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209)
- 2023(17448)
- 2022(14184)
- 2021(12950)
- 2020(10211)
- 2019(22772)
- 2018(22253)
- 2017(41164)
- 2016(21828)
- 2015(24273)
- 2014(24045)
- 2013(23412)
- 2012(21702)
- 2011(19844)
- 2010(20068)
- 2009(18849)
- 2008(18254)
- 2007(16335)
- 2006(15037)
- 2005(14049)
- 学科
- 济(111147)
- 经济(111054)
- 管理(60715)
- 业(58262)
- 企(44888)
- 企业(44888)
- 中国(35850)
- 方法(34482)
- 农(29895)
- 数学(29460)
- 地方(29431)
- 数学方法(29228)
- 业经(25558)
- 贸(20508)
- 贸易(20488)
- 农业(20388)
- 易(19849)
- 财(19812)
- 学(19578)
- 制(19461)
- 技术(18676)
- 银(18213)
- 银行(18187)
- 融(17785)
- 金融(17783)
- 行(17740)
- 发(17273)
- 地方经济(17068)
- 环境(16659)
- 和(14205)
- 机构
- 学院(314293)
- 大学(311231)
- 济(145125)
- 经济(142520)
- 研究(119080)
- 管理(113505)
- 理学(95569)
- 理学院(94456)
- 管理学(93037)
- 中国(92539)
- 管理学院(92434)
- 科学(67586)
- 京(66954)
- 财(64187)
- 所(59716)
- 研究所(53632)
- 中心(52214)
- 财经(49811)
- 农(48667)
- 江(48582)
- 经济学(46659)
- 经(45319)
- 北京(43251)
- 范(43058)
- 院(43016)
- 师范(42669)
- 经济学院(41716)
- 业大(40382)
- 州(38837)
- 农业(37330)
- 基金
- 项目(200862)
- 科学(159850)
- 研究(153027)
- 基金(145303)
- 家(126037)
- 国家(124954)
- 科学基金(106693)
- 社会(101541)
- 社会科(96422)
- 社会科学(96405)
- 省(78181)
- 基金项目(74646)
- 教育(68762)
- 划(65124)
- 自然(62697)
- 自然科(61282)
- 自然科学(61270)
- 编号(60739)
- 自然科学基金(60212)
- 资助(57936)
- 发(50240)
- 成果(50140)
- 重点(46322)
- 部(44360)
- 创(44074)
- 课题(44064)
- 国家社会(43698)
- 发展(41575)
- 创新(41467)
- 展(40907)
- 期刊
- 济(174927)
- 经济(174927)
- 研究(105247)
- 中国(72269)
- 农(47712)
- 财(47644)
- 管理(47372)
- 科学(43945)
- 学报(43870)
- 教育(37829)
- 融(34713)
- 金融(34713)
- 大学(34243)
- 农业(32690)
- 学学(32010)
- 经济研究(29951)
- 技术(28881)
- 业经(27889)
- 财经(25742)
- 问题(22708)
- 经(22616)
- 贸(19910)
- 业(18261)
- 世界(18252)
- 国际(18240)
- 技术经济(17414)
- 科技(14826)
- 商业(14766)
- 现代(14646)
- 坛(14613)
共检索到5063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崔
我国经典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经进入新型工业化阶段。我国既要完成经典工业化的任务,又要迎接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冲击;既要加快工业化进程,又要实现工业现代化。因此,在新常态背景下以工业化的逻辑开发我国经济增长潜力的过程中,必须将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新型工业化、再工业化、工业现代化结合起来。以制造业的发展和现代化为核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兴芬 张荣
中国过去30多年的高速增长属于斯密式增长,未来这种不可持续的增长方式会逐渐被熊彼特式或奥尔森式替代。中国在新常态背景下,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根据中国经济增长在1978~2013年间呈现的周期性规律,本轮经济低迷期会持续到2019年左右。本文利用CD函数和LuCas人力资本增长模型实证分析出1978~2013年固定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68和0.32,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各年扣除人力资本和固定资本存量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结合发达国家经济新常态的特征,预测出"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5.48%~9.12%之间。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吴国培 王伟斌 张习宁
本文详细测算了我国的资本存量,在此基础上,根据生产函数法,综合考虑了资本、劳动力数量、劳动力质量和全要素生产率,利用状态空间模型估计得到要素投入的动态产出弹性,以对我国1978-2012年的潜在产出进行测算。进而,立足于我国宏观经济新常态的特点,对影响未来经济增长主要变量的变动趋势进行分析,从而对我国未来几年的经济增长潜力进行预测。根据测算,在基准情景下,2016-2020年我国经济平均增速约7%。未来几年,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减弱,劳动力数量的变化对经济增长有一定负面影响,应极大重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任保平
