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87)
- 2023(11140)
- 2022(8536)
- 2021(7577)
- 2020(6223)
- 2019(13685)
- 2018(13456)
- 2017(25308)
- 2016(13610)
- 2015(15596)
- 2014(15837)
- 2013(15006)
- 2012(13635)
- 2011(12167)
- 2010(12660)
- 2009(11857)
- 2008(10867)
- 2007(10197)
- 2006(9186)
- 2005(8260)
- 学科
- 济(55655)
- 经济(55599)
- 业(35418)
- 管理(35252)
- 企(28467)
- 企业(28467)
- 中国(26299)
- 融(25903)
- 金融(25896)
- 银(23748)
- 银行(23718)
- 行(23044)
- 地方(18190)
- 农(17758)
- 业经(17289)
- 方法(16643)
- 制(15724)
- 财(14227)
- 数学(13615)
- 数学方法(13414)
- 产业(13196)
- 农业(12307)
- 体(11865)
- 理论(11169)
- 中国金融(11124)
- 学(10987)
- 发(9461)
- 技术(9128)
- 务(8742)
- 财务(8691)
- 机构
- 学院(186166)
- 大学(182039)
- 济(75726)
- 经济(73907)
- 研究(66773)
- 管理(64479)
- 中国(56630)
- 理学(53570)
- 理学院(52991)
- 管理学(51859)
- 管理学院(51540)
- 科学(39905)
- 京(39620)
- 财(36719)
- 所(33522)
- 农(33389)
- 中心(32426)
- 江(30990)
- 研究所(30212)
- 财经(27763)
- 业大(27018)
- 农业(25893)
- 州(25318)
- 范(25038)
- 北京(24979)
- 经(24963)
- 院(24785)
- 师范(24700)
- 经济学(23937)
- 技术(23211)
- 基金
- 项目(121418)
- 科学(94274)
- 研究(92941)
- 基金(83565)
- 家(72767)
- 国家(72095)
- 科学基金(60926)
- 社会(57925)
- 社会科(54901)
- 社会科学(54888)
- 省(51383)
- 基金项目(43444)
- 教育(41913)
- 划(41287)
- 编号(38822)
- 自然(36068)
- 自然科(35209)
- 自然科学(35197)
- 自然科学基金(34539)
- 资助(33204)
- 成果(32208)
- 发(29283)
- 课题(28905)
- 重点(28169)
- 创(26047)
- 部(24939)
- 创新(24403)
- 发展(24185)
- 国家社会(24043)
- 年(23850)
共检索到3044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夏杰长 苏敏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数实融合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具有智能化、网络化、平台化、服务化等特征,是现代产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中国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着融合深度不足、融合发展不均衡、融合存在局部梗阻、融合面临安全风险和垄断风险等严峻挑战。以数实融合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要全力夯实人工智能底座技术,实现产业发展自主化、产业协同体系化、产业基础高级化,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合力。
关键词:
数实融合 现代化产业体系 高质量发展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陈科 孙杨 穆怀强
一体化、信息化、精益化有力支撑了中汽中心各核心业务板块经营绩效的持续提升。自2020年5月以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汽中心)聚焦运营管理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借鉴一流企业管理实践经验,结合自身管理现状和提升需求,针对质量、安全、环境等专业管理领域,系统性开展了“三化融合”管理体系建设,大力推进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2021年7月,“三化融合”管理体系项目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国有重点企业标杆项目”。同年12月,“三化融合”管理体系项目入选国有重点企业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三个标杆”管理实践经验案例集。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韩佳圻 郝春东
加快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总纲领,强调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位一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职业教育不能缺位,需要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来进一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改革,要牢牢把握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建设主线,着力做好"四个融合",即"园教"融合、"教产链"融合、"专产"融合、"校企"融合,实现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的无缝对接,激活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内生动力,提升行业在产教融合中的参与度,构架"双元分层交融"的产教融合模式,加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同步规划。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魏琪嘉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动选择。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发挥好金融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促进作用,是推动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的必要前提,对实现金融资源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现代化产业体系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林 吴迪
<正>四川是我国的农业大省、人口大省、资源大省,拥有广袤的农村地区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保障国家重要初级产品供给的战略基地。与此同时,四川也是我国西部内陆重要的工业基地,在“三线建设”时期逐步形成了门类完整的工业体系。进入新时代新征程,近年来四川提出以“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统揽全省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推进新型工业化、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宇
利用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借助空间杜宾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及调节模型分析数字金融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具有较强的正向空间自相关特征;数字金融能够显著驱动本地区及周边地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数字金融对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促进作用存在产业规模与资源富集度异质性;数字金融能够通过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素集聚在数字金融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关系中发挥调节作用。据此,提出促进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加速推动要素集聚的政策建议,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理论参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严书亭
