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81)
2023(2155)
2022(1705)
2021(1662)
2020(1358)
2019(2981)
2018(2948)
2017(5812)
2016(3301)
2015(3768)
2014(3512)
2013(3380)
2012(3131)
2011(2692)
2010(2829)
2009(2601)
2008(2508)
2007(2208)
2006(1978)
2005(1805)
作者
(7951)
(6705)
(6617)
(6414)
(4218)
(3199)
(3049)
(2591)
(2538)
(2431)
(2319)
(2235)
(2135)
(2068)
(2047)
(2030)
(2001)
(1971)
(1949)
(1943)
(1713)
(1603)
(1586)
(1570)
(1546)
(1529)
(1425)
(1377)
(1352)
(1340)
学科
(12643)
经济(12626)
(12013)
管理(9969)
(9333)
企业(9333)
方法(6883)
数学(6194)
数学方法(6138)
(4919)
劳动(4902)
(4843)
中国(4538)
(4103)
农业(3603)
(3097)
财务(3087)
财务管理(3086)
(3076)
企业财务(3006)
(2933)
业经(2576)
(2566)
技术(2539)
动力(2454)
劳动力(2430)
人口(2397)
理论(2312)
农业劳动(2246)
农业人口(2209)
机构
学院(44503)
大学(44471)
(19453)
经济(19122)
管理(17822)
理学(15713)
理学院(15598)
管理学(15327)
管理学院(15259)
研究(12394)
中国(9711)
(9171)
(8375)
财经(7621)
(7019)
科学(6502)
经济学(6237)
(6174)
中心(5975)
(5817)
财经大学(5746)
(5714)
经济学院(5650)
业大(5638)
(5583)
师范(5519)
北京(5244)
研究所(5045)
经济管理(4944)
商学(4874)
基金
项目(29657)
科学(24169)
研究(23122)
基金(22181)
(18641)
国家(18462)
科学基金(16334)
社会(15514)
社会科(14745)
社会科学(14741)
基金项目(11642)
(11466)
教育(11409)
自然(9784)
编号(9752)
自然科(9586)
自然科学(9585)
(9566)
自然科学基金(9429)
资助(9074)
成果(8145)
(7134)
国家社会(6591)
教育部(6571)
(6519)
重点(6466)
课题(6387)
(6379)
人文(6342)
(6188)
期刊
(19533)
经济(19533)
研究(11896)
中国(10641)
(7505)
管理(6400)
教育(5811)
(5653)
学报(5520)
科学(5500)
大学(4723)
学学(4479)
(4191)
金融(4191)
财经(4113)
技术(3893)
农业(3686)
(3547)
业经(3456)
经济研究(3037)
问题(2717)
理论(2257)
技术经济(2166)
统计(2139)
(2086)
(2025)
实践(2013)
(2013)
(1973)
(1973)
共检索到643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陈永福  
近年来,劳权在理论上的富足与现实中的赤贫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究其原因在于传统的劳动法治往往只重视权利的直接赋予,却疏于关注劳动者的可行能力对劳权实现的作用。现实国情决定了只有借助劳动法治主体间的交往互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劳动者的可行能力。这意味着劳动法治必须实现从关注"组织"到关注"个人"、从关注"实体性劳权"到关注"程序性劳权"、从关注"争端解决性责任"到关注"促成合作性责任"的转向。劳动法治的现实任务是通过确立劳动者的主体地位、程序性权利以及劳动法治主体的角色责任去实现劳动法治主体间的交往互动。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刘文华  赵磊  
业务外包是企业通过将内部的某项职能或某项任务分包给第三方专业机构来完成,从而达到提高效率、最大限度发挥本企业核心优势的一种管理模式。但目前在我国出现了以"劳务外包"为主、"业务流程外包"为辅,"真"外包难觅、"假"外包横行的异化现象。劳动法律、法规以及地方立法和司法实践虽然对业务外包的规制做了有益探讨,但仍存在发包人法律责任缺失、承包人主体资质不明和外包行为界定模糊等主要问题。研究业务外包劳动法律的规制,必须正本清源,从源头入手;端本正源,以效率为先;不忘初心,兼顾公平,最终实现雇主效益与劳动者公平的相互统一。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钱叶芳  
由管制主体、客体和管制依据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劳动管制内部机制,与由劳动法理论、政务环境以及公民法律意识等要素构成的劳动管制外部机制,在我国处以双重紊乱状态。只有从劳动管制系统的视角进行研究,才能从实质上推动我国的劳动法治化进程,特别是必须就基本理论问题达成共识,提高实务界的劳动法专业水平,重构劳动管制的主体。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江峰  刘文华  
本文所论边界型民事雇佣可以理解为一般民事雇佣与劳动关系混同与交叉区域的用工行为,如,"勤工助学、实习""见习""超龄劳动者就业""互联网平台用工""建筑工地包工头承包用工"等。将这部分民事雇佣中符合劳动关系特征的用工行为适当、适时纳入劳动法律规制,有利于保护处于中间地带劳动者的劳动权益。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江峰  刘文华  
