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21)
2023(9520)
2022(7854)
2021(6973)
2020(5471)
2019(12366)
2018(11810)
2017(21677)
2016(11646)
2015(12916)
2014(12527)
2013(12461)
2012(11841)
2011(11129)
2010(11425)
2009(10560)
2008(10372)
2007(9487)
2006(8780)
2005(8200)
作者
(34734)
(29169)
(28848)
(26998)
(18392)
(13784)
(12769)
(11069)
(11064)
(10356)
(9977)
(9678)
(9429)
(9410)
(9047)
(8901)
(8575)
(8370)
(8288)
(8202)
(7419)
(7112)
(6976)
(6625)
(6622)
(6545)
(6500)
(6410)
(5901)
(5819)
学科
(55503)
经济(55464)
(36582)
管理(34944)
(28290)
企业(28290)
中国(20110)
地方(19602)
(16807)
技术(15698)
方法(15276)
业经(15089)
数学(12278)
数学方法(12168)
农业(11771)
地方经济(10946)
(10850)
(10839)
银行(10809)
技术管理(10797)
(10625)
金融(10625)
(10619)
(10196)
(9817)
(9721)
贸易(9705)
(9358)
(9300)
环境(9262)
机构
学院(168415)
大学(165259)
(73391)
经济(71888)
研究(65137)
管理(62675)
理学(52303)
理学院(51621)
管理学(50848)
管理学院(50521)
中国(49913)
科学(38931)
(36838)
(33231)
(31967)
(30104)
研究所(29808)
中心(28961)
(28015)
(24518)
师范(24301)
财经(24081)
北京(24000)
业大(23877)
(23551)
农业(23152)
(22763)
经济学(22090)
(21746)
(20861)
基金
项目(107148)
科学(85471)
研究(81887)
基金(74983)
(65607)
国家(64975)
科学基金(55435)
社会(52821)
社会科(50207)
社会科学(50198)
(44599)
基金项目(38939)
(36477)
教育(36286)
自然(32996)
编号(32845)
自然科(32262)
自然科学(32256)
自然科学基金(31669)
(30642)
资助(29327)
成果(26874)
(25590)
发展(25121)
(24669)
重点(24623)
课题(24444)
创新(24137)
(22626)
国家社会(22093)
期刊
(91183)
经济(91183)
研究(56682)
中国(44705)
(29624)
管理(27475)
教育(24912)
科学(24561)
学报(24036)
(22937)
农业(20677)
(19479)
金融(19479)
大学(18809)
学学(17250)
技术(17041)
业经(16788)
经济研究(14664)
(11926)
财经(11847)
问题(11533)
(10472)
科技(10414)
技术经济(9909)
(9151)
论坛(9151)
图书(8939)
商业(8728)
(8702)
世界(8654)
共检索到2807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李凡  
<正>由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并系统阐述的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生产力。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在大科学装置,世界各国将其视为构筑竞争新优势的必争之地。~(1)因此,在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大科学装置与新质生产力形成之间的理论与实践逻辑,对于充分发挥大科学装置的推动作用,触发形成新质生产力,
关键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贾品荣   杨雨萌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的重大创新,故需从辩证视域出发全面科学地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多重关系,并厘清对应的科学规律。发展新质生产力应以新旧动能转化为基础,以科研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为动力源,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为重点,以产业链和创新链贯通为进路,以创新和人才双轮驱动为支撑,以制度和文化创新为源泉,以数实融合为新动能,以军民融合为特色阵地,以有为政府促有效市场为引领,以国内国际双重资源为蓄能,不断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贾品荣   杨雨萌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的重大创新,故需从辩证视域出发全面科学地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多重关系,并厘清对应的科学规律。发展新质生产力应以新旧动能转化为基础,以科研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为动力源,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为重点,以产业链和创新链贯通为进路,以创新和人才双轮驱动为支撑,以制度和文化创新为源泉,以数实融合为新动能,以军民融合为特色阵地,以有为政府促有效市场为引领,以国内国际双重资源为蓄能,不断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罗昊雯   李正风  
作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全球科技发展新趋势,开放科学倡导科学知识生产过程中的自由、开放、合作、共享,极大地提高了科学知识生产的效率与质量,与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逻辑不谋而合,将是孕育新质生产力以抢占科学中心与创新高地的关键,也是世界各国争相角逐的全新赛场。中国近年来在开放科学方面取得跨越式进步,必须看到仍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因此探讨开放科学对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具体作用并分析适合中国的开放科学治理模式。通过文献调研与比较分析方法,梳理和明确开放科学推动科研范式产生质变的重要意义,选取欧盟“地平线计划”、美国开放科学中心(COS)与中国OSID开放科学计划等实践为代表性案例,从规划政策、技能培训、评价体系与投入格局等方面对比不同开放科学模式的差异。透过科学治理视角发现,欧盟发展开放科学兼具宏观顶层设计与微观评价体系改革,从政策规划入手搭建起包括技能培训、评价体系与投入格局在内的完整开放科学发展网络,官方主导的统一性与各国共赢的协调性特征突出;COS强调多元投入与广泛参与的开放格局,以其OSF平台为核心依托形成一整套开放科学推广与实践模式;OSID以国家公益计划的方式先行尝试,有着良好的政策支持力度与期刊参与度,但存在布局完整性低与市场灵活性差等不足。在比较国际上不同开放科学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可通过加强科技规划、培养专业人才、完善评价体系和优化资助结构等途径构建中国式开放科学治理体系,以科技创新助力新质生产力形成。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邱斌   易昱玮   孙少勤  
人工智能(AI)从供给侧(生产要素配置的结构性调整)、需求侧(平台主导下的消费二元边际扩大效应)及技术端(劳动力技能结构再调整)等维度,赋能新质生产力形成。与此同时,AI创新赋能下的新质生产力,通过提升出口附加值、加强国内与国际生产网络的协同创新效应等,提升外贸企业生产率、优化产业结构、推动贸易模式创新,助推外贸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作用下,数字经济在外贸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凸显。应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高质量、稳定的数字化支持提升外贸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和运营效率;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基础制度与法律法规建设,有效激励外贸企业的创新和协同;提升数字治理水平,确保数据在外贸和跨境电商领域的高效与安全应用。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彭绪庶  
新质生产力本质上是时代最新科技产业化的产物,代表了生产力发展方向和趋势,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是生产力代际革命和生产力跃迁的体现。颠覆性创新引致主导技术体系变更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技术前提,产生通用目的技术和发生科技革命分别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供了充分条件和时代条件,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需要完善的科技转化应用制度体系加以保障。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创新创业融合,搭建技术转化渠道;推动数实深度融合,以数字化智能化为引领;促进数据、科技人才和科技金融三类要素高效流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王顶明   黄葱  
