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681)
2023(12774)
2022(10655)
2021(9963)
2020(7979)
2019(18486)
2018(18183)
2017(34095)
2016(17919)
2015(20565)
2014(20439)
2013(20320)
2012(18993)
2011(17744)
2010(18132)
2009(16793)
2008(16375)
2007(14540)
2006(13305)
2005(12064)
作者
(52510)
(43670)
(43659)
(41394)
(27722)
(20942)
(19584)
(16879)
(16837)
(15639)
(15061)
(14699)
(14125)
(14061)
(13560)
(13526)
(12858)
(12517)
(12432)
(12278)
(11170)
(10693)
(10577)
(10108)
(9809)
(9771)
(9575)
(9548)
(8878)
(8704)
学科
(89229)
经济(89152)
(46300)
管理(44707)
(34245)
方法(33765)
(31253)
企业(31253)
数学(30657)
数学方法(30126)
中国(29446)
地方(23417)
农业(22515)
业经(20679)
(17428)
贸易(17411)
(16939)
环境(16185)
(15900)
(15728)
(15409)
(14980)
(14780)
银行(14768)
(14626)
金融(14625)
(14473)
发展(12200)
(12173)
地方经济(12036)
机构
学院(264033)
大学(260581)
(117682)
经济(115418)
管理(98702)
研究(98110)
理学(84004)
理学院(83027)
管理学(81485)
管理学院(80998)
中国(77184)
科学(57250)
(56994)
(50217)
(49063)
(46204)
研究所(44395)
中心(44258)
(39429)
财经(39177)
北京(37213)
业大(37045)
经济学(36861)
(36483)
师范(36195)
(35665)
(35112)
农业(34595)
经济学院(33013)
(31847)
基金
项目(173133)
科学(137612)
研究(129722)
基金(126000)
(109609)
国家(108723)
科学基金(92937)
社会(85311)
社会科(80843)
社会科学(80827)
(67022)
基金项目(64981)
教育(58332)
自然(56481)
(56310)
自然科(55150)
自然科学(55141)
自然科学基金(54116)
资助(52290)
编号(51704)
(43422)
成果(42032)
重点(39524)
(38562)
课题(37078)
国家社会(36302)
(36019)
发展(35563)
(34963)
创新(33791)
期刊
(139922)
经济(139922)
研究(82932)
中国(60815)
(48440)
科学(38504)
学报(37587)
管理(37266)
(34520)
农业(32938)
教育(30270)
大学(29980)
(28875)
金融(28875)
学学(28207)
业经(25359)
技术(24012)
经济研究(22681)
财经(19151)
问题(18242)
(16692)
(16264)
世界(14931)
(14904)
统计(14474)
国际(13705)
资源(13611)
技术经济(13574)
(13127)
(12649)
共检索到4144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于立  Terry Marsden  那鲲鹏  
本文探讨了在中国浙江省安吉县通过创新和政策的调整实现生态经济发展的理念和方式。通过规划导向的发展模式,在生产与消费之间能够互补的产业链的基础上,一个新的、具有地方特征的生态经济模式终于形成。这个模式的构成包括了这些内容:住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可再生能源和循环竹产业的发展,农业食品供给链,以及生态旅游(农家乐)。这种模式代表了中国一种新的、内生型的城乡协调发展模式。这种模式在中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具有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本文的分析和研究说明,如果能够与本地区实际情况相结合,同时具有创新理念的方式,在规划的引导下进行推广,安吉模式的生态经济和相关动态的城乡"网络",在中国具有发展的潜力。
[期刊]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  [作者] 华杰  
基于对不同类别的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分析后发现,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类型乡村旅游模式及其策略,方能有效地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城乡二元结构下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课题组  周叔莲  郭克莎  
二、城乡经济及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Ⅱ)(四)城乡收入和消费变动的不协调城乡居民收入变动不协调的表现是城乡收入差距重新扩大,它是工农业增长速度落差过大和城乡产业发展不协调的必然结果,这种不协调态势也是从1985年以后开始的。1994年与1985年相比,按可比价计算,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收入增加了69.4%,年平均增长6.0%,而农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加了36.1%,年平均增长3.5%。城乡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姬志恒  张彦  
为了解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的时空状态及其成因,基于2006—2020年省域数据,利用协调度模型、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和地理探测器考察了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省域城乡发展协调度持续增长且内部总体差异呈缩小趋势;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区域间差异构成全域内部差异最主要来源,区域间差异和区域内差异随时间推移均具有缩小趋势;各地区城乡发展协调度的离散程度均趋于下降但存在不同分化态势;城乡发展协调度与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升级、市场化程度、交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能力和环境规制强度等因素相关,因素间交互作用的影响力大于单个因素的影响力并存在时变特征。推动城乡协调发展需要健全有利于城乡要素合理配置的体制机制,因地因业制宜优化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动力系统,构建城乡发展共同体。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钱文荣  王鹏飞  叶俊焘  
从生产发展、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协调发展度模型、聚类分析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探讨了中国2002-2012年30个省域城乡协调度的动态演变特征和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各省的城乡协调度均有所提升,但省份间增长差异明显;整体上城乡协调度出现明显的空间自相关,协调度高的省份主要集聚在东南沿海,协调度低的省份主要集聚在"黑河-腾冲"线以西的地区;江西、安徽、辽宁3个省份表现出局部空间异质性。最后,结合地理二元经济、二元经济结构等理论尝试解释了地理单元间的相互作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斌  赵新华  
