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706)
2023(11306)
2022(9118)
2021(8636)
2020(6945)
2019(15936)
2018(15714)
2017(29637)
2016(16018)
2015(18581)
2014(18168)
2013(17525)
2012(16062)
2011(14576)
2010(14613)
2009(13325)
2008(13203)
2007(11479)
2006(10487)
2005(9801)
作者
(46101)
(38122)
(38117)
(36376)
(24543)
(18394)
(17201)
(14849)
(14826)
(13465)
(13382)
(13090)
(12446)
(12419)
(12415)
(11973)
(11459)
(11200)
(11005)
(10869)
(9667)
(9564)
(9413)
(8887)
(8680)
(8600)
(8537)
(8386)
(7772)
(7708)
学科
(65122)
经济(65030)
管理(39482)
(39345)
(30126)
企业(30126)
中国(24468)
方法(23991)
数学(20803)
数学方法(20587)
(20415)
业经(15348)
(14797)
(14424)
贸易(14411)
(14105)
(13785)
(13452)
农业(13274)
地方(11854)
(11061)
银行(11030)
(10854)
金融(10853)
(10757)
(10697)
(10156)
理论(9965)
环境(9325)
(9212)
机构
大学(225722)
学院(222582)
(97410)
经济(95554)
研究(88902)
管理(77762)
中国(67546)
理学(65700)
理学院(64859)
管理学(63743)
管理学院(63357)
科学(52294)
(50715)
(45400)
(43992)
研究所(41340)
(40427)
中心(38540)
财经(34354)
(33318)
北京(32979)
(32517)
业大(32048)
农业(31854)
经济学(31730)
(31684)
(30743)
师范(30359)
经济学院(28510)
科学院(26533)
基金
项目(147564)
科学(115939)
基金(108078)
研究(107754)
(97795)
国家(96675)
科学基金(80147)
社会(69650)
社会科(65932)
社会科学(65913)
基金项目(55352)
(54134)
自然(50233)
教育(49489)
自然科(49075)
自然科学(49054)
自然科学基金(48224)
(48147)
资助(44687)
编号(41824)
成果(35469)
重点(34718)
(33977)
(33294)
课题(30770)
(30647)
国家社会(30537)
中国(29863)
创新(28863)
教育部(28798)
期刊
(109969)
经济(109969)
研究(73978)
中国(53554)
(38462)
学报(38279)
科学(35618)
(33031)
管理(31712)
教育(29751)
大学(29374)
学学(27251)
农业(26872)
(21516)
金融(21516)
经济研究(19423)
技术(18904)
财经(17860)
(16308)
业经(15935)
(15667)
问题(14706)
世界(14487)
(13934)
国际(13266)
(10975)
图书(10607)
现代(10263)
(10042)
论坛(10042)
共检索到3521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任保平   辛伟  
国家规划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效手段,它的演变在理论和实践上为后续规划提供支撑与推动。新中国成立以来实施的十四个五年计划和规划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通过三条机制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一是以持续动态调整的具体任务明确现代化发展目标,二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引导地区现代化发展,三是厘清发展思路确保现代化发展道路行稳致远。国家规划对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作用很明显,而且其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能力不断增强。以国家规划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在于坚持党对中国式现代化规划制定的领导,以充分调研预防潜在风险,以现实导向确定有效目标,以两阶段评价提供纠错机制。总结国家规划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经验基础上,“十四五”规划及未来中国式现代化国家规划需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地位,协调宏观调控与市场发展的关系,坚持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以政府定位和职能转变促进服务型政府转型。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毅  
无论是后发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都需要国家权威来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的秩序困境。回到中国语境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挽救民族危亡中积累的国家权威为处在十字路口的现代化道路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曲折前行中积累的国家权威为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基础性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追求发展与保护双重目标中积累的国家权威为超大规模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准备和制度前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在追求治理现代化目标中积累的国家权威为人民至上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党建引领的共同体保障。从价值观念的共识达成看,国家权威积累从源头方面为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国家发展目标,有助于优化国家行为。从行动动员的组织化程度看,国家权威积累为实现现代化有序参与和高效运转提供组织保障。从权力运作的制度化安排看,国家权威积累为现代化道路的稳健前行提供规则遵从和法治意蕴,有助于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从领导主体的能力养成看,国家权威的积累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政党主导相辅相成、相互增强,使主导性政治力量从弱小走向强大再到高效。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廖小平   张展  
国家理性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维。作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推进的系统工程,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国家治理在体制机制和国家理性上与之相适应。就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而言,国家治理需要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作为治理对象,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善治目标,即推动国家理性的生态化转向,将生态理性上升为国家理性。现代生态伦理孕育了生态正义、自然价值、动物权利等核心理念,为生态价值观念、生态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生态理性的出场。为此,现代生态伦理需要跳出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无休止的范式之争,以“和”的尺度圆融争议,形成一种和合的生态伦理。明确国家理性生态化的实践路径,即引导治理主体依据和合的生态伦理,遵循平等原理进行天人交往、物我交往,对实现人与自然共生的现代化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廖小平   张展  