经济增长潜力的开发和动力转换是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经济增长的潜力是由长期供给因素决定的,在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开发首先需要把握中国要素禀赋结构变化的事实,从长期因素着眼,挖掘出宏观经济体系和微观经济运行中的潜力因素,并努力形成潜力开发的新动力。新常态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开发的方向主要在:结构转变、要素配置效率、制度供给、规模经济等方向。动力机制的形成主要在于:再工业化、自主创新、完善市场体制、区域经济整合等方面。在支撑条件上要把微观、中观和宏观相结合,调整路径转型支持体系和政策支持体系。
关键词:
新常态 经济增长潜力 动力机制 支撑条件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博智宏观论坛"中长期发展课题组 刘世锦 王子豪 蔡俊韬 钱胜存
终端产品结构主要与人的需求偏好和收入水平直接相关,在不同国家之间具有广泛可比性。本文通过比较先发国家、后发成功追赶型国家、欧洲模式发达国家和资源禀赋丰裕型国家在不同发展水平的终端产品结构,发现不同国家之间终端产品结构具有显著的相似性和趋同性。与中国相同发展阶段的终端产品结构相比较,可以看出,由于历史、技术和制度等因素所导致的偏离和扭曲,同时也展现出到2035年中国终端产品结构的演进路径和调整方向。在中国居民消费总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应顺应终端产品结构变迁规律,实施一系列有利于终端产品持续增长和结构优化的战略和政策,较大幅度降低基建、房地产投资比重,在提高质量的同时降低生存型消费支出比重,相应提高居民享受型、发展型消费比重。政府消费则应向教育、卫生、社保和福利等公共服务领域倾斜。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唐旭
去年11月去瑞士巴塞尔参加BIS主办的央行研究工作会。会上,一位研究主管问我:你说中国经济增长还能保持多久?我说,中国经济已经持续增长二十多年,还有巨大的潜力增长下去。中国的人均GDP才1200美元左右,比起发达国家的至少1万美元的人均GDP,还差得很远。即使在经济普查后,人均GDP也只是增至1500美元左右,差距还很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鲁钊阳 郑中伟
在经济新常态下,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是确保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必然选择,是促使经济结构不断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更是促成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产业结构自身的不合理、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消费理念的不成熟以及相关法制建设的滞后等严重制约新消费增长点的培育。为此,要培育新消费增长点,需要强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竭力缩小各种收入差距,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倡导健康积极的消费理念,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建设。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 新消费增长点 消费经济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黄志钢 刘霞辉
本文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框架下,分别对资本投入型、劳动投入型、效率驱动型、消费需求拉动型等增长路径进行了测算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这些路径要么难以为继,要么是过去时或将来时,而消费需求拉动型增长路径实质上也是一个附带市场检验理性约束条件的投入型增长路径。"新常态"下我国增长路径选择仍须回到资本投入型,但绝非重蹈覆辙,而是要走出一条我们称之为效率资本投入型的增长路径。
关键词:
新常态 增长路径 效率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永军
潜在增长率要从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尽管我国在2016年前后劳动力总量将达到高峰,但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将持续较长时间,能够弥补劳动力总量减少的影响。我国未来人口结构的变化决定了我国在2020年前储蓄率将保持较高水平,加上人均资本存量较低,资本投入也将保持较快增长。随着我国研发投入的增加,技术进步对经济的贡献也将保持在较高水平,地区间产业转移有利于技术的传播,坚持改革开放将继续释放制度红利。2011~2015年我国潜在经济将保持在8.5%左右,在2016~2020年期间降低到7.5%左右,2021~2030年期间会降低到6%左右。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赵昌文 许召元 朱鸿鸣
自2012年前后中国经济进入了工业化后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着经济结构变化和增长动力转换的新要求。本文从多个角度研究了工业化后期各种增长动力的发展趋势以及增长新动力的源泉,结果表明:①从产业结构角度看,经济主导产业将由过去的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转向服务业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这要求经济增长模式由重化工业时代的要素扩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②从要素供给角度看,当前中国的劳动力数量和资本积累对增长的贡献已经显著下降并将进一步减少,今后增长的新动力主要在于通过提高要素质量和促进要素优化配置提高生产率。③从总需求角度看,进入工业化后期以后投资和出口对增长的贡献将难以维持在较高水平,今后增长的新动...
