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93)
2023(5173)
2022(4197)
2021(4075)
2020(3126)
2019(6926)
2018(6823)
2017(13019)
2016(7171)
2015(7853)
2014(7878)
2013(8060)
2012(7515)
2011(7149)
2010(7361)
2009(6723)
2008(6579)
2007(5894)
2006(5519)
2005(4841)
作者
(20824)
(18294)
(17556)
(16794)
(10933)
(8839)
(7726)
(6997)
(6795)
(6292)
(6245)
(5949)
(5674)
(5669)
(5439)
(5366)
(5318)
(5317)
(4902)
(4806)
(4538)
(4445)
(4385)
(4382)
(4134)
(4103)
(4063)
(3775)
(3731)
(3725)
学科
(48823)
(34335)
经济(34303)
农业(32662)
(27131)
业经(14389)
农业经济(12640)
地方(11307)
管理(10900)
(9701)
(9599)
农村(9578)
中国(9124)
发展(8524)
(8512)
收入(7807)
(7665)
土地(7606)
建设(7284)
方法(7244)
及其(6909)
(6693)
劳动(6693)
数学(6534)
数学方法(6487)
人口(6416)
农业劳动(6355)
(6233)
分配(6209)
(6074)
机构
学院(105375)
大学(98146)
(44716)
(44468)
经济(43775)
研究(38691)
管理(38595)
理学(33318)
农业(33143)
理学院(32927)
管理学(32367)
管理学院(32177)
中国(30638)
业大(24862)
科学(23984)
(20300)
农业大学(20208)
(19985)
中心(19050)
研究所(17980)
(17588)
(16886)
(15958)
(15666)
(14848)
师范(14771)
经济管理(14676)
(14199)
科学院(13814)
(13474)
基金
项目(70265)
科学(54764)
研究(54471)
基金(49615)
(43492)
国家(42949)
科学基金(35756)
社会(35141)
社会科(32647)
社会科学(32637)
(29440)
(27393)
基金项目(27016)
编号(24280)
(23322)
教育(21987)
自然(21151)
自然科(20492)
自然科学(20485)
自然科学基金(20090)
成果(18756)
资助(18237)
(17823)
课题(15787)
重点(15426)
(15403)
发展(14654)
(14505)
国家社会(14453)
(14449)
期刊
(61674)
经济(61674)
(54159)
农业(36688)
研究(28560)
中国(26710)
学报(18626)
业经(18566)
科学(18083)
(15802)
大学(15180)
学学(14711)
农业经济(14695)
农村(14120)
(14120)
(12838)
金融(12838)
(10808)
问题(9710)
农村经济(9540)
(9289)
教育(8672)
世界(8227)
社会(8172)
经济问题(7938)
资源(7888)
管理(7835)
社会科(7584)
社会科学(7584)
业大(7332)
共检索到16502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钟怀宇  
随着地震灾区救援工作的结束,灾区(尤其是受损严重的农村)重建已成为抗震救灾的中心工作。系统地研究、科学地预测灾后重建中可能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预案是当前理论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认为:于2007年开始的成都市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在地震灾害发生后仍然需要进一步推进,且城乡统筹已显现出解决灾区农村重建中一系列问题的一种全新模式。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丁一  
农村公共产品生产供给的市场失灵和政府缺陷是民间组织发挥作用的经济学基础,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是民间组织参与其中的必然要求。社会的发展进步更多的需要社会自身力量来解决众多的社会问题和自然灾害问题。本文通过成都市灾区重建实地调查,从民间组织在灾后农村社区恢复重建中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入手,探讨政府与民间组织的相互关系,分折民间组织在灾后重建中的困境及原因,提出建立民间组织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此有效地推动灾后重建工作。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梁灏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汶川地震涉及范围广,灾情严重,情况复杂,在具体的灾后重建尤其是农村灾后重建工作中尚存在诸问题和困难,如规划严重滞后;重建资金缺乏统筹安排;时间紧、任务重,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质量难以得到保证;项目活动不能按实际需求进行调整,缺乏灵活性;原宅基地复耕矛盾凸显。对策建议为:各灾区市县应对灾后重建资金进行统筹安排;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具体项目活动;财政报账制度应具有灵活性;重点区域的项目完成时间可以适当延长。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道日娜  
受灾是导致农民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特别是在广大西部地区因灾致贫和返贫已是一个很普遍的社会问题。本文根据内蒙古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工作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构建以最大限度减轻农民生命财产损失,尽快恢复农民生产生活为目标的农村灾害应急援助机制的新思路。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天营  沈菊华  
