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80)
- 2023(10787)
- 2022(9055)
- 2021(8548)
- 2020(7115)
- 2019(16392)
- 2018(16341)
- 2017(31196)
- 2016(16719)
- 2015(18958)
- 2014(18807)
- 2013(17862)
- 2012(16369)
- 2011(14263)
- 2010(13568)
- 2009(11947)
- 2008(10944)
- 2007(9215)
- 2006(7368)
- 2005(6046)
- 学科
- 济(62239)
- 经济(62163)
- 管理(44222)
- 业(40533)
- 企(33162)
- 企业(33162)
- 方法(29894)
- 数学(25959)
- 数学方法(25573)
- 农(19168)
- 中国(16597)
- 财(16119)
- 地方(16052)
- 业经(14445)
- 农业(12804)
- 学(12001)
- 制(11911)
- 理论(11455)
- 和(10197)
- 贸(9763)
- 贸易(9761)
- 务(9701)
- 财务(9650)
- 体(9641)
- 财务管理(9626)
- 技术(9557)
- 环境(9429)
- 易(9410)
- 企业财务(9037)
- 融(8698)
- 机构
- 学院(215255)
- 大学(214169)
- 管理(85099)
- 济(82578)
- 经济(80763)
- 理学(74306)
- 理学院(73473)
- 管理学(72009)
- 管理学院(71584)
- 研究(67024)
- 中国(50401)
- 京(43901)
- 科学(41572)
- 财(37537)
- 农(35092)
- 中心(34054)
- 业大(32766)
- 江(32433)
- 所(30810)
- 范(30484)
- 财经(30307)
- 师范(30110)
- 研究所(28322)
- 经(27698)
- 农业(27385)
- 北京(26183)
- 院(25498)
- 州(25360)
- 经济学(25115)
- 师范大学(24178)
- 基金
- 项目(158953)
- 科学(125812)
- 研究(118900)
- 基金(114856)
- 家(99595)
- 国家(98700)
- 科学基金(85806)
- 社会(75287)
- 社会科(71101)
- 社会科学(71088)
- 省(63196)
- 基金项目(61629)
- 教育(55778)
- 自然(55169)
- 自然科(53875)
- 自然科学(53859)
- 划(53016)
- 自然科学基金(52861)
- 编号(49282)
- 资助(45228)
- 成果(39213)
- 重点(35516)
- 部(34958)
- 发(34454)
- 创(33759)
- 课题(33652)
- 创新(31411)
- 国家社会(31079)
- 科研(30781)
- 大学(30344)
共检索到3069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玉雄 韦承艳
少数民族节庆是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域,加强对少数民族节庆的功能探索与发展研究,以期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落实落细。基于对龙胜各族自治县少数民族节庆的考察发现,作为仪式的少数民族节庆具有社会互动、文化叙事与情感联结等功能,有利于促进各族群众在生活深度交往、文化深度交流、情感深度交融的基础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但调查也发现,目前存在各族群众节庆参与度差异较大、对民族节庆文化内涵缺乏足够认识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建构不足等问题,以至于上述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因此,须提升少数民族节庆的共享性、深度挖掘少数民族节庆中文化内涵、推进节庆文化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建构,充分发挥以少数民族节庆为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作用。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英杰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的精神之一,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领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促进民族团结,是贯彻这一精神的重要方面。从中国传统看,中华文化的大一统观念吸纳多样性的少数民族文化,内卷民族团结,凝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多一辩证"的学理上看,多民族国家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关键不是消除差异而是要尊重多样,进而形成稳定的文化生态和持久的文化张力,以聚力民族团结,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建构路径看,可以通过改善民生、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社会环境等三方面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程志杰 黄泰博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纽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路径需从中华文化认知、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自信、中华文化传承四个维度入手。文化认知是文化认同的基础和前提,文化认同是文化认知的理性升华,文化自信是文化认同的情感体验,文化传承是前三者发展的旨归,同时,四者又相互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中华优秀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脉所在。民族高校在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应立足文化认知这个起点,抓住文化认同这个关键,围绕文化自信这个重点,筑好文化传承这条主线。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常安 毛荣
法学教育应当坚决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也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新时代法学教育需要服务于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大局,引导法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在法治实践中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奠定法治人才基础。法治国家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价值层面存在高度契合,这为法学教育具有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了宏观可能。在法学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路径的具体操作层面,可以以课程思政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彻到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体系全过程,重点从把握好课程思政参与主体的二元性、在课程设置和授课内容中充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地位、在实践教学中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方面着力。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伟华 张亦弛
作为历史学的分支,口述史的研究方法突破了学科的界限,以其独有的价值在不同学科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时代叩问而言,口述史以其事件性、主观性与公共性等特点,使得以集体记忆巩固各族人民相互依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可能;而以口述史方式所提取的,基于个人生命经历的记忆具有进一步升华为更高层次的集体记忆乃至国家记忆的潜力,能够通过巩固中华民族历史根基、挖掘中华民族精神意涵、实现中华民族文化整合三个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此,以呈现形式与依托载体创新拓宽口述史资料传播的横向广度,并结合数字化技术与仪式操演等方式实现口述史资料的长远纵向传承,是以口述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
口述史 集体记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洪修 刘燕群