博士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石。博士生教育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阵地,是教育、科技、人才的最佳结合部,对新质生产力形成和运行过程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当前,我国博士生教育在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面临着培养模式和学科结构不完善、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程度不深、无法及时回应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等现实问题,需要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举国体制优势,在创新博士生培养模式和资源配置方式、优化人才培养规模结构、深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建设等方式持续发力,着力提升我国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构建发展新动能。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原磊   张弛  
<正>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富和发展,成为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深刻把握其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正值我国内外部发展环境发生巨大变化之际——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大国竞争加剧,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一系列新现象新趋势。
关键词: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任保平   程至瑜   宗景辉  
制造业新质化的内涵是指制造业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将最新数智技术应用于研发、生产、制造、销售全过程,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推动制造业产业基础能力高级化,形成制造业新的“技术—经济范式”,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基于制造业新质化的理论逻辑,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制造业智能化、制造业绿色化、制造业创新化、制造业人本化、产业发展与安全和制度环境六个子系统的中国制造业新质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测度分析了2013~2022年30个省份的制造业新质化发展水平、地区差异和时空演进规律。研究发现:制造业新质化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和子系统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综合指数仍处于较低水平;制造业新质化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但差异程度较低,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异;制造业新质化发展水平全域及各地区内差距趋于缩小;制造业新质化发展水平的动态演进具有稳定性、缓慢性和向上转移倾向。依据评价结果,为全方面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中制造业新质化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地推动制造业新质化发展,按照发展水平和时间演进趋势分类,走具有各地特色的制造业新质化道路,分门别类给予不同区域差异化政策强度。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郭铁成  
<正>2024年全国科技大会提出,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新质生产力,而要搞清楚什么是新质生产力,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生产力。从哲学的角度看,生产力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自然界获得生活资料的能力,它有三个构成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生产力是人们制造物品和提供服务的能力,包括资本品、劳动力、土地三个生产要素。研究新质生产力要以哲学的生产力为指导,以经济学的生产力为依托,重在生产要素的形成和积累。不能把新质生产力停留在哲学概念上,也不能把新质生产力混同科技创新、新兴产业等。
关键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典  
新质生产力的特征包括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和集约化,既是技术进步与生产力发展的直接体现,也是产业转型与未来发展的关键。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处理好破与立(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间的关系)、量与质(产业规模扩张与转型升级)以及内与外(自主技术创新与对外开放合作)这三组重要关系。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优化产业政策机制、平衡市场机制,并建设以新型举国体制为核心的科技创新体制。在当前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须加速发展以数据和科技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推动长远发展。未来中国经济将以产业为核心,展现深度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特征,引发就业形态和政府、企业关系的深刻变化。通过不断创新和改革,中国经济将更好地适应全球化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段学慧   张娜  
生产要素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范畴。数据成为生产要素是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结果。数据要素通过对生产要素和再生产各个环节的渗透,提高生产要素效率,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从而创造新质生产力。数字生产力包括数据生产力和数据要素的转化力(产业数据化所产生的生产力)。数据生产力的实质是数据劳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中的基础性生产力。数据产业化是提高数据生产力、赋能新质生产力的根本途径。产业数据化是实现数据要素经济价值的关键环节和实现路径,是通过数实融合创造新质生产力。随着数据要素对各种生产要素和各个生产环节的全方位、全过程渗透,必将使社会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任保平   迟璐婕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重点提升外循环的质量和水平。高质量外循环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对实现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有效对接,增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高效联通,吸引高新技术和高水平外资流入,拓展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放发展空间,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提升在全球资源配置的水平和能力提出新要求。高质量外循环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内在要求,其通过“走出去”在全球集聚资源、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提高经济增长效率、畅通更高水平双循环、推动科技的再创新等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为此,要以参与国际生产链和提升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推进高水平开放平台建设,拓展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对外开放空间等,从而以高质量外循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洪志  
<正>银行业作为金融主体和数字原生行业,其自身数字化转型引发的量变和质变是锤炼新质生产力的典型样本银行业作为金融主体和数字原生行业,是信息化程度较高的行业之一,不仅在助力培育新质生产力方面起到了核心推动作用,而且其自身数字化转型引发的量变和质变更是锤炼新质生产力的典型样本。
关键词: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焦方义   杜瑄  
本文采用2013~2022年我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建立固定效应模型,从数据要素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治理4个维度出发,实证检验了我国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在我国东部地区最为明显,中部地区次之,西部地区较为不明显。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基础与我国新质生产力水平关联度最强。考察作用机制发现,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治理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有效路径。大力发展数字化产业,促进数字技术创新;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数字治理能力,缩小新质生产力地区差距,成为推动我国新质生产力形成的重要政策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