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23)
- 2023(14067)
- 2022(11489)
- 2021(10406)
- 2020(8454)
- 2019(18702)
- 2018(18393)
- 2017(34845)
- 2016(18792)
- 2015(20924)
- 2014(20522)
- 2013(20355)
- 2012(19002)
- 2011(17171)
- 2010(17777)
- 2009(16605)
- 2008(16643)
- 2007(15562)
- 2006(14182)
- 2005(13105)
- 学科
- 业(87963)
- 济(87719)
- 经济(87623)
- 企(69854)
- 企业(69854)
- 管理(65159)
- 农(47185)
- 业经(32250)
- 农业(31795)
- 方法(27973)
- 中国(27593)
- 财(24287)
- 地方(23798)
- 技术(21040)
- 数学(19793)
- 数学方法(19675)
- 制(19056)
- 务(17011)
- 财务(16985)
- 财务管理(16966)
- 策(16055)
- 企业财务(16021)
- 和(15407)
- 发(15375)
- 理论(14791)
- 贸(14565)
- 贸易(14547)
- 体(14422)
- 划(14378)
- 银(14240)
- 机构
- 学院(270930)
- 大学(259636)
- 济(119016)
- 经济(116725)
- 管理(108399)
- 研究(91805)
- 理学(91356)
- 理学院(90465)
- 管理学(89447)
- 管理学院(88929)
- 中国(74562)
- 农(57515)
- 京(55396)
- 财(53547)
- 科学(51885)
- 江(45662)
- 所(45634)
- 农业(43410)
- 中心(43077)
- 业大(41596)
- 财经(40523)
- 研究所(40394)
- 经(36548)
- 州(36075)
- 北京(34834)
- 范(34172)
- 经济学(34143)
- 师范(33902)
- 院(32514)
- 经济管理(31879)
- 基金
- 项目(169260)
- 科学(135350)
- 研究(132415)
- 基金(120227)
- 家(102516)
- 国家(101346)
- 科学基金(88733)
- 社会(86641)
- 社会科(81780)
- 社会科学(81762)
- 省(71014)
- 基金项目(63677)
- 教育(58442)
- 划(55980)
- 编号(55514)
- 自然(52847)
- 自然科(51629)
- 自然科学(51620)
- 自然科学基金(50749)
- 资助(46282)
- 成果(43741)
- 发(43611)
- 创(40422)
- 业(39171)
- 课题(38538)
- 重点(37492)
- 创新(37027)
- 部(36930)
- 发展(36385)
- 展(35775)
- 期刊
- 济(152127)
- 经济(152127)
- 研究(83416)
- 中国(66987)
- 农(61028)
- 管理(45100)
- 财(42990)
- 农业(41184)
- 科学(36396)
- 学报(34552)
- 教育(32201)
- 业经(31989)
- 融(31057)
- 金融(31057)
- 大学(28314)
- 技术(28184)
- 学学(26546)
- 业(22183)
- 经济研究(21563)
- 财经(20054)
- 问题(19885)
- 经(17487)
- 技术经济(16955)
- 世界(15386)
- 农村(15290)
- 村(15290)
- 农业经济(15000)
- 现代(14117)
- 商业(13919)
- 科技(13864)
共检索到4399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毛世平 张琛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为建设农业强国提供了新的动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点是“新”和“质”,“新”表现为技术应用新、产业业态新、发展模式新、价值创造新,“质”表现为生产力的质态新和质效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的遵循与延伸,是对传统农业生产力的一脉相承,也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应对农村人口结构快速转变和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现实需要。农业新质生产力依托科技创新和质态创新的路径推动了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代表的农业质效提升,助力农业强国建设。数字技术、育种技术、农机装备技术、合成生物技术将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主要实践应用场景。未来,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强国建设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全面实施“数据要素×现代农业”行动、加快农机智能装备技术提档升级、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在农业中应用、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和加强农业科技性人才队伍建设。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农业强国 技术进步 数字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林万龙 董心意
本文从理论逻辑、时代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维度论述了新质生产力引领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强化农业前沿科技的研究与运用、拓展涉农新业态和培养农业新质人才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三个核心着力点。传统农业生产领域科技水平的突破、先进要素的引入和集成、农业功能的跨界突破是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的主要实现途径。与此同时,在新质生产力引领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进程中,还需要注意处理好发展与底线的关系、提升效率和促进共同富裕的关系、新质生产力和常规生产力的关系,注意避免把新质生产力简单等同于现有生产力的提升、在传统农业业态范畴思考农业新质生产力、“一窝蜂”式的盲目跟风等三个认识和行动上的误区。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农业强国建设 乡村振兴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林万龙 董心意
本文从理论逻辑、时代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维度论述了新质生产力引领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强化农业前沿科技的研究与运用、拓展涉农新业态和培养农业新质人才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三个核心着力点。传统农业生产领域科技水平的突破、先进要素的引入和集成、农业功能的跨界突破是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强国建设的主要实现途径。与此同时,在新质生产力引领我国农业强国建设的进程中,还需要注意处理好发展与底线的关系、提升效率和促进共同富裕的关系、新质生产力和常规生产力的关系,注意避免把新质生产力简单等同于现有生产力的提升、在传统农业业态范畴思考农业新质生产力、“一窝蜂”式的盲目跟风等三个认识和行动上的误区。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农业强国建设 乡村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杨颖
农业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通过涉农关键性或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实现生产效率提升的农业先进生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农业强国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从价值意蕴来看,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不仅涉及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话语体系更新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更是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步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农业现代化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多个阶段,农业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而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则是我国农业生产力变迁的必然结果。在现代化新征程背景下,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思路是以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关键、以坚持共富为要作为方向、以坚持要素高配作为抓手和以坚持创新驱动作为核心。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马晓河 杨祥雪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对于推动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部署为基础,根据农业农村经济现实条件和发展趋势,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特征与作用机制、困难挑战与现实问题、政策思路与实践路径进行了梳理和分析。总体上看,农业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农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其发展过程既具有诸多现实优势条件也面临一些困境和难题,因此要以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以建立健全农业技术供给有效机制、提高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应用转化效率、加强农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完善新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重点任务,促进资源要素特别是科技、人才等稀缺要素高效合理配置,为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提供条件。
