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050)
- 2023(4267)
- 2022(3622)
- 2021(3353)
- 2020(2789)
- 2019(6266)
- 2018(6145)
- 2017(10650)
- 2016(6637)
- 2015(7907)
- 2014(8461)
- 2013(7363)
- 2012(6680)
- 2011(6059)
- 2010(6240)
- 2009(5577)
- 2008(5249)
- 2007(4995)
- 2006(4292)
- 2005(3900)
- 学科
- 济(18674)
- 经济(18641)
- 管理(16111)
- 业(12110)
- 企(10310)
- 企业(10310)
- 教育(7237)
- 方法(7002)
- 教学(6514)
- 理论(6507)
- 中国(6343)
- 数学(5989)
- 学(5965)
- 制(5752)
- 农(5746)
- 数学方法(5743)
- 体(5310)
- 财(5079)
- 地方(4614)
- 业经(4379)
- 学法(3921)
- 教学法(3921)
- 银(3741)
- 银行(3727)
- 行(3585)
- 农业(3486)
- 融(3485)
- 和(3481)
- 金融(3478)
- 政治(3278)
- 机构
- 学院(88328)
- 大学(86867)
- 研究(31939)
- 管理(28799)
- 济(26843)
- 经济(25902)
- 理学(24107)
- 理学院(23702)
- 管理学(22938)
- 管理学院(22776)
- 中国(22237)
- 科学(21712)
- 京(20061)
- 农(17658)
- 所(17079)
- 范(15861)
- 师范(15657)
- 研究所(15640)
- 江(15451)
- 业大(14650)
- 技术(14556)
- 中心(14545)
- 农业(13978)
- 财(13420)
- 北京(12699)
- 教育(12565)
- 师范大学(12307)
- 院(12083)
- 州(11993)
- 职业(11444)
- 基金
- 项目(58900)
- 研究(45691)
- 科学(44654)
- 基金(37499)
- 家(33193)
- 国家(32838)
- 科学基金(26974)
- 省(26083)
- 社会(24967)
- 教育(24112)
- 社会科(23351)
- 社会科学(23343)
- 划(21904)
- 编号(20579)
- 基金项目(19128)
- 成果(18188)
- 自然(17030)
- 课题(16727)
- 自然科(16606)
- 自然科学(16596)
- 自然科学基金(16238)
- 资助(15540)
- 重点(13956)
- 年(13917)
- 发(12628)
- 部(12265)
- 项目编号(12182)
- 创(12167)
- 体(12124)
- 大学(11991)
共检索到1405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薛源
在课程评价中如何使学生摆脱被动和无权的处境,如何确立学生在课程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是极难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学生的评教活动所面临的困境及其根源,指出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评价必须立足于一种新的课程范式,并探讨了建构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评价模型的可能性。
关键词:
课程评价 学生主体 评价机制 评价模型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邓建平
在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扩张、教育质量亟待提升的今天,践行"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成为转变教育发展方式、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应有之义。然而,"以学生为本"从应然的可能向实然的可行顺利转化亟须正确的认识观、均衡的价值观和科学的方法论。"以学生为本"成为可能的基础,取决于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学校与学生之间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制度架构及机制推动;在现实的高等教育背景下实现"以学生为本",需要坚持依据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认知、分析、调和及化解师生关系和校生关系中存在的兼容共存问题。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刘秀峰
"以学生为中心"作为人生观教育的一种方式可以被看成一个事实,它基于这样的人性假设:人性是积极、建设性的,是可信赖和有限可塑的。在"以学生为中心"的人生观教育中,教师应当从批评者和主导者转变为促进者,和学生建立"主体-主体"的新型关系,人生观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人生成长和人生观形成的过程。学校是学生人生成长和人生观形成的社会环境,也是改造社会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并以此提升学生人生的社会价值。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刘红明 刘桂香
基于学生体验的课堂教学评价,应突出对学生主体自身感受与习得的观察,更好地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服务理念。当前,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存在一定的问题,应以学生作为教学评价的价值主体,从教学评价理念、教学评价指标设计、教学评价主体等方面进行有效改革。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教学评价 评价指标体系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茂森
教师专业自主已成为当前教师专业化运动的重要发展趋势。教师专业自主的存在成为可能,主要是基于权力、知识、伦理和环境四方面的基础。实践中的教师专业自主得以实现,则是赋权增能的必然结果,是摆脱赋权与规训相互纠缠的产物,也需要实现由外在角色规定向内在身份认同的转变。
关键词:
专业自主 赋权 规训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陈凡
