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7)
2023(688)
2022(568)
2021(499)
2020(428)
2019(922)
2018(869)
2017(1762)
2016(969)
2015(1195)
2014(1276)
2013(1219)
2012(1219)
2011(912)
2010(882)
2009(864)
2008(921)
2007(817)
2006(587)
2005(544)
作者
(2286)
(1795)
(1785)
(1668)
(1177)
(920)
(864)
(699)
(690)
(683)
(635)
(622)
(574)
(561)
(557)
(544)
(529)
(525)
(488)
(483)
(469)
(454)
(436)
(428)
(424)
(423)
(420)
(393)
(392)
(371)
学科
文化(3673)
(2588)
经济(2585)
(2160)
企业(2160)
理论(2029)
教育(1955)
产业(1834)
市场(1793)
文化产业(1765)
文化市场(1765)
方法(1694)
业经(1650)
(1589)
管理(1443)
经济理论(1414)
中国(1408)
企业经济(1321)
(1249)
思想(1196)
政治(1188)
思想政治(1150)
政治教育(1150)
治教(1150)
德育(1131)
研究(1079)
地方(911)
专题(880)
专题研究(879)
事业(764)
机构
学院(12910)
大学(12741)
管理(3879)
研究(3674)
(3280)
师范(3271)
理学(3224)
理学院(3136)
管理学(3049)
管理学院(3005)
(2901)
(2796)
经济(2760)
师范大学(2622)
中国(2271)
科学(2223)
(2196)
教育(2148)
(1832)
北京(1732)
(1722)
中心(1658)
职业(1647)
(1623)
技术(1520)
研究所(1428)
财经(1316)
(1215)
图书(1207)
书馆(1176)
基金
项目(7892)
研究(7070)
科学(6074)
基金(4919)
社会(4474)
社会科(4167)
社会科学(4167)
(3878)
国家(3789)
编号(3498)
教育(3454)
成果(3444)
(3406)
科学基金(3166)
文化(3046)
(2754)
基金项目(2516)
课题(2433)
(2376)
项目编号(2366)
规划(1983)
(1869)
(1823)
(1817)
重点(1794)
研究成果(1788)
资助(1755)
(1698)
(1692)
阶段(1689)
期刊
(4481)
经济(4481)
教育(4259)
研究(4168)
中国(3045)
学报(2181)
图书(2003)
大学(1881)
科学(1753)
管理(1739)
书馆(1736)
图书馆(1736)
(1668)
学学(1635)
(1112)
(1111)
(1054)
论坛(1054)
职业(932)
(925)
社会(874)
财经(865)
技术(854)
社会科(814)
社会科学(814)
业经(806)
(803)
高等(801)
农业(729)
高等教育(699)
共检索到204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张立学  路日亮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大学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是人类文化得以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大学与文化之间存在着固有的天然联系,本质上就是一个功能独特的文化组织,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但是,文化的育人功能并不会自动实现,必须通过自己特殊的方式显现出来,概而言之,就是要以文化人。
关键词: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冯焱  
中国的法文化、法哲学从文明发端之初就融入民族文化体系并一直活跃在主流文化体系,数千年不断丰富、发展、扬弃,形成公平、正义的民族法制文化内核。从儒家先祖皋陶"神兽断狱"到"立公弃私、君臣上下皆从法"的法家,中华先哲从理论到实践均建立了维护社会稳定的公共秩序体系。进入社会主义阶段,中国法制文化融合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法"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法学思想,在继承与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法治文化。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冯大鸣  
本文以解说萨乔万尼教授的道德领导理论为核心,通过探讨学校是一个学习共同体、领导的权威来源、道德目标等,论证了关注学校道德领导的必要性。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怡颖  孙蚌珠  
要素错配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普遍存在于各个经济体之中,制约宏观经济长期稳定发展。鉴于西方经济学将“效率”以及“个人利益”的满足作为界定要素错配的标准可能存在理论偏误,本文试图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研究视域,从理论内涵与价值导向以及现实依托三个维度对西方经济学中的要素错配理论进行批判,旨在跳出西方经济学的狭隘视角,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学理依循重构要素错配理论的参照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研究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共同利益的实现为价值追求,清晰地揭示出要素配置的双重属性及其一般规律,旗帜鲜明地指出要素配置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人的“需要”而非资本的“需要”。因此,要素错配既表现为“量”上的规定性,又体现为“质”上的规定性。重构要素错配的理论参照应以“人的需要”的满足为第一性,以“人的需要”的满足为基础的“效率性”的实现作为第二性。对要素错配理论参照系的重新界定有利于厘清新中国成立以来要素配置的阶段性特征以及要素错配的基本内涵,对于新时代下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任其平  
