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06)
2023(1823)
2022(1580)
2021(1719)
2020(1365)
2019(3098)
2018(2913)
2017(5227)
2016(3132)
2015(3814)
2014(3923)
2013(3509)
2012(3276)
2011(3003)
2010(3252)
2009(2872)
2008(2777)
2007(2596)
2006(2224)
2005(2126)
作者
(8414)
(6788)
(6724)
(6554)
(4362)
(3334)
(3330)
(2650)
(2611)
(2413)
(2338)
(2277)
(2212)
(2154)
(2130)
(2042)
(2009)
(1979)
(1973)
(1967)
(1887)
(1738)
(1716)
(1710)
(1660)
(1585)
(1514)
(1509)
(1505)
(1464)
学科
教学(8204)
(7513)
经济(7439)
(6214)
理论(5358)
学法(5153)
教学法(5153)
教育(4154)
管理(3649)
学理(3425)
学理论(3425)
(3165)
经济学(2490)
(2460)
企业(2460)
中国(2357)
组织(2027)
(1862)
金融(1862)
(1858)
(1781)
计算(1742)
思想(1735)
算机(1717)
计算机(1717)
政治(1698)
机化(1697)
计算机化(1697)
研究(1654)
方法(1627)
机构
大学(43227)
学院(42383)
研究(14527)
(12350)
经济(11935)
管理(10806)
中国(10098)
(9725)
师范(9598)
科学(9546)
(9363)
理学(8746)
理学院(8546)
教育(8382)
管理学(8208)
管理学院(8113)
师范大学(7803)
(7693)
研究所(7007)
(6982)
技术(6940)
中心(6610)
(6477)
(6220)
北京(6154)
职业(6113)
(5715)
农业(5035)
业大(5034)
财经(4996)
基金
项目(23457)
研究(20007)
科学(16622)
基金(13703)
教育(12216)
(11635)
国家(11489)
(9977)
成果(9722)
编号(9719)
社会(9712)
科学基金(8908)
社会科(8901)
社会科学(8900)
(8312)
课题(7649)
(7105)
基金项目(6732)
资助(5846)
项目编号(5836)
大学(5711)
重点(5666)
(5596)
(5293)
规划(5206)
教学(5197)
研究成果(5136)
(5119)
自然(5092)
自然科(4945)
期刊
教育(18512)
(14719)
经济(14719)
研究(14249)
中国(12736)
学报(7088)
(5974)
技术(5607)
大学(5335)
(5285)
科学(5063)
职业(5044)
管理(4836)
农业(4543)
学学(4353)
图书(4275)
书馆(3223)
图书馆(3223)
技术教育(3205)
职业技术(3205)
职业技术教育(3205)
(3149)
金融(3149)
(2929)
(2901)
论坛(2901)
财经(2792)
(2489)
高等(2323)
成人(2279)
共检索到692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刘万海  
本文从有效教学研究的片面化倾向分析入手,探讨了教学的有效性与道德性可能存在的悖论,进而通过引入儒学的"以善致善"命题探讨了教学中目的与手段一致性的教育学意义,并将其作为理解教学道德性内涵的重要视角。而真正教学道德性的彰显亦即德性教学的实现,不妨从认清理论立场并克服认识障碍,从科学认知走向"体知",以及体现教师责任的教学方式转变等几方面展开努力。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郝敬胜  胡戎飞  
儒家经典中的"人与天"、"义与利"、"修己与安人"、"经与权"、"文与武"等思想,都体现了对称思维的观点,其对称思维方式对现代企业管理能提供积极的启示和借鉴。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树培  
"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当前我国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教学是一项道德事业,教学旨在追求学生智力与道德的双重完善,教学道德性是教学的内在意蕴与重要特质,是学科德育的实践体现,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文章从教学价值探问、教学内容阐释、教学方式寻求三个方面来理解教学道德性,以期增进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力量,共同实现立德树人的政策要求与教学期待。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李森  高静  
教学道德性是指教学这一特殊交往活动蕴含道德的向善性,通过对其历史发展及研究历程的梳理,得出教学道德性具体表征为教学以道德性为最高目的追求,以及教师道德在教学中的映射两个方面。同时,以教学道德性的表征为依据,可将其划分为两种层次。教学道德性的目标层次,包括外在的规范目标、理性的"最近发展区"目标和最高的"善"目标;教学道德性的师德映射层次,包括社会义务层次、育人责任层次和自我实现层次。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李树培  
教学的道德性已经成为教学的共识和追求,但认识与实践之间却存在不小的差距,具体表现在教学设计伦理、活动意义追问、学生思想表达、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本文结合教育案例对相关问题进行辨析,以期丰富对教学道德性的理解。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刘万海  
