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65)
2023(4101)
2022(3241)
2021(2941)
2020(2275)
2019(5061)
2018(5161)
2017(8906)
2016(5229)
2015(6088)
2014(6256)
2013(5631)
2012(5322)
2011(4858)
2010(5015)
2009(4667)
2008(4648)
2007(4213)
2006(3737)
2005(3540)
作者
(15724)
(13170)
(12845)
(12576)
(8173)
(6070)
(5975)
(5216)
(5108)
(4729)
(4476)
(4430)
(4308)
(4214)
(4209)
(3975)
(3837)
(3835)
(3723)
(3604)
(3390)
(3291)
(3176)
(3096)
(2953)
(2915)
(2908)
(2825)
(2731)
(2686)
学科
(17983)
经济(17946)
管理(13649)
(9344)
(7333)
企业(7333)
(6677)
中国(6558)
教育(6389)
(5686)
(5438)
(5430)
理论(4818)
(4585)
方法(4531)
(4424)
金融(4417)
(4293)
银行(4279)
(4193)
业经(3831)
地方(3601)
农业(3405)
数学(3367)
数学方法(3312)
体制(3189)
(3183)
思想(3083)
环境(3021)
政治(2936)
机构
大学(72295)
学院(71986)
研究(29058)
(25689)
经济(24931)
管理(22108)
中国(21457)
科学(18193)
理学(18099)
理学院(17823)
管理学(17348)
管理学院(17213)
(16893)
(15227)
(14682)
研究所(13835)
(13381)
中心(12827)
(12278)
(11704)
师范(11540)
农业(11524)
业大(11316)
北京(10923)
(10740)
技术(10007)
财经(9911)
(9385)
师范大学(9141)
(9036)
基金
项目(46101)
科学(35246)
研究(35011)
基金(31275)
(27963)
国家(27679)
科学基金(22514)
社会(20992)
社会科(19560)
社会科学(19557)
(18615)
教育(16814)
(15900)
基金项目(15778)
编号(14840)
自然(13663)
成果(13620)
自然科(13301)
自然科学(13295)
自然科学基金(13041)
资助(12708)
课题(11642)
重点(10653)
(10168)
(9917)
(9774)
(9616)
(9150)
(9131)
项目编号(8922)
期刊
(33837)
经济(33837)
研究(24431)
中国(19604)
教育(15621)
学报(15104)
(14001)
科学(11945)
大学(11380)
(10864)
学学(10503)
农业(9362)
管理(9284)
(7106)
金融(7106)
技术(6562)
经济研究(5716)
财经(5419)
业经(5210)
(4909)
职业(4815)
(4808)
(4759)
图书(4121)
问题(4095)
业大(4053)
世界(4027)
(3840)
论坛(3840)
科技(3514)
共检索到1209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袁祖社  
深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研究,必须立足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最新思想论述。在前期多学科全面、系统地挖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所蕴含的原创性智慧的基础上,遵循唯物史观的理论立场和方法论逻辑,从“百年未有之变局”之宏观的长时段历史变迁视野着眼,立足人类普遍性福祉和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高度,以全球公共治理和善治、全球公共正义宗旨的达成,以及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格局的确立为目标,立足整体性意义上人类文明价值观与新形态创造实践,依照“核心理念重置”、“实践主题自觉”、“叙事逻辑变革”以及“话语表达创新”之思维图式,对其所蕴含的一般世界观意义上,存在论、知识论、实践论以及价值论等多重意蕴,以及所体现、所代表着的具有时代性高度和长远性、根本性、指导性意义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等,做出与其原创性新思想贡献的深度、高度相匹配的学术性诠释。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袁靖华  
当前,全球化危机重重,世界正面临重要历史关口。中国提出了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理念的中国方案。抓住机遇,向全球清晰阐明中国智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议题在当前全球危机时代的特定价值,是中国传媒在国际传播中应重点破题的方向。传媒人应主动融通中外思想资源中的世界主义话语,将传播"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中国的新世界主义,作为国家战略议题,进行价值传播的顶层规划,增强国际传播的道义感召力,引领全球治理理念创新的话语权与主导权,推进中国价值理念的全球认同。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刘同舫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具有多重内涵、层次和功能。文化构建在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与自觉中凸显出主体性,在与不同民族的交流和对话中展现出多样性,在与意识形态的关联中彰显出主导性,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总体表征为主体性、多样性和主导性相统一的自觉状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以社会生产力作为物质层次基础,通过国家机器和政治体制为其提供政治层次的保障,最终致力于在精神层次凝聚共同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建构具有个体文化认同上的统摄功能、对现实世界的超越功能和思想文化再生产功能。文化构建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对塑造全新的凝聚全人类共同利益与共同价值的世界文明体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陈明琨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逐渐丰富与完善,党的十九大更是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纳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略,并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五个方面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文章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基于全球视野贡献给世界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它内含国际权力观、整体安全观、共同利益观、新型文明观、全球生态观,是对传统绝对的国家权力观、片面的个体安全观、狭隘的国家利益观、偏执的普世文明观、功利的生态逆持续观的多重超越,是一种崭新的全球治理观。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安宇宏  
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再次强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多种场合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概念。2013年3月,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他首次向世界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安宇宏  
1月18日,习近平主席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再次强调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多种场合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新概念。2013年3月,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他首次向世界