国家理性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一维。作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推进的系统工程,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国家治理在体制机制和国家理性上与之相适应。就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而言,国家治理需要将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作为治理对象,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善治目标,即推动国家理性的生态化转向,将生态理性上升为国家理性。现代生态伦理孕育了生态正义、自然价值、动物权利等核心理念,为生态价值观念、生态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生态理性的出场。为此,现代生态伦理需要跳出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无休止的范式之争,以“和”的尺度圆融争议,形成一种和合的生态伦理。明确国家理性生态化的实践路径,即引导治理主体依据和合的生态伦理,遵循平等原理进行天人交往、物我交往,对实现人与自然共生的现代化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孙志艳  
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旨归不仅要实现“物的现代化”,更要实现“人的现代化”。马克思的《资本论》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切实方案。这需要深入挖掘和利用资本创新潜能,使其促进生产力发展以“做大蛋糕”,从而实现“物的现代化”。实现“人的现代化”就要驾驭资本创新,规避和克服以“资本为中心”的消极作用;创新国家,消灭私有制;解放雇佣劳动,实现工人阶级的共享创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三个“主体”地位: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这两个区别于资本主义的主体地位,更要坚持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创新发展这一主体地位以“分好蛋糕”,确保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黄群慧  佟家栋   戴长征  陈伟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通过长期探索,在与世界现代化互动中形成的中国“范式”的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资本增值不同,中国外交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式现代化具备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五方面特征。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关起门来搞建设的现代化,而是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在探索中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的现代化。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全面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形成创新引领和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期刊] 改革  [作者] 任保平  迟克涵  
中国式现代化是指既遵循现代化一般规律,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推进,我国迎来了数字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的模式得以重塑,现代化新动能得以培育,现代化新优势得以形成。从阶段性目标来看,经济体系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治理体系现代化三个方面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发生了内涵上的拓展。现阶段中国式现代化战略面临着推进和拓展的任务,包括由单一发展战略向综合发展战略的拓展,由外向型发展战略向内外结合型发展战略的拓展。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要坚持并联式发展道路,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协调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构建数字平台体系。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丁元竹  
城市在国家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必须围绕国家确定的发展方向扎扎实实推进科技创新。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城市化建设,必须把包括基础理论、基础技术(包括底层技术)、应用技术在内的创新摆在首要位置,推动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行稳致远。以科学技术助力民族复兴伟业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的不懈追求,建设现代化国家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必须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城市化进程中,要推动有组织的市场导向应用性基础研究迎接正在到来的智能社会,为有组织的市场导向应用性基础研究创造良好生态,关注并把握好即将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内在逻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西君   宋金平   郭剑锋   刘昌新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美国、英国和日本的国际经验表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创新驱动,构建有利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产业创新的制度至关重要;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和高端人才引进、注重发挥政府在重大科技研发中的引导作用以及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环境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文章基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从经济水平、经济结构、经济效率、经济动能和经济贸易5个维度构建了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与世界前沿国家、高收入国家以及世界平均水平比较发现,2000—2020年中国经济质量明显提升且与发达国家总体差距减小,经济动能和经济效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相对较大,经济贸易差距较小。同时,提出应继续从优化经济内部结构提升经济效率、加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4条路径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改革  [作者] 李曦辉   柳艳红  