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数实融合”越来越成为影响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流通产业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重要枢纽行业,广泛受到经济体中“数实融合”程度的影响。本文使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实融合”对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发现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能够显著提升流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水平和高级化水平,带动整个流通产业转型升级;但是要发挥这一效应需要数字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为“数实融合”奠定基础。此外,“数实融合”对流通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效应最大为东部,中西部次之,当前弥补“数实融合”地区差异尤为重要。最后,“数实融合”可以通过提升流通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和产业创新水平两个渠道来推动流通产业转型升级。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黄瑞新
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当前我国的重要任务。文章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从要素配置视角建立有调节的中介模型,实证探讨数实融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实融合对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要素配置在数实融合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政府治理效率可正向调节数实融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且对要素配置的中介效应也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数实融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存在基于数实融合和政府治理效率的单门槛效应。基于此,应激活数实融合发展潜力、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服务、加速推动数字政府建设,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期刊] 改革
[作者]
徐金海 夏杰长
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支撑。目前中国产业体系现代化水平还不高,尚未构建起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具体表现为:实体经济大而不强,产业体系的根基不牢;原始创新能力较为薄弱,产业体系的创新力不足;产业基础能力较弱,产业体系的控制力不强;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较低,产业体系的安全性不高。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任务包括: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技术先进性,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重产业融合,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增强产业安全性,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未来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应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全面提升实体经济数字化水平,优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的制度环境。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郑栅洁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我们必须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入领会蕴含其中的深刻内涵和深邃思想,坚持以实体经济为重,推进产业智能化、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张于喆 郑腾飞 盛如旭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外部环境以及我国现代化发展新阶段,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出了迫切要求。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目标指向,从先进性看,要着眼于“高”;从完整性看,要着眼于“全”;从安全性看,要着眼于“稳”。与发达国家水平和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相比,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仍面临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先进性不强、产业体系的动态调整及时性不强等诸多掣肘。要根据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要求,锚定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目标,针对产业增长、要素驱动、产业创新、产业结构、产业布局、产业组织、产业政策等产业发展内容,结合现实中的具体问题统筹安排各个方面的推进举措,最终形成体现中国特色、符合时代背景和产业发展阶段特征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关键词:
现代化产业体系 产业经济学维度 推进路径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于喆 盛如旭 李红宇 杨威 王海成 张铭慎 郑腾飞 洪群联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赢得大国竞争主动的战略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强调“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能够为中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强物质支撑。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本刊特刊发一组文章,讨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理论逻辑、主要问题和推进路径,供读者参阅和思考。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曦
基于2011—2021年中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借助纵横向拉开档次法、定基功效系数法、线性加权法度量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影响因素。研究表明:2011—2021年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及各维度表现均呈上升态势;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具体表现为高-高、低-低集聚趋势。空间杜宾模型估计结果表明,金融发展环境、地区环境容忍度、人口集聚程度、经济发展水平、外商投资强度、政府调控力度是影响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的重要因素。基于此,提出应协同高效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区域协同发展、持续强化金融支持等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纪丽娟
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2010—2021年30个省份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展开探究。结果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总体呈逐年上升态势,且各维度指数变化态势不尽相同;东部地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水平较高,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最低;省份空间关联模式以同质集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数字金融、公共服务水平、众创空间或孵化室、人才资源是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核心影响因素。为此,应推动地区特色化发展、汇聚多元化创新要素、纵向延伸产业链条,助力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建设。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洪银兴
<正>2023年9月7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讲到,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1])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2023年12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再次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