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04)
2023(7150)
2022(5078)
2021(4533)
2020(3294)
2019(7402)
2018(7586)
2017(12913)
2016(7094)
2015(7958)
2014(8222)
2013(7740)
2012(6905)
2011(6252)
2010(6244)
2009(5829)
2008(5824)
2007(5385)
2006(5039)
2005(4410)
作者
(19887)
(16809)
(16621)
(15806)
(10653)
(7714)
(7485)
(6499)
(6337)
(5962)
(5757)
(5573)
(5426)
(5331)
(5161)
(5129)
(4913)
(4818)
(4742)
(4728)
(4240)
(4147)
(3979)
(3862)
(3809)
(3775)
(3743)
(3663)
(3428)
(3365)
学科
(31916)
经济(31886)
管理(16991)
(16191)
(15753)
中国(13948)
业经(11536)
农业(11107)
地方(10665)
(10504)
企业(10504)
(8555)
发展(7374)
(7354)
方法(6805)
(6683)
(6606)
农业经济(5953)
教育(5415)
建设(5289)
数学(5262)
数学方法(5217)
(5185)
产业(5087)
理论(5016)
(4860)
银行(4855)
(4815)
金融(4814)
(4694)
机构
学院(97584)
大学(96813)
(38190)
经济(37151)
研究(36429)
管理(33212)
理学(27305)
中国(27096)
理学院(26965)
管理学(26364)
管理学院(26191)
(21351)
科学(21104)
(18248)
(17403)
(17281)
(17277)
中心(16914)
(15684)
师范(15543)
研究所(15450)
(13637)
业大(13471)
北京(13419)
(13384)
财经(13326)
农业(12837)
师范大学(12370)
(12336)
(12115)
基金
项目(63606)
研究(51469)
科学(49838)
基金(43575)
(37558)
国家(37149)
社会(32948)
科学基金(31440)
社会科(30881)
社会科学(30875)
(26024)
教育(23539)
编号(22535)
基金项目(22458)
(20993)
成果(19356)
自然(17054)
课题(16714)
自然科(16624)
自然科学(16621)
自然科学基金(16309)
资助(15871)
(15617)
重点(14727)
(14159)
国家社会(13931)
(13350)
(13135)
发展(13113)
(12899)
期刊
(51695)
经济(51695)
研究(32090)
中国(28975)
(20276)
教育(18820)
学报(14487)
农业(13825)
科学(13524)
(13503)
管理(12872)
大学(11876)
学学(10613)
业经(10341)
(10070)
金融(10070)
技术(9655)
图书(7998)
经济研究(7555)
问题(6978)
财经(6517)
书馆(6138)
图书馆(6138)
(6072)
职业(5874)
(5752)
农业经济(5731)
(5559)
(5281)
论坛(5281)
共检索到1631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康永超  
由单向城镇化转变为双向城镇化是世界城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双向城镇化旨在通过要素双向流动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合理城镇体系,为不同阶层群众提供多样性可选择的城镇化通道。建议针对我国城镇体系所存在的薄弱环节,采取相应举措,通过实施"小城带动",促进实现这一目标。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郁姣娇  吕军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劳动力、资本、技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合理流动,且这种流动应该是双向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了资源流动的速度,但优质资源要素的单一方向流动问题依然存在。为改善这一现状,应整合城乡资源要素,优化投入与发展机制,积极搭建城乡融合平台,构建一体化的资源市场,科学诊断差异性诉求,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董伟  
近些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加速推进,但受多年城镇化建设形成的固有思维模式影响及对新型城镇化概念认识的偏差,需要对城镇化理念进行更新。为此,确立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理念,进而指导城镇化实践,是进一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社会时空、新社会形态、经济新常态理论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新课题,这些理论的系统化形成了新型城镇化的新理念,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莉  
中共十七大创造性地提出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五个基本内容之一。中共十八大又将其调整为经济结构的战略重点,并进一步强调"人"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围绕"人"这一主题开展新城镇化建设,需坚持以马克思的人本理念为指导,即强调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坚持以关注人的需求为前提,以实现社会的公平为保障,以打造生态城镇、文化城镇为重要内容,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升人的幸福感指数为价值诉求。
[期刊] 求索  [作者] 陈锡文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历史过程。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农业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征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加快新农村建设、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和加强脱贫攻坚工作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要实现城乡一体化,需对人口城镇化保持足够的耐心,逐步解决人口城镇化中的突出问题,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缩小脱贫攻坚的地区差距,以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推进我国"三农"发展。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杨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走集约、智能、绿色和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作为中部地区农业和人口大省,安徽省较为重视城镇化发展战略,新型城镇化进程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由于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相对偏低,亟待总结分析,提出相应对策。一、安徽城镇化基本状况及存在的问题1.城镇化推进速度较高,但整体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孙文华  郁红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目标,也是过程,既要看到其本质要求,也要看清中国当下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的三大现实问题,即"钱从哪儿来"、"人往哪儿流"、"村往哪儿变",分别体现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龙头"问题、"龙身"问题和"龙尾"问题,更要找到解决三大现实问题的有效抓手。当下新型城镇化道路所确定的发展思路和具体任务为解决"龙头"、"龙身"和"龙尾"问题提供了现实可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应重点以新型城镇化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通过城镇化在"高度"、"深度"、"广度"三个维度上实现有机统一,在系统思维中寻求城乡发展一体化的真正出路。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马永欢  张丽君  徐卫华  