中国城乡居民身份二元性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和谐发展及中国突破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对地震灾区来讲,在重塑灾后城乡经济社会的进程中,应从淡化城乡居民身份二元性角度、全方位对城乡居民实行公平直接救援和实施有利于消除城乡居民身份二元性的长期安置政策,以促进灾区城乡社会、经济重建的和谐发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覃志敏  陆汉文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本任务结束后,灾区贫困村发展步入后重建时期。本文以可持续生计框架为理论视角,以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对灾区贫困村农户生计资本、生计策略等作了定量分析。研究发现,灾后恢复重建有效改善了贫困村农户生产生活条件,提升了他们的物质资本及人力资本水平;而住房等生产生活设施建设,加重了农户债务负担,使其金融资本恶化,脆弱性增加;迫于还债等压力,农户生计策略倾向于打工等投入少、回报周期短的生计方式,但贫困程度深的农户因缺乏知识、技能、市场信息等,工资性收入比例低,生计方式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增收困难。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郑洲  杨明洪  敬珊珊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以前,阿坝州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农村产业发展格局。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给阿坝州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农村产业发展面临新的选择。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杜漪  
汶川地震重灾区重建为新农村社区重建带来了新机遇,针对农房重建资金普遍短缺,产业恢复重建任务艰巨的现实,可将重灾区新农村社区重建的模式分为三种类型,即城郊型、集镇型和村落型。各地应采用适合于本地实际情况的模式加快新农村社区重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卢阳旭  赵延东  
文章使用汶川地震灾区居民的社会调查数据,着重分析了震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社会网络和灾后恢复的制度性安排等因素对农村家庭获得住房重建资金的方式和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震前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社会网络资源量较丰富的家庭能够获得更多住房重建资金。家庭社会网络中亲戚比例较高对于家庭获得亲友借贷的金额有正面作用,但对获得更多建房资金却有负面影响。政府统一建房补贴和银行贷款政策都更偏重于处在受灾更严重地区的家庭。可见,灾后重建中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社会网络遵循"相对优势法则"配置资源,而政府灾后恢复制度则更可能遵循"相对需求法则"进行资源配置,二者共同支撑着灾后恢复重建。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何秋洁  
增减挂钩模式起源于土地整理,由此形成了认识上侧重物质技术属性的倾向。但从动力机制、作用范围、形式等方面来看,它又是一种区别于农地内部流转的新型农地流转形式,对于满足城市发展需要、保护耕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均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也可以应用于地震灾区,有利于灾区的恢复重建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认为,需要加深对其流转功能的认识,采取相应对策解决试点中暴露出的问题,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夏支平  
战略性重建,是一种不同于恢复性重建的新思路,战略性重建不是简单的还原式的复兴,而是以灾害为契机,因地制宜,着眼长远,使灾区获得一次再创造机会。战略性重建要求灾区乡村重建应当有前瞻性、预见性、全面性、整合性和规划性。灾区乡村重建是一个理性决策的动态过程,包含着丰富的内容。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徐仲安  靳共元  张晓林  耿宇宁  
本文以对四川省297位震后灾区农村居民和295位非灾区农村居民的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相关分析和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了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震后灾区农村居民与非灾区农村居民影响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震后灾区农村居民与非灾区农村居民都呈现"比较幸福"的状态,但震后灾区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平均得分高于非灾区。在影响农村居民幸福感的因素中,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农村生态环境状况对其幸福感有正向影响。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家庭纯收入对农村居民幸福感影响显著。在灾区,年龄与农村居民幸福感呈"正U型"关系;在非灾区,年龄对农村居民幸福感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男性农村居民的幸福...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凤京  郗蒙浩  范嘉毅  
为了灾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后重建时期灾区应采取政府引导下的多元化融资模式。PPP融资模式正是很好地体现政府资金引导作用的市场融资模式。文章基于后重建时期的融资特点,提出PPP融资模式是后重建时期灾区主要融资模式之一,并针对后重建时期融资环境、融资特点,对PPP模式的应用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特殊设计——风险合理分担设计、制度和技术应用创新设计、补偿设计、应对次生灾害设计。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松林  燕学敏  
地震后灾区学校重建不是简单的修补与复原,而是在原有基础上的优化与升级,在反思基础上的破旧与创新。灾区学校重建需要针对现实的困难与挑战,在深刻反思学校与社区、学校与政府和市场、多元文化与学校文化建设等基本理论问题的基础上,形成灾区学校重建的基本思路: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允许市场有限介入;重构学校与社区关系,统筹学校重建与社区重建;创新工作机制,整合各种社会力量;融合现代教育理念,提升学校文化内涵。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蓓蓓  李华燊  
5.12地震灾区重建的一个显著伴生现象是地方政府的重塑。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几个重灾县政府不约而同地开始了一系列行政改革。考察灾区地方政府的重塑机制和重塑实践,可发现与常态下地方政府改革的逻辑演化不同,灾区地方政府的重塑有独特的发生机理,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种特殊外力推动下的重塑。灾后重建的"焦点"位置——舆论关注的焦点、国家审计工作的重点以及支援城市的援建和交流是推动灾区地方政府重塑的最大外力。灾区地方政府借助"焦点"效应提升本地形象和知名度是推动政府重塑的内力。由于"焦点化"效应的短暂性,灾区地方政府重塑的可持续性值得进一步关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