本文所论边界型民事雇佣可以理解为一般民事雇佣与劳动关系混同与交叉区域的用工行为,如,"勤工助学、实习""见习""超龄劳动者就业""互联网平台用工""建筑工地包工头承包用工"等。将这部分民事雇佣中符合劳动关系特征的用工行为适当、适时纳入劳动法律规制,有利于保护处于中间地带劳动者的劳动权益。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伍奕  
人力资源因素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供给侧改革有助于平衡各方在劳动关系中的权责配置,与现行劳动立法具有契合性,为劳动法治建设提供了机遇。目前,劳动法领域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供给侧改革的障碍,存在对劳动法的认识偏差,劳动关系的稳定性与灵活性不够协调,管制与自治失衡,集体劳动关系、劳动就业、社会保障领域的法治建设滞后。应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引导对劳动法的认知,对劳动合同的期限及劳动合同解除制度进行修订,协调劳动关系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完善调整集体劳动关系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有关就业促进和社会保障领域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伍奕  
人力资源因素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供给侧改革有助于平衡各方在劳动关系中的权责配置,与现行劳动立法具有契合性,为劳动法治建设提供了机遇。目前,劳动法领域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供给侧改革的障碍,存在对劳动法的认识偏差,劳动关系的稳定性与灵活性不够协调,管制与自治失衡,集体劳动关系、劳动就业、社会保障领域的法治建设滞后。应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引导对劳动法的认知,对劳动合同的期限及劳动合同解除制度进行修订,协调劳动关系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完善调整集体劳动关系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有关就业促进和社会保障领域的立法,从而满足供给侧改革对劳动法的要求。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林嘉  
劳动法法典化,即要求全面总结我国劳动领域立法、司法和执法各方面成熟经验,对现行劳动法律进行系统编订纂修,将相关劳动法律规范编纂成一部综合性法典。编纂劳动法典有利于促进具有中国特色劳动法的科学化、体系化、规范化发展,维护劳动法律规范的统一,补充劳动法律规范之不足。编纂劳动法典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在我国现有的劳动法律制度、劳动法治实践和劳动法学研究基础上持续推进。根据我国国情和法治特色,劳动法典编纂的体系结构应采"总分"结构,通过"先补齐单行法、后编纂劳动法典"的"两步走"径路实现。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丁月宾  张照东  
我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中有关用人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条款没有作出解释何种情况属于劳动者"不能胜任",资方常以"末位淘汰""消极怠工""工作失误"为由解除与劳动者的合同,认为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为此,给劳动争议立法和司法实践带来了挑战。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不能胜任"的界定做一个说明,防止用人单位解除权的滥用给弱势地位的劳动者造成不公。完善"不能胜任"制度对我国劳动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林嘉  
劳动法法典化,即要求全面总结我国劳动领域立法、司法和执法各方面成熟经验,对现行劳动法律进行系统编订纂修,将相关劳动法律规范编纂成一部综合性法典。编纂劳动法典有利于促进具有中国特色劳动法的科学化、体系化、规范化发展,维护劳动法律规范的统一,补充劳动法律规范之不足。编纂劳动法典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在我国现有的劳动法律制度、劳动法治实践和劳动法学研究基础上持续推进。根据我国国情和法治特色,劳动法典编纂的体系结构应采"总分"结构,通过"先补齐单行法、后编纂劳动法典"的"两步走"径路实现。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丁月宾  张照东  
我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中有关用人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条款没有作出解释何种情况属于劳动者"不能胜任",资方常以"末位淘汰""消极怠工""工作失误"为由解除与劳动者的合同,认为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为此,给劳动争议立法和司法实践带来了挑战。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不能胜任"的界定做一个说明,防止用人单位解除权的滥用给弱势地位的劳动者造成不公。完善"不能胜任"制度对我国劳动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