关键词:
工业化后期 经济增长 新动力 新常态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子联 华桂宏
中国式新常态虽然形成于经济的"结构性"减速,但却不是也不应是低速增长状态,而是一种速度上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结构上从失衡增长向优化增长转变、方式上从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的长期稳定状态。在新常态下,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应突破发展过程中的分配结构不合理、人力资本积累慢、企业融资成本高、资源紧张和环境恶化等约束,以切实提升自主创新和促进技术进步。应以国际多边合作为契机,促进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的稳健发展;以新型城镇化为载体,促进投资和消费需求的进一步良性扩大;以深化制度改革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制度的有效激励机制,以释放制度改革的巨大红利;以战略新兴产业为支撑,有效培育创新增...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善同 侯永志 刘云中 何建武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现在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重要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凸现期。如果能够抓住机遇,克服前进中的困难,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那么,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就会上一个新的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就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必须首先分析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和结构的特点,清楚地了解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经济增长将要或可能面临的内外部环境,然后,在此基础上科学地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景,并明确确保良好前景实现的前提和条件,以规避经济增长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关键词:
中国经济 增长潜力 前景分析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徐徕
基于设区市层面数据,第一,本文证实了最优金融结构理论适用于中国,且最优金融结构是通过与产业结构相匹配来影响经济增长潜力的。第二,该文借助面板门槛模型,发现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提升,直接融资对经济增长潜力的拉动作用越来越重要。可见我国实际金融结构偏于最优金融结构,发展资本市场十分必要。本研究也为衡量金融结构缺口提供了更为简便的方法。第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使用省际层面数据对上述结论进行稳健性检验,两个层面数据都表现出一致的结论,提高了本文结论可信度。
关键词:
最优金融结构 经济增长潜力 面板门槛模型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永军
2013年1月14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第43期"经济每月谈",主题为"2013年世界与中国经济展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张永军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关于中国经济是否具备保持较快增长的潜力,经济学界观点不一。我们认为,消费价格上涨率下降到较低水平,工业品生产价格同比持续下降,加上其他经济指标的变化,说明2012年我国经济增速低于潜在经济增长率。结合近几年中国经济运行态势,能够证明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速仍然在8%以上。国际比较的经验分析表明,按照2005年购买力平价计量,人均GDP达到10000~11000国际元和15000~16000国际元时,潜在经济增速下降的概率较大,201...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张军 徐力恒 刘芳
本文基于"收敛假说",参照东亚经济体1950-2010年的发展经验,推测了中国经济2015-2035年的增长潜力。结果显示,中国2015-2035年按购买力平价折算的人均GDP年均增长潜力为6.02%。而2015年的GDP增长潜力仍在8%左右,这意味着从2012年以后中国的实际GDP增长率低于其增长潜力。同时,本文利用跨国数据探究了三次产业增加值以及就业占比随人均GDP变动的关系,并且验证了第二产业占比随人均GDP水平的提高呈现倒U型的变化趋势,这为中国经济未来的结构变动趋势提供了可能的参照。
关键词:
结构转变 经济增长潜力 东亚经济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