文化意蕴是心理健康的内在属性。缺少文化意蕴,心理健康教育就失去了应有的生命活力。目前,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了忽视文化意蕴的文化迟钝现象,从而使我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没有特色,实效性也较差。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敏感性,我们应该树立生态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建立本土化的心理健康标准、建构专业化的心理辅导机制、探索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期刊] 求索  [作者] 欧阳秋子  
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间美术形式,展现了不同时期的文化特点及社会生活,体现了民众的思想情感、生活智慧、文化观念、审美情趣、道德标准等各个方面。其蕴藏着的民众审美、民俗习惯、民间信仰、民族精神等传统文化意蕴经过历史的积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对当代国人的理念信仰、道德情操、行为准则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瑜青  
当代中国法治社会概念的形成,从学术发展的角度来看,经历了从社会自主性概念、和谐社会概念的历史演绎过程,通过对该历史演绎过程的论证与分析可以看到,中国在法治社会建设上所内涵的文化意蕴。具体而言包含三个方面,首先是法治社会建设是中国法治的深度发展;其次是法治社会建设体现了在目标上的中国智慧;再次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完成,必须强化中国法治所必须的意识形态建设,突出法治社会建设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晓炜  
后稷作为周人始祖形象的出现 ,不仅本身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而且在这一形象的衍变中 ,反映出了当时人们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 ,呈现出了不同时代的文化意蕴。后稷这一形象对于当年教稼园所在地 ,今天的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来说 ,无疑具有了新的时代文化气息。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荣梅  杨亚丽  
《诗经》女性审美视角主要包括外在的容貌、形体,内在的品德、性情,这四方面均可对应于意象:花、水、玉、月来表现。后世文学不断吸收这些丰富营养,并继承和发展,形成女性审美传统即女性与花水玉月文化割舍不断的民族血缘情结,也造就中国古代整体审美典范,更多崇尚的是与女性审美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自然、中和、阴柔虚静、玄远飘逸的气质。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秀治  
大学建筑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构成,以其潜在而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塑造着大学的性格并影响着大学人的思想与行动。西方大学建筑文化是西方文明与大学发展史的有力见证者,在不断传承、扬弃与创新的过程中展现着西方大学的精神品质、文化底蕴与时代特质。其所包含的教育意蕴包括吸纳社会资源、抵御世俗侵扰并彰显身份属性的涉外意蕴,以及传达办校理念、革新组织形态、引导人际模式并增进人文培育的涉内意蕴。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林玲  
在中国文化艺术中,“物质以其感觉的诗意的光辉向着整个的人微笑。”[1]立足于天人合一观念的思维模式基础之上,在中国人看来,天人之间是没有距离、没有对抗、没有隔阂,也不沾带知性和理性的,天人相融、天人感应,宇宙是生命一体的。这种思想观念体现在中国艺术中,便是表现为艺术对情景交融境界的追求。 所谓情景交融,指的乃是一种物我互感互动、互生互渗、互融互合的艺术表现状态,其物化形式也是最高境界则是意境的形成。
[期刊] 高等农业教育  [作者] 王永强  
当代由于社会制度变迁、家庭结构转型、价值取向变化等原因,传统孝文化正逐渐弱化,并由此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导致大学生孝意识缺失。当前,应充分挖掘传统孝文化的教育意蕴,采取有效途径,发挥孝文化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完善的积极作用。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章春野  
图书馆的现代化既是历史概念也是文化概念。在我国图书馆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片面重视历史进程而忽视了文化内涵的获取、确立。要实现图书馆的现代化,除了必须兴建新型图书馆、建立适应新型图书馆的工作制度、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手段之外,还必须改革图书馆的精神素质,重新塑造图书馆的灵魂,把图书馆变成具有现代文化意义的图书馆。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王振存  
重提教育与生活命题基于以下原因:教育研究的长期关注,教育实践改革发展的现实诉求,教育本真回归的热切呼唤,生活之于人与教育自身发展的重要性认识。教育与生活这一命题蕴含着教育与生活的异质、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教育与生活的剥离、教育向生活的回归、教育对生活的超越与引领等重要内容。探讨这一命题,有助于深化对教育与生活本质的认识,丰富相关理论研究;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与互动,推进教育改革发展;推动理论实践结合,实现教育理论与实践共同发展。廓清教育与生活命题应明确教育应超越并引领谁的生活;教育应超越并引领什么样的生活;教育如何才能真正超越并引领生活。
[期刊] 求索  [作者] 黄正华  
信任是社会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尽管一般认为,信任具有道德意蕴,它是一种美德,但与其他美德不同。首先,一个人的不同信任行为的道德性大致是稳定的,而不同人的信任行为的道德性也难以从信任水平的高低来比较。其次,尽管个人努力对信任的养成有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不如它在其他美德养成中的作用大。同时,与其他美德不同,相比于情感因素,信任行为受理性因素的影响更大。正因如此,一些学者主张不把信任看作美德,不把信任行为看作道德行为,而把它看作策略行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