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088)
- 2023(17483)
- 2022(14749)
- 2021(13522)
- 2020(11057)
- 2019(25606)
- 2018(24937)
- 2017(47232)
- 2016(25713)
- 2015(29184)
- 2014(29433)
- 2013(29361)
- 2012(27797)
- 2011(25212)
- 2010(25839)
- 2009(24076)
- 2008(23284)
- 2007(21115)
- 2006(18904)
- 2005(17443)
- 学科
- 济(112602)
- 经济(112496)
- 管理(67243)
- 业(66051)
- 企(50455)
- 企业(50455)
- 方法(39923)
- 中国(39842)
- 地方(35834)
- 数学(34365)
- 农(34172)
- 数学方法(34035)
- 融(28943)
- 金融(28939)
- 银(27952)
- 银行(27910)
- 行(26988)
- 业经(26607)
- 财(25930)
- 制(23673)
- 农业(23335)
- 学(22444)
- 贸(20688)
- 贸易(20667)
- 易(19830)
- 环境(18069)
- 地方经济(17600)
- 理论(17201)
- 发(16332)
- 技术(16313)
- 机构
- 学院(364400)
- 大学(360281)
- 济(149523)
- 经济(145927)
- 研究(131952)
- 管理(131783)
- 理学(110457)
- 理学院(108962)
- 管理学(107126)
- 管理学院(106393)
- 中国(104760)
- 科学(80511)
- 京(78771)
- 财(69800)
- 所(68073)
- 农(64634)
- 中心(62033)
- 江(61981)
- 研究所(61133)
- 财经(53622)
- 业大(53232)
- 范(51661)
- 师范(51142)
- 北京(50183)
- 农业(50105)
- 州(49918)
- 院(48260)
- 经(48175)
- 经济学(45613)
- 省(44438)
- 基金
- 项目(234394)
- 科学(182227)
- 研究(175070)
- 基金(164105)
- 家(142534)
- 国家(141205)
- 科学基金(119447)
- 社会(108751)
- 社会科(102944)
- 社会科学(102910)
- 省(95905)
- 基金项目(87206)
- 教育(79260)
- 划(79193)
- 自然(74596)
- 编号(72950)
- 自然科(72702)
- 自然科学(72685)
- 自然科学基金(71312)
- 资助(66223)
- 成果(59706)
- 发(56957)
- 重点(53754)
- 课题(52727)
- 部(50086)
- 创(49003)
- 创新(45837)
- 发展(45834)
- 展(45114)
- 性(44202)
- 期刊
- 济(180169)
- 经济(180169)
- 研究(113889)
- 中国(86583)
- 农(60054)
- 学报(55107)
- 财(54545)
- 科学(51378)
- 管理(48475)
- 融(48063)
- 金融(48063)
- 教育(45565)
- 大学(41158)
- 农业(39891)
- 学学(38320)
- 技术(33879)
- 业经(30779)
- 经济研究(27067)
- 财经(26062)
- 问题(24932)
- 经(22553)
- 业(22162)
- 图书(19035)
- 资源(18900)
- 贸(18602)
- 技术经济(18093)
- 发(17181)
- 现代(17164)
- 版(17146)
- 国际(16998)
共检索到5870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赣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课题组 王泽明 边俊杰
赣州作为大湾区的直接腹地,内陆前沿在融入大湾区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重大机遇。文章从大湾区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及赣州融入大湾区所带来的新发展模式,面临的挑战等路径进行分析,阐述了赣州融入大湾区后对推动全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有着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彭继增 王幼娟 李爽
首先运用欧式距离法测度了赣州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地缘经济关系,然后利用产业有序度模型,计算基于粤港澳大湾区标准的赣州产业结构有序度,并构建产业梯度——成长度系数二维坐标系模型,分析赣州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选择重点。研究表明:第一,赣州和粤港澳大湾区具有互补性地缘关系,验证了两地对接的可能性。第二,赣州与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结构较为相似,在承接大湾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可实现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大湾区可转出的产业与赣州各县市的汽车制造、现代轻纺、有色金属新材料等重点产业相契合,明确了产业承接重点。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赣州 产业转移 产业结构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郭婷婷 李樱
赣州是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近年来在赣州市委、市政府坚持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大环境下,赣州市生态康养旅游发展初具规模。本文通过分析赣州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生态康养旅游“后花园”的突出优势,聚焦现状,思考其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赣州 生态康养旅游 粤港澳大湾区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李嘉龙 赵男男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广东省中长期改革开放战略的重要抓手,对其周边城市的发展无疑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湛江市作为广东省北部湾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对外开放的几大港口之一、“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节点等特殊战略地位的城市,应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带来的良性发展效应,积极融入,与周边城市乃至海南实现贯通整合,推动整体城市资源结构的优化,加快城市良性发展。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湛江 互联互通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谢晶仁
湖南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是湖南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增强综合实力的需要。文章基于湖南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调研,总结了湖南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取得的制度创新突破、经贸改革提速、国际投资提档、营商环境优化等成绩,分析了湖南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存在的区域间协调联动不强、行政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产业转移承接能力不足、生态文明建设意识不强、高精尖国际化人才短缺等问题,提出了推进现代产业协同发展、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加强平台引领对接、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注重人才队伍建设等对策。
