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64)
- 2023(10199)
- 2022(8014)
- 2021(7807)
- 2020(6058)
- 2019(14125)
- 2018(14277)
- 2017(25469)
- 2016(14667)
- 2015(17186)
- 2014(17280)
- 2013(16054)
- 2012(14661)
- 2011(13439)
- 2010(13657)
- 2009(12083)
- 2008(11956)
- 2007(10876)
- 2006(9917)
- 2005(9015)
- 学科
- 济(53769)
- 经济(53717)
- 管理(31519)
- 业(28436)
- 中国(26952)
- 教育(21122)
- 企(20630)
- 企业(20630)
- 农(18178)
- 方法(18176)
- 数学(15675)
- 数学方法(15535)
- 业经(13453)
- 贸(12210)
- 贸易(12198)
- 理论(12010)
- 易(11962)
- 发(11732)
- 农业(11551)
- 地方(11294)
- 制(11090)
- 学(10953)
- 财(10619)
- 教学(10048)
- 发展(9880)
- 展(9758)
- 银(9097)
- 银行(9091)
- 行(8832)
- 融(8456)
- 机构
- 大学(196175)
- 学院(192633)
- 济(79486)
- 经济(77827)
- 研究(75394)
- 管理(63417)
- 中国(53480)
- 理学(52986)
- 理学院(52273)
- 管理学(51315)
- 管理学院(50935)
- 京(44916)
- 科学(41532)
- 所(36813)
- 范(35960)
- 财(35803)
- 师范(35742)
- 研究所(33376)
- 教育(32605)
- 中心(32376)
- 北京(30044)
- 江(30004)
- 师范大学(29326)
- 财经(27597)
- 院(27253)
- 农(27176)
- 经济学(25984)
- 经(25412)
- 技术(24375)
- 州(23713)
- 基金
- 项目(120960)
- 研究(100139)
- 科学(96383)
- 基金(83832)
- 家(72123)
- 国家(71405)
- 社会(62170)
- 科学基金(59686)
- 社会科(58550)
- 社会科学(58535)
- 教育(53528)
- 省(46218)
- 编号(43175)
- 基金项目(42489)
- 划(41361)
- 成果(38606)
- 课题(34045)
- 资助(33754)
- 自然(33437)
- 自然科(32673)
- 自然科学(32666)
- 自然科学基金(32105)
- 部(29451)
- 重点(29327)
- 发(28843)
- 年(28514)
- 性(26289)
- 教育部(26107)
- 国家社会(25666)
- 规划(25511)
共检索到3156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杨小微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把教育与科技、人才等方面工作融合起来阐述,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并要求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报告重点谈到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首先强调了中国式现代化是“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的”兼具“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和“中国特色”,进而又从“人口规模”“共同富裕”“两个文明协调”“人与自然共生”及“和平发展”五个方面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而丰富的内涵。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沈坤荣 史梦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经历了服务于工业化建设、新型工业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构建新发展格局四个发展阶段,不断提升自身对交通运输需求的适配性,为建设交通强国提供了坚实基础。新时代新征程下交通强国的主要特征包括提升交通运输质量、织密交通网络以及发展可持续交通。建设交通强国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主要体现在立足于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立足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立足于筑牢现代化物质基础,立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立足于维护和平与发展。为了充分发挥交通强国建设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作用,需要解决交通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优化交通运输空间布局,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完善跨境交通系统。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志勇 赵新亮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提出,以治理现代化为教育强国建设基本路径。教育治理现代化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治理本质是教育权力的科学配置及其有效行使。面向2035教育强国建设战略的教育治理现代化,在教育治理主体、教育治理手段、教育治理对象、教育治理效能等要素结构上呈现出一系列新变化。治理主体更加强调多元参与、治理手段更加强调依法治教、治理对象更加强调主体自治、治理实施更加强调内在自觉。以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支撑教育强国建设,迫切需要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深化党在教育治理中的根本制度建设;加快教育立法、修法,深入完善内部治理结构,优化教育治理体系纵横向权力配置,重视社会参与教育治理常态化机制建设,提高教育决策和政策调整的适切性、科学性;深化教育治理工具创新。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昌亚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在准确研判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教育发展历史方位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和举措。基于落实"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战略地位的必然要求和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客观需要,教育现代化建设包涵八大基本理念,表现为更加注重以德为先、全面发展、面向人人、终身学习,以及更加注重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融合发展和共建共享。这八大理念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教育现代化,是我国进入新时代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努力方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目标的提出,是基于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70年教育现代化探索,具备了现实的发展基础。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陈宗仁 王波 蒋小波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派生产物,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有机契合教育强国战略要求,可为提升人力资源供给质量、服务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强劲动力。教育强国背景下,职业教育需以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为着力点、以深化产教融合为切入点、以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为落脚点、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关键点,推动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着眼于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结合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逻辑依据与战略任务,职业院校应坚持立德树人为本,推动教学理念现代化;坚持产教融合为先,推动教学模式现代化;坚持内涵式发展为根,推动教学治理现代化。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明皓
农业强国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根基。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农业强国建设呈现出供给安全、共享富农、功能强化、绿色集约和开放合作的核心内涵指向,形成了融汇物本主义、人本主义和生态主义的综合性农业现代化方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农业现代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展示出不同于西方农业现代化的理论开新特质。农业强国建设立足于中国特色政治制度和文化基因等内源性优势,构设了“大安全—大食物—大空间—大福利”的全面性内容贯通体系,并实现了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多元战略的耦合互补,拓展了外围纵深。新发展阶段加快农业强国建设亟待构建多维集成、一体推进、灵活支持和双源保障的政策转化机制,并以此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提供坚实支撑。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高婷 周巍