空间的浮现及课程空间的建构为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思维范式转换的可能性与可操作性。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建构文化符号与外部环境联动的实践空间、知识体系有机联结的认知空间、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体验空间。然而,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文化符号内外环境系统的空间割裂、知识体系的空间“碎片化”以及实践方式缺乏空间体验的问题。学校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转向应遵循学生的思想活动规律,着眼完整深刻的共同体“课程绘图”,增强学校课程的空间意义;聚焦多元文化的交叠共生,提高学校课程的空间认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校课程的空间体验。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付艺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乎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关乎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青年学生是社会中最朝气蓬勃、富有活力的群体,高校是青年学生汇聚的主阵地,是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培养创新意识、坚定理想信念的主要场所。青年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高校要引导学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凝聚思想共识,在实践中不断夯实认知基础,逐步成为坚定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的时代青年。
关键词:
铸牢 高校 青年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唐兴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属于精神力量范畴。从本质属性、存在价值、根本目的等维度审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落点都聚焦于人的价值塑造,是通过价值塑造达成民族团结和“五个认同”旨归的教育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行动,必须在对象、内容、形式和空间等教育要素中,突显对“共同性”的价值观照。要牢牢把握“团结”与“认同”教育的逻辑主线,构建面向全员和促进全维发展的教育格局,坚持“意识”和“存在”互构的实践范式,统整制度性教育与非制度性教育两个场域,全面推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唐晓玉 巴桑旺堆
法治的思维与方式就是以法律为准绳,基于法理基础来评判是非曲直,从而调整和稳定社会关系和秩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以法治的方式进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为其提供了法治保障,在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中,需要深挖法治的保障作用,以法治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期刊]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罗康隆 吴合显
人类依靠文化在其历史进程中应对所处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建构起了各民族的生境。我国各民族生境多样性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态基础,其以文化为纽带在我国各民族的生境中开展其交往交流交融事项,由此使中华各民族的生境形成一个整体,成为中华民族的共有生境。在中华民族生境中达成中华各民族的生态、生计与生命耦合体,这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境基础,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
关键词:
文化 中华民族生境 共同体意识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徐亮 崔英锦
乡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绵延不衰、永续发展的过程中形塑出乡村教师“共生共荣”的文化性格,这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价值,表现为“四个与共”的文化信念彰显了价值指南、“三位一体”的文化态度给予了情感支撑、“五个认同”的文化行为成为行动纲要、“双重使者”的文化形象昭示了符号标识。然而,面对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双重战略耦合的格局,乡村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价值尚不够彰显,如“四个与共”的文化信念有所削弱、“三位一体”的文化态度陷入窘境、“五个认同”的文化行为遭遇阻碍、“双重使者”的文化形象面临消解等。基于此,需澄明价值定位,哺育“四个与共”的文化信念;夯实情感基础,涵养“三位一体”的文化态度;坚守实践准则,秉持“五个认同”的文化行为;树立典范榜样,重塑“双重使者”的文化形象,进而实现文化性格对乡村教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独特价值。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陈纪 黄泰博
当前,着力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是民族中学牢固树立各民族青少年学生“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的核心任务。基于北京、上海、天津三地调研数据,从课程体系设置与思想政治课教学、文化课教学、实践课教学等方面考察民族中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政教育基本状况。研究表明:构建思政课程教育体系缺乏统筹规划,思政教育队伍建设的资源保障薄弱,文化课教学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条件不够,社会实践课和专题教育的多方支持乏力等,成为民族中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政教育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民族中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政教育对策建议如下:(1)着力从统筹规划层面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2)逐步建成一支承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高质量师资队伍;(3)主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课程思政建设;(4)大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社会实践和专题教育。这为现阶段各民族青少年增进“五个认同”及树立正确的“五观”等提供有益启示。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李卫英 彭云青 李鹤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人们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时代与政策变迁、观念与思想整合以及家国情怀与文化传承转换同构的演化视野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了双向奔赴的互动关系。基于中华文明的统一性、连续性、包容性的基础上建构身份认同、唤醒集体记忆、拓展育情场域,从而多维度实现两者高度的统一。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智慧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实践需求结合起来,以“协和万邦”理念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以“家国同构”情怀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史料体系;以“重德贵和”传统重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从历史文化的元素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同。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程志杰 杨慧民
中华各民族团结奋进的光辉历程和伟大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民族院校班集体内多民族学生齐聚共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高校中的生动缩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民族院校班集体建设存在多维契合性,使班集体成为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依托。民族院校班集体具有结构的互嵌性、文化的多彩性、价值的趋同性、共同体教育的贯穿性和育化的辐射性等特征,其建设内容包括组织、活动、文化、制度等。当下,应从建立“互嵌式”的班级结构和情景场域,构建共建共享的班级治理格局,科学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动态把握建设节奏等方面入手寻求班集体建设推进机制。
关键词:
民族院校 班集体建设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