突出,给社会和市场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本文拟以供需理论为依据,分析高管侵占型职务犯罪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需求角度分析发现:某些企业或个人,即寻租人需要借助高管的职权来实现正常途径无法实现的利益,而增强其需求意愿的因素是:市场资源的激烈竞争、打击力度不足和超额利益的存在。供给角度研究表明,导致国企高管有愿望和能力实施侵占型职务犯罪的因素是:国企高管个人素质低下、企业内部监督制度缺乏、非法利益巨大和惩罚力度不强。为此,要想很好地遏制侵占型职务犯罪发生,就应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加以防范,如加强对高管教育、完善内部监督制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