基于51所高校本科课堂表现记录的文本分析和词频分析,发现当前大学本科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表现在教学和学习效果不佳、教学内容深度和广度不够、教学方法和模式单一等八个方面,"以教师为中心"仍是目前大学教学的主流模式。我国大学教学改革需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将本科课堂中心逐步从教师转移到学生,明确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教学目的,对教学和评价进行精心、科学的战略设计。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刘佳 苏喜友 陈亦平
教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学方法也不是教法和学法的背离,而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基于这样的认识,本研究对部分高等农林院校本科生的学习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调查发现,目前高等院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还未真正建立起来,教学过程仍然是相对封闭而不是开放的过程,因而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教与学的沟通与互动,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教书忽视育人。研究认为,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与学习过程"是高等院校未来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
高等农林院校 学生学习 教学过程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丁燕
新冠疫情过后,我国经济逐渐恢复,总体向好,机遇与挑战并存,经济发展呈现出新常态。但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激增,就业问题已经成为适龄青年敏感且辣手的突出问题。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适龄青年快速就业的形势转变,文章针对当前大学生(包括未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青年)就业市场中供需矛盾等问题进行分析,根据适龄青年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适龄青年转变就业意识,提高自身能力等方面有针对性的对策,以便促进新形势下以大学生为主体的适龄青年实现快速就业。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洁
当前的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领域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学生不能深入实践、学习内容面较狭窄等,而基于模拟环境的模拟性教学模式具有良好的教学价值。本文主张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市场调查课程的特点与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设计现代市场调查的模拟教学思路,以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深入学习。
关键词:
学生 模拟 教学模式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希贵 李凌艳 辛涛
随着学校自主管理权的扩大,学校自我诊断被认为是学校管理走向科学化的重要方式,与传统的学校自我评估相比,它在价值取向、程序与方法,以及结果应用等方面更强调学校的自主性。国际上的学校自我诊断源于商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与模型,强调学生的参与,强调有目的、周期性、系统而持续的数据、信息收集与分析,强调结果用于学校决策。借鉴相关国际经验,我们应该着力于从学生的视角深入收集信息,同时建立三角认证的多角度信息比较途径,并从学生的变化中建立动态信息机制,从而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校自我诊断模式。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周帆
如何构建有效提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时代赋予高校的重大课题,是事关高校发展,事关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历史重任。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两个基本诉求。前者在国家教育方针指导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有不同的人才培养规格;后者在教育部教改与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杨立平
从理论课的"主体学习",过渡到实践活动初期的"情感体验",最终在实践行动中"内化践行"学习成果。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以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促进学生自我成长。让校园始终充满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朝气蓬勃的青春活力、展现改革创新的时代风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科学阐述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属性,明确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旗帜鲜明地回答了高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臧晓晴
人们为什么要进行交换?就是为了将各自持有的对自己无用或效用较小的但对他人有用或效用较大的商品通过交换以更好地满足互相的需要。因此,商品的价值是其效用互相满足各人需要程度的度量,价值量是由双方交换时互相需要的满足程度决定的。由于不同的人的需要程度不同,价值尺度就相应地不同,同一件商品对不同的人的价值量就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时空中的需要程度不同,价值尺度也相应地不同,同一件商品对同一个人的价值量也是变化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结为:商品的价值量与各人交换时的互相需要程度成正比,或与互相需要的满足程度成反比。正是各人价值尺度的相对不同,互相才从交换中获得了互利的不等价的更大的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