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71)
2023(11990)
2022(9661)
2021(8820)
2020(6612)
2019(14718)
2018(14222)
2017(26073)
2016(14040)
2015(15489)
2014(15091)
2013(14539)
2012(13863)
2011(12785)
2010(13196)
2009(12061)
2008(11951)
2007(11072)
2006(10127)
2005(9239)
作者
(40293)
(33873)
(33691)
(31517)
(21366)
(16026)
(14908)
(12924)
(12715)
(11987)
(11527)
(11240)
(10777)
(10709)
(10521)
(10355)
(9976)
(9634)
(9613)
(9539)
(8506)
(8189)
(8172)
(7698)
(7589)
(7578)
(7451)
(7432)
(6825)
(6687)
学科
(63766)
经济(63714)
管理(41653)
(41176)
(32434)
企业(32434)
中国(22613)
地方(20561)
(19971)
业经(18121)
方法(17606)
技术(16383)
农业(13839)
数学(13554)
数学方法(13380)
(12684)
(12402)
银行(12383)
(12213)
金融(12211)
(12168)
(12127)
(11813)
理论(11770)
(11604)
地方经济(11281)
环境(11155)
技术管理(11047)
(10217)
贸易(10204)
机构
学院(201645)
大学(195997)
(83847)
经济(82045)
研究(74190)
管理(73010)
理学(61160)
理学院(60391)
管理学(59471)
管理学院(59087)
中国(56696)
科学(44062)
(42900)
(38486)
(37125)
研究所(33410)
中心(33043)
(32793)
(32574)
(29835)
师范(29575)
财经(29039)
北京(27546)
(27243)
业大(27203)
(26882)
(26140)
经济学(25464)
农业(25090)
技术(23579)
基金
项目(128897)
科学(102458)
研究(100938)
基金(89410)
(77422)
国家(76640)
科学基金(65593)
社会(64481)
社会科(61077)
社会科学(61065)
(53966)
基金项目(46293)
教育(45842)
(44065)
编号(42143)
自然(37988)
自然科(37097)
自然科学(37091)
自然科学基金(36386)
(35012)
成果(34730)
资助(34131)
课题(31203)
(30400)
重点(29907)
发展(28727)
创新(28481)
(28220)
(26906)
国家社会(26714)
期刊
(104958)
经济(104958)
研究(65613)
中国(50151)
(33011)
教育(31873)
管理(30411)
(28571)
学报(27792)
科学(27728)
农业(22756)
(21870)
金融(21870)
大学(21719)
技术(20245)
学学(20106)
业经(19401)
经济研究(16853)
财经(14301)
问题(13038)
(12608)
(12269)
科技(11316)
技术经济(10690)
(10514)
论坛(10514)
图书(10247)
商业(10170)
职业(9896)
现代(9600)
共检索到3255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朱燕  
在马克思生产力理论视域中,新质生产力是新科技革命背景下变革劳动过程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的结果,是具有内生动力机制的可持续发展力。在科技与分工的良性互动中不断提升的新质生产力,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在理论逻辑上,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而且能改变我国在国际大循环分工体系中的“技术——工业型依附”,从而建立起“以我为主”的可靠全球价值链,使对外经济关系服从内部产业发展的需要。在现实路径上,数字经济和高质量FDI通过促进科技创新和分工深化发展,形成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新质生产力。从国内层面来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不仅可以培育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而且可以增加专业化分工环节、促进分工的深化和细化,从而有利于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从国际层面看,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FDI质量,不仅可以发挥技术溢出效应,而且可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国际分工深化发展,从而实现高水平的开放创新,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军   刘林琪   常俐丽  
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引领社会各个行业的创新发展。在理论基础层面,新质生产力通过加速科技、教育和人才流动,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优化配置,具有强大发展动能。作用于旅游领域,新质生产力引领旅游行业在人才、观念、技术、制度方面进行革命性创新,推动旅游业向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在实现路径层面,从总体布局上塑造旅游新质生产力大局观,从实践落地上落实旅游行业创新具体措施,从保障机制上完善新型旅游行业规章制度,使得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郑建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原创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本文基于对这一理论的学习,着眼于新质生产力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阐释新质生产力与农业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与作用机制,梳理新质生产力推动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主要在于:强化顶层设计,推进制度创新;推进“数商兴农”,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攻克关键技术,培养科技人才;强化创新主体,培育新型农业劳动者;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未来产业;推进技术应用,发展智慧农业。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军   刘林琪   常俐丽  
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引领社会各个行业的创新发展。在理论基础层面,新质生产力通过加速科技、教育和人才流动,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优化配置,具有强大发展动能。作用于旅游领域,新质生产力引领旅游行业在人才、观念、技术、制度方面进行革命性创新,推动旅游业向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在实现路径层面,从总体布局上塑造旅游新质生产力大局观,从实践落地上落实旅游行业创新具体措施,从保障机制上完善新型旅游行业规章制度,使得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戴翔  金碚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本质上是一种新的开放发展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开放发展的理论总结和创新发展,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国际经济理论的新境界,因而,新阶段构建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从理论层面看,中国前一轮开放发展形成的国际大循环模式,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发挥比较优势的必然选择,目前转向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亦是实现动态比较优势变迁与经济全球化形势之变高度契合的必然性要求和必由之路。顺应乃至引领全球分工演进大趋势,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一方面要以坚持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另一方面要实施更高水平开放。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赵春明  刘珊珊  
在"粗放式"嵌入全球价值链遭遇发展瓶颈、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威胁我国供应链和产业链安全的双重背景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且明确的战略部署。东亚地区与我国经济联系密切,是我国实现国际经济外循环的重要桥梁。本文从内需主导模式的大国经济发展理论、高水平对外开放和主场全球化三个角度探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与东亚区域经贸合作的理论逻辑,进一步探讨中国以及东亚地区经贸发展的结构性变化,并提出中国与东亚区域经贸合作的路径优化策略,以期实现更高水平的国际合作,重构东亚区域价值链,推动东亚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方芳  钟秉林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在国内外环境发生显著变化大背景下,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由此,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赖以生存的制度、环境等诸多方面都在发生着变化和调整。从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出发,阐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并基于此提出现实思考:"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如何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效率与公平,"国际国内双循环"如何平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开放与坚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高等教育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任军   孟佳佳  