人类教学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种异化很大程度上是由利益和知识导致的人性和感觉的蒙昧。"成问题"的教学根本就在于师生精神自由的缺失,在于知识与德性、教学与生活的割裂,而已有的围绕有效教学与教学伦理的探索都不能根本遏止不道德教学的发生。教学的道德性内涵及其提升必须从个人精神自由的原点来把握。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龙兴  吴刚平  
核心素养的核心涉及为何提出与如何建构核心素养等根本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借鉴传统儒学本立而道生的教育本源与整合思想加以探讨和回答。本立而道生的教育主张是,从可以操作的广义礼仪教化开始,通过学礼、为仁、弘道,实现礼、仁、道的整体一致性,将抽象的为仁、弘道素养转化成可教可学的教育实践,进而为建立尊而亲的理想社会形态奠定教育基础。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程宝栋  宋维明  
没有资源禀赋优势的浙江嘉善木材产业形成了经济学界所谓的“零资源”现象。从产业资源、产业布局和产业组织三个方面总结与分析了嘉善木材产业的发展沿革;通过归纳其发展经验,得出了对其它区域木材产业发展的启示。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胡波  
英国慈善组织审计制度由来已久,制度健全,运行规范,特点突出。慈善组织审计制度国际比较研究鲜有国内文献成果,文章采用规范研究方法,考察英国慈善组织审计制度的构成、特点和可供借鉴之处。该制度主要由法律法规、慈善委员会和慈善组织财务报告标准三大模块构成,并具有鲜明特点:一是通过法律体系健全;二是专设有慈善委员会;三是对慈善组织进行分类监管,突出监管重心。慈善组织审计监督主体之间边界清晰,有效避免了重复监管和资源浪费,提高了监管效率,降低了监管成本。在分级分类管理、披露审计费用和健全标准等领域值得我国慈善组织监管机构借鉴。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爱华  姜旭艳  
新加坡慈善事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慈善文化和严密的监管制度。而新加坡慈善机构会计准则的执行,进一步完善了慈善组织的会计信息监管体系。本文旨在介绍新加坡慈善机构会计准则的成功经验,以推进我国慈善组织的会计改革,增强对慈善组织信息披露的监管。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王瑶  
1601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规范民间慈善组织的法律《1601年慈善用途法》(The Statute of Charitable Uses1601),但由于迟迟没有形成针对慈善组织的会计规范,缺乏对慈善组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曹艳秋  
美国慈善业发达的原因在于其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独立的父母子女关系、运作规范高效的慈善机构、完善的慈善激励机制和法律以及较高的社会平等程度。而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父母子女相互依赖关系导致的财富代际积累偏好、不规范和低效的慈善机构、不完善的慈善法律、缺失的慈善激励机制、较低的社会平等程度等,则是中国慈善业发展落后的原因。中国慈善业的发展不能急于求成,要从提供慈善业发展所需的各种条件入手,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改善传统家族文化,再树节俭和平等文化,建立民间慈善体系,完善慈善立法并制定激励慈善行为的税收政策,推动慈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江琦  纪婷婷  邓欢  马静  
面对日益突出的社会道德问题,传统的"道德认知教育"显得力不从心。认知神经科学对道德领域的介入,可为学校道德教育的改革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说明道德判断既是"认知推理的"也是"情绪直觉"的过程,在某些道德情境中情绪直觉过程还起着主要作用。培养学生们的道德情感,促进学生内化情感充裕的道德知识是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带给我们的最重要启示,也是解决现行认知德育教育低效的根本途径。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成果的德育教育除了应从德育内容的科学选择入手外,还要合理运用教育设计、教育实施和教育评价等一系列整合性实施策略。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张华  
基于儒学智慧理解课程意味着走出德性与创造性的二元对立,把课程的本质理解为"道德创造性"。儒学不仅是一种价值观,还是一种方法论。至宋明理学发展到极致的"体验形上学"既可成为一种课程研究的方法论,也可成为一种课程开发与教学的方法论。这意味着"课程即分享"的中国传统课程观可以在21世纪显露生机。而儒学精神的寻找与重建需要走向日常生活。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李文焕  
儒学是二千多年前出现在中国的一种学问。这种学问不仅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成为社会思潮,而且影响到后来中国的历代封建王朝,成为统治阶级的“官学”。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经跨出古老的万里长城的故乡,在日本、朝鲜、新加坡乃至整个亚洲都有儒家思想的印迹。二千多年来,崇儒的朝代很多,批儒的也不乏其人,但褒它也好,贬它也好,儒学一直延续到今天,成为当今世界一份重要的文化遗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