数字中国建设是当前我国针对数据资源、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技术应用等方面提出的重要战略措施,能够有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本文在理论分析基础上,运用我国2016—2022年284个地级市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考察数字中国建设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中国建设可显著提高中国式现代化水平,且经过平行趋势检验、稳健性及内生性检验后,该结论依旧成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中国建设能够通过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源配置效率驱动中国式现代化。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数字中国建设对东部地区城市、三线及以上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的中国式现代化促进作用更强。对此,提出构建数字化发展治理机制、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全面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的建议,为合理推动数字中国建设以及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坚实理论基础。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杜玉波
在党的二十大擘画的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中,建设教育强国已经从教育的价值愿景上升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和关键因素。发挥高等教育龙头作用,加快推进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迫切需要系统理解教育强国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强国的主要特征,积极应对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问题挑战,努力践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初心使命,特别要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调整布局结构、提升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等六个方面重点发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新路。
关键词:
教育强国 中国特色 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高鸿
新时代,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建设职业教育强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需要站在引领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高度深刻认识其时代意义与历史使命,贯彻新方略,坚持正确的建设方向和道路,聚焦新需求,创新建设思路与举措,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服务经济进步、社会变革、产业转型升级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现代化 职业教育强国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祁占勇 鄂晓倩
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与技能强国的基础工程,是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的重中之重。技能强国建设离不开高技能人才培养,而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实施主体,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技能强国建设等方面又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在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视域下、推进技能强国建设中,要全面贯彻“以全体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既要遵循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规律,又要遵循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规律和人才发展规律。以优化职业院校布局和专业设置、完善普职同批次并行招生的职教高考、推行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保障职业院校学生平等机会权、实施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为依托,全面深化技能强国建设,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炜 周洪宇
现代化视域下,教育强国的内涵本质在于通过强大的国家教育能力,全面确保教育中人的现代性增长。从其内涵特征来看,教育强国是指教育综合实力、教育创新能力、人才培养和教育服务贡献能力、教育治理能力、教育国际竞争力和教育影响力强大且显著的国家。在决策导向分析框架下,从构建的教育强国建设指数的测算结果来看,中国得分为74.56,在世界主要的60个国家中居第24位,处于准教育强国的前列。基于中国教育强国建设指数的“低投入、高产出”类和“后发外生”型国家的综合判断,中国推进教育强国硬实力建设应借鉴同类型教育强国经验,充分利用好后发优势,聚焦教育过程性指标监控和教育产出性指标提升;在软实力建设上应坚持“绿色协调”、“不唯速度”原则,坚定走中国式教育强国新道路;在推进策略上应着重激发国家高等教育能力。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马晓强
我们正处在强国建设伟大时代。立足伟大时代,推进教育强国建设,首要问题就是,在历史总结、比较分析和前瞻预测中,全面深刻认识未来12年教育强国建设的地位、方位、重点和路径。一、教育强国:是基础,也是引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教育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民族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等素质提升为目标,将每一个人的自信、自强、自立,凝聚为一个民族思想、文化、制度和道路的自信,奠定民族复兴伟业。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加快数字中国建设,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规划》提出,到2025年,基本形成横向打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一体化推进格局,数字中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数字基础设施高效联通,数据资源规模和质量加快提升,数据要素价值有效释放,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数字时代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王新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郑重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的提出,使包括教育在内的各行各业都为之振奋,凝聚起了踔厉奋发、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高质量发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朱永新
职业教育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及促进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总结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特点,有助于制定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与举措。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要锚定办学方向、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要深化产教融合、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要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具体到职业教育战线,要强化使命担当、培育时代新人,要服务国之大者、助力新质生产力形成,要注重依法治教、全面深化改革,从而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动教育强国建设。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教育强国 改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