新质生产力与产业结构之间具有内在逻辑,它能够以新要素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注入创新活力。本文旨在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探讨新质生产力在推动内蒙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的理论逻辑,结合内蒙古当前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新质生产力推动内蒙古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路径,以期为内蒙古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李炳炎   余飞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下重塑中国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从本质内涵来看,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要义、以产业链现代化为载体依托、以经济发展的质效提升为价值归宿的新时代新型生产力;从时代价值来看,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抓手;从理论逻辑来看,新质生产力主要通过新技术、新要素、新需求、新产业、新模式、新制度等六个方面的创新与突破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从实践路径来看,要以坚持和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推进重大颠覆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适应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培养及体制机制改革等举措来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从而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邓远建  汤彪  屈志光  
农业是送旧局、处变局、迎新局的压舱石,农业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是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的新话题、新课题。通过厘清农业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发现,在历史阶段,农业曾扮演了工商业资本积累的来源、国民经济的蓄水池、战略市场后备资源的角色;"双循环"作为农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需要把握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农民与市民、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四对关系,明确农业与工业服务业融合、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收入分配、农业国际化四大战略任务;通过对农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个环节的分析,从理论上梳理出农业、工业、服务业之间的产业链循环,农户、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之间的价值链提升,国内国际农产品的供应链稳定,农村市场挖掘与城镇农产品消费之间的关系。在路径选择上,要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建立健全围绕中国并连接世界的农业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衔接供需两侧,融合城乡发展,形成农业新发展格局。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傅元海   刘和健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从产业层面就是“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1月31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明确将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因此,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根本指向是高质量发展,这是适应新发展阶段特别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要求。
关键词: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倪坤晓  
深化农村改革是破除体制机制壁垒,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举措。本研究分析了新质生产力推动农村改革的内在逻辑,解析了新质生产力给生产改革带来的新变化,以及农村改革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上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农村改革的实践路径。研究表明,新质生产力推动农村改革创新,深化农村改革能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新质生产力的新技术推动农村改革手段创新,新产业推动农村改革任务聚焦,新要素推动农村改革深度拓展。然而,新质生产力推动农村改革进程中仍面临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农业农村数字化建设存在短板,城乡融合发展存在制度性障碍的现实困境。因此,新时代新征程上应从强化服务理念、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突出数字引领、推动农村数字化改革走深走实,聚焦县域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三个方面优化发展路径。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谭志雄   王伟   穆思颖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进过程中,面对国外技术封锁局面和国内高质量发展要求,亟需找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本文立足数字金融作为生产系统关键要素的助推作用,深入剖析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探究数字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多维度阐述新形势下数字金融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路径。研究发现,数字金融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科技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动力与支撑;数字金融通过打造全过程服务机制、构建数字金融生态链整合机制、完善数字金融融资增信机制、创新数字金融普惠服务机制,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谭志雄   王伟穆   穆思颖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进过程中,面对国外技术封锁局面和国内高质量发展要求,亟需找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本文立足数字金融作为生产系统关键要素的助推作用,深入剖析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探究数字金融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逻辑,多维度阐述新形势下数字金融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路径。研究发现,数字金融降低交易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科技创新,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动力与支撑;数字金融通过打造全过程服务机制、构建数字金融生态链整合机制、完善数字金融融资增信机制、创新数字金融普惠服务机制,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期刊] 改革  [作者] 汪发元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经济全球化进入深度调整期而作出的科学决策,是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而采取的积极主动应对策略。要着力解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中的科技创新引领、重点产业优化、财政政策支持、金融政策配套、良性机制形成等问题。应举全国之力做好"卡脖子"技术攻关,行踏实之路促进全面高质量发展,集有限财力打通"双循环"梗阻节点,立全局高度做好金融业配套支持,聚全民之力支持"双循环"协同推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