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既是新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又是加快实现现代化的理性选择。新型城镇化在经济上实现集约发展,在社会上实现和谐发展,在环境上实现友好发展,在制度上实现一体化管理,在空间结构上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四化"同步发展为导向,以城乡统筹为特征,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平台,促使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得到提升,土地的多重属性得以实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规划与建设,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论模式,夯实城乡一体化的运行体系与和谐社会建设,构建城乡一体化的保障体系,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整体合力等构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小丽  王磊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持续扩大,对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与社会稳定带来日益严重的负面影响。通过测算湖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和城镇化率,分别描绘出湖北省90年代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变动轨迹及发展现状,进而实证分析湖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城镇化建设的动态关联。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城镇化发展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产生正向冲击,两者之间保持一种同升同降的长期关系。对此,文章提出推动中心镇镶嵌发展,带动周边农村地区建设,加快推进"人的城镇化",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山东省诸城市把推进城镇化建设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机遇,按照全域一体、城乡统筹的思路,深入实施社区化发展战略,形成了以中心城区为龙头、镇街驻地为支撑、城乡社区为基点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实现了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新突破。全市城镇建成社区面积107平方公里,其中城区建成面积45.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53.98%,分别比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71和2个百分点。一、以科学规划布局为先导,构筑新型城镇化体系推进城镇化建设,必须以科学的规划来统领,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和调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黄艳萍  王明亮  
进入新世纪,世界城镇化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具体表现为城市发展生态化和个性化、扩散与聚集同时存在、现代化动力机制、加快城市更新步伐等"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如何解决新农村建设中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在生态经济建设理念下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开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生态文明为原则规划新型城镇化建设,摆脱城市规划模式的束缚,积极探索生态经济建设理念下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方法和规划思路,在规划中尊重和善待自然,高度重视生态建设,重视保护环境,大力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谐统一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全面提高农民的生活生产水平。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治彦  余永华  
我国经济发展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更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系统阐述了高质量发展是"两个一百年交汇期"的主要历史任务,强调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实现城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城乡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落实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推进地区差异化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推进城乡融合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路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陈燕妮  张楠  李家祥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理念,这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理念。以五大理念为引领,推动新型城镇化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创新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协调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键,绿色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开放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条件,共享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目标。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公丕明  公丕宏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制度完善不断提高,截至2016年底,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7.35%。但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滞后、资源环境问题等深层次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着城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因此,应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发展,化解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突出矛盾和问题,以促使新时代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新发展。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赵连平  
本文以山东诸城市社区教育经验为例,阐述了城乡社区教育的开展在推进农村城镇化中的重要作用。结合诸城市社区教育的做法和成效,进行了深入思考,指出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可忽视城乡社区教育的作用,提出科学规划布局,统筹城乡社区教育发展;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加快推进农民市民化教育;启动全民教育,社区教育助推城镇化建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