[期刊] 求索  [作者] 傅守祥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爱霞   左路平  
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有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意蕴,其思想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思想、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国外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等。从问题导向的视角来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鲜明的生态问题指向,包括生态问题的全球化、全球生态正义问题等。从价值追求层面来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生态方面的价值目标,即在建设生态共同体的基础上,实现全球生态正义并建设全球生态文明。新时代要着力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就必须要遵循其生态逻辑,具体包括形成全球性生态共识、发展共享性生态经济、实现协同性生态治理、共育和谐性生态文化、维护全球性生态正义、共担全球性生态责任。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赵爱霞   左路平  
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有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意蕴,其思想资源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思想、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国外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等。从问题导向的视角来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鲜明的生态问题指向,包括生态问题的全球化、全球生态正义问题等。从价值追求层面来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蕴含生态方面的价值目标,即在建设生态共同体的基础上,实现全球生态正义并建设全球生态文明。新时代要着力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就必须要遵循其生态逻辑,具体包括形成全球性生态共识、发展共享性生态经济、实现协同性生态治理、共育和谐性生态文化、维护全球性生态正义、共担全球性生态责任。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彭大成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战略思想,是习近平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热烈响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和理论价值,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他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与科学总结;他是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入探索与科学归纳;他是对人类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深刻总结与科学发展;他是对中华优秀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他占据了人类道义的制高点,指明了人类的发展方向与壮丽远景,必将为人类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彭大成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战略思想,是习近平着眼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提出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和热烈响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和理论价值,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他是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与科学总结;他是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入探索与科学归纳;他是对人类文明与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深刻总结与科学发展;他是对中华优秀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他占据了人类道义的制高点,指明了人类的发展方向与壮丽远景,必将为人类迎来更美好的明天。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贾高建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文章认为,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倡议,是基于对当代世界发展的内在必然性及其总体趋势的认识和把握,体现了对当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深刻理解。而要实现这一理想目标,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障碍,一些错误思潮和极端趋向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要求相背离,必须坚决反对和破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事关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需要各个国家和民族共同参与;中国作为这一倡议的发起者,理应为此做出积极的努力,从各方面着手将其付诸实践。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苏苗苗  吴玉才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进行高度凝练和概括,主要体现在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内涵的核心概括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外交的顶层设计,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回答了"谁来治理""怎样治理"和"为什么治理"的重大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重大的实践意义。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德林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等世界性问题日益尖锐,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应运而生。这一思想以共同价值为诉求、共同治理为手段、共同繁荣为目标,具有鲜明的人民性、时代性、实践性等理论特征,蕴涵了"和"、"善"、"共生"、"义利"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理念和方法,为应对和化解世界性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孙健   宋昶儒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前途所在。当前,秉持“西方中心论”的一些西方国家凭借其以往在现代化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中做出的贡献,霸占着世界话语权,强推带有强权政治色彩的国际关系建构标准,给全球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稳定因素。文章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西方中心论”视为两个独立的系统,从构成要素、发展路径和时代价值三个维度论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西方中心论”的超越,期待丰富与充实学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西方中心论”内涵的深层次、多维度认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