关键词:
农业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 高质量发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苏艺
新质生产力的出现为当前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具前瞻性和指导性的理论基础,也为新发展阶段如何寻找激发发展新动能的决定力量作出了时代解答。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有着历史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要站在一般性和特殊性两个层面系统阐释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更要从突破农业高科技创新瓶颈、突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题、推进农业生产要素新型化、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业绿色转型、深化农业生产关系变革等六个着力重点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与此同时,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必须要处理好与农业传统生产力、新型生产关系、粮食安全底线、传统小农户家庭经营、农业绿色发展等六大关系,实施农业重大科技创新举国体制、建立持续稳定增长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加快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建立农业新质生产力示范区、加快生产要素市场化改革等措施,以激活农业新质生产力新动能。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蒋永穆 李明星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总结提炼,也是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指导。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繁荣农村经济、巩固生态底座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都具有重大意义。文章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范式,就如何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进行一系列思考与探索。研究认为:农业新质生产力源于生产力发展之应然、始于农业科技进步之实然、丰于农业农村现代化之必然,其根本内涵是生产力内核在农业这一既定场景中,以“新”“质”相结合的现实表达,并体现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主要特征;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继续发展,关键在于要素整合、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等环节,即加快推动农业资源要素的新质化整合、农业科学技术的新质化创新和农业结构的新质化转型。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郑建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原创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成果,本文基于对这一理论的学习,着眼于新质生产力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阐释新质生产力与农业现代化的理论逻辑与作用机制,梳理新质生产力推动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主要在于:强化顶层设计,推进制度创新;推进“数商兴农”,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攻克关键技术,培养科技人才;强化创新主体,培育新型农业劳动者;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未来产业;推进技术应用,发展智慧农业。
[期刊] 改革
[作者]
魏后凯 吴广昊
现代化大农业是以系统、全局的大农业观为指导,对传统小农经济进行现代化改造的先进农业发展模式,具有多维生产空间、多种农业功能和多元实践模式,其基本特征是以现代化大产业为核心架构,以绿色高效为根本属性,以强带动能力为突出作用。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途径。新质生产力对现代化大农业发展具有引领作用,为现代化大农业发展明确了着力点,提供了内在支撑,开辟了新起点、新机遇和新路径。实践中,新质生产力能够有效拓展农业生产空间及功能,弥合农业科技短板,推动农业形成大产业格局,促进农业绿色低碳转型,由此引领、支撑并推动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以新质生产力引领现代化大农业发展,需要加快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化大农业产业体系,强化与之相配套的现代化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型农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与之相协调的体制机制适应性变革。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钱文挥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作为全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下简称农发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牢牢把握金融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以新气象、新作为全力服务国家战略和“三农”发展,为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作出积极贡献。
关键词:
强国建设 高质量发展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正龙
一、引言江泽民总书记在今年5月29日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80%的人口在农村,农村社会的稳定,农业经济的繁荣,农民收入的增加支撑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因而,如何提高和发展农业生产力水平,对整个社会和国民经济能否持续...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邓庆海
大力发展农业科研后勤生产力中国农业科学院后勤服务中心邓庆海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敢于打破旧的传统观念、旧的习惯势力,勇于并善于否定已形成的意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思想和实际紧密结合,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坚持解放思想...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云飞 张政利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高职院校责任重大。农业高职院校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包括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农业高职院校作为服务“三农”事业发展的重要机构,应全面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和价值意蕴,人才培养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产教融合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思维导向,科教融汇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变革动力,社会服务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行动策略,国际合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质量加持。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小鹤 王金丽 崔玥晗 孙振宇
今年全国两会,“新质生产力”是备受关注的热词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种业振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大背景下,农业新质生产力如何催生、怎样发展,值得思考。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农业农村 绿色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红太
黄河河南段以黄河为纽带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业生产经济带,保障着国家的粮食安全。长期以来传统生产力系统内部要素质量偏低、结构不合理,外部生产关系固化,亟需以信息化手段对生产力系统进行优化。通过数字技术对生产力内部系统要素质量提升、结构重组,以及外部生产关系的治理,以实现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跃升。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黄河河南段 农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