文章利用2006年全国31个省的数据,建立城乡协调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应用因子分析和快速聚类分析对中国区域城乡协调水平进行定量分析,通过比较中国各省份的城乡协调水平差异可知东部城乡协调整体水平最好、中部次之、西部城乡协调水平最低,并得出经济和社会协调性是影响城乡协调性的主要因素,同时城乡之间的生活状况和空间布局同样影响城乡协调发展。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城乡二元结构下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课题组  周叔莲  郭克莎  
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是由多方面构成的。从各个方面发展过程的内在联系看,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关系:一个是各个产业部门和社会部门的发展关系,另一个是各个经济区域和社会区域的发展关系。城乡之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属于区域发展关系的范畴。但是,城市和乡村是两个具有特定含义的区域,它们在产业构成、发展水平、发展趋势以及由此形成的关系上,都明显不同于一般的区域和区域关系。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时期,城乡经济和社会形成了二元性结构.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既存在着摩擦和对立,又具有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由于这一点,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就成为关系到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的城乡经...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唐茂林  李小红  谢花林  
对于乡村生态振兴战略面临的价值变现问题,从现象看是生态系统核心要素人地业价值共创的难题,从本质看是生态系统协调发展的制度逻辑冲突问题。战略转型期使得本就复杂的价值变现问题变得更为复杂。生态振兴战略转型过程内含价值再造过程,本质上是制度逻辑重构过程。按照"价值共识—价值创造—价值再造"的价值共创思路,乡村生态振兴战略之道是:村落不仅是一个生活、生态和生产"三生融合"的生命共同体,也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复杂适应系统;当振兴战略进入到转型期,要抢抓战略窗口机会,在防止村落生态系统核心要素人地业系统失调和价值共毁的前提下,从根本上化解不符合村落生态共生规律和人地业协调发展的制度逻辑冲突,通过制度学习和制度创业,进行从资本主导逻辑走向生态主导逻辑的制度逻辑重构,走上村落生态共生和人地业价值协调共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蒋励  张信源  
本文就广东乡村城镇化的问题,主要对包括城镇数量和城镇人口数量的增加,城镇规模的扩大,以及农村中城镇特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乡村城镇化的功用,乡村城镇化的发展战略和主要经验措施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姜晔  吴殿廷  杨欢  岳晓燕  
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是城乡协调发展,城乡关系随时间变化依次经历效率优先阶段、效率-公平兼顾阶段、公平优先阶段,协调发展的本质特征就是达到城乡效率与公平最大化。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需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域的特征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通过效率-公平协调度计算,以我国五个代表性区域为例,归纳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不同类型,并分别对每种类型的城乡发展现状、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各类型城乡统筹的战略重点。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韦廷柒  
我国长期以来工农业发展失调,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因此,工农业协调发展是我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只有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我国工农业发展失调现状,走工农业协调发展的路子,才能实现我国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谷小菁  
新形势下,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离不开金融支持。然而,就目前中国金融发展的地域结构看,农村金融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金融,农村金融对"三农"的支持乏力,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协调城乡二元金融发展,特别是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已迫在眉睫。本文分析了中国城乡二元金融结构的状况,探寻其障碍因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旭  赵国超  
通过构建城乡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7—2017年30个省份的城乡人居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度进行测度,揭示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及时序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城乡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省际差距悬殊,地域差异显著;协调度高值地区和低值地区分别在空间上集聚,总体呈现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状态;城乡人居环境均衡指数的时间波动明显,各地区都经历了上升—下降—小幅波动的过程;城乡经济发展均衡指数的区域差距明显,西部地区远远落后于中东部地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重点支持西部地区城乡协调发展、以绿色发展推动城乡融合的政策建议。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丁宝山  
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比较(一) 改革前城乡隔绝的体制因素改革前,我国形成城乡隔绝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走了一条非商品经济的道路。与绝大多数国家相比,我国城乡格局除了在城镇化水平、城镇结构等表象层次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之外,更重要的是存在着制度性的差别。中国的城乡差别和不协调不仅仅与城乡经济效益、技术水平、组织过程的差异相联系,而且与城乡两种截然不同的收人分配制度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旭  赵国超  
通过构建城乡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7—2017年30个省份的城乡人居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度进行测度,揭示了其空间分布特征及时序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城乡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省际差距悬殊,地域差异显著;协调度高值地区和低值地区分别在空间上集聚,总体呈现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状态;城乡人居环境均衡指数的时间波动明显,各地区都经历了上升—下降—小幅波动的过程;城乡经济发展均衡指数的区域差距明显,西部地区远远落后于中东部地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重点支持西部地区城乡协调发展、以绿色发展推动城乡融合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