关键词:
湖南 粤港澳大湾区 协同发展 开放型经济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诚楠 刘成晨
对广西而言,如何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是值得继续深究的问题。尽管广西已提出"东融战略"等,但还缺乏策略性、可操作化的一些路径。因此,从策略层面而言,其可利用相对性不发达地区的低位优势和紧邻相对性发达地区的区位优势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从操作层面而言:第一,广西有人力和土地优势;第二,广西可利用旅游与资源类优势与广东实现合作。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程华 杨云志 韩剑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珠三角城市群正以崭新的发展理念.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融合,一个世界级大湾区正在我国的南海边强势崛起。商业银行应结合大湾区定位,借助行业集聚效应.围绕大湾区发展重点,挖掘投资机遇和区域内市场的特有需求。
关键词:
粤港澳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泽明
文章论述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基本情况及老区赣州接受大湾区辐射的基本条件,提出了对大湾区辐射引领赣州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孙方一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开展为粤北高职院校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产教深度融合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产教深度融合涉及政校行企湾五方,各方利益诉求不相同,要实现协同联动,同时激发五方积极性至关重要。粤北高职院校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必须以产教深度融合为抓手,采取加强顶层设计、激发企业参与积极性、深化地方高职教育改革、建设产教融合服务平台等策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温馨 高维新 朱金勋
文章以1999—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GIS网络抓获技术和修正引力模型,结合铁路交通测度经济空间联系强度,采用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分类城市外向服务能力,通过威尔逊系数法和经济重心模型测算内向集聚力。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以广佛、港深莞、珠澳为支点骨架的"A"型经济空间格局;外向服务能力呈现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的错位发展态势;内向集聚力呈现以穗莞深为中心的圈层扩散结构。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刘莹
采用效率增值法测度了2001—2022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区域两两间的协同发展效率,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效率尚有较大改进空间,协同网络稳定性较弱。究其根源,经济发展非充分、空间发展非均衡、产业结构同质化、市场分割条块化、生态系统破碎化的“两非三化”难题影响了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效率和网络稳定性,数字金融可通过推进经济协同、空间协同、产业协同、市场协同、生态协同的“五维协同”成为破解“两非三化”的有效之举。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熊涛 唐相甜 段昌梅
深圳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和发展引擎,其与大湾区的协同发展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选取了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统计部门公布的相关经济数据和人口数据,综合运用空间引力模型、比较优势模型等,从经济引力协同度、产业结构协同度、人才比较优势协同度、和营商环境协同度4个方面创新构建了深圳市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综合协同发展指数模型(CDI)体系,对深圳市与粤港澳大湾区各相关城市的协同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胡霞 古钰
近年来,广东省与港澳之间的合作日趋紧密。广东省制造业正面临高速换档期,亟须注入新动能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港澳地区也面临着经济增长后劲不足、产业竞争力逐年下降、服务业发展模式单一等问题。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研究粤港澳各地产业特色,明确其分工定位对促进广东省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提升港澳地区的产业竞争力、进一步释放粤港澳大湾区在国家对外开放当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分别对粤港澳大湾区整体与区域内各城市产业发展现状和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港澳地区无论是人均GDP还是服务业占比均高于珠三角9市,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牵引作用;珠三角9市制造业转型升级动力不足,仅依靠传统制造业已不能维持区域内经济高速增长。再以区位熵为指标对粤港澳三地各产业竞争力进行衡量比较以明确各地的分工角色,并对未来加强粤港澳深度合作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分工 制造业 服务业 粤港澳大湾区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许明辉 米滢
大湾区建设发展需要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深圳作为大湾区的科技创新引擎需要在发挥优势的同时,考虑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本文从当前加大基础研究作为一项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对深圳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的目标给予分析研判,从长期发展角度指出当前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性改革措施,为进一步提升深圳城市创新能级给出建议和参考。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科技创新 基础研究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刘春红 武岩
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四大湾区之一,是国家重点打造的世界级城市群,其总面积约5.6万平方公里,2021年底总人口约为8617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规模1.67万亿美元,是我国经济活力最强和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当前,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正在迈向新的发展阶段。粤港澳大湾区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协同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