国有企业是中国共产党发挥独特优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工具。与“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相对应,国有企业的历史贡献主要表现为:为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挥了关键作用;为国民经济以及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从提供发展环境到直接引领价值链、供应链、产业链变革。统筹推进新时代“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国有企业需要全方位凸显使命担当。要在富足物质文明上,以全面强优大的新时代国有企业筑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在发展政治文明上,以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为社会主义制度提供物质支撑和政治保障;在富有精神文明上,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捍卫者;在提高社会文明上,做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推动者;在共建生态文明上,做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支撑者和引领者。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郑石桥  胡欣怡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章以经典审计理论为基础,在讨论审计现代化的基础上,分析审计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审计现代化是审计理论、审计制度、审计效率、审计效果、审计目标、审计业务、审计方法和审计人员这些方面不低于世界先进水平。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如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在十二个方面做出了战略性规划,这些方面都涉及中央重大政策措施部署、国家利益、公共资金、公共权力,审计可以对这些方面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推动整改,促使这些领域的责任主体更好地履行其承担的经济责任,从而促进这些领域的中国式现代化。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温军  王思钦  
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和特征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从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下国家创新体系的新内涵和重构逻辑入手,廓清新发展阶段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优势和掣肘,进而探讨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下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路径。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创新体系应服务于“领跑”式创新、契合于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征,注重发挥在制度、产业链、创新链和市场规模上的优势,并着力克服创新模式、主体、环境和外部性等方面的问题。在实践路径上,要统筹“集中式”与“分散式”创新力量,使各创新主体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加强连结,兼顾“向南”和“向北”国际科技合作,令全体人民共享科技发展红利。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金凤君   叶志聪   陈卓   马丽  
国家水网是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先行领域。文章在总结我国水利建设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的基础上,从国家水网建设的地理效应、中国式现代化对国家水网建设的要求和目标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水网建设的战略途径。研究认为:(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建设经历了政策调整、管理变轨、民生发展和制度保障4个阶段,2023年进入全局统筹阶段,形成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和安全效益。(2)缓解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损害等瓶颈制约,形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的国家水安全保障体系,是新发展阶段中国式现代化对国家水网建设的基本要求。(3)未来应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用系统思维统筹水的全过程治理,分流域、分层级推进国家水网“一张网”建设,促进人水关系协调和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整体优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高书国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的一次重要探索,蕴含典型的历史逻辑,既有世界教育现代化的普遍特点,更具备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典型特色。高水平普及、高质量公平、高智能信息化、高标准课程、高素质教师和高效能治理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内在品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在立德树人、优质公平、人才培养、服务发展、国家交流、教师素质和治理水平等方面具有理论的先进性、实践的引领性和发展的方向性特征,将为世界教育现代化提供新思路、新经验和新样板。以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将进一步开启世界教育现代化新征程,创造世界教育现代化新境界,开辟世界教育现代化新未来。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刘元春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任务。数据成为新要素、创新成为新主驱动力、协调融合发展成为新思路、绿色低碳成为发展新底色、高水平开放成为新拓展空间、共享发展成果成为新目的是新型工业化的新内涵。新型工业化是我国中长期多重战略重任的实现路径,数字化变革、发达经济体的再工业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导向等重塑了我国工业化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为此,我们需要重点从关键要素、融合创新、结构优化、政策转型等方面完善工业化的运行体系,优化产业创新生态,不断增强工业化的动力与活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